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疑惑的民主
2014/10/06 00:51:11瀏覽104|回應0|推薦3

.


少數服從多數,從知道“民主”這二個字開始,人們的印象中,這就是它最基本的架構。


距離臺灣的大規模選舉時日已經不多,而選舉,這恰是民主呈現的絕對表象,是少數服從多數的最典型行為。只不過是從競爭進入白熱化的那個時刻開始,人民眼前所看見的民主,似乎與“民主”的一般認知表現出入甚大。
而就在同一個時刻,另一個國島也正在上演另一場民主大戲,但是那場大戲所呈現在眼前的民主,卻讓民主的疑惑更深。

在民主中,表達不同的意見和立場的行為是自由的,從那句:“肥皂箱上的演講”開始,民主所呈現的,也正是大家所樂於身為其中之一的理由和樂趣。

但這就是衡諸四海而一的劇目嗎?
未必!
今天正站在舞臺中的某些人足堪證明,民主未必就是這樣表達和呈現的。


翻開老三臺時期的電視檔案,南臺灣那一夜的“戰車”,石頭和棍棒,站在戰車上的人,手持擴音機高分貝的,正是民主訴求。但是疑惑也正在同樣的鏡頭前,棍棒磚瓦之下的,為什麼這也是民主?
然後再看看今天觀光客最愛之一的紀念堂,那天,就憑一位不大不小的官僚,就可以激動十足的指揮著中央的保警對抗市警,只是為了更換紀念堂大門牌坊上的四個大字。諷刺的是,要放上去的大字正是“自由”。
那麼,這也是民主,是誰的民主?人們眼中看見的只是官僚手中的部分,官僚行為就是民主下的民意嗎?

無“毒”有偶,畢業於威權府的人當家掌政之後,“鼓掌表決”這樣的威權復辟行為也可以堂而皇之的上演,那麼民主又是什麼?

在“民意”的大旗下而掌領民意的諸民主戰將,在選前時刻,個個號稱是民意下的身授戰將,但是選後卻淪為“黨紀”下的行刑手,奉黨紀之名,民意俯首!是在民主的形像之下,以我們的左手去推舉一群民主戰將,而同時用右手在去推舉另一個人來領導民主,但是所呈現的結果呢?
你我都看見的,戰將稱臣,因為黨紀,而手握黨紀的卻是民主之首。這與威權世代下的黨紀,其差異究竟在哪裡?那麼威權下的民主又為什麼就不是民主了?


接著上場的是年輕世代,其主幹正是在“民主”下成長的一代。也所以,這個世代中的年輕人,必然擁有更高度的民主意識和涵養。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從六四一直到今天的年輕世代的輪番杰出“民主”表現。但是,同樣的,在這裡我也們同樣的看見了民主的疑惑和其中的矛盾。


紅花雨洗禮了大地,太陽花照遍了四圍,在這些事例中,所呈現的無疑是民主的典範,但是在典範之中就沒有可議之處了嗎?有,只是對比不夠稱大,不夠驚惶。更進一步的說,除了霸占行為的可議之外,連訴求的主體都避重就輕。服貿是事關2300人生計前途的大事,但是執政者的對待手段卻是避開全民的知悉而以“黨紀”強渡民意。而這也正是民意和民主的危機,所以應該反對的是執政者的這種執政態度和手腕,而不只是拒絕一個單獨的法案。

然後更新的行動接著在國島上場。這次,雖然它的規模不比“與六四共鳴”的歷史,因為少了九七大限的疑慮,但也一樣規模可觀。但正是因為它可觀,正是因為它夠規模,更重要的是,它占據行動的大環境和意圖,所以,這次的“民主表達”,也就對民主的本質產生了更明白的疑惑!

