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3/23 10:03:09瀏覽294|回應0|推薦0 | |
聯合/該放手的不放手,該接手的不接手 2017-07-03 02:3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60104?from=udn-hotnews_ch2
國民黨新主席產生已一個多月,吳敦義以過半優勢獲勝,洪秀柱也在日前提前卸任。黨內各方都高喊團結,表面看來,國民黨即將邁入新的階段,但事實卻非如此。國民黨即將面對的是一個半月的空窗期,在八月二十日全代會前,沒有實質主席。 正當民進黨施政不利而陷入泥淖,國民黨本應趁勢而起,採取積極作為反攻。但黨中央此時卻大唱「空城計」,彷彿國民黨認為現在若放馬開戰,將是「勝之不武」;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事實上,國民黨並不是不想全面迎戰,而是黨內的紛爭未已,各方人馬仍在暗自角力,才會上演這種詭譎景象。 先看洪秀柱。從宣布提前辭職到正式卸任的這一個月,洪秀柱並未閒著,且其活躍程度完全不像一個看守主席。她參加了兩岸論壇,並在致詞中高談其引發黨內爭議的「和平政綱」。不唯如此,她塵封已久的「一中同表」也重出江湖,出現在她臉書,也出現在專訪裡。 彷彿怕爭議還不夠多,洪秀柱接受電台訪問,仍叨叨絮絮地碎念吳敦義如何以總統規格打主席選戰,還批評他的兩岸主張不受對岸信賴。卸任前夕,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改選,洪秀柱毫不掩飾地說她對落選的廖國棟「很有意見」,指責他一方面說要黨團自主,一方面又宣稱孤立無援,「相當矛盾」。這有必要嗎? 儘管洪秀柱說不戀棧,也自稱未受委屈,但上述枝枝節節,說明她對主席職位仍然「放不下」,她對黨內對她的不支持仍感不平。此外,洪秀柱對自己的兩岸主張堅持依舊,且不思索迴旋空間;這正是藍軍無法服從其領導的主因,但她卻無自覺。 出任國民黨主席,其實是洪秀柱的一次「意外的旅程」。這個意外旅程,或許是因為黨員對藍軍兩次大敗的失落及怨懟,或許也是出於大選「換柱」的愧疚,而將她拱上了主席大位。然而,她這趟旅程顯然並不愉悅,最後的收場也無光榮可言。主因或許就在這「意外」二字:洪秀柱並未準備好她的領導角色,黨內也並未準備好接受她的另類領導路線。也因此,在她領導的一年多,國民黨陷於內鬥和空轉,黨中央槍口對內的時間比對外的時間多,蔡政府施政一再脫韁,國民黨卻缺乏強有力的制衡。這些,洪秀柱作為主席,責無旁貸。 吳敦義雖以絕對的優勢當選主席,但由於黨內撕裂的傷痕仍新,他唯恐坐實洪營「逼宮」的指控,因此堅持要到八月全代會才正式接任。這也正是國民黨的問題:寧可放黨空轉,也要避免弄髒自己的羽毛;寧可奉守毫無意義的儀式,也要避免革新之舉引人非議。如此行禮如儀的結果,舊主席放空提前請辭,新主席卻不敢「無縫接軌」,只能讓黨陷於空窗。這麼墨守成規的黨,要談什麼有效革新,恐怕都是難事。 觀察吳敦義近期的行動,除不斷到各地謝票,並部署中央委員選舉。其間,亦不斷有二○一八縣市長選戰的「口袋名單」傳出,這究竟是為了國民黨的復興大業,或只是著眼於他個人未來的大選布局,陸續引發不同的猜測。吳敦義出任黨主席,到底是要帶領國民黨再起,或只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圖謀,也受到議論。 八月全代會前,國民黨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少。對內,有黨工薪資發不出的窘境;對外,在立院有前瞻建設條例和預算的對決,還有黨產遭清算的行政程序和訴訟要打。試想,即使是團結且戰力滿點的國民黨都未必足以應付,一個唱空城的國民黨又如何接得了招? 如果說洪秀柱是「該放下的不放下」,吳敦義就是「該接手的不接手」,兩者都不對。吳敦義是凡事要謀定而後動,坐視先機流逝;洪秀柱則憑直覺衝闖,忽略了後果難收。國事如麻,國民黨如果還在那裡盤計個人損益,怎麼成就國家大事?
