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18 16:56:03瀏覽12845|回應0|推薦14 | |
(圖片來源:https://stocksnap.io/photo/9BM9SNGIA0)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夜深了,正要就寢前,我的臉書粉絲專頁上出現一則訊息,點開來看: 「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網路的另一頭,是一位高中生。他說他情緒低落已久,常瀕臨失控邊緣,嚴重時甚至想拿刀子割自己的手。這一年來,他對很多事情都意興闌珊,課業成績嚴重落後,也不太喜歡與同儕互動。他很討厭這樣的自己,但卻沒辦法讓自己振作起來。 「還有誰知道你的狀況呢?」我問。 「沒有,但我的同學可能有發現……」 「你肯定很痛苦吧!」我先做些同理。我通常不會在網路上與求助者深入討論個人的困擾,這樣的場域不適合,也不符合專業倫理,我能做的通常是連結與轉介資源。我說:「我希望你可以去找身邊的大人談談,你需要被幫忙。」 「我不知道能夠找誰?」他告訴我,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理解他。 我想到,他是個學生,於是我說:「你可以去找學校的輔導老師幫忙,他們會很樂意和你討論你的問題的。」我不忘補上一句:「我過去也是學校的輔導老師,我也幫助過很多像你一樣困擾的同學。」 接下來,我看到的一串文字是:「不可能,我再也不要踏進輔導室了!」 我很不解。原來,國中時,他也曾經因為情緒不穩,在同學的陪同下,主動到輔導室求助,結果輔導老師聯絡家長,讓他被家長痛罵,從此認定輔導室根本幫不上忙,還會令他受到傷害。我想,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我不清楚當時的情境脈絡是什麼,更無法做評斷。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目前他無法信任想幫助他的師長,更不可能主動前往求助。 -- 主動求助的後果是:「說出來會被罵」 其實,有很多孩子遇到難解的困境時,通常選擇默默承受,而不對外求助,直到問題愈發嚴重,而不得不說,或被師長發現,才有機會獲得幫忙,但往往已處在危機狀態。 此刻,身為師長,常常會問困擾中的孩子:「為什麼不早點說?」,或者「為什麼不主動求助?」 只是,這個問題,或許該由大人自己去回答——是什麼讓孩子不願意主動求助? 想一想,當孩子年幼時,遇到任何問題,都會立刻呼喊爸爸、媽媽,「主動求助」時刻上演在生活中。曾幾何時,當孩子進入學校求學後,特別是到了青少年期,有問題卻盡可能不要向大人說。 這之間的巨大轉變,問題在哪裡? 在心理諮商或會談裡,通常需要評估個案的支持系統。我常會問個案:「你的困擾還有誰知道?」「有誰是你可以討論的對象?」 青少年孩子常常告訴我:「沒有。」他們不能向父母說,不能告訴學校老師,而同學又幫不上忙。我進一步追問: 「為什麼不能說?」 「因為一定會被罵!」 「你怎麼知道說了就會被罵?」 「因為以前就曾經被罵過了!」 -- 遇到困難不能說,因為不想被視為麻煩人物 原來,許多孩子都曾經在求助的過程中,被否定、被指責過。如果主動求助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那麼,他們寧可憋在心底不說,自己默默承受就好。 回想一下,你一定曾經在孩童時期遇到感冒、身體不舒服,父母一方面焦急地要帶你去就醫,另一方面數落著你:「不懂得照顧自己」「這麼大了還要父母操心」「就是會添麻煩而已」。 當你最脆弱時,渴望的是大人的溫暖關懷,但卻得到的是批評指責。也許大人沒有惡意,但就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回應,日積月累,讓孩子知道:「當我遭遇困難時,會被大人責怪!」 為了不被視為麻煩人物,遇到困難也不能說。於是,孩子學到了,遭遇困境時,能忍則忍,能不說就不說。非得求助時,也絕不告訴大人,而是轉向同儕透露心聲,或者在網路上尋找解方,不正確的資訊卻可能讓問題越演越烈,直至一發不可收拾,而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才知道。 簡單而言,他們無法信得過大人——人吃過一次虧,就不會再上當了。如果孩子預期自己未受協助前,會先受到傷害,又怎麼願意主動尋求協助呢? -- 把孩子的痛苦認真當做一回事 問題是,大人在提供孩子協助時,若未經覺察,正不自覺地把孩子推開,讓孩子無法信任大人。因此,大人要能時時自我提醒,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避免數落、指責與批評孩子,例如: 「這麼大了,這點事情也做不好!」 「你呀!老是要我操心,總是找麻煩!」 「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難道你不知道這樣做會出事情嗎?」 「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這一點小事也要大驚小怪,也未免太小題大作了吧!」 孩子一直在觀察著大人,若大人在提供協助的同時,又流露出諸如此類「你很麻煩」「你很糟」的訊息,孩子下次便會選擇緘默不語。更不用說大人沒有把孩子的痛苦當做一回事,反而認定孩子是在偷懶、逃避或無病呻吟。 後果是,孩子連帶著也無法信任其他能夠適時幫上忙的師長;因為,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即使痛苦到了極限,也可能拒絕專業人員的介入,而錯失了時效。 -- 謝謝你願意把問題告訴我 我們都知道,主動求助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勇於求助。問題是,怎麼做?不能只是高舉著「勇敢尋求幫助吧!」的口號與標語而已,而是,大人要把孩子的每一次求助行為,都慎重地當做一回事去看待。 不是要你對孩子的問題顯得過度焦慮,也不是要你非得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但至少要讓他知道,你相當重視他當下的感受。我認為,有些話語是在孩子提出協助要求的當下,適合對孩子說的: 「謝謝你願意把問題告訴我!」 「謝謝你願意幫自己這個忙,主動尋求協助。」 「我看到你把自己的困境說出來,很不容易,也很有勇氣!」 「當你願意向我求助時,我感受到被信任。」 「尋求協助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這是相當值得肯定的!」 「是什麼讓你願意把問題告訴我呢?」 在與青少年孩子進行心理工作時,我遇到的盡是無法信任周遭大人的孩子。他們也在打量著我是否值得信任——他們也很擔心被我傷害。所以,我必須設法讓他們感到放心,提升對我的信任,才有繼續工作的可能。如果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理解與安全感,下一回便不會再來了——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見的。 請記得,對某些人來說,求助的路真的不好走。從有求助的念頭到真正做出求助行為,這過程既漫長又崎嶇。特別是身心資源有限的兒童或青少年,大人的回應正是孩子是否願意主動求助的關鍵。 (本文撰寫於2019年2月18日,修改於2020年11月17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