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祭花:台灣能更好
2009/04/17 17:25:24瀏覽2034|回應0|推薦20

 四月中,北台灣油桐花開;有些鄉鎮市會發起油桐花季;這是近幾年地方社造的發明。油桐花季的熱潮,似也往中台灣山地縣延燒。因為,油桐樹是日據時代,從大陸引入台灣大量種植;桃竹苗、中部山區栽植最多。油桐樹可以提煉桐油、製作家具、木屐、火柴棒。桐油是油漆原料,也是防水塗料。將花季炒熱,最早是台南縣白河的蓮花季,桃園縣觀音和新屋這幾年來也博得盛名。這是春夏交際以及夏天的台灣花季。秋天楓紅,南投奧萬大喧天奪人,苗栗馬拉邦山也不甘居後;再來就又是明年春天的櫻花。台灣櫻花原本籍籍無名,近十年北台灣大量種植,才形成風氣,蔚然可觀。台灣花季,陽明山長期一支獨秀,現多處崛起爭豔;這都是地方社造仿襲日本而來的發明。我比較納悶的是,為何台灣多有大家共同熟悉的花...例如扶桑花也有思古幽情,卻未得青睞;也許因為台灣人喜新厭舊、尚炒作趕流行。扶桑花也叫朱槿、大紅花、紅扶桑、中國薔薇、照殿紅,臺灣人叫燈籠仔花;這花在馬來西亞是國花,在夏威夷是州花,當是不俗。台灣每年五月至十月燈籠仔花開,在傳統農村和鄉間小徑圍籬到處可見。

日前在NHK看到東京灣御藏島,一戶人家清明祭祖的紀錄片。祖先的祭桌上有香蕉、水果、米糕和花,簡單素樸。另也看到老太太和年輕婦女攜花帶水至碼頭將花投下退潮,祭祀遠古祖先,再倒水入海;老太太多用有喙有柄的水壺,年輕婦女也有用寶特瓶。儀式簡單,耗時極短,但,我一看,就認得這是曾經通行在中國、台灣、韓國和日本的祓(祭神消災)禊(春秋在水邊的兩祭)信仰;祓穢行禊,祓禊清心。日本相撲力士登上相撲台時,撒鹽清心,正是海水禊的遺跡;古代行禊使用海水,因為日本人祖先是從海登陸,以後才逐漸使用河水。幾十年前,臺灣人往生,子孫還會赴近處水源取水回家,放置逝者腳邊,意義同樣。

台灣人趕花季,多是因為偶行假日休閒;在日本人生活中,花卻是一種美的信仰。日本能樂的鼻祖世阿彌,在《風姿花傳》中談日本花,說花的處境不同、型態各異,各有活潑的生命,無論興衰也各有其美。美是花的神性,也是日本人精神底色;這是審美意識和宗教情感的綜合。日本人生活樣態,很多以花來想像、形容和命名。人生的花道,是指人的力量處於巔峰時展現的自由;這具有神性。從那裡登場、退場就是花道;人生經由花道走向神道。穿花,是說用自然花料染織衣裳;日本人曾經被稱為穿花的民族。戰國時代武士在頭盔上插飾菖蒲以感受花的靈力,也是穿花;穿花被表現在武家紋飾和家徽上,正因為花被認為具有神性。花神還是日本遠古以來的信仰。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祖的妻子生下火神,陰部燒焚致死;葬在紀伊國熊野的有馬村。那附近的人會在季節花開時,採以供奉。傳說她的葬身地,就是現今的三重縣熊野市有馬町上地;這裡有主祭伊弉冊尊和軻遇突智尊(火神)的花窟神社(花の窟神社)。《日本書紀》所載,花窟神社是日本最古老神社,也是從古至今的信仰聖地。花窟神社所在地,熊野地區山間,自古以來就是著名幽靈地界,因為將死者葬於大海或海岸洞窟是紀伊半島一帶古俗,而花窟也是死者從海彼方回來的地方。因此,花窟神社例行大祭中對大地母神祭花,其實更遠古及樸素的思想;以花祭祀亡靈,希望帶有神靈的花使沉睡的亡靈復活,或阻絕惡靈和人間來往。花是神聖物或神靈附身,因為花是樹木結實繁殖的根源;女性的陰部在人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古代,是人類繁殖的母體,和花具有類似的形狀和神秘。所以,花也是生殖神的自然信仰。

