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稼祥:奧巴馬借國情咨文向美國公民發令
2010/02/01 11:06:20瀏覽523|回應0|推薦3

“一,二,一……”

——奧巴馬國情咨文及其它

 

美國東部時間127日晚,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會山發表上任後首份國情咨文。整個演講歷時68分鐘,全場總共響起80多次掌聲(日本《讀賣新聞》),中文譯文約11萬個字元,世界各大媒體的評論更是天數海量,但依我看,奧巴馬那個晚上只講了兩個數字“一”和“二”,只喊了一句口令,那就是我們從小學齊步走,到大學軍訓課都要喊的“一,二,一……”

“一,二,一……”是指揮一個軍事化,或准軍事化群體行進的口令,可以是走,也可以是跑。它的出現以三個要素為前提,第一,一群人,和一個發令者;第二,步調一致向前進;第三,朝向一個共同目標。其實,美國歷屆總統的國情咨文,都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句“一,二,一”的口令,不同的是,以前,發令者是美國總統和美國,聽令的,是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首先是整個西方,北約組織,或美國的盟國,以及希望還有其他國家。但這一次不同,其他國家排除在聽令者之外,發號者是美國總統,聽令者是美國公民:在68鐘的演講中,講國內問題58分鐘,講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只花了10分鐘。

二戰後的核心盟國之一德國,甚至整個歐洲,被剔出了聽令者名單,被列入對手行列,不信請看:

——“你瞧,美國政府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國存在的問題日益惡化。與此同時,中國卻沒有等待,實施經濟改革。德國、印度也沒有等待。”(黑體字為本博客作者所加)

——“我們可以讓現在的美國人修建未來所需的基礎設施。從第一條鐵路到洲際高速公路,美國一直在建設基礎設施,與其他國家展開競爭。沒有任何理由只有歐洲、中國擁有全球速度最快的高速鐵路,或者能生產清潔能源產品的新工廠。”(黑體字亦為本文作者所加)

那麼,奧巴馬號令美國公民“一,二,一……”齊步走朝向的目標是什麼呢?也與“一”和“二”有關:

“這些國家沒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為次要國家。它們更加注重數學和科學領域,改造基礎設施,在清潔能源領域投入大量資金,因為它們希望獲得這些就業崗位。我無法接受美國成為二等國家。”(現場兩党議員起立熱烈鼓掌)

“這些國家”是哪些國家?就是上文提到的中國,德國和印度。美國要“一”,不要“二”。現在還是全球第一大國,將來也不做第二大國。其實,奧巴馬心裏清楚,如果用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某個硬指標來衡量,美國甚至連第二都算不上了,比如出口,中國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德國第二,美國第三。這不能不讓美國人心焦,雖然表面上若無其事。因此,奧巴馬國情咨文為美國提出了一個具體目標:5年內使美國出口翻一番(又一個“一”),創造就業崗位二百萬(又一個“二”)。

還有一個“二”和“一”,也是奧巴馬演講的重點,那就是兩個黨和一種制度。自從民主黨在自己的傳統領地麻塞諸塞州失去參議員特別選舉之後,奧巴馬在民主黨內的壓力陡然增加。民主黨在參議院的席位從60席降低為59席,從而失去穩定的多數(60席),沒有共和黨的合作,他的任何兌現競選時提出的“改變”議案,都會像萬噸巨輪駛入參議院的淺水灘。

為了奪回失地,奧巴馬的國情咨文推出兩項“合二而一”的措施:一是想收復失地,讓流向共和黨的某些選票,比如無黨派和中產階級的選票回流,為此,國情咨文轉變先前的政策重心,從注重通過財政投入來刺激經濟的民主黨路線,轉向通過減稅來保障就業的共和黨保守路線,進而宣佈凍結龐大的財政開支,這是政策上的“合二而一”。二是想消除兩黨分歧:

“我知道,兩黨的分歧是根深蒂固的,這些分歧關乎政府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關乎政策的傾向和國家安全,已經延續了超過兩百年,這是我們民主的本質。但是,令國民沮喪的是如今在華盛頓,好像每天都是選舉日。”

昨天晚上我和幾個朋友小聚,談到這件事,一個朋友認為,美國兩黨的政策分歧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正是這種分歧,給選民帶來選擇和調整國家政策的餘地。但是,無論兩黨分歧有多大,它們維護的是一個制度,那就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一位前輩御筆訪問美國歸來,說他發現中國和美國在許多方面都在兩個極端上,其中一個就是,美國兩個黨,總搞一個制度;中國一個黨,老出現兩條路線,你說怪不怪?

其實不怪,這種現象背後是哲學的分歧。美國“合二而一”,當年的中國“一分為二”。這就是說,民主制度更容易實現和諧,在利益對立中實現統一,因為多必歸一;集權制度更容易出現分歧,因為有一必二。因此,階級鬥爭社會的哲學必定是“一分為二”,和諧社會的哲學應該是“合多為一”。現在,執政黨中央提出黨內民主化,表明執政黨的執政哲學有了很大轉變,既然美國兩黨可以堅持一個制度,中國一黨為什麼就不能有不同派別,不同派別為什麼就不能為了一種利益,國家利益;為了一種制度,民主制度?

 

                2010131星期日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374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