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5/21 08:53:14瀏覽4549|回應10|推薦18 | |
從「罄竹難書」談成語的誤用(原寫於2001年10月26日,2002年03月08日修訂) 2001年10月6日的《中國時報》浮世繪版,有篇署名「山樵」寫的一篇〈自信不從眾〉短文中這樣寫道:「自信陪我在紅塵中歷練成長,陪我度過滄桑歲月。自信鼓舞了意志,也催化了肉體,驚人的效益罄竹難書。學業、職業、體魄一路走來一帆風順、水到渠成,樣樣令人知足惜福。」看到其中誤用了「罄竹難書」這個成語,深覺負責本版面的編輯太不負責任,竟連這麼明顯的錯誤都沒幫他改過來。「罄竹難書」是用來罵人的,比喻這個被罵的對象,罪狀實在太多了,以致書寫不盡。所以這個成語絕對不能用來稱贊人,當然也不能拿來說自己。雖然我們有時也會消遣自己一番,但是用到「罄竹難書」也未免太嚴重了。 「罄竹難書」語出五代張昭遠等的《舊唐書‧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這是李密等人聲討暴君檄文中的名句,罵的正是罪大惡極的隋煬帝。如果大家知道原來「罄竹難書」最早罵的就是隋煬帝,大概就不會再誤用了。 其實,中國成語中有的屬於中性用語,有的是稱贊、肯定用語,有的則是批評、責罵的用語,不能任意使用。譬如,稱贊一個人眼光看得遠,我們說他「高瞻遠矚」,反之,我們罵他「目光如豆」或「鼠目寸光」。我們持正面態度稱贊時代偉人「豐功偉績」;反之,我們持負面態度批評執政者的政績「乏善可陳」。以上幾個例子從字面上即可見其意在褒或貶,但是有些成語在字面上卻看不出有何褒貶之意,如本題的「罄竹難書」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像「一丘之貉」、「沆瀣一氣」等,都是罵人的,使用時可得留心才好。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