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機車 碼錶不動的三個故事
2016/01/02 00:14:09瀏覽22622|回應0|推薦4

.


機車一族,只要座駕是機械齒輪式碼錶,而不是今天的電子式碼錶,這三個故事中就至少會經歷一個,道行深了,就得經歷二個。而至於漫不經心如老頭的,就會有三個故事,因為是元老一級。
說的是迪爵的啦!


第一個故事:碼錶不動,里程表也不動的。

碼錶不動里程表也不動了,拆下前輪的碼錶線連接固定螺絲,然後動一動碼錶線管,裡面的線應聲跑出來“一截”,這是最沒說頭的故事。
買一根新的碼錶線,偷懶的做法就是順著管子再穿回去,螺絲鎖上,完工。

但如果不死心的,想要連碼錶線管整個換新,那是自己找自己麻煩。
從儀表外殼的一路拆,然後再去摸黑穿線的,最後才能將新碼錶線鎖回碼錶總成上。老頭龜毛的時候玩過一次。
這能有多麻煩的?自己去經歷吧!

但如果碼錶線不只是落出來一截的,而是牽腸掛肚的抽出來的是一整根,完完整整的一根,那就得換前輪的碼錶齒輪了。
能有多麻煩?
有多麻煩的得看是不是碟剎。迪爵的10吋框配了最小尺寸的160碟盤,即使如此,要將碟剎卡鉗套進碟盤也是費事,問題是,如果要換碼錶齒輪就得拆輪軸心。等換了新齒輪,要再將軸心穿回去時就知啦!
不巧的時候,心不在焉的組裝下就得拆第二次,因為將二片碟片都鎖在了碟盤的同一側啦。


這第二個故事就真不好玩啦,是碼錶指針有動靜,但是里程表的指數不動。如是,可以先去拿二個小酒杯來準備接淚滴囉!

指針如常,表示從輪軸的碼錶齒輪到碼錶線都正常,因為帶動的是線圈,幾乎無故障;但是里程表是機械式的聯動裝置。以老迪爵來說,里程表跑了20萬公里,這就表示碼錶線所牽動的那個渦齒已經轉了2000萬轉。一個零件能轉上二個千萬轉,值得肅然起敬,功高德劭之下,鞠躬盡瘁就是必然。
問題是,“萎去”的只是一個齒輪,誰鳥?
副廠的儀表總成1200有找,原廠的2000有找,如果DIY更換,茲事體大,幾乎要拆掉整個龍頭,所以去了車行3000起跳!
就只是為了一個“萎去”的齒輪,價值10元台幣!


而第三個故事,便宜多啦!但也只有漫不經心的才會造成。至於是誰?
天知道!
碼錶不動了,不是碼錶線的錯,所以騎了自行車的就去買了個新的碼錶齒輪。一換就好。
七千公里上下的,碼錶不動了,如是炮製的,但是指定了“原廠件”。
於是,手上就有了二個 “不良品”庫存。

又是五千公里上下,碼錶又不動啦!
這次有點疑惑了,因為總共三個碼錶齒輪在手上,卻是用手指頭測不出齒輪有什麼問題來。將車上的第三個碼錶齒輪噴了點白鋰基潤滑脂再裝上去,騎了路試依然不管用。

移掉碼錶線之後蹲在了車前,將前輪抬高點,然後用手轉動前輪。
學問來了,碼錶齒輪的桿芯不動,但是用手去擰轉桿芯卻是“free”!這表示碼錶齒輪裡的環齒輪沒有和前輪連動,所以問題是出在前輪軸的零件上。
拿了手電仔細看,剛開始還沒看出名堂的,之後才豁然開通,看出來了防塵封蓋上的凸點變成了通道!

前輪軸心的最外側是個防塵的鐵封蓋,蓋子的對角邊緣各有個凸起。
碼錶齒輪中心是個環狀齒輪,上端也有二個凸塊,碼錶齒輪套上輪圈軸心時,這個凸塊要與防塵蓋上的凸起錯開。當前輪轉動時。凸起會頂上環齒輪的凸塊,讓環齒輪跟著同步轉動。
現在的狀況是,不知道哪一次的安裝,在萬般理由下的,反正是環齒輪的凸塊被直接的壓進了封蓋的凸起內。前輪的轉動和碼錶運轉,實現了真正的“同步”。
但是輪軸芯螺帽的鎖立,將碼錶齒輪一次次的鎖死,90度凸起的牆就被連續擴張而成為了“塹道”,所以碼錶齒輪就“不聯動”啦。


先拿了鐵錘,頂著虎鉗的前端,硬是將塹道內側的“牆”敲向外側傾斜,臨時的將“通道”阻擋。
可以啦,碼錶又回復正常。等改天彎到材料行時,再問問是否有防塵封蓋了。



所以:

一。碼錶和里程表都不動時,先拆下固定螺絲的讓碼錶線掉出來看看。

二。如果碼錶線正常,那就是碼錶齒輪的問題。將前輪墊高一點,用手轉動前輪,如果碼錶齒輪的那個桿芯沒動,基本上是碼錶齒輪的齒“萎去”。拆下來用手指頭轉動就可以判定。

如果手指測試後懷疑碼錶齒輪有正常,不妨低下來仔細看看防塵封蓋的外緣,對角的二個凸起是否已過大而成為“通道”?因為,拆換前輪是“常”事,漫不經心?誰也說不準的,不是嗎!(方便的話,用游標尺量一下就知道)

三。如果碼錶指針工作正常,但是里程表不動,這幾乎就可以判定是老爺病。二個途徑,一個是殺肉場,但是天知道,可能殺回來的是個更為年老體衰的儀表組。第二個途徑是試試淘寶,只有那兒才有裸體不帶線組的便宜貨。

沒有興趣DIY?那就去車行囉!



防塵封蓋的官方零件名稱是“速度表齒輪盒油封”。幽默的是,這個油封不跟著碼錶齒輪,而是跟著前輪軸。




.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415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