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11 05:01:40瀏覽3256|回應4|推薦109 | |
聖克魯茲島的阿約拉港口正在旭日東昇的當兒(Puerto Ayora ,Santa Cruz Island) 。
文 :陳華瑛 / 攝影: 陳華瑛 陳國勝(悠鶴旅遊領隊)Hansel
我們的遊船在第五日來到聖克魯茲島南端的阿約拉港口。聖島雖然只是巨龜群島中的第二大,卻是人口最多的,有12000居民,再加上遊客,可說是「人煙稠密」,與我們前幾日造訪的無人小島大異其趣。 一早上岸,只見導遊很熱情地迎上一位中年紳士說笑,原來是小天使遊船的老闆跑來見客,與我們寒暄了幾句。然後大夥兒 登上巴士去「高地」瞻仰巨龜 - 巨龜群島的命名由來。 我們去的是一個野生陸龜可以自由轉悠(不是圈養)的私人園地。導遊說此處與國家公園的巨龜保留地( El Chato Ranch Tortoise Reserve)鄰接。公園的巨龜不懂招牌或界線,聞到這兒蔬果可口就越界過來各處趴趴走。這私地主人乾脆敞開大門做起生意,每個遊客收取少許門票費,比起他原先種農作物還有利可圖。無怪去年我們在保留地看到許多告示招牌要你跟巨龜保持距離等等。而此處則沒有這些限制 。導遊還自動幫大家與巨龜近距離留影(文首圖片)。
上圖(領隊陳國勝攝影)大夥兒在照啥呢?原來有白臉針尾鴨在池子裡戲水(White-cheeked Pintail 下圖)。牠的嘴上塗了口紅,但是沒塗滿,只抹了一撇。
這兒全是「半球背」巨龜。聖克魯茲島的高地因海拔高氣候潮濕,以致地面植被豐富,巨龜覓食容易長成龐然大物。其甲殼呈半球形(上圖,注意右上角有隻小鳥),脖子與四肢粗短。比起來海拔低的島嶼因乾旱而植被稀疏,那兒的巨龜體型相對小些,但是長手長腳長脖子的, 其龜甲高拱起來呈倒U 的「馬鞍背」形狀,方便其頭頸向高處伸展搆取灌木或仙人掌的枝葉果實(請參考後文達爾文研究中心的圖解)。
上圖右側是樹上掉落的芭樂。這兒滿地都是,乃吸引牠們從國家公園「出逃」的誘餌之一。下圖的烏龜糊了滿臉的芭樂籽。
這兒不只有地上爬的,也有天上飛的。 左上是大嘴蠅霸鶲(Large-billed Flycatcher),左下是達爾文雀(Darwin finch),右邊兩隻都是黃林雀(Yellow Warbler)。根據資訊達爾文雀跟烏龜與陸鬣蜥形成共生關係,鳥雀會在後兩者身上啄吃蟲蚤,填自己肚子兼為牠們去蟲害。
看夠了巨龜, 我們接著參觀附近的熔岩地道。聖克魯茲島是個死火山島,最後一次火山爆發約在150萬年前。當時岩漿騰騰地四處漫延,之後外層漸漸冷卻,內裡卻還熱呼呼的繼續流淌,因此形成掏空了的天然隧道,總長有二千公尺左右。(上圖為陳國勝攝影)
下午的節目是參觀達爾文研究中心(Charles Darwin Research Station),有個美麗的紅色熔岩步道。(下面四圖為陳國勝攝影)
上面那個巨龜雕像簡潔流暢。下面的圖示在說明巨龜群島的兩種陸龜:半球背與馬鞍背的巨龜 (Dome shell & Saddleback tortoises ),牠們很不一樣的生理特徵來自因應自然環境具備不同的食物而漸漸演化成的 。
加拉帕戈斯群島在1535年被發現的當兒有若開天闢地時的伊甸園,遍地龐然巨龜趴趴走,數量約為25萬。很不幸人類來了,原無天敵的烏龜受到水手與外來物種的大量殘害,到了1970年代就只剩3000隻左右在苟延殘喘。其中三個小島的烏龜甚至絕種。原來有15支亞種的陸龜僅有10支存活下來。
話說在1971年11月有位匈牙利軟體動物學者造訪群島中的平塔小島(Pinta Island),意外發現島上還有一個倖存者:一隻馬鞍背雄龜。此碩果僅存者立刻被送到達爾文研究中心加以保護,其後被命名為「孤獨喬治」(上圖為其遺照,Lonesome George -- a Pinta Giant Tortoise )。研究人員為保存其基因型多次找相近亞種的母龜與牠送作堆,但皆未能繁殖成功。終於「孤獨喬治」在2012年6月24日壽終正寢,死因可能是年老,咸認牠已超過百歲了。其所屬的平塔龜種正式宣告絕跡。 「孤獨喬治」的故事象徵著一個物種滅絕的淒愴史。做為其亞種的最後一隻,牠想必在最終的四十年裡有無比的孤寂惶惑。