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大師遇到法國號(五)
2010/12/22 17:34:51瀏覽1371|回應0|推薦0

當大師遇到法國號(五)-

上一期, 我們停在另一位傳奇人物Giovanni Punto身上,所以在這一期,這位人物會是我們的重點,我也預備提到我們所景仰的作曲家貝多芬對待法國號的態度。

Giovanni Punto傳奇

Giovanni Punto 的原名是Jan Václav Stich,生於1746年,死於1803年,原本是波希米亞的貴族Joseph Johann von Thun伯爵宮廷裡的音樂家,因為他的音樂天才,他被他的領主送到國外學習,他首先被送到普魯士,之後被送到一個叫Dobříš的地方,最後他到德勒斯登,向當時十分著名的兩位大師學習,一位是Karl Haudek,另一位就是過去曾提過,在發展出右手塞音技巧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翰培爾Hampel

學成之後,他返回他的主人Thun伯爵處繼續服事他,但是三年後,他卻與其他四名音樂家逃出伯爵的城堡,主要原因包括了他覺得他的服事枯燥無聊,以及不滿要卑恭屈膝的穿著僕人衣著工作,因此決定要成為一名旅行演奏家,但是也有文件指出他的脾氣與個性不適合擔任伯爵樂手的工作,伯爵在盛怒之下發出通緝令,命令他的手下就算捉不到人也要敲掉這位號手的門牙,但似乎很幸運的他逃離了伯爵的追緝,最後逃到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域,並且改了一個義大利名-Giovanni Punto,從此周遊列國成為著名的演奏家。

介於1768年及 1781年之間,他除了分別在幾個樂團演出外,大部分的時間以獨奏者的身分出現,他曾先後訪問了德國、匈牙利、義大利、英國及法國,得到很多的稱讚,許多的樂評都對他提出了好評。1778年,當他訪問巴黎時,遇到了莫札特,莫札特後來寫了信給他的父親說:「Punto bläst magnifique」並且寫了為四把管樂器與樂團的交響協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 KV279b,其中的獨奏法國號部分就是為Punto所寫的,關於這首曲子的典故,我曾在論到莫札特與法國號的文章裡提到過。1782年時,在巴黎的d'Artois伯爵(之後的查理十世)因為偏愛法國號,把Punto請到巴黎,並且給了他一份終生奉;但是好景不常,1789年的法國革命使得d'Artois逃離法國,Punto也離開了巴黎到處演奏。1799年底當他到達維也納時,與貝多芬見了面,貝多芬於是寫了法國號奏鳴曲op.17,並且二人於次年四月時共同首演了這首曲子。

1801年時他終於回到了闊別了三十三年的國家波希米亞,並且舉行了盛大的獨奏會,之後他還與鋼琴家Dussek回到家鄉Czaslau演出貝多芬奏鳴曲。1803年二月16,他因類似肺水腫的疾病逝世,享年五十六歲。他的主人(就是曾經下令要敲掉他的門牙的Thun伯爵的兒子)為安排了盛大的葬禮,甚至在他的墓旁演出莫札特的安魂曲。除了他的演奏技巧令人追思不已之外,他也留下不少獨奏曲,其中,部分的協奏曲現在已有人演奏並錄音出版。至於後世對於他的評價,認為他在當時代就如丹尼斯不來恩Dennis Brain在現今的地位一般。

貝多芬與法國號

上面提到貝多芬與Punto的關係與他寫法國號奏鳴曲的背景,他的學生萊斯Ries曾提到貝多芬答應要與Punto一同演出奏鳴曲,但是一直到音樂會海報出爐了,貝多芬還沒開始著手譜曲,但是音樂會時,曲子已經準備好了,這個傳言是否是真的不得而知,但是一件事情屬實的是,除了第二樂章的六個小節以外,沒有任何手稿留下,人們很驚訝於他似乎不打任何草稿就一氣喝成寫成這首曲子。除此之外,車爾尼(Czerny)也提到了貝多芬在為法國號譜曲的事情上得到Punto很多建議。

綜觀貝多芬所寫的器樂獨奏曲,與他寫的大批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比起來,他為法國號所寫的唯一的曲子在份量上實在是微不足道,並且這首奏鳴曲在年代上屬於早期的作品,在風格上也是還留有從海頓來的古典風格,但是對法國號演奏者而言,這卻是非常重要的一首作品。從前面所有對這首曲子的討論中,我們應該可以推論出,這首曲子是為自然號所作。熟悉自然號演奏技巧的人們告訴了我們,貝多芬在使用自然號技巧上是如何的成功:十七、八世紀之間的法國號音樂寫作手法,大多不出兩大傳統,一是獵號傳統,一是手塞音技巧的使用。在獵號傳統方面,信號曲(Fanfare)題材是一個特色,這在這首奏鳴曲的最開始就看到了;第二個獵號傳統的特色,是超過八度音成的大跳,無論是向上及向下的大跳,這也是在這首曲子裡常常發現到的;第三個特色是假低音factitious tones,就是介於泛音列第三泛音以下的非泛音,因為無法由手塞音的變化造成,演奏者往往藉由嘴唇的變動造出這些音,久而久之,如此的演出技巧成為一種特色,貝多芬也不可避免的使用這種特殊風格。在手塞音技巧方面,我們發現到他在使用手塞音上十分的成熟,或許這是因為他接受了不少Punto的建議吧,熟悉自然號演奏的人認為,貝多芬使用手塞音的方式大抵遵循海頓與莫札特的模式:會用到右手塞音的地方大多為經過音、鄰音或弱拍子處,如果這個右手塞音出現在強拍子處,那必定是不諧和音,而且必要解決到和諧音程上面。除此之外,常常出現在曲子裡面的是許多快速的琶音,學著們認為,這是很典型的第二部號(cor basse)演奏方式。寫到這裡,我必須提到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就是當這首奏鳴曲首演後受到樂迷們的喜好,樂評也給予不錯的評語,結果有一位仁兄就如此寫到:「貝多芬是誰?他的名子在樂壇中無人知曉,當然,Punto可是人人皆知!」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472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