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該放手的不放手,該接手的不接手 馬英九大戰孫文學校.. 孫文看了也搖頭 台中孔廟用地為基隆顏家捐獻
2017/03/23 10:03:09瀏覽195|回應0|推薦0

 

 

聯合/該放手的不放手,該接手的不接手

2017-07-03 02:3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60104?from=udn-hotnews_ch2

 

國民黨新主席產生已一個多月,吳敦義以過半優勢獲勝,洪秀柱也在日前提前卸任。黨內各方都高喊團結,表面看來,國民黨即將邁入新的階段,但事實卻非如此。國民黨即將面對的是一個半月的空窗期,在八月二十日全代會前,沒有實質主席。

正當民進黨施政不利而陷入泥淖,國民黨本應趁勢而起,採取積極作為反攻。但黨中央此時卻大唱「空城計」,彷彿國民黨認為現在若放馬開戰,將是「勝之不武」;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事實上,國民黨並不是不想全面迎戰,而是黨內的紛爭未已,各方人馬仍在暗自角力,才會上演這種詭譎景象。

先看洪秀柱。從宣布提前辭職到正式卸任的這一個月,洪秀柱並未閒著,且其活躍程度完全不像一個看守主席。她參加了兩岸論壇,並在致詞中高談其引發黨內爭議的「和平政綱」。不唯如此,她塵封已久的「一中同表」也重出江湖,出現在她臉書,也出現在專訪裡。

彷彿怕爭議還不夠多,洪秀柱接受電台訪問,仍叨叨絮絮地碎念吳敦義如何以總統規格打主席選戰,還批評他的兩岸主張不受對岸信賴。卸任前夕,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改選,洪秀柱毫不掩飾地說她對落選的廖國棟「很有意見」,指責他一方面說要黨團自主,一方面又宣稱孤立無援,「相當矛盾」。這有必要嗎?

儘管洪秀柱說不戀棧,也自稱未受委屈,但上述枝枝節節,說明她對主席職位仍然「放不下」,她對黨內對她的不支持仍感不平。此外,洪秀柱對自己的兩岸主張堅持依舊,且不思索迴旋空間;這正是藍軍無法服從其領導的主因,但她卻無自覺。

出任國民黨主席,其實是洪秀柱的一次「意外的旅程」。這個意外旅程,或許是因為黨員對藍軍兩次大敗的失落及怨懟,或許也是出於大選「換柱」的愧疚,而將她拱上了主席大位。然而,她這趟旅程顯然並不愉悅,最後的收場也無光榮可言。主因或許就在這「意外」二字:洪秀柱並未準備好她的領導角色,黨內也並未準備好接受她的另類領導路線。也因此,在她領導的一年多,國民黨陷於內鬥和空轉,黨中央槍口對內的時間比對外的時間多,蔡政府施政一再脫韁,國民黨卻缺乏強有力的制衡。這些,洪秀柱作為主席,責無旁貸。

吳敦義雖以絕對的優勢當選主席,但由於黨內撕裂的傷痕仍新,他唯恐坐實洪營「逼宮」的指控,因此堅持要到八月全代會才正式接任。這也正是國民黨的問題:寧可放黨空轉,也要避免弄髒自己的羽毛;寧可奉守毫無意義的儀式,也要避免革新之舉引人非議。如此行禮如儀的結果,舊主席放空提前請辭,新主席卻不敢「無縫接軌」,只能讓黨陷於空窗。這麼墨守成規的黨,要談什麼有效革新,恐怕都是難事。

觀察吳敦義近期的行動,除不斷到各地謝票,並部署中央委員選舉。其間,亦不斷有二○一八縣市長選戰的「口袋名單」傳出,這究竟是為了國民黨的復興大業,或只是著眼於他個人未來的大選布局,陸續引發不同的猜測。吳敦義出任黨主席,到底是要帶領國民黨再起,或只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圖謀,也受到議論。

八月全代會前,國民黨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少。對內,有黨工薪資發不出的窘境;對外,在立院有前瞻建設條例和預算的對決,還有黨產遭清算的行政程序和訴訟要打。試想,即使是團結且戰力滿點的國民黨都未必足以應付,一個唱空城的國民黨又如何接得了招?

