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06 10:34:36瀏覽33694|回應7|推薦43 | |
「土托魚」有多個類似的名稱,而「馬加魚」也有多個類似的名稱,以前不知土托魚居然就是馬加魚,如今想在本文介紹此魚的各種名稱。 土托魚,《國語辭典》解釋如下:注音是ㄊㄨˇ ㄊㄨㄛ ㄩˊ。動物名。即土(魚賣)(念成ㄒㄩˋ)鰆魚。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極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或稱為「馬鮫魚」、「塗托魚」、「土(魚賣)魚」。 可見得土托魚是鰆魚的一種。土托魚又叫做馬鮫魚,《國語辭典》可以查得到「馬鮫魚」詞條,但查不到「塗托魚」和「土(魚賣)魚」詞條。馬鮫魚的詞義是一種形似鯖或鮪的魚。見「土托魚」詞條。 馬加魚,《國語辭典》無此詞條,但有「馬鮫魚」詞條,解釋如下:注音是ㄇㄚˇ ㄐㄧㄠ ㄩˊ。一種形似鯖或鮪的魚。見「土托魚」條。 馬加,《閩南語辭典》解釋如下:音讀是bé-ka。土托魚、鰆魚。魚名。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身體側面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很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其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 從國、台語辭典的介紹可知,馬鮫魚就是土托魚,而馬加魚也是土托魚,可見得馬鮫魚就是馬加魚。另外,土托魚就是塗托魚,只是土托魚是《國語辭典》的寫法,而塗魠魚(塗托魚)則是《閩南語辭典》的寫法。 塗魠,《閩南語辭典》解釋如下:音讀是thôo-thoh,又唸作thôo-thuh。土托魚。魚類。身體扁長,牙齒銳利,為外洋或沿海性的大型掠食魚類。主產地為臺灣西南沿海。北部稱「疏齒」(se-khí)。著名的「塗魠魚羹」(thôo-thoh-hî kenn)就是以炸土托魚塊為主要材料,勾芡烹煮而成。異用字:土魠、土鮀(ㄊㄨㄛˊ)、塗鮀。 塗魠和馬加皆是台語的稱呼,指的是同一種魚,此魚另外有兩種台語稱呼,《閩南語辭典》解釋如下: (1) 白腹仔:音讀是pe̍h-pak-á。臺灣馬加鰆。魚類。體型長而扁,魚腹部位呈銀白色,魚身長大約三十至四十公分左右,是一種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 (2) 闊腹:音讀是khuah-pak。魚類。臺灣馬加鰆,鯖科,體延長,側扁,中央脊長而高。背鰭前半部為黑色,後面為白色有黑緣。本島各地皆有產,以西部沿岸較多,是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 馬加魚就是馬鮫魚、馬加鰆,《維基百科》有收錄馬鮫魚詞條,摘要如下:馬鮫魚,又稱藍點馬鮫魚、鰆魚,俗名鰆仔魚,𩵚(ㄉㄨˋ)魠魚、土托(魠)魚、鮁(ㄅㄚˋ)魚、竹鮫、馬加魚、梭齒魚;屬鱸形目鯖科海魚。 馬加就是馬加鰆,《魚類資料庫》介紹的馬加鰆包含下列五種: (1) 康氏馬加鰆:康氏馬鮫、土魠、馬加、馬鮫、梭齒、頭魠、鰆。 (2) 中華馬加鰆:中華馬鮫、馬加、大耳、西達、中華鰆。 (3) 台灣馬加鰆:斑點馬鮫、白北、白腹仔。 (4) 日本馬加鰆:藍點馬鮫、正馬加、尖頭馬加、馬嘉。 (5) 高麗馬加鰆:朝鮮馬鮫、破北、闊北、闊腹仔、高麗鰆、破腹。 從以上所介紹的諸名可知,土魠和頭魠皆是塗魠的諧音,梭齒是疏齒台語的諧音,白北是白腹台語的諧音,馬嘉是馬加的國、台語諧音,破北、闊北和破腹皆是闊腹台語的諧音。 前一陣子我從超市買回土魠魚切片,吃起來覺得很好吃,查詢資料之後,才知此魚的名稱可真多。從《魚類資料庫》的介紹可知,若不細分各種馬加鰆,則土魠、土托、馬加、馬鮫、鰆、白腹仔和闊腹仔等名稱,皆是指同一種魚。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簡稱為《國語辭典》) (2)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簡稱為《閩南語辭典》) (3) 《台灣魚類資料庫》網站 (4) 《維基百科》 [相關閱讀] (1) 康氏馬加鰆(土魠)圖片 (2) 台灣馬加鰆(白腹仔)圖片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