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囊經.中卷》之一 地天泰
2010/12/02 21:18:21瀏覽1180|回應0|推薦16
這篇宇堂要分享的是《青囊經.中卷》化機篇,延續《青囊經.上卷》化始篇的末段「天依形。地附氣。」我曾經在別的書本中看過一位老師是這樣解讀它的,天以地為用,地以天為用,這樣的解讀實在很令人摸不著頭緒?

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地天泰卦,上坤下乾,初次見到此卦說實在,宇堂也搞不懂,坤卦象地,乾卦象天,而地上天下怎麼反而泰來?天上地下反而否極?可是明明天就在上,地就在下啊?翻了許多易經的書籍,不管是白話的、圖解的、文言文的…大部份都說坤卦向下乾卦向上,兩氣以交泰才能風調雨順,兩氣相悖反而毀滅,但不求甚解的我仍然不解…


直到第二度學中醫時,宇堂才愰然大悟,原來乾坤是指大自然中的氣,而這個氣非虛構的氣,天氣要降,地氣要昇。天氣的水氣是我們看不到的,而地氣的水是我們看得到的,如大海、河川、湖泊、溪流…等,而當地氣上昇指的是地水化為水蒸汽蒸騰而上,當天空的水氣凝聚至某種程度時,會成霧成雲,當雲愈來愈厚重時,雲色漸沉天色漸暗,雨就下了,雨就是天水,週而復始的水循環就存在於大自然中。

「天依形。地附氣。」因為天氣的狀況我們無法掌握,所以古人一直不斷觀察天象,以了解天氣的變化,其中「雲」就是最明顯的指標,所以氣無形,我們可觀察天象來推斷氣的變化。

而地上的水氣我們從肉眼即可觀察得到,海水與溪水,一定是海水所以蒸散的水氣比溪水較大,所以古人是要看到水的容量大小就能判斷,此區有多少水氣的變化,所以地貌有形體,我們可以觀察地貌來推斷氣的相對變化。

但古人對天地間的觀察及發現絕不只如此…接著我們來看《青囊經.中卷》內文:

經曰。天有五星。地有五形。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紫微天極。太乙之御。君臨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東宮。少微西掖。太微南垣。旁照四極。四七為經。五德為緯。運幹坤輿。垂光乾紀。七政樞機。流行終始。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陰用陽朝。陽用陰應。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陽陰相乘。禍咎踵門。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氣止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

經曰:「天有五星。地有五形。天分星宿。地列山川。」天有五星這指的就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及土星,這是占星學及天文學的用語,在古代稱五星為五曜,水星為辰星、金星為太白、火星為熒惑、木星為歲星、土星為鎮星,其五星各有其吉凶,有機會宇堂在po文分享。地有五行,這五行代表木火土金水所象之萬物。

「天分星宿。地列山川。」而古人一直認為星象與山川一定有相互關係,前人是這樣解釋的「五曜凝精於上,而五行流氣於下。天之星宿,五曜之分光列象者也,地之山川五行之成形結撰者也。故山川非列宿,而常著列宿之形,觀其形之所呈,即以知其氣之所稟。」

宇堂的看法是,古人之所以認為星宿與山川是有相對的關係,就現代科學解釋應是指「星球引力」我相信在地球形成的初期一定有經過數次的巨大變化,才會成為適合生物所居住的地球,而這個變化的關鍵是因為太陽系初成而分裂出九大行星(今已去冥王星為八大行星),在分裂及軌道運行過程,經由星球與星球間的引力制衡及衝擊而不斷使地球地貌改變。所以古人認為地雖然固定不變,而天有規律及不規律的變化,但天與地一定存在某中關係。

「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地氣是依環境的地形地貌而走,而天氣的變化從觀察星象規律及不規律變化可得知,所以古人便長期的觀察並記錄其中的變化,以製成曆法。下次宇堂分享古代星宿與河洛之間的關係,待續… 《吳宇堂隨筆》
 
( 創作另類創作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rk6510&aid=465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