如果說洪秀柱是「該放下的不放下」,吳敦義就是「該接手的不接手」,兩者都不對。吳敦義是凡事要謀定而後動,坐視先機流逝;洪秀柱則憑直覺衝闖,忽略了後果難收。國事如麻,國民黨如果還在那裡盤計個人損益,怎麼成就國家大事?

 

 

聯合筆記/政黨輪替 考驗的是在野黨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90270?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08 03:16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最大在野黨民進黨甫成立周年,本周黨內最大勢力分裂。前官房長官松野賴久率十三名國會議員成立創新會,退出黨中央運作,對黨的決策將支持與監督雙路線。松野一派與黨中央保持距離,不僅是黨內分裂,待七月東京都議員選舉結果而定,不排除退黨出走。

日本媒體用「冰雨不停」形容民進黨,TBS本周民調顯示內閣支持率五成七、自民黨三成二,民進黨只有百分之七點五,連安倍夫人捲入私校收購國有地弊案重創安倍內閣信賴度,民進黨都未能從中討到便宜。東京都議員選舉面臨苦戰,民進黨公認候選人紛紛離黨,寧改披無黨籍戰袍參戰,台裔黨主席蓮舫上台半年,已隨時可能下台。

為了與執政的自民黨抗衡,去年三月民主黨、維新黨等在野黨合併成立民進黨,成員從改革派到保守派都有,重大議題內部路線分歧,使民進黨成軍至今腳步凌亂。為了與安倍政權對抗,蓮舫喊出零核電,黨內工會系統議員反彈;她反對修憲,黨內二把手、黨魁代理之一細野豪志卻說修憲可列為選項。蓮舫說,要將民進黨打造成不只會批評、還能提對策的政黨,卻連整合黨內都做不到。

蓮舫在黨內並非派系領袖,因高知名度被推上黨主席,黨內期待她爭取空氣票,但安倍內閣穩定的高支持率,讓蓮舫難以突破,她過於尖銳的質詢方式,甚至被批評霸凌官員,媒體更戲稱蓮舫為「蓮砲」(日文發音相同)。

但這並不表示民眾對安倍內閣政策統統埋單。左派朝日新聞去年民調,反對重啟核電比例近六成,是贊成者的兩倍;立場居中的每日新聞調查,即使日本政府的修憲主張已獲半數支持,但仍有三成民眾反對,只是這些反對聲音,沒有因反對便倒向支持民進黨。

消失的反對勢力,雖是自民黨突破戰後框架的絕佳機會,但沒有消失的反對聲音,找不到出口、找不到代言人,卻也為日本政治失衡埋下隱憂。

台灣與日本民主政治發展的路徑不同、國情也不同,或許不能為借鏡,但民主國家仍有相同的本質,一旦走過再次的政黨輪替,民眾便更能認清政黨本質與能力。政黨輪替考驗的,不只有執政黨、更考驗在野黨,經過執政再下野,要贏回民心不能只為反而反。

 

 

【重磅快評】孫文學校其實欠馬英九一枚勳章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362321?from=udn-hotnews_ch2

2017-03-24 12:27聯合報 主筆室

國民黨孫文學校昨晚果不其然,羅列出馬英九的五大罪狀,這個頗有批鬥性質的場合中,馬英九最重要的罪狀,主講人張麟徵教授突出地高舉為:核心價值流失,從終極統一的立場上退縮。

然而,這個帶著價值判斷的濾鏡,將馬英九罩上了他未必應該背負的罪名。究竟是誰放棄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這是值得針砭細究的問題,若囫圇地以為馬英九一個人即讓台灣失去了統一目標,這個假設顯然嚴重偏離了事實。

對歷史加以觀察與檢視後,往往可以看到一個湧動的潮流,而在台灣,它更是顯著地不必深究與細察即可得知,近三十餘年的台灣,實質上出現了對於中國的歷史大退潮。這個退潮真正啟動的時刻,甚至可以追溯到蔣經國時期。