聯合筆記/政黨輪替 考驗的是在野黨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90270?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08 03:16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最大在野黨民進黨甫成立周年,本周黨內最大勢力分裂。前官房長官松野賴久率十三名國會議員成立創新會,退出黨中央運作,對黨的決策將支持與監督雙路線。松野一派與黨中央保持距離,不僅是黨內分裂,待七月東京都議員選舉結果而定,不排除退黨出走。 日本媒體用「冰雨不停」形容民進黨,TBS本周民調顯示內閣支持率五成七、自民黨三成二,民進黨只有百分之七點五,連安倍夫人捲入私校收購國有地弊案重創安倍內閣信賴度,民進黨都未能從中討到便宜。東京都議員選舉面臨苦戰,民進黨公認候選人紛紛離黨,寧改披無黨籍戰袍參戰,台裔黨主席蓮舫上台半年,已隨時可能下台。 為了與執政的自民黨抗衡,去年三月民主黨、維新黨等在野黨合併成立民進黨,成員從改革派到保守派都有,重大議題內部路線分歧,使民進黨成軍至今腳步凌亂。為了與安倍政權對抗,蓮舫喊出零核電,黨內工會系統議員反彈;她反對修憲,黨內二把手、黨魁代理之一細野豪志卻說修憲可列為選項。蓮舫說,要將民進黨打造成不只會批評、還能提對策的政黨,卻連整合黨內都做不到。 蓮舫在黨內並非派系領袖,因高知名度被推上黨主席,黨內期待她爭取空氣票,但安倍內閣穩定的高支持率,讓蓮舫難以突破,她過於尖銳的質詢方式,甚至被批評霸凌官員,媒體更戲稱蓮舫為「蓮砲」(日文發音相同)。 但這並不表示民眾對安倍內閣政策統統埋單。左派朝日新聞去年民調,反對重啟核電比例近六成,是贊成者的兩倍;立場居中的每日新聞調查,即使日本政府的修憲主張已獲半數支持,但仍有三成民眾反對,只是這些反對聲音,沒有因反對便倒向支持民進黨。 消失的反對勢力,雖是自民黨突破戰後框架的絕佳機會,但沒有消失的反對聲音,找不到出口、找不到代言人,卻也為日本政治失衡埋下隱憂。 台灣與日本民主政治發展的路徑不同、國情也不同,或許不能為借鏡,但民主國家仍有相同的本質,一旦走過再次的政黨輪替,民眾便更能認清政黨本質與能力。政黨輪替考驗的,不只有執政黨、更考驗在野黨,經過執政再下野,要贏回民心不能只為反而反。
【重磅快評】孫文學校其實欠馬英九一枚勳章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362321?from=udn-hotnews_ch2 2017-03-24 12:27聯合報 主筆室 國民黨孫文學校昨晚果不其然,羅列出馬英九的五大罪狀,這個頗有批鬥性質的場合中,馬英九最重要的罪狀,主講人張麟徵教授突出地高舉為:核心價值流失,從終極統一的立場上退縮。 然而,這個帶著價值判斷的濾鏡,將馬英九罩上了他未必應該背負的罪名。究竟是誰放棄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這是值得針砭細究的問題,若囫圇地以為馬英九一個人即讓台灣失去了統一目標,這個假設顯然嚴重偏離了事實。 對歷史加以觀察與檢視後,往往可以看到一個湧動的潮流,而在台灣,它更是顯著地不必深究與細察即可得知,近三十餘年的台灣,實質上出現了對於中國的歷史大退潮。這個退潮真正啟動的時刻,甚至可以追溯到蔣經國時期。 可以說,鄧小平結束了華國鋒的兩個凡是,將毛左的紅旗拔除,在一九七八年的三中全會通過改革開放的政策後,台灣就失去了主導中國走向的可能,台灣尋求自安自適的深層心理亦從此時逐漸暈開與擴散。 這其間充滿了歷史的弔詭:一個窮困與落後的中國縱然不讓人喜愛,但台灣猶有置喙甚或介入的可能;而一個崛起而重行君臨世界的中國按理應讓人更願意擁抱,但對於台灣,它卻意味著被吞噬的命運。 一九九○年代開啟的民主化運動,則是讓本土與台獨的主張更為喧囂的舞台,台獨或本土主張所宣示的主體,與投票的這個群體完全吻合,統一所指涉的群體對投票者而言至多只是陌生的遠親,甚至被視為仇敵,這是統一主張受到抑制的更根本的源由,統一訴求的悲劇性走向,與此脫不了干係。 