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大師遇到法國號(六)
2010/12/25 16:53:43瀏覽2991|回應0|推薦2

當大師遇到法國號(六)-

上一期介紹了貝多芬的法國號奏鳴曲,及他所使用的法國號寫作手法,這一期,我預備分享貝多芬的管絃樂曲中有關法國號的寫作手法。

法國號演奏者一定會很興奮的發現到,貝多芬的每一首交響曲裡都會發現到富挑戰性又很重要的法國號片段。即使是屬於早期風格的前兩首交響曲,雖然大部分的時間法國號都是扮演和聲樂器的角色,還是可以在中間的樂章裡聽到一些獨奏片段,尤其是在第二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裡,出現了一些出人意外的寫作手法,首先是為了配合樂曲的轉調,作曲家要求演奏者在樂章中從降E管換成A管,而作曲家分別在這兩段中安排了屬於高音域的獨奏樂段,並且兩部法國號以八度的方式齊奏,使得原本只要應付的高音域的挑戰更增加了要面對八度音準的問題。

貝多芬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裡,可以說是為法國號在樂團裡的地位開啟了嶄新的局面,在古典時期的樂團裡,大多只使用兩支法國號,並且由於樂器本身只能演奏泛音,在樂團裡大都盡量避免使用手塞音,法國號在樂團裡只好退居幕後,專吹和聲音,成為舞台上的「路人甲,路人乙」,但是在這首交響曲裡,貝多芬竟然使用了三把號,當這三把號合奏時,並不是按照我們平常所想,第一部最高,第二部次之,第三部音最低的方式排列,而是一種極富前瞻性的安排方式,就是高中低的排列方式是一、三、二部,我們知道到了後來,當作曲家要使用四把號時,通常的排列規則是一、二部為一組,三、四部為一組,一、三部是高音部,二、四部為低音部,貝多芬雖然在這裡沒有使用第四部號,卻率先使用了這樣的安排手法,可以說是非常先進。英雄交響曲的第二個特色為,法國號的角色吃重多了,從第一樂章起就有許多獨奏片段,第三樂章更有一長篇三重奏獵號風的樂段,而作曲家在全曲中大膽的為法國號寫了許多需要用手塞音才能吹出的音,這也可說是另一特色。與這首交響曲編制類似的,是歌劇「費黛里奧」,在第一幕一段雷奧諾拉的詠嘆調「Abscheulicher」裡,作曲家使用了三把法國號,與獨唱者及低音管演出一段十分獨特又精采的重奏,這段樂句中有一段三部法國號輪奏奏出音階,對貝多芬時代使用自然號的號手而言,這是十分不得了的寫法。

到了第四號交響曲,貝多芬似乎又回到古典時期交響曲的風格,法國號部分也是較傳統,沒有很突出的樂段,不過值得一題的是,在慢板樂章裡,有一個記譜音高音Si的音,如此高的音已是十分有挑戰的事,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之前有九個小節的休息,而且是在非常寧靜的氣氛裡,法國號吹出這個高音出來,曾經有人說,跟要一個法國號手吹出一個正確的音比起來,要求一個槍手在三百碼以外打重一個五元銅板要容易的多了,何況是突然的高音,各位可以想像在交響樂團裡有一位跟我一樣技巧不太高明的法國號手,而且很不幸的被要求吹第一部,平常練習時已經十次有五次錯音,到了演出時他的壓力有多大,可能前一晚就難以入眠,而且惡夢連連,老是夢到貝多芬站在這九個小節的休止符上對著他笑,在音樂會上,這九個小節裡,他的心跳越來越快,並且冷汗直流頭皮發麻,樂團裡的中提琴手正在斜眼瞄他,指揮更是瞪著眼看他,更不要說觀眾席裡正坐著一位耳尖的樂評了,終於九小節後他吹出了………

在第五號命運交響曲裡,法國號不斷的帶出了雄壯的命運敲門的動機,到了第六號「田園」裡,貝多芬在第三樂章用法國號與木管樂器交替演出號角樂句的方式帶出了農民歡樂的舞蹈,而在第四樂章的狂風暴雨之後,法國號帶進了一段獨奏樂段,這段樂句成為貫穿全曲的動機,帶進了農民們在暴風雨之後對上帝的頌歌,而這一首獨奏樂段,學者們認為是出自傳統牧羊人之歌。