可以說,鄧小平結束了華國鋒的兩個凡是,將毛左的紅旗拔除,在一九七八年的三中全會通過改革開放的政策後,台灣就失去了主導中國走向的可能,台灣尋求自安自適的深層心理亦從此時逐漸暈開與擴散。

這其間充滿了歷史的弔詭:一個窮困與落後的中國縱然不讓人喜愛,但台灣猶有置喙甚或介入的可能;而一個崛起而重行君臨世界的中國按理應讓人更願意擁抱,但對於台灣,它卻意味著被吞噬的命運。

一九九○年代開啟的民主化運動,則是讓本土與台獨的主張更為喧囂的舞台,台獨或本土主張所宣示的主體,與投票的這個群體完全吻合,統一所指涉的群體對投票者而言至多只是陌生的遠親,甚至被視為仇敵,這是統一主張受到抑制的更根本的源由,統一訴求的悲劇性走向,與此脫不了干係。

亦即,馬英九縱然當上了總統,卻不過是受到這個歷史大退潮所制約的一個政治人物,在這個結構底下,馬英九只能勉力地以「不統、不獨、不武」作為一個政治上的掩護並加以鞏固,但要往統一的方向再行推進一步,猶如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孫文學校竟然看不到,馬英九短短八年,將兩岸互動交流推升到一個前所未見的境地,這已使得台灣不可能自外於中國大陸,亦使台獨主張顯得極其蒼白而荏弱,在這一層次上,孫文學校竟不知他們其實是欠了馬英九一枚紫心勳章?

民主的總統不是哲學家皇帝,統一的成敗不是一位民主的總統可以頒行的詔旨,孫文學校欲追尋統一的最終實現,首先不是批鬥同志,而是著述申衍,號召天下,否則,將馬英九鬥臭,亦不會造就統一的咫尺之功。

 

馬英九大戰孫文學校 馬的這「五大罪狀」你認同嗎?

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3/2361574

2017-03-24 08:00:00 聯合報 記者王寓中

未演先轟動的國民黨「孫文學校」針對前總統、也是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歷史評價講座昨晚登場,過程火花四射,甚至一度變成批馬、挺馬論戰。國民黨對馬英九的愛、恨,馬英九對國民黨功、過,爭論果然兩極。要在國民黨內論斷馬英九對黨、對國家、對台灣的歷史功過,事實也證明「當下」是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論壇的宣傳海報。 圖/截自孫文學校粉絲團

●歷史評價講座 是「清算馬英九」?

馬英九「害黨亡國」?孫文學校在3月1日就預告,將從3月2日起舉辦國民黨領導人的歷史評價請演講。3月15日,一篇媒體報導指評價馬九是要對馬英九的「清算大戲」,不但直接連上黨主席選舉,還指已對馬英九定了「害黨主席、亡國之君」終極評價。

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在3月16日澄清,馬英九「曾經是我們的總統、黨主席,不是我們的仇人,我們不會去清算與鬥爭他」,相反的,當馬英九受到無理的起訴對待時,我們也會大力聲援他。

●馬剛卸任 此時論功過動機遭質疑

孫文學校針對歷來當過國家領導人的前國民黨領導人辦講座,輪到馬英九時引發爭論,關鍵在國民黨和馬英九的愛恨情仇,糾結太深且難釐清,加上馬英九才剛卸任,挺馬、反馬各有支持者,加上此刻又正值國民黨主席選舉,馬英九在選舉中的角色極為敏感,因此此刻論馬英九歷史功過,動機和時機就已紛擾不定,遑論內容和結論。

馬英九對黨與國家的功過,成為孫文學校論壇的駁火焦點。 圖/報系資料照

●馬英九開砲 勸少數同志「懸崖勒馬」

馬英九3月18日出席吳敦義誓師大會時主動提到,最近少數黨內同志,砲口向內,「有黨員要清算我,說我是害黨主席、亡國之君」,他勸少數同志懸崖勒馬,不要做出親痛仇快的事。