亦即,馬英九縱然當上了總統,卻不過是受到這個歷史大退潮所制約的一個政治人物,在這個結構底下,馬英九只能勉力地以「不統、不獨、不武」作為一個政治上的掩護並加以鞏固,但要往統一的方向再行推進一步,猶如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孫文學校竟然看不到,馬英九短短八年,將兩岸互動交流推升到一個前所未見的境地,這已使得台灣不可能自外於中國大陸,亦使台獨主張顯得極其蒼白而荏弱,在這一層次上,孫文學校竟不知他們其實是欠了馬英九一枚紫心勳章? 民主的總統不是哲學家皇帝,統一的成敗不是一位民主的總統可以頒行的詔旨,孫文學校欲追尋統一的最終實現,首先不是批鬥同志,而是著述申衍,號召天下,否則,將馬英九鬥臭,亦不會造就統一的咫尺之功。
馬英九大戰孫文學校 馬的這「五大罪狀」你認同嗎? 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3/2361574 2017-03-24 08:00:00 聯合報 記者王寓中 未演先轟動的國民黨「孫文學校」針對前總統、也是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歷史評價講座昨晚登場,過程火花四射,甚至一度變成批馬、挺馬論戰。國民黨對馬英九的愛、恨,馬英九對國民黨功、過,爭論果然兩極。要在國民黨內論斷馬英九對黨、對國家、對台灣的歷史功過,事實也證明「當下」是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歷史評價講座 是「清算馬英九」?馬英九「害黨亡國」?孫文學校在3月1日就預告,將從3月2日起舉辦國民黨領導人的歷史評價請演講。3月15日,一篇媒體報導指評價馬九是要對馬英九的「清算大戲」,不但直接連上黨主席選舉,還指已對馬英九定了「害黨主席、亡國之君」終極評價。 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在3月16日澄清,馬英九「曾經是我們的總統、黨主席,不是我們的仇人,我們不會去清算與鬥爭他」,相反的,當馬英九受到無理的起訴對待時,我們也會大力聲援他。 ●馬剛卸任 此時論功過動機遭質疑孫文學校針對歷來當過國家領導人的前國民黨領導人辦講座,輪到馬英九時引發爭論,關鍵在國民黨和馬英九的愛恨情仇,糾結太深且難釐清,加上馬英九才剛卸任,挺馬、反馬各有支持者,加上此刻又正值國民黨主席選舉,馬英九在選舉中的角色極為敏感,因此此刻論馬英九歷史功過,動機和時機就已紛擾不定,遑論內容和結論。 馬英九對黨與國家的功過,成為孫文學校論壇的駁火焦點。 圖/報系資料照 ●馬英九開砲 勸少數同志「懸崖勒馬」馬英九3月18日出席吳敦義誓師大會時主動提到,最近少數黨內同志,砲口向內,「有黨員要清算我,說我是害黨主席、亡國之君」,他勸少數同志懸崖勒馬,不要做出親痛仇快的事。 張亞中當天晚上在「孫文學校」臉書說,馬英九引用了「一個不存在的事實」。他說,馬英九還沒有交出政權以前,馬昔日的好友南方朔先生視馬為崇禎。「國民黨是否因您而敗,難道黨員不能討論一下嗎?」做為一位將來必然是歷史人物的馬,難道不應有接受評論的雅量?張亞中並正式公開邀請馬英九出席23日晚上的活動。 馬辦徐巧芯表示,此時此刻只針對馬英九一個人非善意的邀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圖/報系資料照 ●馬辦徐巧芯: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孫文學校在3月20日由專人將書面邀請函送交馬英九辦公室。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徐巧芯晚間表示,在過去選舉中,國民黨曾經跌倒過,也靠大家同心協力爬起來。如今再度跌倒,大家更要團結一致,重整腳步,這才是當前首要之務。