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7/31 20:10:51瀏覽2742|回應6|推薦16 | |
大陸上有一些網站,為了吸引更多的瀏覽人口(包括台灣和香港的網友),提供了繁體字的網頁供選擇,著名的有《中國網》、《人民網》、《新華網》等,但是在提供這項服務的同時,卻出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形。 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共於五十年代進行漢字的簡化時,以簡化為優先,未能深慮因此而造成的一形多字現象,其著者如「干」(干、乾、幹)、「余」(余、餘)、「面」(面、麵)、「范」(范、範)、「系」(系、係、繫)、「斗」(斗、鬥)、「出」(出、齣)、「郁」(郁、鬱)……等等。這些簡化的漢字如果只用在大陸,因為處於簡體字的文字脈絡,即使是一形多字,讀者仍然可以比較容易地判斷出正確的字義。然而,一旦要把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並能正確地契合於繁體字的脈絡,現有的簡繁轉換軟體仍然無法令人滿意。 因為一形多字,當一篇簡體字的網頁交由簡繁軟體去進行轉換時,由於這些軟體的「智慧」還不夠高,常常無法轉成正確的繁體字,除了常見的「后來」、「然后」、「關系」、「隻要」、「想象」之外,還可以見到諸如「含蓄自『製』的性格」(一個人的性格可以自行製作!)、「『齣』示了一張逮捕證」等奇怪詞語,甚至還出現了「改名現象」:如著名詩人余光中就變成了「餘光中」,著名文人郁達夫則變成了「鬱達夫」!這大概都不是五十年代那些參與漢字簡化工程的學者專家們所能預見得到的。他們沒有想到繁體字在台灣和香港能夠長期存活下來,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需要「簡繁互換」。 由簡轉繁轉錯的並不止於以上提到的,還有:
以上諸例由《中國網》、《人民網》、《新華網》蒐集而來,類似錯誤當不止這些。 2006.04.10.修訂,將原來文中的「一字多義」改為「一形多字」。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