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加坡漲水價30% 缺水紀念日 水價合理化 抗旱要付出代價 二峰圳 缺水帶來缺糧 當心經濟衰退 農民需水春耕..
2017/03/09 10:53:56瀏覽196|回應0|推薦0
 
新加坡漲水價30% 學者:台灣好命慣了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364220?from=udn_ch2cate6644sub7238_pulldownmenu
2017-03-25 11:59中央社 台北25日電
新加坡預計今明兩年調漲水價30%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新加坡預計今明兩年調漲水價30%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新加坡預計今明兩年調漲水價30%,相較於台灣全世界第3低的水價,有學者認為,台灣不缺水「好命慣了」,管理有問題,加上政治人物借題發揮、跨部會整合困難,想以價制量怎麼會有結果?

新加坡政府 8日公布今年財政預算案時表示,為反應用水真實成本,並大力投資水務建設,宣布將分別於今年7月及明年7月調整水價,漲幅高達30%。

台水董事長郭俊銘日前表示,台灣水價是全世界第3低,且 23年沒調過,但目前仍維持今年底以前不調整水價為原則;明年若調漲水價,將以工業用水大戶先行,目前正在進行溝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合理之水價支出應占家庭消費支出的2%至4%,假設4口之家月支出8萬元,水費大概3000元是合理的,不過台灣每戶每年水費只占家庭消費0.32%。

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林鎮洋指出,新加坡水價就算17年未漲,還是得考慮物價及薪資收入水平等因素。加上水資源對於新加坡而言,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跟台灣無法相提並論。

林鎮洋提出幾個大城市降雨數字分析,北京年雨量580毫米,得供應2000多萬人生活,西德年雨量740毫米,不僅要支應6000多萬人用水,還有汽車及工業大戶嗷嗷待哺。反觀台灣年雨量就算降到1900毫米,對許多國家來說已是望塵莫及。

相較於北京、德國幾乎很少開抗旱會議,林鎮洋認為,台灣幾乎每年都開抗旱會議,是很丟臉的一件事情,代表管理層面出了問題。

林鎮洋認為,調漲水費有解的前提,先把水資源環境做好,讓攻擊的人少一點。雖然外界可能認為應該漲價合理,但是漏水率偏高等問題,就會讓漲水價這件事窒礙難行。每一年清明以前因為缺水,水價議題只能靠在媒體上炒作一番,最後無疾而終。

他坦言,台灣對豐沛的水資源「好命慣了」,現在一度水8、9塊,就算變成18塊,可能一般民眾也沒感覺,只是政治人物借題發揮,加上跨部會整合困難,現在要談以價制量,「怎麼會有結果?」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游保杉則表示,水價應該要能合理反映成本,也許可以採用分段、季節不同水價。例如超過每人合理使用水量時,採用較高水價,或者是枯豐水期時採用不同水價等政策,可望使水價回到合理範圍。

 

 
 
【青春名人堂】佐渡守/缺水紀念日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4/2356505
 
2017/03/22 10:57:44 聯合報 今日登場/佐渡守

不知大家有沒有嚴重缺水的經驗?我有。

回想小學畢業那年,我家好不容易買了房子。那年頭家鄉從沒見過高樓大廈,預售屋也才剛剛起飛,因此我娘聽見「先入住後付款」這等好事,二話不說便趕緊借錢訂了一戶,好讓我們從長期租賃破屋的噩夢中解脫。

每月喜孜孜前往查看平地怎麼「種」出我家一年多之後,這批集合式住宅終於完工。一來為了省那一、兩個月破屋的房租,二來被擁有新家的雀躍衝腦──「好了耶!好了耶!」我們就像看到熱騰騰剛起鍋的煎包,猴急地收拾家當,搶著當那百來戶中第一個入住的人家。

說是完工,其實根本水電都還沒開通。老媽不死心,向社區外住家情商「借電」,線路拉拉拉,跨越小巷再從一樓拉到五樓我家;電力暫時無虞了,但水的問題依舊無解,執念強大的我娘於是號令全家,每人出門都要帶著水桶,返家時提水回來。

「五樓欸!」叫也沒用,畢竟民生可以不用電,但人活著就無法缺水。於是在那兩、三個月裡,我從原本入住新屋的風光,轉變成遮遮掩掩的羞恥,每天提水桶上學。

當然,水桶自是被青春期臉薄的少女(我)藏起來了。不過,找地方藏水桶事小,裝水提上樓才真正事大。

尤其經過我娘力爭結果,建商只勉強同意先整平我家牆面與地板,以致所有公共區域依舊坎坷,加上樓梯也沒有燈,因此少女(我)若趕不及太陽下山前提水回家,那簡直比灰姑娘掉玻璃鞋還狼狽。

橫空借電與跋涉挑水幾個月後,水電終於開通。我至今依然記得「人生第一次擁有自己水電」的感動,記得龍頭洩出清脆響亮的水流聲,那就像光復失土般地讓人感動,我幾乎要跪地而哭。

