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22 22:36:29瀏覽838|回應0|推薦9 | |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談到了學習所達到的一種境界:
這段文字,讓我陷入沉思:我們從事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人,不是學了許許多多的概念、模式、理論嗎,我們常常樂於搬理論、掉書袋,然而終究其實,這些東西究竟是幫助我們還是妨礙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按照余秋雨的想法,學習不應被前人所講所創的警句、名言、原理、法則限制住。學,到了某種境界,也許就如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寫張三豐教張無忌太極拳的訣竅一樣:忘掉一切招式,空蕩蕩地渾然天成。 也許,有人看到余秋雨講的那番話,便想,他能有多大學問?憑他也談這番大道理!但在我看來,重點不在這裏,而在是不是能以同理心去體會余所說的那種感覺,那種境界。那是一種自足的體認,不是要拿來比較學問大小的。 然而,所謂的減法而不是加法的提法,畢竟只能自己理會得,若從自我體認再往外推,便有些不合時宜了。 「無招勝有招」固然是真功夫,但少了招式的裝扮,觀眾就不愛看了。想想看,如果李連杰在電影中一出手就擊倒敵人,雖然仍是武功高強,但他的功夫電影大概就沒人看了。 學者若放棄警句、名言、原理、法則、概念、模式、理論等等,用最簡單的話來談道理,又怎能讓人目為之眩、神為之迷,又怎能襯托出自己的學問很大? (原寫於2005.02.27,重貼時稍作修改)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