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核四 廢核、減碳、環保、不缺電的死胡同 李進勇質疑六輕,鄭文燦卻不挑戰大潭?哀哀福島人 被喊「 某某菌」
2017/03/12 12:12:56瀏覽279|回應0|推薦0

 

 

葉宗洸》偷用核電救急 凸顯反核荒謬

核三今歲修 4至5月供電吃緊
核二廠護箱裝載池改建案過關,台電拚6月中旬完工,可增加夏季備轉容量率3%,圖為核二廠反應爐360度工作平台。(台電提供)

核二廠一號機裝載池改建計畫日前通過了原能會的專業安全審查,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隨即提案,改建工程未獲立法院同意前不准施作。不過,反核的執政黨深知今夏的供電相當緊迫,完全沒有附議的意願,但也不敢直接否決這個提案。

於是最權宜的作法便是將該案交付政黨協商,讓正在努力趕工的台電公司,得以名正言順地繼續施工。反正協商結果出爐前,改建工程已經結束,用過核燃料也已從爐心移出,機組得以在6月用電高峰前重回供電行列。

政治上,時代力量守住了反核信念,賺到肯定;實務面上,執政黨得以暫時鬆一口氣,並且繼續要求台電尋找「供電偏方」,以備今夏所需。各取所需,皆大歡喜。反觀在野黨只能場邊看戲,毫無作為。

其實若能順勢另提一案,要求停止運轉多時的核一廠一號機與核二廠二號機同時恢復運轉,否則便同意時代力量的停工提案,不是能趁機凸顯政府荒謬的核電謀略嗎?

平心而論,改建計畫通過原能會的專業審查後,工程得以施作,機組得以運轉,從法規或是技術面來看,不僅完全合法,也顯示其符合安全規範。當今政府的荒謬之處,在於同樣通過原能會安全審查的核一廠一號機與核二廠二號機,至今仍被束之高閣。

坦白說,執政黨若真有意廢核,大可繼續無視專業的審查結果,不同意核二廠一號機的改建計畫及後續運轉。結果供電出現危機了,馬上來個大轉彎,當初反核不遺餘力的民間團體及個人也都全部配合噤聲,前後不一的做法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這也難怪政府想要推動核災地區食品進口時,回頭想要訴諸專業評估,根本沒人要買帳,因為專業早被輕易撩起的民粹打敗了,而政治上的意氣之爭更是經常莫名其妙地凌駕專業的評估。

核電廠安全及停機後重啟均須經專業評估後,再做理性判斷,但若過程中出現意識型態的因素,就永遠不會有客觀的共識。

事實上,我國核電機組在兩年前的政治力介入之前的運轉績效,一直都是全世界排名前端的績優生,足與核能先進國家並列,更遠遠超越日本。

然而,日本經歷福島事故後,經過專業評估,目前已有多部機組陸續恢復商轉或取得重啟許可,可望逐步解決其因全面停核所造成電價飆高及碳排驟增的問題。

反觀台灣,經過嚴謹的專業安全評估,加上國際學術期刊及國際核能組織雙重肯定的「斷然處置」措施做後盾,力主非核的政府仍舊不斷宣示「基於安全考量必須讓核電廠停止運轉,因為台灣根本不缺電。」

沒想到,供電後援不足的情況真的出現了,只好又遮遮掩掩地「偷用」核電救急,當今政府立場荒謬反覆、欺凌專業,實在令人搖頭嘆息。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今夏供電備戰 核電重回選項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356975?from=udn_ch2cate6644sub7238_pulldownmenu

2017-03-22 03:15經濟日報 記者吳馥馨邱金蘭/台北報導

據台電向行政院報告的供電情境分析,台電為今夏供電已做最壞打算,萬一麥寮汽電共生機組換照不過、核電廠又相繼提早停機,今夏的備轉容量率恐怕只剩下1%至2%。

為此,政院與台電「已有默契」,讓核二2號機轉為「留校查看」的「備而不用」模式,以備不時之需。

但政院高層對此不願多表示意見,只強調,核電能不用就不用,但不能不準備。

行政院公股事業體檢小組會議昨(21)日輪到台電公司二度報告,原本焦點放在台電燃料採購成本等財務規畫,但因企業擔憂缺電問題,「出走」傳言不斷,昨天體檢小組委員關切焦點反而集中在長、短期電源開發穩定度。