此時此刻,對於只針對馬英九一個人非善意的邀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此不予回應。 ●孫文學校:善意評論怎可輕蔑貶視孫文學校隔天反駁說,23日的論壇,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榮譽教授張麟徵女士擔任主講人。張教授為學術界前輩,學術地位崇隆,作育英才無數,人品文章向受肯定,其所發言均不會無的放矢,而且以張教授對國民黨之情感,與馬前總統多年之交情,豈可先視之為「非善意」之評論,又豈可以「司馬昭之心」如此輕蔑之誅心態度來貶視此一論壇。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強調,舉辦講座評價馬英九,沒有一絲絲清算的念頭,只有一個最卑微的想法,就是希望國民黨更好。 圖/報系資料照 ●校長張亞中:希望國家、國民黨都更好面對內外質疑,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在今晚講座時雖表示,真金不怕火煉,陽光不懼烏雲,但他也一再強調,舉辦講座評價馬英九,沒有一絲絲清算的念頭,只有一個最卑微的想法,就是希望國家更好、台灣更好、國民黨更好。他強調,就算講座辦的方式不夠完善,但瑕不掩瑜,更不代表動機有問題。他並鄭重說明,舉辦國民黨領導人系列講座,沒有為任何黨主席參選人宣傳。 ●主講人張麟徵 細數馬「五大罪狀」不過昨晚講座主講人的張麟徵在演講時火力全開,指出國民黨面臨今天的低迷不振,馬英九難逃五大責任。 首先,馬英九讓國民黨的核心價值流失,特別是從中國人、終極統一立場退縮。 其次,馬英九沒能解決國家認同問題,讓分離主義者在分裂國家道路上愈走愈遠。 第三、馬英九在施政上抗壓力不足,手腕也不夠,人和也有問題,造成民怨四起,最終造成國民黨再度失去政權,跌入谷底。 再者,馬英九沒能處理人才問題,用人在小圈圈、學術界找人,造成國民黨不但人才斷層,而且年齡斷層。 最後是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只經不政,她質疑,即使國民黨在2020重返執政,馬英九的「一中各表」還能走得下去嗎? 張麟徵最後說,她很愛馬英九,但馬英九讓她失望,馬英九是謙謙君子,是好人,但是懦弱、妥協。 ●挺馬、反馬 講座上立馬開戰針對孫文學校的這場評價講座,在場一位華僑批評是斷章取義、污衊,他認為,張麟徵一小時的評價,只有十五分鐘有正面肯定,其他四十五分鐘都是批評,兩者太不平衡。 國民黨前青年團長林家興也質疑,對馬英九「歷史評價」的定位就有問題,而且正當性何在?為什麼只找一位主講人?他並強烈質疑張麟徵接受一國兩制,還參加大陸國慶閱兵。前台北市政府法規會主委葉慶元也認為,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辦中常會的中山廳批評馬英九,合適嗎?要評論,也要有正、反雙方表達不同意見。 ●大戰關鍵:一中各表、同表的新仇舊恨孫文學校、更嚴格講是洪秀柱的黨中央和馬英九的深層矛盾,還是在兩岸關係。張麟徵今晚演講直言,她對馬英九期待的希望落空,就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洪秀柱總統大選初選最後被換柱,關鍵是「一中同表」,而主張「一中同表」論述者,是張亞中。 黨主席選舉,洪秀柱的和平政綱,不提一中各表,仍然受到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對手強烈質疑。馬英九在3月18日強調,已經有25年歷史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只是國共兩黨共識,也是前總統李登輝跟海協會達成的共識,這對台灣有利,不宜任意忽視、變動、廢止。 洪秀柱(左)的黨中央和馬英九的深層矛盾,就在兩岸關係。 記者高彬原/攝影 張亞中在3月18日回應馬英九說,「一中同表」就是兩岸共同表述「一個中國」的內涵,這是兩岸進入政治對話的最基本條件,他並向馬英九呼籲:「如果您真要保住中華民國,您恐怕也得想方設法讓對岸接受您對中華民國的表述,而不是各說各話,不是嗎?而我們認為最合理合情的主張就是兩岸「分治不分裂」。坦白說,按照您這次在美國的講法,如果兩岸能夠共同確定這個內涵,難道您也會反對嗎?」 ●究竟是功還是過…歷史交給歷史孫文學校一場講座引發如此大爭議,背後因素很複雜,也很簡單,至於馬英九的功過,還是交給歷史,因為,歷史自會有評價。
