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12 09:11:47瀏覽5550|回應0|推薦12 |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listen-informal-meeting-chatting-170264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與家長聯繫溝通,常是許多學校老師的惡夢。 無事不登三寶殿,要與家長溝通,往往是孩子出現了問題。大部分的家長,都是明理合作的,但偶而也會遇到氣焰高漲、不可理喻,或配合度低的家長,溝通了老半天,一點進展都沒有。 -- 談的是孩子的事,更多的是抱怨 我曾被邀請至某校做家長諮詢。那一次,遇到一位父親,與女兒之間有著緊張的關係。學校老師告訴我,這父親不好溝通,說什麼都聽不進去,請我出馬試試看。我簡單自我介紹後,他便開口: 「你知道我女兒的狀況了嗎?」 我點點頭,告訴他,學校老師有讓我知道一些;但我想從他這裡,了解更多,看看能否提供一些幫助。 「好,問題大概是這樣子的……」他開始描述起孩子目前的狀況,同時分析孩子會陷入這般田地的各種癥結,前後大概有半小時之久。 雖然說的是孩子的事,但夾雜著更多他的抱怨。 他告訴我,他為了家計辛苦奔波,為了女兒費心傷神,常常夾在孩子和學校之中,左右為難,每天為孩子的狀況提心吊膽,一刻不得放鬆。 從頭到尾,他語氣急促、眉頭深鎖;我感覺得出來,他正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我就只是聽,佐以適度的同理,並想著如何找到機會切入重點。 -- 試圖爭搶話題主導權,只會徒勞無功 「我知道你很辛苦。那麼,如果可以,你期待女兒有什麼改變呢?」我第一次開口提問,試圖讓話題得以聚焦。 「老師,我告訴你,唉!我當時真後悔不該……」他老兄,又繼續說起自己的故事,似乎沒聽到我的話。我知道,他沉浸在這份痛苦之中,暫時跳脫不出來;而我們談話的當下,或許是多年來少有的訴苦機會。 如果這時候,頻繁打斷他,試圖與他爭搶話題的主導權,只會落入鬼打牆的局面;你說你的,他講他的,好似兩條平行線,毫無交集;更別說要邀請對方與你配合了。 所以,我決定繼續做一件事就好,那就是「等待」! -- 當痛點被看見,求助需求就會出現 等待什麼?等待「求助需求」的出現。 他抱怨了那麼多,難道沒有透露出求助需求嗎? 當然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位父親需要被關心、被支持,而當下,我正在做這件事。然而,對他而言,真正的痛點,還未浮現;至少,還沒從他嘴裡說出來。 可是,他不就希望他女兒可以變乖變好,這難道不是他的求助需求嗎?沒錯!他確實最期待女兒可以改變,不再讓他操心;但是,這樣的期待並不務實,要求別人改變常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在等待的求助需求,是他意識到自己遇到困境,想尋求突破,希望自己能做些什麼,改變現況,也就是一個人的「痛點」所在——這時,才會有開始工作的空間。 -- 改變常發生在求助需求浮現時 距離談話結束的時間,還有十分鐘,但我們的話題,還在原處打轉。突然,他嘆了一口氣: 「老師,當我女兒怒氣衝衝地嗆我,對我沒大沒小時,我到底是要罵回去,還是不理她,還是怎麼做,會比較好?」 「那麼,你通常是怎麼做的呢?」 「有時候,我會罵回去,要她注意一下態度;我也有過不理她,不過,好像都沒有用。我實在不知道,怎樣做比較好……」 賓果!求助需求浮現了。我知道,這是目前他與女兒相處中,最感頭痛的地方,他想要尋求改變。於是,我們可以針對這個問題,展開深入討論,這便是溝通的突破點。 我提供他一些建議,告訴他當下可以怎麼回應;而我想從這裡繼續深入討論,無奈時間有限,只能匆匆結束。 -- 足夠時間的等待,創造足夠的信任 如何喚起對方的求助需求?難道只能等待嗎? 沒錯,等待是重要的功夫。 親師溝通是種微妙的互動情境,當我們把家長找來談話,希望家長配合,藉此改善孩子的問題時,基本上,是老師有求於家長。但若家長不願意配合,通常有兩種原因:一個,是不認為自己有需要改變;另一個,是被龐大的痛苦與壓力籠罩,暫時找不到出口。 不論是哪一個,都得等待,讓對方先有機會主導話題,把想說的盡情說完,而我們,就是傾聽,同時表達理解就是了。 當然,你也可以透過主動提問:「你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呢?」、「你希望我可以如何幫助你呢?」、「你最想要看到的改變,是什麼呢?」了解對方目前的困難,以及可能的求助需求。但即使你問了,對方還是自顧自地講,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 足夠時間的等待,可以創造足夠的信任,對方才會願意把自己最關注的困擾給說出來。 -- 連結資源,讓改變持續發生 「我知道,你現在最頭痛的是,如何與女兒溝通互動,尤其是看到女兒對你態度不佳時。我想,你可以試著用我告訴你的方法,之後,也可以與學校老師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會談結束後,我把這個發現,轉知給學校老師;同時,請學校老師轉交一本書給這位父親——《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並告訴他,不用整本看完,我已經勾好章節、劃好重點,讀那些地方就好。 若他不排斥,未來也可以邀請他,參加學校的親職教育講座、家長讀書會,或者提供相關資源。當一個人的求助需求被看見,就會比較願意接受他人的協助。 而改變一旦發生,就會有可能繼續發生下去。 (本文撰寫於2020年5月12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變)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