為了維繫供電,台電昨天一口氣提出六種供電情境分析。考量麥寮汽電共生機組換照恐面臨「卡關」,特別將日前已「提早畢業」的核二2號機,轉成備戰模式,台電將在3月底完成起動準備工作,以「備而不用」的模式等待指令。

前年5月16日,核二2號機大修後併聯發電35分鐘就發生避雷器受損,造成跳機,之後雖然修復,但因原能會遲遲未向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遞件排審,而無法併聯發電。

昨日報告後,雙方達成默契,台電負責保證因意外提早停機的核一1號機、核二2號機,在「備而不用」模式;日後「窮盡一切辦法」電仍不夠用時,政院向立院請求同意併聯發電。

其他應變策略還包括,為增加電力供給,台電已購置大潭緊急發電機組。昨日有媒體報導,台電向GE公司採購的緊急發電機組,因還未裝船運抵台灣,趕在今夏供電的承諾恐怕「跳票」。今年供電情境分析 圖/經濟日報提供

 

 

 

 

核四轉火力發電廠? 6月定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4000345-260114

核四廠未來是否會改建為火力電廠,經濟部長李世光昨日表示,會評估所有可行方案,務必讓核四「剩餘價值最大化」。台電副總經理蔡富豐表示,會在今年6月提出初步轉型方案。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這應是台電封存屆滿後,處理後續選項之一,但相關計畫選項腹案尚未呈報行政院,是否可行,目前言之過早。

是否可行言之過早

中國時報12日報導稱,台電去年向行政院提出核四轉型燃氣火力發電計畫,但卡在「地目變更」,導致核四廠至今依舊閒置。

台電發言人林德福稱,核四轉型方案還在內部討論階段,可行的方案有:設備整廠出售、設備分批出售或轉用、廠內核燃料優先運送國外處置、保留廠區土地作未來電力設施建設等。

林德福指出,目前台電優先目標是先將廠內核燃料賣出,另外就是將核四廠內可與其他電廠共用的材料優先轉移至其他電廠。

台電洽美買回燃料棒

據了解,核四廠內有高達1744束燃料棒,當初花費新台幣80億元採購。台電方面稱,已與美方供應商奇異公司談買回意向,初步看來,對方有意願全數買回,但是目前全球核能原料價格處於低點,台電將先陸續將燃料運回,待價格回升後再一併賣出。

對此,林德福表示,目前與美方仍在談判階段,尚無確切金額跟方案,希望趕在今年年底開始運送,在未來2至3年內全部運完。林德福說:「至少先將燃料棒運出去」,以降低外界疑慮。

替代方案由府院拍板

知情人士表示,有關核四廠地目變更或替代方案,都涉及高度政治敏感性,也涉及跨部會研商,但相關計畫並未向上呈報,政院無從介入,核四廠最後何去何從,府院高層一定會拍板決定。

知情高層表示,核四廠設備的汽輪機拿去改燒火力燃料,不划算,但旁邊仍有空地,可興建全新的火力機組,燃煤或天然氣機組容納二部沒有問題,採購全新複循環機組。不過,前提是核四廠向民眾徵收的土地若變更用途,民眾要求返還,地目變更問題必須高層協助優先解決,才能談後續用途規劃的替代方案,以及2833億元核四興建成本如何打消攤提的策略等善後問題。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廢核、減碳、環保、不缺電的死胡同

311南台灣廢核反空汙遊行,環團昨召開記者會呼籲人民站出來。(本報系資料照/柯宗緯攝)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上台後力推黨版能源政策,原來就有不少專家持保留態度,甚至提出嚴厲警告,蔡政府仍執意推動。近來發生的幾件事已明顯看出,綠營能源政策已進入廢核、減碳、環保、低廉電價選擇困境的死胡同,必須在廢核與減碳間做出選擇,既要廢核又要減碳,台灣經濟與產業、企業,甚至環境恐將同受災難。