張亞中當天晚上在「孫文學校」臉書說,馬英九引用了「一個不存在的事實」。他說,馬英九還沒有交出政權以前,馬昔日的好友南方朔先生視馬為崇禎。「國民黨是否因您而敗,難道黨員不能討論一下嗎?」做為一位將來必然是歷史人物的馬,難道不應有接受評論的雅量?張亞中並正式公開邀請馬英九出席23日晚上的活動。

馬辦徐巧芯表示,此時此刻只針對馬英九一個人非善意的邀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圖/報系資料照

●馬辦徐巧芯: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孫文學校在3月20日由專人將書面邀請函送交馬英九辦公室。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徐巧芯晚間表示,在過去選舉中,國民黨曾經跌倒過,也靠大家同心協力爬起來。如今再度跌倒,大家更要團結一致,重整腳步,這才是當前首要之務。此時此刻,對於只針對馬英九一個人非善意的邀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此不予回應。

●孫文學校:善意評論怎可輕蔑貶視

孫文學校隔天反駁說,23日的論壇,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榮譽教授張麟徵女士擔任主講人。張教授為學術界前輩,學術地位崇隆,作育英才無數,人品文章向受肯定,其所發言均不會無的放矢,而且以張教授對國民黨之情感,與馬前總統多年之交情,豈可先視之為「非善意」之評論,又豈可以「司馬昭之心」如此輕蔑之誅心態度來貶視此一論壇。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強調,舉辦講座評價馬英九,沒有一絲絲清算的念頭,只有一個最卑微的想法,就是希望國民黨更好。 圖/報系資料照

●校長張亞中:希望國家、國民黨都更好

面對內外質疑,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在今晚講座時雖表示,真金不怕火煉,陽光不懼烏雲,但他也一再強調,舉辦講座評價馬英九,沒有一絲絲清算的念頭,只有一個最卑微的想法,就是希望國家更好、台灣更好、國民黨更好。他強調,就算講座辦的方式不夠完善,但瑕不掩瑜,更不代表動機有問題。他並鄭重說明,舉辦國民黨領導人系列講座,沒有為任何黨主席參選人宣傳。

●主講人張麟徵 細數馬「五大罪狀」

不過昨晚講座主講人的張麟徵在演講時火力全開,指出國民黨面臨今天的低迷不振,馬英九難逃五大責任。

首先,馬英九讓國民黨的核心價值流失,特別是從中國人、終極統一立場退縮。

其次,馬英九沒能解決國家認同問題,讓分離主義者在分裂國家道路上愈走愈遠。

第三、馬英九在施政上抗壓力不足,手腕也不夠,人和也有問題,造成民怨四起,最終造成國民黨再度失去政權,跌入谷底。

再者,馬英九沒能處理人才問題,用人在小圈圈、學術界找人,造成國民黨不但人才斷層,而且年齡斷層。

最後是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只經不政,她質疑,即使國民黨在2020重返執政,馬英九的「一中各表」還能走得下去嗎?

張麟徵最後說,她很愛馬英九,但馬英九讓她失望,馬英九是謙謙君子,是好人,但是懦弱、妥協。

孫文學校論壇一景。 圖/截自孫文學校粉絲團

●挺馬、反馬 講座上立馬開戰

針對孫文學校的這場評價講座,在場一位華僑批評是斷章取義、污衊,他認為,張麟徵一小時的評價,只有十五分鐘有正面肯定,其他四十五分鐘都是批評,兩者太不平衡。

國民黨前青年團長林家興也質疑,對馬英九「歷史評價」的定位就有問題,而且正當性何在?為什麼只找一位主講人?他並強烈質疑張麟徵接受一國兩制,還參加大陸國慶閱兵。前台北市政府法規會主委葉慶元也認為,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辦中常會的中山廳批評馬英九,合適嗎?要評論,也要有正、反雙方表達不同意見。

●大戰關鍵:一中各表、同表的新仇舊恨

孫文學校、更嚴格講是洪秀柱的黨中央和馬英九的深層矛盾,還是在兩岸關係。張麟徵今晚演講直言,她對馬英九期待的希望落空,就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洪秀柱總統大選初選最後被換柱,關鍵是「一中同表」,而主張「一中同表」論述者,是張亞中。

