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28 09:23:40瀏覽947|回應0|推薦2 | |
吳祚來:向南開致敬 讓“大學”回歸本義 吳祚來 據《中國青年報》1月26日消息:南開大學最近組建學風建設委員會,成員完全由資深學者構成,沒有校級和院級領導。它是專管學術規範、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建設的指導、諮詢和甄別機構。同為學者,南開校長饒子和院士等校級領導及各學院院長、各部門處長都“回避”加入學風建設委員會。新成立的學風建設委員會由物理學家母國光院士出任主任,數學物理學家葛墨林院士、哲學 讓學術回歸學術,讓行政專注管理,這本是理所應當之事,但現在的高校與科研院所卻學術行政化,行政學術化,在2009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上,人大校長紀寶成點評“學術權力行政化”時,認為高校將學術權與行政權對立,將學術權片面理解為學者的權力,與行政無關,而事實上學術權也包括了許多與學術相關的行政管理權。行政權獨大,造 看起來南開大學是開風氣之先,讓學術獲得獨立的地位,其實只是回歸到大學應有之意。即便是被人們視為黑暗的中世紀,大學仍然保持其獨立自由的教學與學術屬性,無論是12世紀最早興辦的義大利波洛尼亞大學和薩賴爾諾大學,還是後來的巴黎、牛津大學,“大學”作為一種行業公會,都是一種獨立自主的機構,完全實行自治。不受地方或“上級”的管轄與限制。大學甚至還擁有“特權”,如免納捐稅,平時免服兵役,不受普通司法機關管轄等,大學遵從“思想自由,學術獨立”的理想,沒有獨立自治的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就沒有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啟蒙運動。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始創於1810年的德國,由普魯士王國內務部文教總管洪堡負責籌建,柏林大學貫徹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針,教師享有較大的學術自由,洪堡認為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大學的基本原則有二:寂寞和自由,教學與學術自由對內是互相寬容,對外是不受政治干涉,而寂寞,則要求教學者能夠獨善其身,不以功利為目的,而以追求知識與教育為崇高目的。 傳統中國社會家族有私塾,朝廷有太學,社會有書院,一直沒有形成西方“大學”意義上的教育體制,直到清末才有聖約翰大學(1879年)、北洋大學堂(1895年)、南洋公學(1896年)和京師大學堂(1898年),儘管有西方、宗教或政府背景,但大學教學內容還是相對獨立於政治,譬如南洋公學為官僚、鉅賈盛宣懷創辦,但其教學卻原版引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材。 後來的清華大學(清華學堂)、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以及南開大學(南開學校)更是 正是自由獨立與民主的辦學精神,滋育了一代中華驕子,清華教育直接影響著中國當代文化史、科技史、政治史,據有關資料統計,從1928年到1948年,清華大學(包含西南聯大)共畢業大學生5503人,研究生64人,還考選了一些留美公費生,如王淦昌、錢鐘書、曹禺、夏鼐、季羨林、錢學森、陳省身、費孝通、錢偉長、吳晗、錢三強、王大珩、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朱光亞等, 1980年公佈的537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這一時期的清華學生有134人,占總數的近四分之一。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之問,當年的清華、南開用行動早已做了回答,而現在南開大學好在以行動回應錢氏之問,讓行政與學術分立,是高校教授治校的第一步,我們期待更多的高校回到大學教育與學術科研的常識中來。 (作者系文化學者)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