中時社論》誰最有資格來領導國民黨2017/3/22 下午 08:48:01
國民黨青年向中央黨部抗議中常會修改黨代表資格,讓有心參選者無法參選。(記者林永富攝)
國民黨中常會再度處理黨代表參選門檻爭議,挺柱派發起「白海芋行動」以「不轉彎」諷吳;挺吳派則反嗆「當家不鬧事」,火藥味十足。這一場國民黨選舉,茶壺內熱鬧,卻讓茶壺外的人搖頭,外界對黨主席選舉能否成為國民黨團結的及時雨,「剛好一起助國」(剛郝義啟柱國)殊無信心,更多對國民黨「鹹魚剛好無助」的無奈,擔心這次黨主席選舉會不會是國民黨另一波崩解的開始。 也因此,選出什麼樣的黨主席,對國民黨未來的發展、台灣民主制衡力量的維持也就更顯重要。就強化在野制衡力量、鞏固台灣民主而言,未來的國民黨主席要具備三項能力: 一是守護「中國概念」,維繫、創造兩岸和平的能力; 二是能與青年世代對話,爭取年輕人認同,為國民黨注入新血活水,開創未來的能力; 三是溝通協調的整合能力。 中國國民黨的衰敗並不全然是政治權力的衰敗,而是核心理念的潰散,政權號召力的弱化。國民黨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的「中國概念」,李登輝後逐漸棄守,經歷太陽花運動的民粹氛圍後,甚至想完全放棄與中國的連結,當國民黨自己都不相信「中國」,把「中國」視為票房毒藥, 試問,又如何說服社會大眾支持「中國」國民黨。國民黨新領導人的第一個責任非常清楚,就是把國民黨的「元神」找回來,只有「元神」回竅,國民黨才有振起的可能,也才擁有領航台灣、重建兩岸和平的力量。 以「一個中國」為例,藍營不需把力氣花在各表還是同表的爭議,而應遵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憲法義務。這個「中國」,是過去式,承續1911年國父孫中山先生與革命烈士們,用鮮血凝鑄的中華民國法統,更在文化面上,承續著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傳承;也是現在式,亦即依憲法,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而這個中國的國號是「中華民國」。 在血緣上,不能背棄兩岸同文同種一家親的文化事實、歷史事實。這更是未來式,亦即雖然現在兩岸在治權上分裂,但必須追求未來的統一,這是憲法義務,也是歷史任務。統一必須是和平的、民主的、基於雙方人民意願的統一。 統一須經過融一的過程,過程中要以「同為中國人」的血緣相連結,互存包容、善意與耐心,在政治「維持現狀」的同時,推動經濟、文化、社會的「共榮發展」。這樣的堅持兼顧了民族與民權主義,讓大陸不反對,也讓台灣人民可以接受。即便對美國等戰略盟友而言,台灣能夠成為區域和平的助力,避免成為引發不安的火藥庫,他們也會樂觀其成。這是新的國民黨領導人需要的大智慧。 第二項能力是與青年世代對話的能力。這個能力國民黨長期缺乏,以致今日陷於「斷根」的迫切危機。一般來說,40歲以上的世代,認同歸屬多半固定。只有青年世代不但最有認同流動性的可能,也是任何政黨的「明日未來」。 以國民黨支持者和領導人最常抱怨的「天然獨」為例,就算「天然獨」世代確實存在,對國民黨來說,不應是「哀怨悲泣」無所作為的理由,應是要必須努力面對的挑戰。其實現代青年的價值追求非常多元,未必會「獨尊」如「天然獨」的單一意識型態。 現代青年比上一代更熱情,但特別的是,其實常常也更務實,在其追求的多元信念裡,不是只有「天然獨」單一座標,也包括「天然和平」、「天然務實」、「天然經濟發展」等各項層面,這些都是藍營的強項,可以訴求爭取的。