黨主席選舉,洪秀柱的和平政綱,不提一中各表,仍然受到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對手強烈質疑。馬英九在3月18日強調,已經有25年歷史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只是國共兩黨共識,也是前總統李登輝跟海協會達成的共識,這對台灣有利,不宜任意忽視、變動、廢止。

洪秀柱(左)的黨中央和馬英九的深層矛盾,就在兩岸關係。 記者高彬原/攝影

張亞中在3月18日回應馬英九說,「一中同表」就是兩岸共同表述「一個中國」的內涵,這是兩岸進入政治對話的最基本條件,他並向馬英九呼籲:「如果您真要保住中華民國,您恐怕也得想方設法讓對岸接受您對中華民國的表述,而不是各說各話,不是嗎?而我們認為最合理合情的主張就是兩岸「分治不分裂」。坦白說,按照您這次在美國的講法,如果兩岸能夠共同確定這個內涵,難道您也會反對嗎?」

●究竟是功還是過…歷史交給歷史

孫文學校一場講座引發如此大爭議,背後因素很複雜,也很簡單,至於馬英九的功過,還是交給歷史,因為,歷史自會有評價。

 

 

中時社論》誰最有資格來領導國民黨

國民黨代表資格修改 青年抗議
國民黨青年向中央黨部抗議中常會修改黨代表資格,讓有心參選者無法參選。(記者林永富攝)

國民黨中常會再度處理黨代表參選門檻爭議,挺柱派發起「白海芋行動」以「不轉彎」諷吳;挺吳派則反嗆「當家不鬧事」,火藥味十足。這一場國民黨選舉,茶壺內熱鬧,卻讓茶壺外的人搖頭,外界對黨主席選舉能否成為國民黨團結的及時雨,「剛好一起助國」(剛郝義啟柱國)殊無信心,更多對國民黨「鹹魚剛好無助」的無奈,擔心這次黨主席選舉會不會是國民黨另一波崩解的開始。

也因此,選出什麼樣的黨主席,對國民黨未來的發展、台灣民主制衡力量的維持也就更顯重要。就強化在野制衡力量、鞏固台灣民主而言,未來的國民黨主席要具備三項能力:

一是守護「中國概念」,維繫、創造兩岸和平的能力;

二是能與青年世代對話,爭取年輕人認同,為國民黨注入新血活水,開創未來的能力;

三是溝通協調的整合能力。

中國國民黨的衰敗並不全然是政治權力的衰敗,而是核心理念的潰散,政權號召力的弱化。國民黨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的「中國概念」,李登輝後逐漸棄守,經歷太陽花運動的民粹氛圍後,甚至想完全放棄與中國的連結,當國民黨自己都不相信「中國」,把「中國」視為票房毒藥,

試問,又如何說服社會大眾支持「中國」國民黨。國民黨新領導人的第一個責任非常清楚,就是把國民黨的「元神」找回來,只有「元神」回竅,國民黨才有振起的可能,也才擁有領航台灣、重建兩岸和平的力量。

以「一個中國」為例,藍營不需把力氣花在各表還是同表的爭議,而應遵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憲法義務。這個「中國」,是過去式,承續1911年國父孫中山先生與革命烈士們,用鮮血凝鑄的中華民國法統,更在文化面上,承續著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傳承;也是現在式,亦即依憲法,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而這個中國的國號是「中華民國」。

在血緣上,不能背棄兩岸同文同種一家親的文化事實、歷史事實。這更是未來式,亦即雖然現在兩岸在治權上分裂,但必須追求未來的統一,這是憲法義務,也是歷史任務。統一必須是和平的、民主的、基於雙方人民意願的統一。

統一須經過融一的過程,過程中要以「同為中國人」的血緣相連結,互存包容、善意與耐心,在政治「維持現狀」的同時,推動經濟、文化、社會的「共榮發展」。這樣的堅持兼顧了民族與民權主義,讓大陸不反對,也讓台灣人民可以接受。即便對美國等戰略盟友而言,台灣能夠成為區域和平的助力,避免成為引發不安的火藥庫,他們也會樂觀其成。這是新的國民黨領導人需要的大智慧。

