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01 09:53:08瀏覽7760|回應1|推薦20 |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不是輔導老師嗎?不然,你告訴我,我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一位語氣張狂的父親瞪大雙眼、伸著手,指著我的臉。會議室裡頓時陷入一片沈默。 每當想起好幾年前的這一幕,我仍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隨著心跳加速,壓力賀爾蒙迅速在體內亂竄! 他是一位高二同學的父親。這孩子放棄學習、缺乏動機,長期缺課,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睡覺,睡醒了便玩線上遊戲。高一時曾輟學一段時間,在導師的引導下,讓他願意回到學校來繼續上課。但高二下學期,出席狀況逐漸不穩,最後索性又不來學校了,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 學校相關單位幾次通知家長都沒有得到回應,導師和我打了好幾通電話給家長也總是找不到人。直到孩子的缺課時數過多到瀕臨必須辦理休學的邊緣,總算是把家長給請來學校了。 孩子的父親坐在會議室中,聽完學務主任說完孩子目前的狀況後,臉紅脖子粗,開始大聲咆哮。先是指責學校不夠有愛心,不願意給孩子機會,再指責導師不夠關心孩子,接著指責教官怎麼不去家裡把孩子給勸回學校。 最後,他把矛頭指向我,質問我知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些什麼。當下怒火中燒的我,緊握拳頭,努力克制著自己就要爆炸的情緒。 孩子長期缺席,我無法與他接觸,我不是陳半仙,怎能知道他在想什麼。而我也很想反問他:「孩子與你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你又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什麼嗎?」可是我忍住了。 每當與同是從事青少年助人工作的伙伴們聊起與家長交手的經驗,大家總是有一堆苦水要吐。 固執的家長、氣勢凌人的家長、拒絕溝通的家長、推卸責任的家長、放棄管教的家長……,各種誇張如連續劇般的情節都有。最後的結論便是:「有這樣的父母,孩子不出狀況也難」。 我們通常會把這類不講理的家長冠上「怪獸家長」這時髦的名詞吧!
各形各色的怪獸家長 「怪獸家長」泛指那些不理性、難溝通、對學校有不合理的要求、頑固不知變通、冷漠不負責任或拒絕合作的家長。根據我幾年來與學生家長接觸的經驗,怪獸家長有幾種類型: (一)過度要求型家長:過度涉入學校老師的管教方式,對學校要求東、要求西,聽不進學校老師的建議,一味地要學校配合自己的做法。這樣的家長具有高度的掌控欲,對孩子的生活大小事情嚴密監管,孩子的表現都必須如自己期待,當然,對學校也是。典型的口頭禪是:「我根本沒有給他(孩子)壓力啊!」 (二)自有主見型家長:表面上能與學校老師合作,但私底下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最常見的是,孩子罹患精神疾病需要先透過藥物治療,家長配合輔導老師的建議先讓孩子去就醫,但服藥沒兩天便擅作主張讓孩子停藥,且沒有事先與醫師或學校老師商量過。 (三)放棄努力型家長:雙手一攤地告訴你:「老師,我沒辦法,這孩子我管不動,看要記過還是退學都可以,我不想管他了!」這類家長總是充滿無力,通常是單親、弱勢或有著經濟上的負擔,終日為家庭生計而忙,也對孩子無計可施。 (四)推卸責任型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會有狀況或適應不良,都是別人的錯。怪同學帶壞他、怪老師不夠用心、怪學校的制度不合理。直到沒有對象可怪,便將矛頭指向社會亂象、政治紛擾;但從不自我反省,也不做點嘗試改善的努力。 當然,有更多的怪獸家長是混合著上述四種類型的其中幾種。