國民黨豈可因「天然獨」一時的喧囂,就亂了方寸、失了希望。 民進黨的濫權跋扈,早已引起了青年普遍的反感,立委關說國營事業人事,政務官施壓基層員警,都引起公憤。只要國民黨自己做得好,絕對有爭取青年的空間。國民黨未來的領導人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到「天然獨」,採取與青年世代對立的姿態,必須如大川大海般,見道「天然幸福」、「天然和平」的青年世代價值,並引以為活水,讓新靈魂進入國民黨老軀幹。 國民黨自李登輝接任主席至今,從與林洋港的主流、非主流鬥爭開始,到新黨出走、馬英九時代與親民黨割袍斷義,歷經無數次內鬥與裂解,這次黨主席選舉幾乎又注定了再分裂的未來。果真如此,一盤散沙的小藍,還談什麼民主制衡?因此未來的國民黨主席,必須具有超乎常人的整合能力。
聯合/藍軍內傷之戰 孫文看了也搖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5926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3-23 02:34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丟掉江山已一年多,迄今仍找不到出口,反愈往牛角尖裡鑽。這次主席選舉,外界聽不到關於內部反省或未來願景的辯論,反而是「黨內互打」的砲火愈見猛烈。今天,國民黨中央主導的「孫文學院」將討論馬英九的歷史評價,恐將掀起更多腥風血雨。 這次有六人投入黨主席選舉,表面上看,似乎頗有民主氣象。實質上,競選規則仍極保守,連署書的門檻是威權遺物卻仍橫在路上,各方竟也都行禮如儀地崇奉。尤讓外界側目的是,有人擁黃復興黨部結構特殊的兵馬自重,另一方則暗渡大量人頭黨員以圖反制。 如此往返,其實只是重蹈國民黨過去卅年兩度分裂的覆轍,作「外來」與「本土」的內耗拔河,但國民黨的體質、思維和戰略卻未見提升;今天,難道還要第三次分裂? 國民黨難以轉型的最大癥結,在於它對改變的恐懼。也因此,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轉換,它始終抱持「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希望社會潮流最後仍會回到它身邊。儘管這樣的期待一再破滅,它仍然不改其志地固守原地。 這樣的心態,也平行表現在「誰是正統」的路線爭執上:彷彿只要認定是「正統」,即使是不合時宜或愚昧之事,同志們也都可義無反顧地追隨。這次,孫文學院要藉孫中山之名來批判馬英九,即洋溢著「搶正統」的味道。 馬英九當然應該批判。他任內領導荏弱施政無方,只在小圈圈內用人,失去民心而無法力挽狂瀾,過度溫良養大對手猖狂,他愛惜自己的羽毛勝於愛黨,甚至草率處理王柯關說以致遭到起訴而留下汙名;這些,在在值得檢討,也應該反省。然而,黨中央要用「害黨亡國」之名將他定罪,卻恐非明智之舉。 原因是,所謂「害黨亡國」固然反映了黨內不少人對失去政權的憤怒,卻未必是對馬英九嚴謹而合宜的歷史評價。何況,把黨的問題全部推給一個人,並非理性的檢討,也無助於黨的路線問題之釐清。試想,當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李登輝成為國民黨舉黨討伐的罪人;而如今丟掉政權的恨事重演,難道能說馬英九和李登輝的功過可以等同看待? 不可諱言,這次的主席選舉,在態勢上已演成「挺洪」與「反洪」之爭;在兩岸路線上,則分為「擁洪」和「擁馬」兩派。這對國民黨而言,將是一場無可避免的「內傷之戰」。今天,當主席選舉正在熱戰,黨中央要做的事,原應是設法維持選舉的公平與無私,以便產生一個眾望所歸的下階段領導人。遺憾的是,中央黨部卻抱持私心,除與不同的候選陣營交火攻防,又公開討伐馬英九,試圖利用孫文學院來否定馬英九及其路線的支持者。這樣的用心,就算能得逞,也勢必加重國民黨的內傷。 相形之下,綠營對於貪瀆罪狀纏身的陳水扁百般呵護,外界皆不以為然;而藍營卻急著對潔身自持的馬英九下重手,教民眾作何感想?