第二項能力是與青年世代對話的能力。這個能力國民黨長期缺乏,以致今日陷於「斷根」的迫切危機。一般來說,40歲以上的世代,認同歸屬多半固定。只有青年世代不但最有認同流動性的可能,也是任何政黨的「明日未來」。

以國民黨支持者和領導人最常抱怨的「天然獨」為例,就算「天然獨」世代確實存在,對國民黨來說,不應是「哀怨悲泣」無所作為的理由,應是要必須努力面對的挑戰。其實現代青年的價值追求非常多元,未必會「獨尊」如「天然獨」的單一意識型態。

現代青年比上一代更熱情,但特別的是,其實常常也更務實,在其追求的多元信念裡,不是只有「天然獨」單一座標,也包括「天然和平」、「天然務實」、「天然經濟發展」等各項層面,這些都是藍營的強項,可以訴求爭取的。國民黨豈可因「天然獨」一時的喧囂,就亂了方寸、失了希望。

民進黨的濫權跋扈,早已引起了青年普遍的反感,立委關說國營事業人事,政務官施壓基層員警,都引起公憤。只要國民黨自己做得好,絕對有爭取青年的空間。國民黨未來的領導人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到「天然獨」,採取與青年世代對立的姿態,必須如大川大海般,見道「天然幸福」、「天然和平」的青年世代價值,並引以為活水,讓新靈魂進入國民黨老軀幹。

國民黨自李登輝接任主席至今,從與林洋港的主流、非主流鬥爭開始,到新黨出走、馬英九時代與親民黨割袍斷義,歷經無數次內鬥與裂解,這次黨主席選舉幾乎又注定了再分裂的未來。果真如此,一盤散沙的小藍,還談什麼民主制衡?因此未來的國民黨主席,必須具有超乎常人的整合能力。

 

 

聯合/藍軍內傷之戰 孫文看了也搖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5926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3-23 02:34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丟掉江山已一年多,迄今仍找不到出口,反愈往牛角尖裡鑽。這次主席選舉,外界聽不到關於內部反省或未來願景的辯論,反而是「黨內互打」的砲火愈見猛烈。今天,國民黨中央主導的「孫文學院」將討論馬英九的歷史評價,恐將掀起更多腥風血雨。

這次有六人投入黨主席選舉,表面上看,似乎頗有民主氣象。實質上,競選規則仍極保守,連署書的門檻是威權遺物卻仍橫在路上,各方竟也都行禮如儀地崇奉。尤讓外界側目的是,有人擁黃復興黨部結構特殊的兵馬自重,另一方則暗渡大量人頭黨員以圖反制。

如此往返,其實只是重蹈國民黨過去卅年兩度分裂的覆轍,作「外來」與「本土」的內耗拔河,但國民黨的體質、思維和戰略卻未見提升;今天,難道還要第三次分裂?

國民黨難以轉型的最大癥結,在於它對改變的恐懼。也因此,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轉換,它始終抱持「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希望社會潮流最後仍會回到它身邊。儘管這樣的期待一再破滅,它仍然不改其志地固守原地。

這樣的心態,也平行表現在「誰是正統」的路線爭執上:彷彿只要認定是「正統」,即使是不合時宜或愚昧之事,同志們也都可義無反顧地追隨。這次,孫文學院要藉孫中山之名來批判馬英九,即洋溢著「搶正統」的味道。

馬英九當然應該批判。他任內領導荏弱施政無方,只在小圈圈內用人,失去民心而無法力挽狂瀾,過度溫良養大對手猖狂,他愛惜自己的羽毛勝於愛黨,甚至草率處理王柯關說以致遭到起訴而留下汙名;這些,在在值得檢討,也應該反省。然而,黨中央要用「害黨亡國」之名將他定罪,卻恐非明智之舉。

原因是,所謂「害黨亡國」固然反映了黨內不少人對失去政權的憤怒,卻未必是對馬英九嚴謹而合宜的歷史評價。何況,把黨的問題全部推給一個人,並非理性的檢討,也無助於黨的路線問題之釐清。試想,當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李登輝成為國民黨舉黨討伐的罪人;而如今丟掉政權的恨事重演,難道能說馬英九和李登輝的功過可以等同看待?

