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唐代以前三綱說的意義
2012/10/28 18:33:44瀏覽157|回應0|推薦1
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

瀏覽過唐代以前「三綱」內容與功用的演變之後,我們可以確定,
民國初年學者將它視為片面性的道德要求,基本上與事實不符。

從先秦到兩漢之際,無論在何種史料裡,
都未見到君王利用三綱說來做為鉗制臣民的藉口之事例。
傳統的政治觀念雖與現代大不相同,
但認為古人會普遍信守一種片面的、無條件服從的倫理,確屬明顯的誤解。

……儒家由傳統的人倫關係中提綱挈領地舉出這三個項目,
約在戰國晚期逐漸定型,至遲到董仲舒時確立三綱之名。
三綱一詞其實代表一套思想,它認為理想的人倫世界才是政治的最終目標,
而「君臣、父子和夫婦」三者則是為政的關鍵因素。
由於人倫教化必須由在上位者身體力行才有效用,
所以也加重了對君主的要求。

至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之說,
則是出現在西漢晚期,當時是帶有激烈批判色彩的政治理論,
以職分的觀點要求帝王對一切人倫的紊亂負責。

在南北朝時,三綱說在政治上對帝王的批判性減弱,
同時夫妻一倫取代君臣而躍升三綱之首,
於是三綱單純在人倫上的意義轉而強化。
也因此,唐代將三綱視同人倫的代稱,
在當時儒釋道相爭的背景下,「五常三綱」也就成為孔子和儒家的象徵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25575&aid=699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