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30 03:21:00瀏覽1349|回應1|推薦7 | |
摩訶般若念相隨,自在禪機識者誰? 萬法性空輕拍浪,真如彼岸任波推。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在「永遇樂」一詞中吟道: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在「定風波」一詞,更充滿對命運歷盡滄桑的超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究竟在儒家哲學和佛學上,獲得什麼啟示?他怎麼在看待「業力」和「命運」的問題?令人好奇。 在「古文觀止」中,收錄了一篇蘇東坡的「「三槐堂銘」一文。在該文中,蘇東坡說:「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恣。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於子孫,而其定也久矣。」 依照蘇東坡的看法,他贊同三世因果和業力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論天理,都不待天理已定再去求證,因此以為天理茫茫,並無因果。結果使善良的人怠惰,為惡的人放肆。古時盜跖是天下之惡,但是得長壽。孔子、顏回是天下之賢,卻受到困阨,這都是因為天理尚未成為定局,就好像松柏生長在山林,剛開始的時候被蓬草所圍困,受到牛羊野獸的摧殘,但是後來卻能夠歷千年而不改,經春夏秋冬而長青,這是因為天數已定。同樣的,善惡之報也是至於子孫,這種天數、業報是存在的。 蘇東坡的「天數論」和佛教的「三世因緣觀」有些類似,但也有若干不同。不過我想,如果一個人的努力、德行能夠福及子孫,對子孫是不公平的,沒有奮鬥的子孫為什麼得到恩澤﹖如果祖先為惡,子孫卻因此也受到波及,受波及的子孫不是很無辜嗎﹖因此這種業報論或許足以安慰人生,卻不符合社會的正義,不符合公平的天理。佛教認為今生的努力、今生的福慧,並不是蔭報於自己的子孫,而是蔭報於自己的來世,這種蔭報也許比較公平,但是卻看不見。 不管儒家或佛家的理論如何,現代是必須要有比較公平、境界比較高,當代人比較可以接受的行善理論。蘇東坡和佛教的業報理論不同,兩者似乎都不圓滿。為了子孫的福蔭了行善,是一種「道德的有償主義」,畢竟還是一種交換而俗化了行善的動機。 其實,一個儒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