不可諱言,這次的主席選舉,在態勢上已演成「挺洪」與「反洪」之爭;在兩岸路線上,則分為「擁洪」和「擁馬」兩派。這對國民黨而言,將是一場無可避免的「內傷之戰」。今天,當主席選舉正在熱戰,黨中央要做的事,原應是設法維持選舉的公平與無私,以便產生一個眾望所歸的下階段領導人。遺憾的是,中央黨部卻抱持私心,除與不同的候選陣營交火攻防,又公開討伐馬英九,試圖利用孫文學院來否定馬英九及其路線的支持者。這樣的用心,就算能得逞,也勢必加重國民黨的內傷。

相形之下,綠營對於貪瀆罪狀纏身的陳水扁百般呵護,外界皆不以為然;而藍營卻急著對潔身自持的馬英九下重手,教民眾作何感想?這究竟顯示了國民黨有更高的道德標準,或者只證明了它缺乏進步政黨的現代性?

我們呼籲,國民黨應利用這次主席選舉好好思考並討論它今天和未來的角色,而不是拚命在日漸限縮的空間中反省別人、進行內爭。這應該包括幾個重點:一是國民黨和台灣社會的關係,二是它作為一個政黨隨著時代發展和演進的角色定位,三是它要如何使自己承繼的百年歷史在台灣變成有意義的政治力量。

我們認為,國民黨始終未完成的轉型,其實不是「本土化」,而是「現代化」。如果無法使自己在台灣社會扮演有意義的政治角色,卻只能死抱過去,它恐將日漸萎縮。國民黨在兩岸間可扮演的角色遠比民進黨多,但這不應該是在挺洪或挺馬之間作選擇,而必須找出超越他們兩人的路。否則,今天國民黨的內傷之戰,連孫中山看了都會搖頭。

 

 林佳龍要建台中神社 鄭麗君:可討論、反省

https://udn.com/news/story/1/2331380?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3-09 12:16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立委高金素梅今在立法院詢問鄭麗君威權的定義為何?並以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台中神社為例,一一詢問鄭麗君何者該保留、何者該清除?問到神社該保留或清除時,鄭麗君說不在文化部業務範圍。

高金素梅表示,根據學者定義,神社來源是1938年日本政府頒發總動員法,動員範圍包括台灣、朝鮮等,並建立神社要這些地區的人民效忠天皇,挺身接受戰爭動員。她強調,神社就是日本當年發動侵略戰爭的一環,是推動殖民地人民皇民化一環。

高金素梅質疑,林佳龍近年說要重建台中神社是為促進觀光,但連鄭麗君自己都認為威權定義包括軍國主義、納粹等,如今要重建威權遺址,鄭麗君是否認為是笑話?鄭麗君表示,對於神社,可以共同討論、反省,保留遺址可以為了教育,而非促進觀光。她強調,轉型正義的重點就是要還原歷史真相,認識這段歷史、了解人權迫害過程。立委高金素梅今在立法院詢問鄭麗君威權的定義為何。記者何定照/攝影

 

 

貶孔媚日 無知!孔子怎是國民黨的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59385?from=udn-hotnews_ch2

2017-03-23 04:20聯合報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教授(台北市)
日前台中市長林佳龍點名台中孔廟是國民黨統治的象徵。 圖/台中市新聞局提供分享

台中市政府今年將配合台中火車站啟用一百年,舉辦「台中百年會活動」。市長林佳龍表示,「如果有台中元年的話,應該從以前的日治時代開始」,「台中孔廟不是古蹟,那是國民黨把以前的日本神社『幹掉』,用它的孔子來統治。」

綠營當權政客的無知和狂妄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德國哲學家雅斯培指出,在紀元前八百年至前二百年之間的六百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軸樞時期」。在這段期間,世界上幾乎是互相隔絕的地區,分別出現了許多思想家,由四位偉大的聖哲分別將其整合成獨立而且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們是:蘇格拉底、耶穌、孔子和佛陀。孔子怎麼可能是國民黨的?

