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02/26 06:45:44瀏覽2106|回應0|推薦12 | |
人生在世問無虧,日日心耕事莫違。 八萬法門方寸在,紅塵遍撒醉中歸。 人生活於斯世,無論行住坐臥,都是取源於社會;沒有社會的支援,一個人不僅無法生存,更無法生活。一個人既然一生取之於社會,受之於眾人,如果這一生不對社會貢獻,就是對世虧欠,就是在負債。因此一個人對社會的回報,無論如何,是必須的;否則不僅活得不坦然,而且是在造惡業。因為對整個社會而言,一個人無所事事本身,就是在做壞事。 日本佛學者平田精耕在其所著的「一切皆空---般若心經」一書中提到,在中國唐朝的僧侶十分勤奮。他們有十種勞動之多,其中包含智慧的勞動。這實在很值得當今的僧團的啟示。 在佛經中「雜阿含經」記載:有一次,佛陀在拘薩羅國人世間遊行說法,到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處乞食。耕者婆羅豆婆遮遠遠看到佛陀來到,就說:「我正在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您也應該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佛陀聽了回答說:「我也正在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耕者婆羅豆婆遮訝異地說:「我都看不到您的耕田的用具,您怎麼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佛陀說他耕的是心田,是「以信心為種子,苦行為時雨,智慧為犁軛,慚愧心為轅。正念自守護,是則善御者,包藏身口業,如食處內藏。真實為真乘,樂住無懈怠,精進無廢荒,安隱而速進,直往不退還,直到無憂處(八眾誦第五)。」 法國經濟學家聖西門(Henri Saint-Simon, 1760-1824年)說:「勞動是美德的泉源,最有益的勞動,應該最受尊敬。」俄國作家屠格涅夫(Ivan. 中國著名的禪者百丈禪師創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叢林法規,他說:「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為廢人。」百丈禪師的叢林法規,成為後世令人尊敬的叢林楷模。 勞動是修行的基礎,如果當今僧團,也採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制度。這裏的「作」,是指有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及其他可利益眾生的智慧的耕耘,猶如當年的耶穌會,深入窮鄉僻壤,深入社會各底層教導他人醫學、數學、科學、歷史和其他現代知識;而且每一個佛門僧侶都品格高超、志行亮潔,如同當年的日本的武士般的成為社會之榮耀,這將使佛教的成為人人崇敬的宗教。 其實不只是佛教,人生在世,如果人人能夠實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信條,整個人類道德和幸福水準將會大幅提昇。人類身體和心靈的美化,本來就是靠有形和心智的勞動完成的。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