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26 11:28:29瀏覽15403|回應0|推薦17 |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education-people-school-child-318993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常去校園與老師們討論學生的問題。 有一回,一位老師與我分享,他最受不了「比爛」的孩子。 我不是很明白,請他多說明一些。他說,就是那些做錯事不懂反省自己,還要說別人也一樣糟,甚至更糟的人。這讓我想起,有一次騎機車上路,因為沒有兩段式左轉,被警察逮個正著,我內心有股衝動想說:「可是很多人都這樣騎,怎麼不去抓他們?」 「孩子犯任何錯,我都可以接受;但拿別人比爛,我就要抓狂了!」這位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著,接著問:「為什麼孩子要比爛呢?」 -- 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先問:「有什麼功能?」 孩子做錯事,承認就好了,何必把別人也扯進來?比爛,究竟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呢?每當我在看一個孩子的問題(或偏差)行為時,我會先問自己以下問題: 「這個行為本身,為孩子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或者「這個行為本身,幫助孩子解決了什麼困境?」這裡指的困境,包括實質上的麻煩,以及心理上的痛苦。 上述問題背後的假設,是沒有任何人故意要把人生搞砸,不被接受的問題行為本身,可能是一個人長期以來的「生存策略」。 說「生存策略」或許太沈重,不過,如果你知道,當一個孩子長期在成長過程或家庭中受到無法承受的壓力時,他肯定需要採取自我保護的策略——短期或當下具有功能,但長期而言卻會帶來更多麻煩,你就能明白,問題行為常是對生活困境的正常反應。 -- 在乎公平,是因為受到了委屈 於是,我會進一步想,這孩子是不是長期以來心裡有許多委屈,感覺到沒被公平對待,或者,時常被誤解或責難,卻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解或說明。會不會,這孩子很需要被關注,但無法獲得正向肯定,只能用比爛的方式,來顯示自己比起別人沒那麼差勁,但這通常不是明智之舉。 如果我們當下劈頭就說起道理:「犯錯了就要承認,不需要比爛,別人做不好,是別人的事,你管好自己就好。」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甚至會在心中驗證了一個假設:「看吧!大人只會針對我!」 會做比較的孩子,常是在意「公平」與否的孩子。當自己與別人一樣表現優異,他希望自己也能獲得讚賞,當別人與自己一樣犯錯,他希望別人也能獲得懲罰,這便是他們理想中的「公平」。 所以,當我被警察攔下來時,差點脫口而出的那句話,背後的念頭是:「我違規我認了,但那些違規更嚴重的人,你也要去抓,我才甘心!」這就是人性,講是非之前,更在乎公平。想像一下,在過去生存條件匱乏的時代,如果你是個被照顧者忽略的孩子,若不懂得求公平、爭資源,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 用傾聽與理解,代替做到完全公平 說到這裡,這位老師疑惑地問:「可是,我們當老師的,再怎麼盡力,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呀!」 不只是班級或學校,家庭或社會也是如此,社會制度再怎麼完善,也只能盡量趨近公平而已。而當下,孩子也了解,師長不可能有心力把每個犯錯的孩子都逮著,並給予公平的懲處。當務之急,是去表達對孩子的理解,並深入討論。 這讓我想起,我曾與一個考試慣常作弊的孩子談話。他被叫來我這兒,我問他為什麼作弊,他說,大家都作弊。我輕聲問: 「你覺得委屈嗎?」 孩子點點頭,眼淚慢慢滑落。我接著問:「什麼地方讓你覺得委屈?」 「為什麼都只針對我?」 「針對你……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感覺呢?」 他告訴我:「從小就有!」。小的時候,和弟弟一起做錯事,被罵的只有他,只因為他是老大;而表現得好,卻從來沒有被誇獎的份,父母說哥哥要當弟弟的榜樣,做得好是應該的。到了學校讀書,也常覺得老師總是針對他,時常找他麻煩:「為什麼老師不去懲罰其他人,他們更誇張。為什麼總是只有我挨罵?」 我相信,師長一定不會只是針對他,但他卻帶著放大鏡檢視大人是如何不公平地對待他——這與他的家庭及手足互動經驗有關。當下我無法對他這麼解釋,我只是說: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你長期以來的委屈與心聲。我看到,即使委屈,你依然努力在為自己爭取好成績,你真的期待能被肯定吧!」 我知道,孩子很明白自己犯了錯,說再多道理只是多餘的;我只是試著說出孩子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給孩子個台階下,並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這份理解,能讓他的委屈感覺好受一點,他會知道,有人是願意看見他的內在,關注他的心情,這就是孩子當下最需要的。 -- 在孩子身上,反思大人自己的困境與期待 分享到這裡,剛剛那位提問的老師,又說: 「我突然驚覺,我從小也是個相當在乎公平的人;不只是兒時如此,到現在也是如此。我很難忍受沒被公平對待,儘管只是些小事。可是如今,我卻是如此在意孩子的『比爛』……」 他好像有點明白,孩子為什麼會踩到他的「地雷」——人可以犯錯,但不能說別人做得更糟。也許,他正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那個他也不喜歡的自己;也或許,正因為他對公平的在乎,自我期許要能對學生做到完全公平,但孩子的比爛,似乎對他是種指責:「你不夠公平!」。 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我不知道。 但我相信,當大人的困境能夠被自己或他人充分理解,將越有能力去理解孩子的問題,便有機會與孩子做更深入的討論,進而觸發孩子改變,將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文撰寫於2019年8月26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