牠死後紐約市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把牠的遺體做防腐處理再製成標本。之後厄瓜多爾的中央政府搶著要牠,希望把牠放在首府基多展示。 加島首長則大不以為然,認為牠是巨龜群島的象徵,應該讓牠「回家」。終於「孤獨喬治」在2017年2月17日被運到達爾文研究中心做展示。 真沒想到我們這麼幸運,若是早來三個半月都會與他緣慳一面呢。抵達展示廳時只見朝拜者絡繹不絕,大夥兒必須排隊等候,輪流進屋後也只能停留幾分鐘。我仔細端詳這個未留下一兒半女的巨龜(下圖—陳國勝攝影),心頭總有點酸楚,惋惜這麼一個英俊挺拔的物種就此從地球消失了。
上面這隻叫「地牙哥」的馬鞍背雄龜的故事就讓人歡欣鼓舞了。大約在半世紀前群島中的西班牙島(Espanola Island)上只剩下2雄12雌野龜,零零落落地分散棲息難得匯聚,以致此巨龜亞種頻臨滅絕命運。幸好科學家在南加州的「聖地牙哥」動物園找到一隻該亞種的雄龜,猜測可能是在20世紀初被科學家從巨龜群島帶到美國來。於是此雄龜在1976年又被送回聖克魯茲島,身負拯救其物種的使命。他被遷入一個繁殖中心與幾個雌龜送作堆,至今已繁殖了大約800子孫(上圖,其右側文字說明寫800 predecessors應是800 descendants的筆誤)。總體來說該繁殖中心已成功培育約2000隻的幼龜,並陸陸續續帶至西班牙島放生。現時此亞種已被宣告脫離絕種險境。這位 叫「地牙哥」(表示他來自加州聖地牙哥)的雄龜現今100歲左右,仍在努力生產救種 ,繼續創造一龜力挽狂瀾的奇蹟。 不知下面那隻被圈養的馬鞍背龜是不是他的徒孫之一?那馬鞍背超可愛 。
巨龜島的海、陸鬣蜥本同源共祖。咸信牠們的祖先在古早時乘著漂浮物從中南美洲來到這一帶的火山島(註:那些島嶼應已沉海,因現有的火山島都相當年輕)。然後在8百萬至1千萬年前左右,有些鬣蜥因陸地植被貧乏而被迫下海覓食,啃食水中岩面的藻類。這麼一分道揚鑣,就演化成現今的海(上圖左上的那個)、陸兩個分支。各島的陸鬣蜥又繼續演化成3個分支:上圖上中的黃色鬣蜥(分佈在六個小島上:Fernandina, Isabela, Santa Cruz, North Seymour, Baltra, and South Plaza),上右的聖塔菲(Santa Fe島)鬣蜥,以及下方的粉紅鬣蜥(1986年才在伊莎貝拉島北端的狼火山Wolf Volcano 被發現)。 研究中心也圈養了一些可愛的陸鬣蜥供展示。
上圖是研究中心的禮品店,設計別緻。
參觀結束,我們閒步逛到一旁的碼頭,下圖是市鎮一角的雕像(陳國勝攝影),有藍腳鰹鳥在下,拱門在上,其中雕著巨龜、陸鬣蜥、鰹鳥、海獅等等。達爾文的圖像在中間。不知為何獨缺了海鬣蜥?
這是魚市,鵜鶘與海獅圍著攤販討吃他們丟棄的鮮魚內臟。
這海獅看著年紀輕輕,兩眼癡癡地盯著台子上的眾魚。下圖中回頭望著我一副無辜的嬌憨樣。
女攤販被牠糾纏的有點兒不耐煩了,可見到大夥兒看得興頭,又忍不住笑起來(下圖)
團友們對近在眼前毫不怕人的鵜鶘也興趣盎然
沒有海鮮可吃了,海獅終於意態闌珊地離去。
領隊陳國勝來遲了,只照到還捨不得離去的我(上圖)?
這天正巧是他們的兒童節(6月1日), 鎮民在港口鑼鼓喧天的歡慶。
走到此處等待橡皮艇來接人
候船走廊的下方水裡相當熱鬧, 有不少小鯊魚(上圖)和魟魚在轉悠。下圖左上方的魟魚好像還被我照到牠的眼睛吔?
前幾日造訪的小島多半光禿禿的,植被稀疏。聖島地大而山丘夠高,可以攔住不少雲雨水氣,因此滿目蓊鬱蔥蘢。上左是早上在高地看到的一種瓜類, 鮮嫩欲滴。右圖是在達爾文研究中心見到的白果與黃花。導遊說此植物叫Cordia lutea,那白果可吃,但黏黏的。我對水果是永不嫌棄的,嚐了一下甜甜的,於是沿途邊走邊摘吃得不亦樂乎。這個有滋有味的一日至此到了尾聲。 根據資訊阿約拉港口的西端(達爾文研究中心在港口的東側)有個步道領你穿過一個仙人掌林去烏龜灣海灘(Tortuga Bay Beach)。這是個白沙海灘+湛藍海水的景點,可以看到海鬣蜥,海龜,有時甚至藍腳鰹鳥與軍艦鳥也會現身。聽說海岸邊有許多白邊真鯊與魟魚(Whitetip Shark & Rays),是個浮潛的好地點。我們限於時間並未造訪此處。(待續)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