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ㄅㄚˇ ㄅㄚˊ!Mi怎麼按?
2010/12/03 19:15:29瀏覽970|回應0|推薦0

這是我兒子幼年時在玩我的樂器時,問的問題,有時,我們會玩起那種你吹我按,或我吹你按的遊戲,但是玩過這種遊戲的都知道結果是如何:永遠吹不出想吹的音,更不要說吹出完整的一個樂句。這可比彈鋼琴時你彈左手我彈右手難的多了。這就聯想起另一個對銅管,尤其是法國號另一個常問的問題,就是「你們只有四個按鍵,怎麼能吹出那麼多音?」

諸多的實驗,使夢想成真!

如果您看了前幾期的文章,還會記得我所提到的一連串樂器的發展吧:從原始的材質進步到金屬材質;從長長直直一根進步到彎成多圈扛在身上;從號口在前改造成號口在後;從發現到可以把手放到號口裡進步到調管及調音管的發明。當樂器進入樂團以及為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們清采時,演奏家們發現到他們的演奏依然受限於自然泛音的限制,縱然手塞音的技巧已經發展出來,音樂家們還是不喜歡在同一條旋律裡太多的音色變化,在樂團裡,塞音也影響到音量,遇到轉調時,演奏者忙著換調管,更造成諸多不便。因此,【能夠無障礙的在一個八度音階的十二個半音裡自由運行】成為音樂家們努力的夢想。演奏家與樂器製造商們開始不斷的實驗,好達成這個夢想。

人們首先想到的主意是:何不向木管樂器學學?於是有人開始在號管身上打幾個洞,裝上木管樂器用的按鍵。1758年的時候,有一個住在聖彼得堡的德國人,名叫Köbel的,發表了一種新樂器,稱之為Amorschall,這種樂器說穿了不過是號管上裝上木管樂器用的按鍵,號口再裝上一個半球狀有穿孔的蓋子。而在實際應用上,這樣新樂器似乎也不為大眾所接受。也有人想到把不同的號管裝在一起,或是多裝吹嘴管(mouthtube),甚至把兩把號合在一起,造成一把號有兩個喇叭口的怪現象。當時曾有一個人設計出一把號,結果被稱為Klempners AlptraumKlempner的惡夢),因為這把樂器有八個吹嘴管(mouthtube)。

到了1788年,愛爾蘭的樂器製造商John Clagget製造了一把雙管的號,就是把兩把相差半音的號連在一起,使用同一支吹管,裝了一個氣閥由手控制,當然因為在音準及音色上無法控制,也得不到廣大的支持。

這些實驗就像是國父的十次革命,也像是人類從學鳥飛到萊特兄弟的實驗到現在噴射飛機的產生,都是為了一個夢想,不斷的有人前仆後繼的努力,終於離夢想實現越來越進。

而更直接與法國號的發展有關係的,是「泛調號」的產生。Omnitonic horn這個詞不是很好翻譯出來,現在姑且譯成 「泛調號」。它所指的就是一把樂器,上面裝上了所有常用的調管(crooks),用一根伸縮管(slide)來換音。

最早的一種泛調號Omnitonic horn是在巴黎的丟邦Dupont1815年造的,那把樂器有八根管子,或是說由號嘴管連到喇叭口,鑄成八個調管,在號嘴管的尾端有伸縮管,由演奏者排列組合產生所需要的調。八個有可能的調分別為Bb alto, A, G, F, E, Eb, D, C調。但是這把號可能太重了,所以丟邦Dupont先生在1818年推出了改良型。到了1824年,布魯塞爾的 Charles Sax提出了更進步的型號:他把伸縮管改良成活塞型。除了在歐洲大陸的試驗,海峽對岸的倫敦也對此提出貢獻,在倫敦皇家樂隊及皇家劇院任第三部號的John Callcott設計了一種泛調號,稱為Radius French Horn。他把調管鑲在號的大圈圈裡,以鉸接式的管子與這些調管銜接來變調。這些都是在轉閥(valve)發明之前一些代表性的實驗作品。而這些試驗都是透過一個很合理的推論,就是,既然一把號只能奏出一組泛音組合,把不同的調管排列在一起就可以涵蓋所有的音了。

在這些努力之外有一個插曲,這件事在俄國發生,1751年時,俄國皇室要求一位來自波希米亞的樂師組織一個號角隊(horn band),這個樂隊多達三十二人,大家拿著由這位樂師所設計長短不同的號,每個人只負責一個音,經過訓練後這個樂隊可以演奏所有的半音,也可以演奏和聲,這也可說是另類的突破。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466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