日前台塑六輕減煤2成的行政訴訟案敗訴,此案可能讓今年麥寮電廠無法取得展延許可證,更可能引發「骨牌效應」。與此同時,去年就因彰化縣政府拒發許可而被迫關廠的台化彰化廠案,台化提請訴願後,環保署決定撤銷彰化縣政府對台化的行政處分,因為縣府有「認定事實錯誤、程序違法,以及理由不完備等多項違誤」,台化因此可復工。

這些案子讓外界看到「一個台灣,N套法令標準」。麥寮電廠可以因地方政府因素無法取得展延許可,彰化台化則是被迫關廠後又「失而復得」,其中又隱約看到中央是擔心今年缺電危機,寧可支持讓台化復工。但問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可有一套一致的審核標準讓企業知所遵循嗎?

與此同時,外界又看到這個自認環保、承諾減碳的政府,不但加足馬力要增加火力發電廠與機組,甚至對大潭電廠緊急發電機組的環境影響評估採取了「最低標準」做法,連環評都不做就進行,翻案過程明顯看出政府的著力痕跡,環保署甚至發新聞稿說,本案「使當地整體空氣品質得以逐步獲得改善效果,才通過本案審查」。

外界看到,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有如「精神分裂」;有時高喊降空汙要讓電廠停擺;有時毫不考慮環境影響與衝擊,鐵了心地放水到底;有時祭出環保、綠能大旗,強調綠能的減碳效果,同時卻又一直增加火力發電,對其造成的汙染與排碳毫不在意。

會造成這種「精神分裂」,毫無疑問原因就在民進黨的能源政策,其出發點與核心是全面廢核的非核家園。全面廢核並非不可,但民進黨從未有穩健的規畫,更從未誠實、明白地跟民眾說明廢核的代價與風險。

國內核電占全部電力供應的16~18%,全面廢核代表電力供應減少了18%。民進黨說要大幅拉高綠電(風電與太陽能)的供應,但實際上卻完全沒有穩健可行的規畫與計畫。綠能尚未增加,核電機組已經逐漸停機,實質提前除役;目前已停機的核一、二廠的機組就讓國內供電馬上少了4%左右。這就是政府要不顧環評、建立「緊急供電機組」的原因。

更大的謊言是,民進黨政府從未明確、誠實地告訴民眾,這個做法會讓未來空汙嚴重、排碳增加。綠能有其優點,但供電極不穩定,不能24小時穩定供電,無風、無日照時供電可能降到零,因此綠能不能取代核電、火電,舉世皆然。這代表的是廢核後,要興建更多的火力電廠與增加機組,其實政府已如此做了,否則台灣就要成為「缺電之島」。不過,火力發電是空汙與排碳的最大來源。

政府也未誠實告訴民眾,全面廢核與建構綠電的代價是多少,只談發展綠能產業、種電收益、承諾電價不調高。根據專家估計,政策代價在3兆元左右,這些代價最後一定會反映在電價上,而政府要所有學校、公家單位、水庫全要「種電」,這種幾近「大躍進」式的推綠電,風險太高且後遺症嚴重。

有些政策的轉變一夜之間即可,民進黨政府有意訂「保防法」,其惡劣程度無以復加,這類錯誤的政策一夜之間即可改變。但能源政策不行,任何能源政策、計畫、建設都非10年以上難竟其功、見其效。蔡政府全面廢核、把核電廠拆除後,當大家才發現綠電不足恃,增加的火電又碰上環保與減碳問題,此時如要再把電力結構調回來,至少要再花10年以上,甚至永遠不可能調回。

現在已可明顯看出綠營能源政策的問題與缺陷,為台灣未來計,蔡政府應該理性面對核能問題、重新檢討修改能源政策,勿陷台灣於長期的能源與環保災難。

 

再生能源的國王新衣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8231?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13 03:30聯合報 張文杰/清大研究助理(新北市)

風力發電是我國寄望的再生能源主力。 報系資料照分享

日昨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表示去年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歷史新高的一二六點九億度,再次強調台灣二○二五年可以擺脫核能,擁抱清潔永續能源。

但細看經濟部資料,去年再生能源發電量新高的主因是水力發電量為六十五點六億度,比前年的四十四點七億度電多發廿一點九億度電,成長幅度高達四十九%,不過這點蔡總統隻字未提。

