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個劃時代的發明
2010/12/03 19:32:36瀏覽1672|回應0|推薦0

1814126,一位大名稱為Heinrich Stölzel的音樂家寫了一封信給普魯士的費德列克威廉三世,請國王准許在軍樂隊裡使用他所發明的轉閥(the valve),宣稱使用了他的這樣新發明之後,他可以以同樣的純淨與力度吹出所有的音,而不需要把手放到喇叭口裡。同樣的名字亦出現在萊比錫的一篇期刊上,Bresau劇院的指揮Bierey1815年五月三號刊登了一篇聲明,指出「Heinrich Stölzel為了使法國號更加完美,已經成功的把一種簡單的器械裝在樂器上,原本需要經由手塞音的改變來達成的音,如今透過右手兩指的控制,可以保持了樂器原有的個性而吹出來。」他大力的推薦這項發明,並認為所有的銅管樂器都可使用。但是很可惜的,從Heinrich Stölzel與普魯士政府當局來往交涉的信函裡我們發現到,他並沒有拿到政府專利局的認可。

同一時間,另有一位名叫Friedrich Blühmel的在1816年也設計出另一種按鍵系統,他也想申請專利,但也被駁回。但是到了1818年四月十二號,在柏林的皇家普魯士專利局頒發了另一樣按鍵的專利,而設計人是Heinrich StölzelFriedrich Blühmel,很顯然的二人在各自碰壁之後,互相合作,截長補短,終於創造了新的歷史。但是也有史料顯示出當初二人的合作純粹是權宜之計,之後二人為利益問題爭論日多終於反目成仇。

這二人設計的按鍵,雖稱為轉閥(the valve),但實際看來應是活塞型(piston)的,Heinrich Stölzel設計的是圓形的,按下去後氣流轉換方向較簡單,Friedrich Blühmel的設計則較複雜,但他的活塞是箱子型的。從當時留下來的證據顯示,二人合作後的產物應是圓形,並在氣流的走向上有許多的改進。並且由他們的發明而製造出來的號應是兩個按鍵的。按了其中一個按鍵使音低了半音,按了第二個鍵則低了一個全音,兩者同按就低了一個小三度。他們的發明很快的刺激了第三個按鍵的發明,最早的發明據稱是A.F. Sattler1819年發明的,但第三按鍵的發明專利則在1827年在巴黎頒給了Labbaye,這第三個按鍵降低了一個小三度。

18201830年代之間各種的改良則陸續的推出,到今日我們依然沿用的則有三大系統,一是活塞型(piston),由F. Périnet,一名巴黎的樂器製造者,於1839年改良Stölzel的發明而成,是現今活塞的前身。二是轉閥型(the rotary valve),Blühmel對此曾有一些貢獻,真正的發展則歸功於維也納的Riedl 1832年所發展。第三種則是維也納型(the Vienna Valve),由維也納的Leopold Uhlmann1830年取得專利。

以上所提到的這些按鍵系統在發展及改良的初期大都遇到一些瓶頸,以至於除了少數演奏者外,一般的音樂大眾、音樂家、作曲家們多不太歡迎這些新發明。 這些缺點包括了:漏氣問題嚴重、音響共鳴效果受影響、音準受影響、增加了的汽閥系統造成氣流要繞更多的管路,或是原本的圓弧路線變成直角路線,造成樂器很不好吹。而唯一的例外是維也納系統,如前所述,這個系統由維也納的Leopold Uhlmann取得專利,它的設計觀念來自A.F. Sattler對於第三個按鍵的設計,在音色及音準上,維也納號保存了自然號的特色,所以至今仍為維也納音樂團體的最愛。它的缺點則是慢與重,造成快節奏的樂段演奏的困難。筆者記得多年前聆聽維也納愛樂的音樂會,在演奏蕭斯塔維奇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獨奏片段時,法國號首席特別放下手上的維也納號,拿起一般的雙排號(double horn)演出那一段獨奏,那一片段結束了,再換回維也納號。

在自然號時代,樂器演奏要不同的調,我們較常用的是F, Eb, E, D, C, Bb,當有按鍵的號為大部分人接受後,F調號成為大部分人的最愛,這是因為它的管長適中,在音色上影響不致太大,但在穩定性上較好。但當演奏者進入高音域時,穩定性卻不如自然號,因為號管還是長了一點,所以號管較短的Bb-alto號成為高音演奏者的另一選擇。但是這種高音的號卻在低音區有音準的問題。於是在1898年德國的Ed. Kruspe設計製造出第一把雙管號(Double Horn),而且號如其名,一把號擁有兩排管及兩排按鍵,只是共用一個吹管及一個喇叭口,而主控換調的第四按鍵-拇指則是valve式的。兩年之後,柏林的Schmidt造出了另一把雙管號,拇指按鍵是使用活塞式(piston)。直到今日,法國號的設計在按鍵的處理上亦脫離不了這兩種系統。至於三管的號(triple horn)則是直到1960年代才由倫敦的Poxman 製造出來。寫到這裡,我不得不感嘆到,原本以為所學的是古老的樂器,現今才知,原來也不過近百年的事。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466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