這究竟顯示了國民黨有更高的道德標準,或者只證明了它缺乏進步政黨的現代性? 我們呼籲,國民黨應利用這次主席選舉好好思考並討論它今天和未來的角色,而不是拚命在日漸限縮的空間中反省別人、進行內爭。這應該包括幾個重點:一是國民黨和台灣社會的關係,二是它作為一個政黨隨著時代發展和演進的角色定位,三是它要如何使自己承繼的百年歷史在台灣變成有意義的政治力量。 我們認為,國民黨始終未完成的轉型,其實不是「本土化」,而是「現代化」。如果無法使自己在台灣社會扮演有意義的政治角色,卻只能死抱過去,它恐將日漸萎縮。國民黨在兩岸間可扮演的角色遠比民進黨多,但這不應該是在挺洪或挺馬之間作選擇,而必須找出超越他們兩人的路。否則,今天國民黨的內傷之戰,連孫中山看了都會搖頭。
林佳龍要建台中神社 鄭麗君:可討論、反省 https://udn.com/news/story/1/2331380?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3-09 12:16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立委高金素梅今在立法院詢問鄭麗君威權的定義為何?並以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台中神社為例,一一詢問鄭麗君何者該保留、何者該清除?問到神社該保留或清除時,鄭麗君說不在文化部業務範圍。 高金素梅表示,根據學者定義,神社來源是1938年日本政府頒發總動員法,動員範圍包括台灣、朝鮮等,並建立神社要這些地區的人民效忠天皇,挺身接受戰爭動員。她強調,神社就是日本當年發動侵略戰爭的一環,是推動殖民地人民皇民化一環。 高金素梅質疑,林佳龍近年說要重建台中神社是為促進觀光,但連鄭麗君自己都認為威權定義包括軍國主義、納粹等,如今要重建威權遺址,鄭麗君是否認為是笑話?鄭麗君表示,對於神社,可以共同討論、反省,保留遺址可以為了教育,而非促進觀光。她強調,轉型正義的重點就是要還原歷史真相,認識這段歷史、了解人權迫害過程。立委高金素梅今在立法院詢問鄭麗君威權的定義為何。記者何定照/攝影
貶孔媚日 無知!孔子怎是國民黨的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59385?from=udn-hotnews_ch2 台中市政府今年將配合台中火車站啟用一百年,舉辦「台中百年會活動」。市長林佳龍表示,「如果有台中元年的話,應該從以前的日治時代開始」,「台中孔廟不是古蹟,那是國民黨把以前的日本神社『幹掉』,用它的孔子來統治。」 綠營當權政客的無知和狂妄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德國哲學家雅斯培指出,在紀元前八百年至前二百年之間的六百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軸樞時期」。在這段期間,世界上幾乎是互相隔絕的地區,分別出現了許多思想家,由四位偉大的聖哲分別將其整合成獨立而且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們是:蘇格拉底、耶穌、孔子和佛陀。孔子怎麼可能是國民黨的? 佛教在漢明帝時代傳入中國,和中華文化傳統互相結合,塑造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東亞文明,維持了一千多年的相對優勢,直到明朝萬歷年間仍然為西方傳教士、商人、探險家和知識分子所稱羨。 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之後,現代科學萌芽,西方人開始向外探索,進入大航海時代。到了十七世紀啟蒙運動,歐洲科學快速發展,伴隨著產業的發展,歐洲國家開始對外殖民;十八世紀發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紛紛採取殖民帝國主義的策略,往外擴張,尋找市場;德、義、日等國也起而效法,到處掠奪資源,廣納殖民地。 