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小表現優異卻被偶像包袱困住了,怎麼回事?
2020/11/05 15:46:23瀏覽7757|回應0|推薦17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start-feet-road-challenge-courage-5699157/)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當你面對一個未知的挑戰,例如:公開演講、向公司提案、參加比賽等,會感到焦慮或害怕,是正常的。然而,這可能是你人生蛻變的機會,你卻說什麼,都不願意直球對決。有兩種可能的原因:

第一、從小到大累積過多挫敗經驗,內心匱乏無力。

第二、從小到大累積許多成功經驗,內心匱乏無力

第一種可能,你比較能理解,畢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如果你曾在台上講不出話來,同時惹來一陣譏笑,打死你都不可能再度上台。那些從小到大就在各方面表現,被人壓著打的人,長大後會漸漸失去自信,深信自己就是做不到。

然而,第二種狀況,又怎麼說呢?何以從小成就斐然、受人讚賞的人,會在挑戰面前卻步呢?簡單來說,不是他們不相信自己做得到,而是害怕如果失敗了,會發生無法面對的事情。

那個無法面對的事情,就是「他人的眼光」!

--

大好機會當前,卻臨陣脫逃

曾與一位明星高中的老師聊起,他有位學生,從小成績優異,目前在學校也是名列前茅,彷彿生來就是考試機器。有次國外的高中生來訪,學校希望他能擔任學生代表,上台與國外的高中生交流,全程需要用英語對談。

學校老師對他的英語口說能力很有信心,沒想到,他卻面有難色地回絕了。任憑老師或家長怎麼勸說,他就是不願意答應。

「這麼難得的機會,怎麼不把握?而且他又不是做不到,為什麼要拒絕呢?」我也很好奇,他拒絕的原因。老師說:「他說,他就是不想去,想把機會讓給別人;還說,這又沒什麼,他沒興趣!」

這孩子的態度,讓師長們摸不著頭緒。

「我想,是有偶像包袱吧!」

--

不會失敗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參賽

我會這麼說,不是沒原因。如此資優的孩子,照理說應該樂於承擔這份人人羨慕的任務,說「沒興趣」或「這又沒什麼」,常常只是拖詞,其實,是害怕自己做不好。

「不過,他的英語相當流利,台風穩健,落落大方,是所有老師一致公認的!根本就是校園中偶像級的風雲人物呀!」老師不解地說。

正因為是偶像,所以有偶像包袱!他不是做不到,而是擔心自己若有一點閃失,做得不夠好,別人會如何看待他;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完美形象,就要毀在旦夕!

「有這麼嚴重嗎?」

「有!」我點點頭。這個孩子心中的小劇場,會反覆上演這樣的劇碼:

「萬一我沒有正常發揮水準,我就是個失敗者!」

「如果我詞窮說不出話來,一定是全場的笑話!」

「如果我沒做到師長的預期,一定會被他們嫌棄!」

換句話說,為了保護他在師長與同學面前的完美形象,他不能有任何失誤;而萬無一失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接下這個任務。

--

時時刻刻在意他人的評價,讓偶像光環成了包袱

如果,我猜得沒錯,這樣的孩子,大概是被捧著長大的吧!

也許他天生資質過人,也許他也很努力,但每次有了好成績時,大人會不斷地稱讚他:「好棒!」「最強!」「太了不起了!」「真是不簡單!」。就是這些話語,把他捧上了天,而且,不允許自己掉下來。

可以想見,有偶像包袱的孩子,是相當辛苦的。除了需要專注在自己的任務上,還得時時刻刻在意別人會怎麼評價他,有著只准贏、不許輸的壓力。

然而,一個孩子不是天生就有偶像包袱的,那是成長過程中,慢慢長出來的。每當締造一次佳績,被認可讚許一次,偶像包袱就變大了一些。

你會問,是什麼把偶像包袱養大了呢?

--

是什麼把偶像包袱養大了?

關鍵在於,大人在孩子出現好表現時,給予孩子回饋的方式。

如果大人的肯定總是聚焦在孩子表現的「結果」上,如考了第幾名、贏了多少人、得了多少分、跑得多快等,而很少指出孩子在表現「過程」中,花了多少時間、做了哪些努力、嘗試新的方法、與自己比較的進步時,孩子便會在意成敗結果,更甚於自己花了多少心力。

而如果,大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暗示,孩子的好表現是因為天資聰穎,常把回饋的焦點放在不可改變的特質上例如:「你這麼聰明,怎麼會考不好呢?」那麼,便會加重孩子「只可以成功、不可以失敗」的形象壓力,因為,「要是表現不如預期,別人一定會覺得我是一個騙子」。

於是,孩子把外在的評價,看得比什麼都還要重。

你大概想到了,所謂的偶像包袱,其實就是一種「定型心態」的表現,相對於「成長心態」,定型心態者很容易在困難的挑戰前,畏戰退卻。

不論是繪畫、圍棋、書法、寫作、田徑或音樂領域,在各種比賽場合中,我們都曾見過那種,一開始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的孩子,當比賽的段數越來越高時,便越來越抗拒參賽。不是實力不夠,而是開始擔心自己若是沒做到,別人會如何看待他、評價他:「我可能不再是師長同學眼中,那顆閃亮的星星了!」

--

幫助孩子追求成功,也能接受失敗

一開始,孩子嘗試挑戰的意願,是來自於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到後來,內在動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繼續維持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如果一個人的自信,是建立在他人的正面評價上時,即使名聲響亮,內心卻是空洞匱乏的。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有一天被偶像包袱困住了,請你多看重孩子表現的過程,更甚於表現的結果。多多指出孩子的努力與嘗試,欣賞孩子面對挑戰的堅持與動機,更願意接受孩子失敗、退步或不夠完美。這都能幫助孩子懂得如何成功,也懂得如何面對失敗。

(本文撰寫於2020年11月5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g711&aid=15230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