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雜種烏龜蛋台巴子的聯想
2009/03/30 13:28:51瀏覽1793|回應0|推薦8

    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女性立法委員說:「我們是雜種烏龜蛋還有台巴子」;這是針對郭冠英「高級外省人」之說的對嗆。 

    看不慣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就這樣的反對立場和表現而言,郭冠英或許能算是有相當等級的知識分子規格。但,僅九職等公職,相對於台獨基本教義派要打擊的「外省人」而言,這郭冠英當然算不得「高級」。郭冠英議論台獨不免就會波及相當量的「台灣人」,而且筆下多有裝狂、遊戲和謾罵,要怎麼說自己(至少)也是「中華民國台灣省的中國人」 (雖然該電視台跑馬字幕也是如此,但主播的口頭報導硬是省略為「中國台灣省的中國人」),不免還是要被藍綠政客及其情緒性的徒眾宰割祭旗。 

    身負政府公職的郭冠英也算是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必需的角色扮演;與政府道不同卻二十幾年長相為謀,無論如何是他自己的敗筆。立法委員最是政治人物,而現代民意代表的角色扮演也確實最是角色。角色就是腳色,原來是指按照腳本表演的演員:虛構或戴著人格面具的人物;演員在特定的時空平台,藉使故意和編排的運作,被情境轉化也轉化情境。最厲害的角色能把沒生命沒智慧的事物表演成有生命有智慧;這角色代替那死物表現自己的智慧,造成觀者的錯覺。郭冠英以為台獨是死物,嘶聲吶喊想破解觀者的錯覺。但,台獨女性委員眼眶含淚楚楚可憐說「我們是雜種、烏龜蛋還有台巴子」,這些象徵畢竟都具有可能的活生生的相關聯想,有相當質與量的具體實在,這角色以自己:雜種、烏龜蛋和台巴子,轉化情境,台獨無論是死物、垂死物或活物,就都活了起來。郭冠英在戲外,委員在戲內;高下立判,生死立判。 

    台灣在20世紀九○年代開放赴大陸觀光旅遊、投資,不久之後大陸也局部開放赴台辦事以及最近的觀光旅遊。這樣的交流下,有些上海人看台灣人為「台巴子」,而有些台灣人看大陸人為「大陸客」(包括大陸妹);名稱不同,內容和動機相同。台巴子和大陸客,在文化和教養的感受,是「鄉下人」或「暴發戶」這樣的歧視語;在政治和社會的「他我區別」,是排他性的羞辱語。 

    烏龜蛋,當是龜兒子、龜孫子這種相對於「台灣人惊死」的意思。 

    至於雜種作為歧視語我想是無須也不值得再多費筆墨,做為一種優生學的認識,雜種其實能有較好的基因去面對天擇,就台灣這樣高度的移民社會「雜種」是普遍的現象;就人類各種族群長期的消長和遷徙,雜種也是常態;應常態說為族群融合較宜。 

    好多年前當我要開始寫《法船》的時候,想確認族譜的一些內容。這事因為有些連結需要費時考證,後來就擱著。這陣子,「雜種、烏龜蛋和台巴子」,這個議題正是雜種這字,讓我想起再考證族譜的事。在台灣的最大族群「台灣人」,前一階段是在中國大陸的閩南人,再之前是在中原地區的河洛人。我有一位歷史學者朋友,認為「台灣人」不能自稱「河洛人」,應稱「福佬人」(福建);當時,我們在南台灣,坐在路邊吃冰淇淋。我忍住沒說「臺灣人如果不認同河洛實在也不好自稱福佬」,「福佬」是客籍族群看河洛族群「凱子或傻子」就是「台巴子」同樣的意思。其實,所謂的「台灣人」族群和客家族群,都是先後(約距500)從河洛地區南下的。這種河洛人南下,雖是避胡亂而逃難,大體都是世家豪族,有組織有自衛武力的遷徙;這種河洛人,懷著自家的族譜不與所到處的他人融合,姿態正是「高級外省人」的模樣和自識。這些高級外省人,離鄉背井,江河日下,每下愈況,最後花果飄零散布台灣,「請裁()」變成馬馬虎虎的「青菜」….我另有一位歷史學者朋友,既不認同來自大陸的父系祖先,也不認同台灣的母系祖先,好像所謂的「台灣人」是憑空的天孫降臨(大陸人和朝鮮人,這些古代的雜種,到日本征服了原住民族,也是如此發明了天孫降臨的神話故事) 

    廈門大學的學者,就我家的家譜認定為陳政、陳元光的脈下;但,我比較好奇的則是當我初次細心看家譜,竟然看到連續幾世在台的高祖父(高祖父以上各世都稱高祖父)哦,是說連續幾世都有兩個高祖母。我有一位高祖父,那世的兩位高祖母各姓朱和吳,但這位高祖父名下另有一個女兒名姓如此:陳()番婆我家先祖(1737-1792)在台開基,是乾隆年間事;如此漫長歲月中,任何一家台灣人家庭,都不能輕易說自己家族中絕無族群融合。 

附族譜資料: 

穎川陳氏開漳族譜家傳輩序

即使是陳姓,也有多種族群。本項資料是穎川陳氏家傳輩序及續輩序。輩序就是輩份的命名順序;輩序或有少數幾字的不同,是因口音錯辨而誤抄造成。

漳南陳氏世系記

說明:族譜世系,說明祖先的由來和傳承,是簡要的傳記。〈漳南陳氏世系〉敘述漳州始祖陳政的家世。陳政傳陳元光(二世祖),再傳至第五世時分石繩、北溪和甲州三派。石繩祖陳詠一脈傳至景雍、景備、景肅、景俊、景脩五派,我家為景雍派下。我家祖先遷徙,大抵先在山西、後遷河南,再一路南移至福建漳州,後至台灣(現之台北)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ghsea&aid=279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