日子過得很快,離鄉成長幾年後,台灣發生921地震,中部家鄉受創嚴重,已在台北的我,雖然會的不多,第二天還是急急趕赴家鄉救災。

那次除了民生用度一切自備外,我也盡可能不動用災區物資,尤其是水;當時只靠一小包濕紙巾,我就能過兩天。我娘得知後,也立刻從口袋掏出一包來,說:「妳看,我也一樣。想想還有很多人正等待救援,比人幸運,就要節約資源。」

忘了那次有沒有摸摸她的頭說很好很好,不過我記得災後走在街上,鄉親全都變得互助慎行,大家井然有序地扶老攜幼,接力分水喝。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走筆至此,雖不確定這些經驗是否影響我日後的省水習慣,但總之我十分惜福感恩──「飲水當知得來不易」,謹以缺水小文與讀者共勉。

 
 
 
水價合理化 抗旱要付出代價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3146?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10 02:47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

民意論壇刊出兩篇投書說,水情不佳時,農業用水首遭犧牲的無奈現實。這是由於農業用水量大,兼之用水有較高彈性特性使然,換作你我當部長、院長,理智評估後,也會做同樣抉擇。

抗旱只不過「開源節流」四字,但節流不只是口號,是否修改法規,讓新建物都要有雨水貯留系統、都要強迫使用省水器材?開源方式也很多,但都要付出代價。

傳統水庫一直飽受環保批評,要新建相當困難。現在能做的只是舊水庫清淤與更新改善,但平均四倍於水庫容量與的供水量,還是要靠老天賞臉。其他蓄水方法,還有雨水貯留、滯洪池、海綿城市等觀念,但不僅水量小,而且有的只是概念,如何讓這些「非典型」水庫大量而穩定的供水,仍待努力。

人工湖較無環保爭議,但也要大片土地,如高屏大湖;即使解決土地問題,也可能因維護水質,劃設保護區而遭阻力,如烏溪鳥嘴潭人工湖。

開發伏流水、地下水?水循環是一體的,物質不滅定律絕對適用;這邊取水,那邊就少了,況且有些地方已嚴重地層下陷,除了抗旱井「解渴」外,已不適合鼓勵地下水。此外,乾旱時,伏流水、地下水出水量也會變少。

廢汙水回收利用,耗費能源,水量不大,較適用於直接供給工業區使用;海水淡化,適用在降雨不豐、面積較小、少工商業的離島;即便只是自來水管減漏,都要付出龐大經費及影響交通的代價。

要怎麼收穫,必先怎麼栽。大家有共識要付出什麼代價嗎?去年全國水論壇有「應適時推動水價合理化,提高節水誘因」的結論,但台水董事長卻在立法院保證今年不漲水價,可想而知,有共識是假,抗旱還會是老套。

 

 
 
 
 
川流不息94載 水公司要借鏡二峰圳
https://udn.com/news/story/3/2331729?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3-09 14:18中央社 屏東縣9日電

台灣自來水公司董事長郭俊銘今天率各自來水區處主管及工程師,參訪屏東二峰圳灌溉工程,1923年由日本工程師建造的二峰圳至今川流不息,郭俊銘表示,將借鏡開發伏流水。

郭俊銘等人由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丁澈士陪同,參訪位於屏東來義鄉林邊溪上游的二峰圳。

二峰圳灌溉工程,1923年完工,由日本水利技師鳥居信平建造,丁澈士表示,二峰圳工程是以「地下堰堤」的方式收集河床下的伏流水,歷經94年,從建造以來不曾中斷過,2008年通過為「文化景觀」保存維護。

丁澈士表示,二峰圳取水方式,絕對是水利單位開發及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圳的堰體設在河床底下,不礙水流、不阻擋生物活動,靠重力輸水到需要用水的地方,不用1度電,水質經過河床砂礫層過濾,不需要沉澱及加藥淨化處理,施工及維護容易,操作簡單,不僅沒有破壞生態,又節能、減碳、經濟。

郭俊銘表示,在94年前能有這樣巧妙的工程技術是奇蹟。

郭俊銘說,台灣這幾年一直面臨極端氣候下的用水問題,現在各大城市都取用地面水,在颱風季節汛期間,高濁度的水如果出現太頻繁會造成民眾的不便,枯水期又有缺水危機,因此,取用伏流水就變成民眾的救命水,如何取用伏流水成為水公司努力的目標。

郭俊銘表示,二峰圳的工程值得借鏡複製到台灣各大城市,現在水公司也積極的在開發現代化的伏流水取用方式,目前在大甲溪旁正在進行1個伏流水取用的測試工程,最近將發包。

竹科廠商憂水情 盼全面休耕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2330462?from=udn_ch2cate6644sub7240_pulldownmenu

2017-03-09 02:19聯合報 記者李珣瑛、蕭君暉/連線報導

水情吃緊,竹科嚴陣以待,並自主節約用水百分之三,竹科廠商表達,期盼灌區農民能全面休耕,減少春耕搶水。

經濟部今天將召開水情會議,檢討各區水情變化。由於水庫水位持續降低,是否會在本周就進入「二階限水」,一般研判機率不高。

不過,國民黨籍立委蔣乃辛上午在教育文化委員會上表示,竹科一旦進入二階限水,到時就要配合減供百分之五,估計一天要有八百輛水車來補足缺口,他透露包括台積電等竹科廠商都在預訂水車。