在這次的“占領”行動中,確實是達成了占領的目的和期望,但也正是因為占領的達成,因此而造就了社會整體的共同損失。從股票市場所反映的市值蒸發,到商圈及全體的總體經濟活動損失。股票市值只是賬面上的概念數字遊戲,但是眼下的經濟活動卻事關百姓“生計”。當“相對的少數人”的民主表達行為,而逼使另一群的“相對多數人”必須共同分擔“及時而且同步發生的”經濟損失,不只是使得整個國島的經濟活動受傷,得由全民分擔,更甚至連國外的機場都同樣的受到牽累,這同樣的是民主的行為發生,但卻是對於“少數服從多數”的疑惑之一。

其次,在所謂的“最後通牒”之中,赫然見到“限期下臺”這樣的要求,這就已經遠遠的超過了“肥皂箱上的演講”的范疇,而是具體的以群眾勢力對政府提出要挾,一如霸占議會的行為疑義。
在這裡必須先看待的問題是,這是少數人還是多數人的民意?
固然,在現場聚集的人數是可觀的,但即使是可觀也依然只是總體中的一部分,要如何界定這就是“多數人的民意”?如果不能界定這是多數人的民意,那麼“民主”要從何說起?

之後的疑問是“條件通牒行為”。
民主的異議表達當然可以包含各種的形式變更訴求,但是任何訴求都只能是意見的表達。當群眾的聚集而形成勢力的時候,這是典型的“群眾運動”,在群眾運動下表達異議,同樣的是民主行為,但如果是借著群眾運動而提出對抗條件,並同時提出限期性的即時達成要求通牒,這就構成了法律下的“要挾、威脅”條件,是否會成為進一步的群眾暴動,一如號稱的擬攻占府衙那樣,終而將政府癱瘓,那是另外的行為邏輯,至少在國島不可能發生。但是在這裡,二地前前後後的二次行為,人們卻都看不見所謂的“法律”!因為這正是法律在面對群眾運動時的軟肋和悲哀。

就正如同那句話:“如果因為群眾聚集提出條件,政府就因此依從,那麼在網絡世代下,每天都可以簡單聚眾,可以因為聚眾而提出朝令夕改的要求,可以聚眾提出朝三暮四的限定”,果如是,請問,民主又將是什麼?

巴士底監獄?誰知道那究竟算是哪門子的民主行為。但很明確的,在民主的本身來說,這樣的群眾聚集下的條件要挾行為,是對民主的否定。或者更明確的說,這是脫離民主規範的行為模式。但在這種模式下終而顛覆政府,卻是今天一再發生的國際新聞,並且更也被奉為民主典範下的圭臬。那麼民主又將如何定義?


當馬先生高聲的以“十八趴,我就自己下臺了”來揶揄對手時,他不必負法律上的行為責任,所以當他自己淪於十三跌九的時日中,也就不必反應什麼。但是從檢察總長可以聯想到的是諸葛亮先生,想到的是“出師表”,會寫這樣的文字內容的人都是政治領域中的蠢蛋,如果這不是蠢蛋什麼是蠢蛋?所以諸葛亮必需敗。然後就又跟著出現了另一個蠢蛋,他以為雨港無人,可以低吟高唱他的港都夜雨,只不過他忘了,說“不是大明皇朝”的人都得去低頭覲見大內,所以他也就只能在司法之前,做為人人平等的新例證。
這也是民主!說的是手段。

還有最新的,正在進程中的實證,前後20年的東東,老爺都是有給它過目,只是老神在在的眼光低垂,所以不見。然後這天民主開始敲鐘,鐘響人醒。對不起,是民主的戰鼓開始擂鼓,鼓聲隆隆直達天聽,所以老爺突然驚惶而醒,雙目圓睜之下眼神如電,一望腫瘤盡露,二十年的東東突然是浮濫一堆。天底下少個大夫是小事,少個城池的可是對不起下一任想當家的!
忘了,不知道這個和民主又扯上了什麼邊?
算了,當我沒說!

“懇請惠賜一票”!
不過先說抱歉的啦,因為明天可能會拆到你的房子,因為符合“多數人”的口袋利益。
這好像也是民主,是民意下選出來的人當家做主的回歸民意。


反正是“民主”這玩意兒,就別想太多了,一如這篇不知所以的文字堆疊,誰知道是在鬼扯些什麼的,所以也別當真計較!所以,選票給了誰,給過了也就算了,也別再去記得,反正既拿不回來的,也不會還給你。




.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1791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