佛教在漢明帝時代傳入中國,和中華文化傳統互相結合,塑造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東亞文明,維持了一千多年的相對優勢,直到明朝萬歷年間仍然為西方傳教士、商人、探險家和知識分子所稱羨。

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之後,現代科學萌芽,西方人開始向外探索,進入大航海時代。到了十七世紀啟蒙運動,歐洲科學快速發展,伴隨著產業的發展,歐洲國家開始對外殖民;十八世紀發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興起,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紛紛採取殖民帝國主義的策略,往外擴張,尋找市場;德、義、日等國也起而效法,到處掠奪資源,廣納殖民地。

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文化傳統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日本神社則是殖民帝國主義的精神支撐,兩者怎麼能夠相提並論?

台中孔廟建於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日據時代,日本人將原省城內的清朝官署幾乎全部拆除,國民政府時代才重建孔廟。台中孔廟用地原本是霧峰林家捐出的私人花園,霧峰林家以反抗日本統治著稱,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的林獻堂「一生不說日語、不著和服」,堅持漢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這樣的家族怎麼可能在自家花園裡興建日本神社?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故宮七月將舉行「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展覽,有綠營人士質疑「孔子與台灣有何關連?」故宮院長林正儀立刻如響斯應表示,「盡量使展示回歸藝術,不要涉及政治」,不排除拿掉「萬世師表」這四個字。

這件事更令人感到訝異不置: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時,日本軍民幾乎都已被遣送回國。當時台灣有六百萬人口,其中大約十六至廿萬是原住民,其他都是漢人。儒家的倫理與道德本就是支撐住漢人生活世界的先驗性形式架構。台灣的民間信仰裡,孔子比寺廟中奉祀的「文昌帝君」位階更高,台語中提及孔子,必稱「孔子公」。孔子與台灣怎會沒有關聯?

國民黨何德何能,怎麼可能「把日本神社幹掉」後,「用孔子統治台灣」?為什麼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或「至聖先師」就是「涉及政治」?綠營政客沒有知識,也該有點常識!

孔子是跟漢人一起到台灣來的,有漢人的地方就有孔子。日據時代,台灣人把甘願當日本人走狗的漢奸叫做「三腳仔」。今天綠營政客一味貶孔媚日,難道是想在台灣復興「三腳仔」文化嗎?

 

台中孔廟用地為基隆顏家捐獻

 2017-03-25 01:36聯合報 唐羽/家族史研究者(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6376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拜讀廿三日民意論壇「無知!孔子怎是國民黨的」一文,所論深具高見,唯文中「台中孔廟用地原本是霧峰林家捐出的私人花園」,與事實有極大出入。

依台中孔子廟興建委員會〈創建臺中孔子廟碑記〉有云:「經市議會之倡議,市政府之籌劃,地方紳耆之贊助,暨國大代表顏欽賢先生,捐獻大智路土地:一千五百坪變售為基金,復承省政府之指導與協助建廟構想,使具規模。

迺於民國六十一年九月,組織興建委員會,由省府徐前秘書長鼐為主任委員,嗣於六十二年八月,由(瞿)韶尋賡恭其事,先後繪圖估價,……終於六十五年六月竣工。」這是興建與成立之由來。顏欽賢其人為當時的礦業巨子,為清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碑為興建委員會所立,時為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易言之,台中現孔子廟之興建,係捐獻者基隆顏欽賢,同意將其所有台中市大智路土地捐出與持以變賣,移其所得價款以為建廟經費,其始末與國民黨了無相關。

當初顏家之捐獻土地,係念其得姓之祖為顏回,而顏回為儒家所崇拜的孔子之第一大弟子,既與日本神社、國民黨,還有台中市政府毫無相關。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8317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