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26 07:51:22瀏覽3503|回應23|推薦115 | |
前言:甜水窩八月底空巢後,〈空巢記〉一連寫了三篇,說真的,蜂鳥忙演出、跑新聞、旅遊、探親、同學會,就是沒時間患「空巢症候群」。日前接獲上級指令,探討「空巢症候群」與「灰色離婚」,對自己不太管用,但一些專家提醒,倒是可以給即將空巢的家長參考一下!
↑史丹佛大學2012年新生入學式後,家長和子女各自展開新生活(許瑞珍提供) ↑一對華裔家長今年8月20日幫著兒子搬入維吉尼亞大學學生宿舍(UVA網站) 空巢失婚~戰後嬰兒潮的灰色離婚革命 朱麗莎 (化名)去年九月把最後一個兒子送進大學,同時也丟了老公!麗莎另一半失業已六年,平日靠積蓄作股票兼接送孩子課後活動。巢空了,維繫婚姻的因素也不存在,過去這一年多來,麗莎在美國如常工作為自己攢退休金、為孩子籌學費,另一半則回台陪年邁老母,兩人已決定結束早名存實亡的婚姻。 52歲的黛比傑金斯 (Debbie Jenkins)一直以為她會一輩子堅守婚約,直到兩個女兒上了大學,她發現與另一半早貌合神離,沒有共同話題、興趣,由她提出離婚。黛比稱,空巢 (Empty nest)讓她正視早存在的「空婚」 (empty marriage)問題,她婚後一直忙著照顧家人、女兒們,忙了大半輩子,黛比決定不妥協於不快樂的婚姻,以後的日子「為自己活」。 時代變遷,「一輩子守一個婚約」對戰後嬰兒潮及X世代、Y世代而言,漸成神話,安然度過七年之癢的夫妻,中年危機加上「空巢」成為婚姻的又一重難渡關山,像麗莎和黛比這樣的空巢失婚族不是特例,而是越趨普遍的現象。 空了巢的婚姻,夫妻不只缺共同話題,對婚姻長久潛伏的弊病不再隱忍,沒了子女作屏障,夫妻有的長期冷戰,有的從小吵到大鬧,不再有顧忌,舊仇新怨齊上,不小心就走上離婚之途。 俄亥俄州立鮑靈格林大學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華裔社會學者林一芬與同系教授蘇珊布朗 (Susan Brown)去年進行的一份研究報告「灰色離婚革命」 (Gray Divorce Revolution)發現,從1990至2010年的20年間,美國50歲以上的離婚率,增加一倍。這項根據人口普查結果分析的調查發現,1990年一年有20萬名50歲以上的美國人結束婚姻,到了2010年,有60萬名50歲以上美國人結束婚姻。 雖然社會學者探討現象而不追究成因或尋求解套,林一芬稱,相關研究證明,空巢,對婚姻的確造成莫大威脅,尤其是過去把家庭重心擺在子女、忽略經營彼此關係的夫妻。 在鮑靈格林大學擔任副教授已逾十年的林一芬稱,她的這份調查不限族裔,但不論華洋,過去婚姻講白頭偕老,現在個人本位主義掛帥、追求快樂,再加上社會對離婚的接受度更大,都是「灰色離婚」的背景。 另外,美國退休者協會 (AARP)2011年的一項針對40歲至79歲離婚者的調查報告結果,與林一芬、布朗的「灰色離婚革命」發現,不謀而合!AARP 的研究發現,熟齡男女選擇和配偶一拍兩散的最大肇因,不是外遇,而是「受不了長期來自配偶的言語、肢體、情緒傷害」;此外,熟齡男女決定離與不離的關鍵考量,第一是子女,第二則是婚姻裡妻子的經濟能力。這項調查也發現,想離而不離、拖延長達五年以上者,43%的原因是為了子女。~*~*~*~*~*~*~*~*~*~*~*~*~*~*~*~*~*~ ↑胡威、楊修微2010年和兒子胡祐銘在耶魯大學校長家參加新生歡迎會(楊修微提供) 空巢症候群2010年秋天把獨生子送進離家七個小時的耶魯大學,馬州華裔移民楊修微一開始很不能適應。「過去像個陀螺,當兒子的私人司機,繞著中文學校、打球、樂團、社區服務打轉,..... 兒子離家,突然變得不知所措,每天都想打電話給他,看他今天過得如何,發生了什麼事?」 今年把大女兒送進離家3小時威廉瑪麗學院的維州華裔移民單一,常不知不覺就會走進女兒房間,東摸西摸,想著女兒現在在做甚麼? 吃得好、適應得如何? 而一天中最興奮的,就是接到女兒打來的電話。 楊修微和單一都患了「空巢症候群」,這是專屬於單一社群的季節性流感,沒有特效藥,唯一的解藥就是「時間」。已當空巢族兩年半的楊修微說,自己一年多來得出的心得是: 家長應該早點有心理準備,早點培養自己的興趣,擴展自己的交友空間,參加社團活動,有生活規劃,她特感謝另一半胡威的貼心,空巢後常主動安排出外旅遊、聽歌劇、看演出,「安然度過空巢期,他是大功臣!」 最近幾年有關空巢失婚的類似研究出爐後,引發媒體與社會專家的注意,如何防範於未然,紐約長老基督教會醫院心理醫師索茲博士(Dr. Gail Saltz)提醒家長們未雨綢繆,讓「空巢症候群」的傷害減至最低,成功展開人生新的篇章。 歸納出「空巢症候群」高危險群家長的特徵如下:一、有分離焦慮並且畏懼改變;二、全職爸媽;三、正面臨退休、失業或更年期;四、會擔心子女沒準備妥當離家的家長。 索茲稱,給自己充裕的起飛時間與距離,是避免空巢期「摔機」的要領,可參考的準備工作如下: 一、提早準備空巢,並與子女討論未來;二、重新認識你的另一半,重燃愛情火花;三、為自己下半輩子列出夢想清單並逐一實現;四、避免重大改變,如搬家或賣房;五、與其他空巢族交流取經、互相取暖;六、提早裝備子女,訓練子女生活、財務獨立的能力。 佛州的台灣移民許瑞珍算是受「空巢症候群」影響輕微的家長,她認為,關鍵在於「放手」! 今年秋天把老三送進大學,正式空巢! 許瑞珍說,她從四年多前老大升大學時,開始一點點學習「放手」的功課,這包括放手讓小孩選擇、放手讓小孩犯錯,這功課一路學到了老三,算是告一段落。 許瑞珍說,空巢期突然多出不少時間,沒有上班的她還在尋找最好的利用方式,但最近這幾個月常和另一半做一些即興的事,例如晚餐後帶著手電筒到海灘上走走,或去逛逛街。週末醒來,看到窗外陽光明媚,會開車一個小時到好久沒去的景點重溫舊夢。 「過去二十多年一直過的是井井有條、兢兢業業的效率生活,進入空巢期,心裏輕鬆多了! 」 ↑向耀輝、許瑞珍今年秋天千里迢迢幫么女搬入史丹佛學生宿舍後,成為空巢族。 (許瑞珍提供) ↑北卡的Helen & James Sun(左一、二)也是今秋成為空巢族,他們和妹妹、妹夫倆對的老三都剛上大學,空巢後第一件事就是飛回台灣陪爸媽三、四個星期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