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與聖、菩薩與賢
2006/05/21 03:46:22瀏覽1479|回應0|推薦7

 

韓愈潮州貶,空將佛作神。

佛圓行覺滿,聖峻德崇仁。

釋教問成佛,儒門禮聖人。

聖人天下治,真佛馬啼塵。

------讀韓愈左遷至藍縣示姪孫湘詩 

在一九三三年,佛教學者于精一先生在「佛家哲學之新體系」一文中說:「佛教是佛法中關於宗教方面的方便法門,佛學是佛法中關於哲學的究竟法門,佛家的『佛』就是儒家的『聖』,佛家的菩薩就是儒家的『賢』」。此外又將我分成具體的我和抽象的我,具體的我是剎那間不斷地變化,是無常的;而抽象的我是普遍的,是絕對的,是由不生不滅、不增不滅的原始物質而來的,因此不會死。這是佛家的永生論。 

宗教或哲學由於專有名詞或名相不同,往往不容易結合起來思考。 

在論語「雍也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述而篇,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此外,論語述而篇,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在論語中,孔子難得說「聖」,聖人是難得一見的,孔子不敢自稱是聖人,聖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孔子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認為是聖人才能做到。這和佛的救渡眾生是一致的。 

又,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冉有曰:「夫子為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在論語中,顏回、伯夷﹑叔齊,都被許為賢人,賢人是僅次於聖人的階段,可說是聖人的候補者,如同佛家說的菩薩是佛的候補者一樣。在佛家的佛,是「覺行圓滿」的人,而菩薩只是「覺有情」的人。在佛家以佛為修行的最高境界,菩薩次之。如同儒家以聖人為修行的最高境界,而賢人次之。 

在佛家或儒家,無論佛、菩薩、聖、賢,其實都意在拯救眾生,只是程度不同。然而這兩家似乎分別心過重,唐朝的韓愈在「原道」一文中說:「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韓愈認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意思是說要使這些僧侶還俗, 焚燒其書, 把寺廟改為民房, 這是一種宗教上的迫害。不同的理論,也可以在學說上互相辯論,為什麼要「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呢?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竟如此的小家子氣!也難怪胡適說,佛家學說來到中國,中國的儒學竟難以抵擋。儒家學者只想以公權力來抵擋佛家理論,當然會失敗的 

============== 

韓愈左遷至藍縣示姪孫湘詩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安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唐憲宗時迎奉佛舍利於宮中,韓愈上表極曰不可,被貶至潮州。唐憲宗及韓愈都將佛當作神,而未解其意。

佛圓行覺滿:佛只是圓滿之覺者。

聖峻德崇仁:中庸第二十七章曰:「大哉!聖人之道!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孔子罕言仁,故有至德崇仁之人,其唯聖乎。

聖人天下治,真佛馬啼塵:聖人與真佛,均在使天下治,萬民覺。故風塵僕僕,馬不停蹄,乃聖人與真佛之本色也。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otius6033&aid=28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