蔡總統大力描述風力和太陽能的發展有多美好,然而詳看數據,風力加太陽能去年發了廿五點八億度電,跟前年的廿四億度電相比,只增加了七點五%。但是蔡政府的規畫是在二○二五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量要衝到三九○億度電,二○一五年到二○二五年的成長幅度高達一五二五%,結果第一年成績單只有七點五%的成長。

早就有許多專家學者說過,再生能源的發展一定不會如蔡總統的預期,主因之一是蔡總統目標訂得太高。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日本,風力加太陽能的目標是在二○三○年占比達到八點七%。蔡政府的目標是在二○二五年占比達到十五點一%,比日本的目標還高出兩倍,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蔡總統說我們以後會有許多離岸風機,二○一七年就有第一座離岸風機會商轉。蔡總統沒說的是,馬政府任內的規畫是在二○一六年就有三至六座以上的離岸風機商轉。諷刺的是,進度緩慢的主因,是蔡政府不讓大陸工作船參與離岸風機的建設,要自己建設工作船,從頭開始發展,所以離岸風機的發展與時程必定會往後延;二○二五年的離岸風機目標一定跳票。

簡言之,去年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歷史新高的原因,並不是蔡總統說的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而是老天爺賞臉,讓水力發電量達到歷史新高。

蔡總統說風力、太陽能和地熱能的實際發展進度,也遠遠低於蔡政府的規畫,甚至比馬政府時期的規畫還慢。筆者不是要批評發展再生能源進度不如預期,因為工程進度難以掌握,重點是在蔡總統並沒有把再生能源發展進度緩慢,且不如預期目標的真相說給老百姓聽,反而說再生能源的發展非常好。

專家學者的建言有如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中的專業服裝設計師,他們做出來的衣服無法滿足虛榮愛美的國王,最後國王相信騙子的天花亂墜:他穿的是全世界最漂亮且獨一無二的新衣,並且只有聰明的人才看得到。不過當穿新衣的謊言被揭穿,也就是缺電且碳排量大增的那天來臨,下場可不像故事中的國王淪為笑柄就算了,最大的受害者是全國老百姓。

 

 

聯合/李進勇質疑六輕,鄭文燦卻不挑戰大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3680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3-12 02:53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環保署長李應元(左起)、行政院長林全與經濟部長李世光向立委王惠美說明經濟部的「大潭燃氣單循環緊急發電計畫」。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洪哲政/攝影分享

為度過今年缺電危機,政府要求台電緊急採購兩部單循環燃氣機組安裝在桃園大潭電廠。本案在今年一月送審時,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認為此案最初規劃採用汙染較低的「複循環燃氣機組」,送審時卻改為汙染較高的「單循環機組」,因此要求台電重做環評。不料僅隔半個月,環評大會卻大逆轉,通過此案。有立委批評,環保署高層已有定見,引導環評大會通過此案,質疑環保署在此案中未做好把關。環保署正副首長李應元、詹順貴則強調,環保署並未讓步,「該捍衛的,都會捍衛。」

大潭電廠是我國北部最重要的燃氣發電廠,目前有六部發電機組。台電原先規劃新增四部複循環燃氣機組,作為將來北部核電廠除役後的主要替代電源。新政府去年上台後,加速推動非核家園,不但核四確定不啟用,核一、核二各有一部機組歲修完畢後也不允許併聯發電,導致去年供電急遽惡化,台電董事長朱文成形容情勢是「驚心動魄」。為避免今年重演面臨供電懸崖的噩夢,經濟部要求台電緊急採購兩部單循環燃氣機組,暫時取代上述的四部複循環燃氣機組,以度過眼前缺電的燃眉之急。

單循環燃氣機組的發電效率與排汙表現,均劣於複循環機組。以國人關心的二點五微米細懸浮微粒(PM2.5)為例,若採用複循環機組,PM2.5日平均值為0.4μg/m3;但採用單循環機組後,PM2.5日平均值將提高至0.61μg/m3,其他如氮氧化物等排放濃度亦升高。這是最初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要求台電重做環評的主要原因。