一天到晚被叫來學校,真是丟臉死了 曾經有一位母親告訴我:「一天到晚被老師通知來學校會談,實在是丟臉死了」。而孩子的父親早就害怕顏面盡失而拒絕到校,媽媽只好硬著頭皮無奈地奔波。 這讓我反思,或許某些家長是不可理喻的,但是,我們卻很少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理解當家長面對孩子有狀況而必須到學校一趟時的內心景象。而當我們把家長扣上「怪獸」之名的同時,我們是否知道家長是怎麼看待學校以及老師的呢? 太多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父母常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來教養孩子,但方法不一定是對的,甚至有時候是有害的。正因為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父母總是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懂得孩子、如何引領孩子。 於是,我們這些讀過幾本教育或心理學相關教科書的學校老師們,便被賦予去「教會」父母怎麼教養孩子的使命,也就是所謂的「親職教育」。就這樣,學校老師突然間成了親子教養的專家,似乎具備了教育父母如何當個好爸爸、好媽媽的合理資格,甚至帶著一些權威。 而面對權威人物,即使是成熟的大人,也常會與孩子一樣,自然地出現防衛或抗拒反應。想想心理諮商中的個案就知道,助人者得花多少力氣與他們搏感情,才能獲得他們信任,願意多看你一眼,跟你多說一句話。
家長也曾經是帶著受傷的靈魂長大成人的 或許,有許多家長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曾經歷了一些學校生活裡的不愉快,尤其是在與師長互動時(當時的老師是可以拿藤條「合理地」修理學生的)。這些創傷逐漸在心底烙下印記,隨著離開校園與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忘。沒想到在多年之後,卻在接到孩子學校老師電話的那一刻,勾動起過往面對師長不堪經驗所遺留下來的情緒漣漪。 一個成熟的大人,即便知道要用理性的態度去與學校老師合作處理孩子的問題;但在面對孩子的學校老師時,曾經有過那種面對師長權威的恐懼、不安、焦慮、委屈與痛苦,卻不由自主地從記憶深處冒了出來,並轉化為各種自動化的防衛反應模式,包括拒絕、敵意、懷疑、攻擊、冷漠、過度控制或過度依賴等。 有些家長的成就斐然,擁有高學歷與社經地位,想必在求學階段裡表現優異、一帆風順,從未讓師長操過心。會不會,他們曾經在面對師長時,必須時時處在「不能出錯」的壓力中?而當自己的孩子出了狀況,似乎意味著自己做得不好、表現不佳、未符合期待,於是在極度的羞愧感下難以自在地面對那叫做「老師」的人物(儘管那只是孩子的老師)。 會不會,在大部分台灣教育體制下人們的集體潛意識中,都對老師有著既敬重又懼怕的矛盾心態?多數的心情可能是受傷、恐懼、憤怒、焦慮,也可能是「不能表現不好」的壓力。 或許,對待家長,要像對待青少年孩子一樣,別急著「做點什麼」。我們得先試著把「怪獸家長」的頭銜給拿掉,否則,我們的成見將使我們永遠無法看見家長內心深處的需要。
別太快展開工作,先關注眼前那正在受苦的心靈吧! 如果是請家長來到學校會談,在一股腦兒將孩子的狀況說出來之前,不妨透過閒話家常,同理與安撫家長的情緒。同時,為家長安排一個隱密但舒適的會談空間,倒杯水給家長,播個輕音樂,透過環境氣氛的營造幫助家長放鬆心情。 雖然我們要討論的對象是孩子,但別忘了,坐在你面前的也是個活生生的人,在此刻,他需要你全心全意地去關注。你必須讓他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你是他的盟友;讓他理解到,請他來一趟並不是要被數落的,而是要提供協助。 像不像與非自願的青少年個案工作時的景象呢? 「是的,我能理解遇到這樣的狀況真的很令人感到無力。」 「謝謝您總是願意在百忙之中過來,與學校一起努力幫助您的孩子!真的很令人敬佩。」 「帶孩子的過程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孩子接連出狀況,一定令您相當沮喪,不知道您最近還好嗎?」 幾句同理、幾句問候、幾句讚賞。唯有在你與家長互動的當下,此時此地給予對方關懷、同理或讚美,才能開啟你們之間內心交流的契機,也才有理性對話、彼此合作,一起解決孩子問題的機會。
家長不是怪獸,只是需要被理解、關懷、支持與協助 雖然這不容易做到,但我們仍得努力去做。儘管面對盛氣凌人的家長總令我們怒氣衝天,但我們仍得保持溫和而堅定。 因為,家長不是故意想當怪獸的。或許,他們只是挫折;或許,他們的內心曾經受過傷;又或許,他們當下有一些說不出的苦,需要被我們看見、理解、關注與支持。 別讓家長覺得來到學校是件痛苦難耐的事,也別把家長當怪獸。 (本文撰寫於2014年8月12日,2019年2月1日編修)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