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文化傳統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日本神社則是殖民帝國主義的精神支撐,兩者怎麼能夠相提並論? 台中孔廟建於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日據時代,日本人將原省城內的清朝官署幾乎全部拆除,國民政府時代才重建孔廟。台中孔廟用地原本是霧峰林家捐出的私人花園,霧峰林家以反抗日本統治著稱,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的林獻堂「一生不說日語、不著和服」,堅持漢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這樣的家族怎麼可能在自家花園裡興建日本神社?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故宮七月將舉行「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展覽,有綠營人士質疑「孔子與台灣有何關連?」故宮院長林正儀立刻如響斯應表示,「盡量使展示回歸藝術,不要涉及政治」,不排除拿掉「萬世師表」這四個字。 這件事更令人感到訝異不置: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時,日本軍民幾乎都已被遣送回國。當時台灣有六百萬人口,其中大約十六至廿萬是原住民,其他都是漢人。儒家的倫理與道德本就是支撐住漢人生活世界的先驗性形式架構。台灣的民間信仰裡,孔子比寺廟中奉祀的「文昌帝君」位階更高,台語中提及孔子,必稱「孔子公」。孔子與台灣怎會沒有關聯? 國民黨何德何能,怎麼可能「把日本神社幹掉」後,「用孔子統治台灣」?為什麼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或「至聖先師」就是「涉及政治」?綠營政客沒有知識,也該有點常識! 孔子是跟漢人一起到台灣來的,有漢人的地方就有孔子。日據時代,台灣人把甘願當日本人走狗的漢奸叫做「三腳仔」。今天綠營政客一味貶孔媚日,難道是想在台灣復興「三腳仔」文化嗎?
台中孔廟用地為基隆顏家捐獻 2017-03-25 01:36聯合報 唐羽/家族史研究者(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6376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拜讀廿三日民意論壇「無知!孔子怎是國民黨的」一文,所論深具高見,唯文中「台中孔廟用地原本是霧峰林家捐出的私人花園」,與事實有極大出入。 依台中孔子廟興建委員會〈創建臺中孔子廟碑記〉有云:「經市議會之倡議,市政府之籌劃,地方紳耆之贊助,暨國大代表顏欽賢先生,捐獻大智路土地:一千五百坪變售為基金,復承省政府之指導與協助建廟構想,使具規模。 迺於民國六十一年九月,組織興建委員會,由省府徐前秘書長鼐為主任委員,嗣於六十二年八月,由(瞿)韶尋賡恭其事,先後繪圖估價,……終於六十五年六月竣工。」這是興建與成立之由來。顏欽賢其人為當時的礦業巨子,為清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碑為興建委員會所立,時為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易言之,台中現孔子廟之興建,係捐獻者基隆顏欽賢,同意將其所有台中市大智路土地捐出與持以變賣,移其所得價款以為建廟經費,其始末與國民黨了無相關。 當初顏家之捐獻土地,係念其得姓之祖為顏回,而顏回為儒家所崇拜的孔子之第一大弟子,既與日本神社、國民黨,還有台中市政府毫無相關。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