發電量少但汙染增加,政府與台電卻要花六十餘億元採購單循環燃氣機組,這是因為這兩台單循環燃氣機組設計是供緊急發電使用,組裝時間短,可在今年夏季用電高峰來臨前投入供電。去年,我國供電備轉容量最低只剩五十六點四萬瓩,而上述這兩台單循環發電機組發電量共六十萬瓩,對當前台灣供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經濟部長李世光在此案審查前就說:「若環評未過,我們問題可大了。」

如今大潭新增機組的環評過關,今年供電的問題或可暫解。但是,此案不僅暴露出新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方案不如早先向國人保證的那麼穩當,也凸顯民進黨在處理供電議題的雙重標準:一邊在雲林、台中等執政縣市限制燃煤火力發電以降低空汙,另一邊卻在桃園裝置汙染較高的燃氣機組,頗為矛盾。

新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困難重重,大潭電廠案即是明證,原應是降低排汙的能源轉型,卻在轉型過程中採行了更高汙染的過度方案。美國商會在二○一六年台灣白皮書中即質疑,蔡政府的再生能源發展路徑不明,並可能因此反而更仰賴火力發電取代核能發電,這使得台灣之前承諾在二○三○年前實現較二○○五年減碳二成的目標,顯得更加荊棘難行。

為達成能源轉型的目標,蔡政府大力護航大潭案,即便李應元強調大潭案的環評公正透明,但此案爭議不斷。除了環團反彈,企業亦質疑大潭的單循環燃氣機組的效率與排汙等,甚至比六輕等現役發電機組還差,如此的審查方式將讓企業無所適從。今年美國商會在最新的景氣調查報告就指出,我政府對法規詮釋的不一致,是企業在台經營的一大顧慮。

同是綠色執政,雲林縣長李進勇與台中市長林佳龍不斷質疑六輕與台中火力發電廠帶來的空汙,甚至施壓當地公民營電廠必須減量發電;在大潭案中,卻未見桃園市長鄭文燦有任何表態。難道雲、中兩地擔憂的PM2.5空汙,到了桃園就煙消雲散?環保署官員所說的「該捍衛的,都會捍衛」,究竟是在捍衛蔡政府不缺電的承諾,還是在捍衛台灣的空氣品質?若用李進勇與林佳龍同樣的尺,鄭文燦對大潭案豈能毫無聲音?

 

 

台灣地熱發電在哪裡?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823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3-13 03:30聯合報 王乾盈/中央大學教授、科技部能源主軸地熱深鑽負責人

科技部在三星鄉紅柴林段鑽地熱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分享

綠色能源有六種:水力、風力、太陽能、地熱、海洋能、生質能,最難開發的為「地熱」。

地熱分為淺層地熱及深層地熱,淺層地熱就是溫泉地熱,找火山地帶,鑽口不太酸的淺井,只要出水量夠大就可以發電,問題是火山大多含硫,很難不酸,酸性腐蝕問題很難克服。

深層地熱則大不相同,只要地下溫度梯度夠高,鑽幾口三千公尺以上的深井,一口為注入井,其餘為生產井,注入冷水經地溫加熱,再由生產井抽出發電,用到的水是循環乾淨的,且只取熱不取水。但是,找深層地熱就好像找油,需要找到足夠的熱源,才能成為「地熱田」。熱不像油,來無影去無蹤,探熱比探油更為困難。

政府為了發展地熱能源,責成經濟部能源局主導淺層地熱開發,而較難的深層地熱則交由科技部負責。在主軸能源計畫支持下,學術團隊進入宜蘭平原,開啟國內深層地熱探勘及開發工作。由於受到沖繩海槽弧後擴張的影響,宜蘭平原位處於張力作用,底下可能有岩漿入侵,宜蘭近海的龜山島即為火山島,是為明證。因此,宜蘭平原是台灣具最佳的深層地熱開發潛能的區域,比大屯火山或中央山脈變質岩區構造更年經,機會更佳。