竹科管理局局長王永壯表示,新竹地區本月起「夜間減壓供水」,並要求園區廠商採「自主節約用水百分之三」,大家共體時艱。他指出,目前新竹灌區是採「自主休耕」。竹科廠商希望,能實施強制休耕,才能有效紓解水情告急的現況。

科學園區同業公會秘書長張致遠表示,農業用水占七成,民生用水約占二成,工業用水僅占一成。穩定供水對科技產業相當重要,園區廠商已去文向政府相關單位反應,建議農民休耕,以減損各界損失。

屬於用水大戶的面板廠群創指出,群創位於竹南園區的生產基地,主要是由永和山水庫供水;南科廠區則是採用曾文水庫水量。目前這二座水庫的水情,都在安全範圍,尚無限水問題。

友達則表示,已備妥各種因應方案,由於該公司在新竹廠區的產能很小,桃園龍潭廠區的廢水又是百分之百回收,因此目前影響不大。

竹科目前產業現況 圖/經濟日報提供
竹科目前產業現況 圖/經濟日報提供

 
 
缺水帶來缺糧 當心經濟衰退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0841?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09 05:21聯合報 詹明勇/教(台南市)
水利署在新北、桃園與新竹地區啟動一階限水措施,威脅最大的是農業用水。 記者張弘昌...
水利署在新北、桃園與新竹地區啟動一階限水措施,威脅最大的是農業用水。 記者張弘昌/攝影
分享

最近水利系統都吹起缺水警訊,水利署也在新北、桃園與新竹地區啟動一階限水措施。當然,威脅最大的是農業用水,因為只要進入水情稍緊的綠燈,就可啟動「水源調度」制度,而「被調度」的對象往往就是農業用水。

過去,解決缺水最快方式就是休耕轉作,水權水量權宜調度使用,其中衍生的成本多由公部門逕行吸收。農民不種田拿到補助,產業也在惶恐中度過缺水歷程,主管機關兩邊不討好的等待甘霖。這樣的水管理機制,年年熬過,年年難過。

針對未來嚴峻的氣候變遷條件,台灣不能年年休耕,因為休耕的背後就是儲備糧食的缺口,估不論水田不耕作對地力的影響,晚一季耕作就是少一季收成,隱隱間侵蝕著安全糧食儲量的基礎。根據農委會二○一五年度統計,台灣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才卅一.三七%,這表示台灣民眾的生存熱量超過三分之二要仰賴進口食品。若發生區域性氣候異常,馬上就面臨大缺糧的風險。

台灣已經成為常態缺水的國家,年年休耕,殷實的農民慢慢的等水田硬化,沒心眼的地主很快就被說動變賣土地。可耕作的農地正在消失中,因為我們把農用水資源轉給工業,企業家也許可維持短暫榮面,一旦糧食供給鏈崩潰,我們就要面臨無法承擔的苦果。

水資源是國家建設最重要依據,水資源的議題不是每年春天硬撐就可以解決。股票市場上有所謂的領先指標,它可以提前反映景氣變動情況,用來預測短期未來景氣變化。因為氣候異常與用水型態改變的關係,原本平衡供水的體系,也會面臨缺水的威脅。水資源絕對是帶動市場的指標產業,這是值得政府長期投資的政策。

工業重要,農業更重要,不要再移用農用水了,讓用水條件計入企業家的成本,也反映在市場價格,這才是不仰賴補助,真正的產業升級。

 

農民需水春耕 政府卻喊休耕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0842?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09 05:21聯合報 蔡木章/營養專員、農家子弟(台中市)
苗栗縣稻農進入春耕插秧期,農民趁這波雨勢趕工插秧。 記者張弘昌/攝影
苗栗縣稻農進入春耕插秧期,農民趁這波雨勢趕工插秧。 記者張弘昌/攝影
分享

時值春耕時期,全台水情卻告急。雖說缺水與久旱不雨有關,但農政高官毫無應變能力及無心任事的敷衍心態,才最該被檢討。

農委會雖已緊急發函各鄉鎮市公所,鼓勵水情不佳地區農友自主休耕。然此一急就章的舉動,不僅打亂了農民的耕作步調,恐更影響地主與承租人間的互信基礎及情誼。

等不到政府政策的承租人,應早已向育苗場訂秧苗了,如今政府卻鼓勵地主辦理休耕,如此決策讓承租農民如何適從。

其實,農業問題豈止是水的問題而已,農作人口嚴重凋零老化,年輕人視務農為畏途,遂讓農村到處充斥著千歲團、萬歲團,才是最大的問題。

在野時,批判馬政府對農業漠視,毫不手軟的民進黨,現在執政了,要將台灣的農業帶往何處、如何對待農民,我們正睜大眼睛看。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506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