花祭,這一詞的一般認識和用法,在日本有因應季節的櫻花祭、梅花祭、牡丹祭、菊花祭等等,近來台灣也學來稱蓮花祭、桐花祭等等,但無祭的崇敬和深情。

花祭,在日本做為消災祈福的宗教祭典,以及指定的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叫做鎮花祭。這種每年在全國各大小神社或地方定期舉行的花祭,是以消除惡靈、和合神人、五穀豐收,以及人民健康等為目的。做為宗教祭典的日本花祭,分為立刀和神鳴兩部分。前段的立刀,是將刀立起來,請神靈降臨;以此相對,後段的神鳴,是準備好神靈降靈場所。立刀這祭場的程序為降神、獻舞;神鳴這祭場的程序為降神、獻舞、送神。花祭祭典在神社或民家院地上舉行。立刀祭場,依儀式分為神屋、神座、舞庭三處;神鳴祭場,只暫定出獻舞場所和請神位置。立刀祭場,一邊唸著:這竹子生於高天原,是神使用的,今天立在這裡。一邊將請神附體物安放在神座正面,這附體物是用竹枝夾著白紙製紙幡。然後供上酒、米和鹽。神鳴祭場,一般是把白色紙幡做為神靈附體物,有些地方則是當天清晨到神社參拜,砍下一棵楊樹或桐樹做為神樹,加上面具做為神靈附體物。神鳴祭場,在舞庭天井正中懸掛天蓋(白蓋),那是神靈降臨的地方;有些地方懸一蓋,有些地方按出資人數懸多蓋。這種天蓋,神座,不僅花祭使用,日本鄉間神樂系統祭典中都廣泛使用,而日本學者發現這種降神祭典,在日本、韓國、中國許多地方是類似的。台灣鄉間廟堂的醮祭(作醮),同樣有豎旗竿、布幡或紙幡、降神附體、神樂、演劇、請神送神,以及前後階段的不同祭場等等,可見這些祭典儀式的類似中藏存某種一致性。

日本花祭在祭祖結束時舉行育花儀式。神職人員,手持裝飾在神座天井的24串神花,一邊唸祭文一邊來回將花插在地上,然後將花分發大家帶回家,供奉在神龕上,或地上跳神作法。韓國別神祭結束時,演唱花謠;巫師雙手拿著彩紙製作的假花,一邊唱誦花的來歷與中國歷史人物的關係,一邊旋轉起舞,最後將這些紙花分送大家,作為護身安宅的神符。中國或台灣的祭典,結束時分送護身安宅的神符,讓大家貼在自己的家門。

日本本州中部的長野縣,奈良時代起到明治時代稱為信濃國,位於中央高地上,縣內多海拔2000公尺以上高山,因此有日本屋脊之稱;因為高山與盆地地形影響,氣溫落差大,也是降雪較早、較多的縣份,僅次於北海道。長野縣境內有天龍川和由它經年侵蝕橫貫伊那山地岩石形成的天龍峽谷,谷中可船遊,是勝景。花祭傳入日本天龍川沿岸村莊切確年代已不可考,但是有一種流傳的神歌唱本,註有永享11年(1439);據此推算,在室町時代中期,這一帶就有花祭的舉行。一般以為是開始於鎌倉時代(1185-1333)末期到室町時代(1338-1573),由熊野地區山野修行僧和加賀白山的高僧推動,在天龍水系地區流行。實際上當更久,有些地方宣稱這種祭典已經實行一千三百多年。日本、韓國祭祀和藝能中的許多元件,像神居、面具、巫師、神樂、神劇以及鬼神扮相,也都能在中國古代有所本;這也是有日本學者的看法。

花神信仰在中國更加久遠,祂的形象和意義也更加明確。在商代問祭的對象中,帝是至高無上最具威力的神靈。甲骨文「帝」字是蒂的雛形,是花和莖蒂相連處的象形;也有以為是放在木架上的女陰象形,作為崇拜。花是樹木結實繁殖的根源,女陰是人類繁殖的母體;都是生命來源,具有無上神祕。傳說黃帝在涿鹿和蚩尤爭霸,常有雲氣匯成花朵狀浮在他頭上。戰國時代以來,中國人自稱為華夏民族;甲骨文中「華」字,是整株花卉的象形。或許古代的中國人就有以花卉為圖騰;彩繪花瓣紋圖常見於六千年前後黃河中、上游的仰紹文化廟底溝類型,那地區或就是華族的由來。 

禮失求諸野,台灣能更好。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ghsea&aid=285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