經過空中磁測、密集地震波速反演及其他地質資料,得到宜蘭平原地下的異常帶,明顯指出地下岩漿入侵沿著蘭陽溪進入平原,可能在深度五公里以下。其實岩漿沿蘭陽溪進入,不難理解:蘭陽溪實為南邊的中央山脈地質區與北邊的雪山山脈地質區交會處,岩漿經過此交會邊界上來,殊為合理。

科技部計畫選定宜蘭三星紅柴林地區,沿蘭陽溪南岸鑽探紅柴林一號井及二號井,二井間隔一點五公里,中間為耕莘專校。一號井深二千二百公尺,井底溫度八十度,二號井二千八百公尺,井底溫度一二○度,若將兩口井溫度隨深度曲線外延,到四千公尺可能為二四○度,達到地熱發電的條件。二號井產能測試,發現抽水量高達一三○噸/時,井口溫度九十度以上,該井已以水泥封住套管至一千四百公尺,代表此大量水來自深處,應為山上補注區下來的天水,不是地表附近的地下水。單就該井,發電容量估計可達零點二五百萬瓦。

在綠色能源備受全世界支持之下,台灣能夠開發的自有能源,一項都不應該放棄。地熱為基載能源,發出的電是實的,不若太陽能或風力,無陽光或風就無法發電。雖然地熱開發較難,但仍應受到關注。蘭陽溪為極佳之深層地熱潛能區,往海方向,地層愈淺,溫度可能亦愈高。台灣欲開發深層地熱,應以蘭陽溪沿岸為最佳選擇。

 

非核低碳 敵不過供電現實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684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3-12 02:19聯合報 葉宗洸/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新竹市)

三一一反核遊行訴求之一,是「非核低碳 乾淨空氣」,除了核電,反核團體亦批評燃煤電廠與民間的汽電共生設施,希望政府能鐵腕禁煤,以解決空汙。

民進黨政府至今仍不敢做出立即廢核,更不敢輕易減煤,原因無他,即供電緊迫窘境每下愈況,但具體有效的解決方案,至今仍付闕如。眼看時序即將進入夏季,缺、限電危機迫在眉睫,令人憂心。

選前蔡英文總統宣示的電力規劃中,有兩項挑戰,其一是目前發電占比僅有四%的再生能源,在二○二五年時要大幅提升至廿%,另一則是用電零成長。然而,以目前公布的相關數據來看,這些挑戰似乎可直接升級為「鐵板」了。

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去年經濟成長率為一.五%,而台電總發購電量為二二五八億度,較前一年增加六十七億度,三.一%的用電量增幅是近六年新高。二○一一與一四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三.八%與三.七四%時,用電量增幅均達到二.七%,但以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用電量增幅卻創下新高,未來難道要壓抑經濟成長,來達到用電零成長的目標?

去年用電量大幅增加,蔡政府不是把責任推給前朝就可了事的。政府必須務實面對用電將持續成長的趨勢,透過節電讓用電零成長的想法太過天真。

今夏供電預期異常吃緊,主要是因北部兩座核電廠的四部機組中,兩部面臨用過燃料無法從爐心退出的難題,必須先後停止運轉;另兩部則因非關技術的政治因素,被迫停止運轉。

如果,核二廠一號機的裝載池改建計畫,以及大潭緊急發電計畫,都無法如期於今年七月完工,就算重施去年「找電」故技,今夏限電仍將無可避免。

林全院長或許迫於壓力,不敢輕言重啟停止運轉的核電機組,但反核遊行的非核低碳訴求悖離供電現實。去年核電機組的總發電量僅剩三○五億度,較前一年減少近四十七億度;燃煤則是八九二億度,增加近四十八億度;燃氣也來到八一二億度,增加近四十三億度。再生能源總發購電量雖增加廿三億度,但在總發購電量占比反下滑○.一%,來到四.一%。

急速減核且再生能源發展不及之下,面對未來的用電成長,目前解方似乎就是持續增加火電占比。不過,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及相關貯氣設施,尚不知何時動工,火電占比的提升只能依賴燃煤發電,標榜要低碳綠能治國的政府能不慎思嗎?

