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25 10:32:53瀏覽6448|回應0|推薦17 |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一直認為,同理心是個很強大的溝通工具。 對他人的情緒感受與想法表達理解,貼近對方的內在主觀世界,讓對方感受到有人能夠正確地理解與溫暖關懷,這本身就可以帶來療癒的效果,更會因此拉近距離,產生信任關係。在任何的人際互動中,都很適用。 如果你問我,被深刻同理的感覺是什麼?我會告訴你,就好像當你情緒失控而急速下墜時,有人穩穩地把你給接住了! 可是,會不會有人不願意讓我們接住呢? -- 「你什麼都不懂!」 曾有人問我:「你有遇過,對他人表達同理心時,但對方卻不接受的狀況嗎?」 類似問題,我不只一次被問到,印象最深的有兩個案例。一次是一位中學老師,他常與一位不受同儕歡迎的學生談話,每次學生的情緒上來時,老師都不忘記給予同理,試圖安撫情緒,但這學生情緒反而更加強烈,甚至有幾次怒吼說道: 「不要講了!你懂什麼?你什麼都不懂!」 因此讓這位老師感到挫敗累累。他問:「我做錯了什麼嗎?」 另一次,是一位母親告訴我,她與孩子之間因為某些因素而關係陷入僵局,她試圖修復關係,便試著採用同理心的方式回應孩子,不講道理、不說教,也不給建議,就只是傳達一份理解。但換來的卻是孩子更加怒氣沖沖,要她「閉嘴」。 -- 試圖同理,卻猛吃閉門羹 而我自己也有使用同理心卻受挫的經驗。 有次會談中,我面對一位長期情緒低落的個案,試圖同理他的情緒感受。我說:「心情沒來由地變得很糟,讓你很痛苦吧!」, 我以為,他會點頭說是,沒想到,他卻高聲怒吼:「不要以為你很懂我,我的痛苦,沒有人能夠了解。」 我不放棄,繼續說:「好像,你覺得自己是孤拎拎的一個人活著,是嗎?」他聽完,深吸了一口氣,不耐地說:「可以請你不要再說了嗎?」那次會談,他拒絕與我繼續對話。 很顯然,我想進入他的內在,卻一再吃了閉門羹。到底,是哪裡有問題? -- 為什麼對方無法接受? 在一般的情況下,對他人表達同理關懷,通常會讓對方感到溫暖窩心。但如果被對方打回票,那又會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足夠正確地理解對方。如果同理不夠到位,例如,對方內心充滿擔心,你卻一直說他很憤怒;對方是在氣自己,但你卻說他對別人帶著恨意,不但無法有效安撫對方,反而讓對方因為沒能獲得正確理解,而感到心情更糟,甚至心生抗拒與敵意。 再來,有可能是我們的同理關懷,喚起了對方一直逃避去面對的深層情緒感受。例如,我上述提到的個案,他到了諮商後期,告訴我,當時他表現出強烈抗拒,是因為我說中了他內心最恐懼去面對的情緒感受——孤單,所以,他會要我「不要再說了!」 因此,同理心若一下子走得太深,對方反而會想逃。 接著,還有一個常見的可能是,對方得透過拒絕你的關懷,來告訴你,自己是有多麼不值得被愛。像是,當他說你什麼都不懂時,如果你被激怒了,或者感到很挫敗,放棄繼續與他互動,這便證實了他內心的信念:「我果然很糟!」或者「沒人會願意接納我!」 其實,他真正渴望的,是你的不離不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也許是我們不夠真誠。同理心的表達,是基於一種想要理解與關懷對方的意願,但卻需要放下任何試圖改變對方的期待。當我們不斷期待對方一定要情緒穩定下來、必須願意與我們開啟對話、非得願意聽我們的,我們其實是在控制對方。任何控制的意圖,都有可能遭致抗拒的回應。 還有,我們會不會想透過展現同理心,來證明自己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如果是這樣,你真正關心的,其實是你自己。你當然很難接受對方的反抗,因為,這讓你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於是,你肯定進不了對方的內在世界。 -- 最高指導原則—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 當對方不能接受我們的同理關懷,原因很多,可能會是上述的任何一個,然而,我們要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 我認為,最高指導原則只有一個,就是尊重——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 尊重對方可以拒絕我們表達的同理心,可以糾正我們同理心不夠精準的地方;把對方的反應當作是一種溝通中的回饋,而不是自我價值的證明。所以,我可能會接著說: 「謝謝你讓我知道,你不是這樣想的。」 「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的感覺不是這樣的。」 接著問他:「那麼,你真正的感覺或想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試著去修正同理心的內容與方向,讓自己更能感同身受對方的處境,但也得承認再怎麼樣都有極限,因為我們與對方就是不一樣,任何人都很難完全理解另一個人。 而當對方明確不希望我們繼續講下去時,我們就尊重吧!也許,他還在消化你所說的話,也許,他一時難以碰觸自己的深層感受;也許,他就是還需要一點時間,我們要予以尊重。 最後,是要尊重自己。助人,是一個陪伴的過程,而非以救世主的姿態試圖改變他人,否則,我們很容易期待落空。請告訴自己:「我盡力去同理及關懷眼前那受苦的人,但就算幫不上忙也沒有關係,這無損我身為人的價值。」 而在我的經驗中,當你是帶著真心誠意去理解對方、表達同理時,縱使對方一時不能接受,但長期下來,他仍能夠感受到你的關懷,也願意與你建立信任關係。因為,他會知道,你並不是想控制他,而是願意尊重他。 (本文撰寫於2019年11月25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