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26 12:23:17瀏覽8813|回應5|推薦11 | |
最近讀了大陸小說家劉震雲的小說《我叫劉躍進》(台北:九歌),書中有兩段文字很怪異:
過去看張藝謀導演的《我的父親母親》,接近片尾處,老母親對著尚未婚娶的獨子一番叮嚀,要他「搞個對象」,意思是找個結婚對象,但這個講法,實在讓台灣觀眾很不習慣。怎麼現在不止是「搞對象」,還「搞起物件」來了?「對象」至少還能是個人,「物件」無論如何不會是人。 如果沒有從第一例推斷,第二段文字肯定會讓台灣讀者誤解,以為「偷的物件」是小偷準備下手偷的東西,而「對物件判斷失誤」則是高估了那東西的價值。不過,如果這樣理解,第一個句點之後的「偷富人偷了窮酸知識分子,僅屬一例」就銜接不了上下文,對想偷的東西、環境、時機,判斷常常失誤,跟「偷富人偷了窮酸知識分子」有什麼關係?而「偷富人偷了窮酸知識分子」,又帶出「對物件判斷失誤還沒什麼,對環境、時機判斷失誤,事情就大了,就會被人抓住」,也沒有關連,整段文字讀起來真的是莫名其妙。其實,只要把文中的「物件」改為「對象」,問題就迎刃而解。 把「對象」講成「物件」,我不是從劉震雲小說才第一次讀到的,我注意這個問題已有一段時日,也一直納悶不已:大陸人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麼愛講「物件」,而且不管是物還是人,都一律給說成「物件」?「物件」一詞很可能源自電腦術語,但不能這麼亂用啊!我從大陸網頁上看到的例子有:
更讓我驚訝的,這股「物件」風甚至吹到了台灣,常在台灣報刊發表文章的殷惠敏也用了「物件」,她在〈顛覆大師李安〉一文中說:
天啊!「續弦物件」都出來了! 昨日友人提示我,這可能是電腦工程師搞的鬼,我就做了個小小實驗。
看來MS Word的簡繁轉換有問題,好,我就直接在MS Word中測試,在繁體模式下輸入 「對象」,轉成簡體,再轉回繁體,仍然是「對象」。但若增加二字,在繁體模式下輸入「研究對象」,轉成簡體,再轉回繁體,就變成了「研究物件」。其他如「革命對象」、「統戰對象」,經同樣程序,會變成「革命物件」和「統戰物件」。 回到開頭的引子,若用「搞對象」測試,兩輪轉換後,還是「搞對象」。若用「對偷的對象、環境」測試,兩輪轉換後,變成「對偷的物件、環境」。若用「對對象判斷」測試,兩輪轉換後,變成「對物件判斷」。 小小的心得: 一、不是所有大陸的作者都愛用「物件」,也許有些專業有自己的習慣用語,但多數網頁上出現的種種「物件」(如研究物件、革命物件、統戰物件),應該是簡繁轉換出的錯。大陸網頁上若有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版本,其所用的簡轉繁系統不盡完善。另外,香港網頁是繁體的,但有些稿件原為大陸作者用GB碼寫的簡體,同樣也有將「對象」轉成「物件」的問題,如香港中文大學的《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二、九歌出版社或台灣其他出版單位的簡繁轉換軟體可能也不盡理想。 三、MS Word的簡繁轉換有瑕疵,問題還不止於把「對象」轉為「物件」而已,在一些情況下,它還會把簡體的「文件」轉為繁體的「檔」(在MS Word中輸入「這個文件」四個字,轉成簡體後再轉回繁體,會變成「這個檔」);它也會把「猖狂」轉為「倡狂」。不知道微軟的這套轉換系統來自何處,同一系統的簡繁轉換應該都有同樣問題。喜歡使用 MS Word 來簡轉繁的網友,可不要太信任它。 四、建議網友,還是改用口碑不錯的ConvertZ,它的轉換速度比MS Word簡繁轉換快很多,正確率也還蠻高的。瀏覽大陸網頁時,想下載為繁體字版本,寧可複製原來的簡體網頁後,再用ConvertZ轉換,不建議直接下載繁體字網頁。 延伸閱讀: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