政府若真有心回應低碳訴求,誠心建議仿效英國「以核養綠」的能源政策,唯有保留核電提供充足且穩定的基載,方能穩健且無後顧之憂地發展綠能,並儘早達成低碳永續的目標。

 

日本對台 霸凌與撒嬌無限連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531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3-11 02:30聯合報 陳東海/旅日學者(台中市)

三一一核災六年了,台灣對是否同意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依然未鬆動。

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日本核食進口與台日關係進展連動。去年底到今年初,行政院「銜命」舉辦數場核食公聽會,不過,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出更多紛擾。

台灣經歷過半世紀日本殖民統治,不過,台日社會構造完全異質,在學理上極不易找到同質之處。例如,日本社會特有的內外區別及組織型支配下無限連鎖的霸凌(ijime)結構。

讀者應記得,去年十一月底,交流協會(現名「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會長大橋光夫來台北,一邊批評台灣人傷害了日本災區民眾的感情,另一邊卻攬住亞東關係協會(將改名「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熱情合照。對此一充滿矛盾的畫面,台灣人不但難以理解,更不知該如何接受。

封建制度雖解體一五○年,但在日本社會中,階級觀念依然殘存。所以,台灣的校園霸凌與日本的社會霸凌,很難類比。尤其是台灣的霸凌現象,侷限於校園,特別是國高中階段;日本的霸凌則無所不在,從小到大,從校園到社會,從生到死,皆與日人同在。

三、四年前,創下超過四成收視率的日劇「半澤直樹」,講的就是公司內部霸凌。而且,因日人「單一所屬」信念極強,轉職對個人負面效果極大;因此就算被霸凌,也很難脫離所屬組織。組織愈強、愈大,此傾向愈形明顯。例如,「半澤直樹」劇中,不管是被霸凌,還是霸凌的一方,對組織做了好事,還是壞事,最後結果是,沒有半個人離開公司。

換言之,相對於平板的台灣社會,個人自由自在進出於「複數」組織;日本社會相對立體,階級、強弱明顯,個人不附隨單一組織的話,在社會中難有立足之地。

一九七一年,精神醫學家土居健郎發表《撒嬌的構造》一書,用「撒嬌(amae)」嚴格區別日本社會的「內」跟「外」。也就是說,撒嬌的可能範圍叫「內」;相對地,撒嬌的無效範圍就叫「外」。

和撒嬌一樣,霸凌也只能對「內」,不會對「外」,兩者同時具備高度的「日常性」。所以,日人確實是把民進黨台灣當成日本的「內」,而不是「外」。若非如此,日本對台灣的霸凌和撒嬌結構,都無從成立。因此,大橋的發言和與邱義仁的搭肩攬背照,事實上就是此一霸凌和撒嬌同時存在的無限連鎖。

只是,台灣畢竟是日本文化空間的「外」,而不是「內」。所以,台灣社會對日本的霸凌反抗,對日本的撒嬌則無從理解。

二○一二年,美牛開放問題,重創馬英九政權;二○一七年,日本核食解禁及即將全面來襲的美豬問題,是否也可能重創蔡英文政權,吾人拭目以待。

 

 

311地震六周年 福島兩大難題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335340?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3-11 03:01聯合報 東京記者蔡佩芳/專題報導

日本宮城縣南三陸町溫泉飯店的「說書巴士」由員工沿途述說海嘯經過,部分損毀房舍遭保留,海嘯破壞力清晰可見。 東京記者蔡佩芳/攝影分享

東日本大地震將屆六年,根據日本政府復興廳統計,避難人數由四十七萬降到十五萬人。但這些遷出臨時住宅的居民,很多移居他處,沒有回去家鄉。厚生勞動省尚未發表人口動態統計,但據產經新聞統計,福島、宮城、岩手縣二○一六年的生育數也都創下史上最低數字。

每日新聞十日發表針對三縣四十二個市町村長進行調查結果,超過四成的市町村長坦言,難以在日本政府設定的二○二○東京奧運前完成復興工作,人口變化是最大問題。

產經新聞報導中問福島縣青年政策課,除了因少子化的趨勢導致適合生育年齡女性減少,生育的兩大前提:就業與結婚,當前環境都讓人卻步。

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九日在日本記者協會說明福島的復興狀況,指出福島正面臨人口銳減的大危機。

