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析「北京利用設處實現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戰略」說
2013/05/29 14:56:07瀏覽271|回應0|推薦1

      評析「北京利用設處實現兩岸同屬一國戰略」

      頃閱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先生,專訪前海基會前秘書長陳榮傑博士後,所撰「北京利用設處實現兩岸同屬一國戰略」乙文,特略先評析如下,以供方家指正參考:

一、 兩岸走向人人關心,但兩岸(一)、應否互設「政府間」「代表處」?(二)、何時是設置的適當時機?(三)、「代表處」功能應該如何?至今學界媒體各說各話,甚至曾引發數場激烈辯論。但是,除了李前總統曾丟出「兩國論」外,藍、绿政府對上述問題似未曾有過「正式表態」。這種情形真有似「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政府對上述三項問題既未曾「正式表態」,陳榮傑博士竟急着提出「最少應該定位為『一國兩府』才能表述兩岸定位」、「代表機構名稱,應以東、西德之例為上選」以及「中美建交過渡時期的『聯絡辦事處(Liaison office)』也勉強可以使用」等互設「政府間」代表處之主張,未免给人猴急印象

二、 此次政府將「大陸地區處理兩岸人民往來事務機構在台灣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條例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其擬設置之「辦事機構」,既然像大陸國台辦表示的,是「海基會與海協會做為雙方分別授權的『民間團體』互設辦事機構」,其功能必然有相當限制,故應無「隱含『兩岸同屬中國』之疑慮」 !再者,該草案既已「依法」送請立法院審議,更無「執政者的傲慢,行政權凌霸立法權,踐踏民意」之情事?

三、 東、西德合併,並非因為雙方相互「平等承認」或已互設「常駐代表團」,而是因為蘇聯突然解體,東德頓失憑恃,無力阻擋人民「投奔自由」之故。兩岸大小懸殊,有朝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崩解,兩岸終歸统—?抑或正式分裂為「兩國」?事涉兩岸人民意識形態及實力強弱,與東、西德合併或「中」美建交之模式可能完全不同,故兩岸即使欲互設「政府間」「代表處」,對「代表機構名稱,應以東、西德之例為上選」以及「中美建交過渡時期的『聯絡辦事處(Liaison office)』也勉強可以使用」之主張,似亦無參考採納之绝對必要

四、 陳雲林首次訪台時,接待單位在某些場合「刻意收起」國旗,確屬實情,故曾受到很多批評。當時民進黨發動民眾抗議,民眾有手持標語者,另有持國旗者,抗議過程中警民數度推擠衝撞,有意無意間「標語」及「國旗」竟成了「武器」,警方不得不強制取締,奪下民眾手中的「標語」及「國旗」(有錄影帶為證)。指稱「大陸陳雲林來台,『馬英九下令』警察強制取締人民持用中華民國國旗歡迎」乙節,既無證據,自不可憑空臆測杜撰!

五、 「海基會成立之始,……曾試探性觸及設處議題。當時對方以時機未成熟回絕。但這次針對馬英九的發言,國台辦隨即表示:『海基會與海協會做為雙方分別授權的《民間團體》互設辦事機構是十分必要的。」昨非今是,原因值得深思』」。「設處議題」既是我方「曾試探性觸及」,「當時對方以時機未成熟回絕」,而今既已應允同意,我方有什麼好「值得深思」呢?我方當初「試探性觸及」時,難道未曾「深思」嗎?

六、 「大陸地區處理兩岸人民往來事務機構在台灣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條例草案」既已依法送請立法院審議,預先籌謀,「即先確定設處時程」有何不可?陳榮傑博士認為「馬英九處理本案的步調,流露內心的急迫。未見國內立法程序完成,即先確定設處時程,其中個人的歷史定位與北京壓力應是主要原因。」證據又何在?

七、 國民黨一向主張「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因此陳榮傑博士認為「馬英九經常掛在嘴邊的是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隱含『兩岸同屬中國』。」之想法,應是正確的,只是「兩岸同屬」的「中國」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

八、 既然只是「海基會與海協會做為雙方分別授權的《民間團體》互設辦事機構」,自不「涉及主權與兩岸定位」,亦未「有其高度政治性與敏感性」?又「北京則站在戰略的高點,利用設處推動『入島、入戶、入心』工作。」我方自不可疏於防範,何況亦可以其矛攻其盾!

九、 北京「亟欲利用設處從事系統性的草根工作,教育台灣人民,任何個人利益與職業生涯與兩岸關係息息相關,輔以實際行動,寄望贏得台灣民心,換取支持「兩岸同屬中國」的『和平發展』」,兩岸三通已多年,繼續開放已是不可逆轉之勢,難道我應該倒退?應再閉關自守嗎?

十、 「海協會與其他大陸訪問團,經常深入中南部農村、漁村、中小企業,與民眾席地而坐,泡茶談心,採購農、漁產品之事實,頗為寫實。」,「將來北京代表處,挾其經濟能量、和平攻勢與公關操作,無疑將成為台灣媒體焦點,發揮政治功能。根據香港回歸經驗,各界菁英,政治人物與企業領袖為彰顯個人影響力,屆時勢將絡繹於途,排隊前往取得中國『政治簽證』與『經濟簽證』。」為什麼只怕中共滲透影響我方?為什麼沒有信心及能力去改變影響對方?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mpan120740&aid=768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