對法國號演奏家而言,第七號交響曲是一首非常特殊的曲子,在燦爛輝煌的第一樂章與被稱為群魔亂舞的第四樂章裡,法國號的加入使整個樂章生色不少,法國號在這兩個樂章裡是使用A調管,最高音是高音譜號上加一間的g音,看起來音域似乎不高,但是用現代的F調有按鍵樂器來吹,這個音被移調成高音的b音,這就十分高了,第七號交響曲的法國號部分,是法國號學生,尤其是有志於樂團演奏者的必學曲目,更是歐美樂團甄選考試必考曲目之一。

在群魔亂舞的第七與聲勢浩大的第九之間,我們很有幸的擁有了優美的第八交響曲,在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裡,法國號二重奏成為Trio部分的主奏者,與這段優美的二重奏相對的是大提琴的固定低音節奏,這段音樂也大量的使用了法國號五度(the horn fifth)的寫奏技巧。

第九號合唱交響曲可說是人類文明的一大傑作,到今日很少有能超越過它的作品。對樂團演奏者而言這是體力與耐力的考驗,對法國號手來說也是如此。貝多芬使用了四部法國號,而且第一、二部號是D調管,第三、四部號卻要求是in B-basso,在這裡要首先解釋的是,德奧系統的記譜語法裡,「in B,指的是降B調,真正的B調則是以「in H」標出,在這裡也奉勸讀者,如果有人說有H調時不要笑他,可能此人講的是B還原調。但是為什麼四部號要分成兩個調呢?原來,作曲家為法國號譜曲時大多是以主音為主,主音是什麼音,就使用什麼調的調管,當全曲是G調時,就用G管,當曲子是降E調時就用降E管,這首曲子是d調,當然就用D管,但是現在是d小調,F音還原,而 D管無法自然的吹出F還原,於是作曲家就使用另一對號,要他們使用降B管,如此第二對號就可以演奏出F還原,彌補了第一對的缺憾,因此,我們似乎不應看待這四把號為一、二、三、四部,而是「Corni in D」與「Corni in B basso」。

整首交響曲開始於D調法國號的五度長音,第一與第二樂章裡貫穿不少重要的獨奏樂句,其他地方縱然不是獨奏,兩組法國號也有十分重要的節奏與合聲份量,看的出大師的才華與細緻。學者討論較多的是第三樂章第四部法國號部分。這一個樂章是通常樂團裡的第四部法國號手難得一見的獨奏樂章,平常樂團裡第一部總是獨領風騷,佔盡一切獨奏的風采,第二、三、四部總是默默的付出,終於等到這首交響曲,第四部法國號可以揚眉吐氣一番了。法國號學者討論的重點有兩點:第一是,因為這個樂章的第四部法國號獨奏片段有很多的臨時降記號,以及在降E調的法國號上譜寫降A大調的音階,再加上最低音的處理,這些都是自然號演奏上十分困難的事,學者們認為這是為有按鍵的法國號而寫的,而且可能是有按鍵的法國號在樂團出現的濫觴;第二點是,這首交響曲首演時擔任第四部法國號演奏而演出這段獨奏的是一名叫Eduard Constantin Lewy的獨奏家,甚至貝多芬是為這名演奏家而寫的這段片段。

但是現在的法國號學者們有了不同的看法,關於第一點,現在學者的看法為,在貝多芬譜寫第九交響曲的同時期裡,有很多為自然號譜寫的練習曲,交響曲裡的這段獨奏片段寫法早已在這些練習曲中出現過,所以在當時而言這似乎是習以為常的事,而關於最低音,那根本是假低音factitious tones的寫法,並且也有學者指出貝多芬在總譜上記有「sempre corno secondo」表明了貝多芬是為了自然號而寫的。至於第二點,學者們則無法肯定,當時首演的資料似乎沒有保存起來,Lewy雖然當時有可能在城裡,並不表示他出現在當時的演出裡。所以學者們不能肯定,或否定Eduard Constantin Lewy演出。

至於Eduard Constantin Lewy是誰?為什麼他的存在與否那麼重要?在這裡,容我賣個關子,下一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473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