福島是農業縣市,原本就面臨人口外移的問題,原本依趨勢推估福島在過去六年人口數已會減少七點八萬,但受到東日本大地震影響,實際減少人數增為十二萬五千人。

內堀雅雄感嘆,福島正面臨「風評」與「風化」兩大難題。因核災的緣故各種對福島不公的傳聞所造成的風評傷害,與人口外移造成的衰退讓福島正漸漸「風化」,由農業縣轉型是必須要走的路,除了開發再生能源,縣府擬投入大筆預算將福島打造成為日本的機器人產業基地。

日本宮城縣南三陸町溫泉飯店開設了「說書巴士」,由飯店員工擔任領隊沿途述說海嘯經過,希望透過南三陸町經驗提高防災意識,六年累積卅萬人參加。 東京記者蔡佩芳/攝影

 

 

 

核災6年 哀哀福島人 被喊「 某某菌」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336905?from=udn_ch2cate7225sub6809_pulldownmenu

2017-03-12 04:18聯合報 東京記者蔡佩芳/專題報導

十一日是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六周年,一對夫婦在福島縣浪江町準備花束,祭拜死於震災的女兒。輻射外洩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煙囪就在不遠處。 歐新社分享

鴫原圭子嘗著蘆筍,說著「真的很好吃啊」。 東京記者蔡佩芳/攝影分享

「我覺得『福島』正在漸漸消失,想到家鄉變成這樣,便覺得很悲傷。因為一間公司(東京電力)的緣故,讓福島遭到了霸凌,這樣的心情真的很強烈。」鴫原圭子說。為了向記者展示福島蘆筍絕對沒有問題,鴫原圭子對著鏡頭一口接一口,不斷吃著剛剛剪下的蘆筍,一直說著「真好吃,真的很好吃啊!」

三月初,日本外國記者協會邀請外媒參訪福島縣與宮城縣復興情況,鴫原夫婦的蘆筍溫室是第二站。

溫室裡「一切心血從頭來」

鴫原圭子與丈夫鴫原良幸原本是福島縣飯館村居民,因飯館村被定義為返回困難區域,現在定居福島市。

鴫原良幸原本是一般上班族,二○○九年離開原本工作,與妻子一起務農栽種蘆筍,經過三年終於要第一次採收時,卻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心血化為烏有。

避難生活中,兩人仍難忘懷農耕生活,在地方政府協助下,在福島市租用了棄耕地,二○一四年又重新投入種植蘆筍。兩人用所有積蓄與地方政府補助,蓋了四間溫室。又經過三年努力,今年初首次嘗到採收的喜悅,蘆筍通過放射線檢查,開始在當地的超市販售。但這樣的例子並不多。縣府輔導成功的約五十起,像鴫原夫婦一樣搭設溫室的只有三戶。

女兒痛「不敢說是福島人」

鴫原夫婦第一次收成約三百公斤,僅能供地產地銷。未來若產量增加,兩人希望能讓更多人吃到美味的福島蘆筍。鴫原圭子說,有人仍對福島生產的食物不放心,但福島是全日本最徹底、最仔細檢查農產品的縣市,「其實是全日本最安全的食物」。

鴫原圭子也感嘆,女兒到東京與朋友見面時,絕口不敢提自己是福島人,東京電力在福島設廠,但電力不是當地使用,全都輸送到東京,結果因為這間公司,讓福島崩壞至此,讓福島遭到霸凌。

因福島出身而遭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有人被霸凌數年。地方媒體河北新報針對避難者進行調查,六成四的福島災民表示遭到歧視。

六成四「災民遭到了歧視」

三月八日,九個在神奈川避難的家庭因子女在校遭霸凌,提出集體訴訟。一名母親說,同學告訴她的孩子「你們福島人就是奴隸」。

一名到新潟縣下越地區避難的國中女生,入學起便被周邊多位同學當成細菌,喊她「某某菌」;還有小學生遭同學勒索,陸續付出將近三萬日圓。

關西名校關西學院大學一名外籍講師向一名來自福島的女生說「我以為你受到輻射,關了燈會發亮」,並故意將教室電燈關上,讓學生受到很大精神刺激,無法再回校上課,講師則辯稱只是開玩笑。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5678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