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葉檀:降低工資 就不會通貨膨脹了嗎
2010/11/04 17:37:16瀏覽988|回應1|推薦2

有一種怪論,指中國通脹源于人口紅利消失、人力成本上升。

    1029,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研究報告稱,由於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勞動力供給狀況變化的影響,而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已經成為一個趨勢,未來還需持續較長時間。早在2008年,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8年會”上發言指出,要調整理順務工和務農收入的比價關係,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防止務工收入的過快上漲,導致價格與工資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勞動力成本所推動的通脹壓力。

    勞動力成本推升通脹無法得到資料的證實,也無法經受歷史的檢驗。

    各個省市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從中長期來看,雖然勞動力價格將呈現逐步上升趨勢已無疑問。但是,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技術創新、人才與資本密集,過去十年我國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也在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在1994年至2008年的年增速達20.8%,而同期製造業的工資年漲幅為13.2%。工資與勞動生產率基本同步增長的情況下,單位勞動力成本僅僅溫和上漲。

    勞動生產率高於工資增幅的現實表明,勞動效率的提升完全可以覆蓋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從來不是推動通脹的罪魁,把通脹過罪於工資上升,只是懦弱者尋找更弱的替罪羊罷了。事實上,我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製造基地,靠的就是極低工資的勞動力。在很長時間內,中國勞動者不僅維持了中國消費者的福利,還使全球經歷了一段高增長、低通脹的美夢期。

    經驗資料也能證明這一點。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把過去10CPI與工資增長的走勢進行了比較。從過去十年的資料來看,無論是名義工資還是實際工資,在圖表上的曲線基本上都是很平滑的,也就是說屬於平穩增長的情況。但是,CPI的曲線卻不同,從2000年至2010年,其間既有價格下行的輕微通縮,也有連續的溫和上升,還有較快的上漲階段,表現為有上下比較大的波動。“兩種形態的曲線對照說明,CPI的波動與名義工資的相關性不顯著,同期不顯著,滯後的相關性也不強。”

    勞動力成本上升推升通脹是個偽命題,由於我國製造品與勞動力並沒有真正的定價權,通脹因素只能在此原因之外尋找。

    通脹的首要原因是財富增長速度低於貨幣發行量。我國財富增長不可謂不快,民企效率不可謂不高,令人關注的是,財富分配機制不合理,大部分新增財富進入政府和大企業之手。順理成章的結論是,大企業與政府配置資源的效率決定了我國的通脹預期。

    如果政府效率與大企業效率大大高於貨幣的增速,我國的內部通脹就可以被平抑在一定的範圍之內,相反,如果政府與大企業成為賠錢的黑窟窿,那麼有多少新增財富都會被源源不斷的貨幣所稀釋,外在表現就是貨幣購買力下降,通脹預期上升。這麼多年來,我國的徵稅成本居高不下、行政開支易漲難收、大學畢業生鑽頭覓縫想當公務員,足以說明我國整體資源效率不高。而中鐵建一個項目就可能賠出去41億元人民幣,需要國內填補黑洞,通脹是如何來的,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國還面臨著輸入性通脹的壓力。由於美、日等全球主要央行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性的水浸銀根,全球農產品、大宗商品價格節節上升。在這方面,我國以外匯占款主導的貨幣發行體制是最沒有抵抗力的,只要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內產業就會面臨沉重的漲價壓力。

    以最新的資料為例。10月份的官方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達到近6個月的新高,較上月增長0.9個百分點達到54.7遠超預期,令人關注的是,成本價格指數上漲幅度達到近6個月的最高:購進價格指數為69.9,比9月份上漲了6.9個基點,是20087月份以來的第二高點,僅低於20104月的72.6。中國進口的大增與全球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密切相關,而與國內勞動力價格上升沒有太大關係。

    可見,通脹是國內貨幣超發、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與全球貨幣超發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去指責美聯儲,不去指責低效卻不能倒的大企業,反而指責到加薪之後工資不到歐美工人零頭的製造業工人頭上,是杮子單揀軟的捏,莫名其妙。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4566641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言之有物、述之有理
2010/11/05 11:22
『虛胖』不是一天造成的。海龜 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