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民進黨內鬥惡化 危機或轉機
蔡英文總統與高雄市長陳菊之間,到底有沒有不愉快,這幾天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日前總統南部辦公室在高雄市成立,兩人在成立茶會上互相吹捧,看似和諧,又暗藏機鋒。蔡總統反駁了陳菊先前的談話,稱「菊姐說,有其他地方爭取,事實是沒人爭取!」還強調:「菊姐說高雄比較霸氣,我看全高雄最有霸氣的就是你們市長!」其間的機鋒讓人充滿想像。
政治人物公開談話充滿算計,蔡英文當眾指陳菊說的話不是事實,究竟是單純的事實更正,或另有所指?當然,回顧來看,兩人之間的不愉快之說,起源於先前民進黨在農會選舉中大敗,當時傳出黨中央有人放話,指責陳菊為了支持子弟兵劉世芳競選高雄市長,力挺非民進黨籍的農會候選人,造成英系人選落選,台南市長賴清德同時也被質疑。消息一出,立刻在民進黨中常會引發爭執,有人批評黨中央「放話」,在蔡英文邀集的餐會上,陳菊又當面說出重話。陳菊說重話算不算炮轟黨中央,蔡英文到高雄指出陳菊說的不是事實,算不算回擊,外界難免各自解讀。這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民進黨新一波卡位戰正在啟動,稍有不慎,就會演變成內鬥與分裂,再次衝擊台灣政壇。
民進黨獲得中央完整政權後資源大增,但根深柢固的派系問題,讓蔡英文總統在職務及資源分配上對超級派系新潮流存有戒心,即使對陳菊和賴清德這兩位綠營南台灣政治天王,也只願意提供總統府祕書長一職,跟一般外界認為兩人意在行政院長的期望有相當大的落差,兩人當然敬謝不敏,總統府祕書長也一直懸缺至今。
民進黨內部派系競爭一向激烈,早年就有「殺到見骨」的說法。這一次情況必然更加嚴重,因為過去民進黨各派系都明確知道主要敵人是國民黨,而不是其他派系,為了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各派系在緊要關頭總能一致對外。如今國民黨不只已經被打趴在地,還持續內鬥不休,完全對民進黨失去了威脅性。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對民進黨派系及諸侯來說,怎麼鞏固或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才是當務之急,於是同黨的競爭者就變成了主要敵人。
從民進黨派系與地方諸侯角度來說,如果不能分食中央政府的官位與資源,最起碼也要力守現在掌控的地盤,確保手中的地方資源不會流失。對已經兩屆任滿的陳菊與賴清德來說,必須安排子弟兵守住高雄市與台南市地盤,未來才能進可攻、退可守。問題是,這樣的算盤以及可以安排的人選都未必跟黨中央想法一致,於是埋下了衝突的隱患。過去幾天民進黨紛紛擾擾的放話風波,蔡英文與陳菊談話的高來高去,都圍繞著這個主軸在發展。目前總統的支持度還沒落到谷底,距離2018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也還有一段時間,民進黨的內部矛盾還不明顯,一旦總統的支持度跌到難以壓陣,民進黨地方諸侯又急於鞏固地盤,就會是攤牌的時機。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如果蔡英文能夠提供讓陳菊與賴清德等人滿意的安排,或許有機會可以化解即將因為2018年選舉而來的民進黨內鬥風暴。然而,蔡英文與其他派系一向以來,就擔心陳菊與賴清德及新潮流系的蠶食鯨吞,而且從蔡英文上任以來的表現來看,政治手腕也不見高明之處。依照目前的趨勢發展,隨著初選的時間越來越接近,民進黨的派系內鬥只會越來越惡化,一旦內鬥檯面化,必將衝擊民進黨政府對於立法權的控制,連帶影響重大政策的推動。
面對即將到來的民進黨內鬥危機,其實也是朝野政黨的轉機。對民進黨與蔡英文來講,只要適時發揮政治智慧,還有機會化解危機,避免因為內鬥而進一步弱化民進黨的社會支持度及執政基礎,甚至拖累台灣的未來。對於時代力量等綠營黨派來講,當民進黨因為內鬥而重傷形象、甚至因選舉互扯後腿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趁機在地方選舉中擴大政治勢力,陸續扎根基層,壯大自己。
對於國民黨來講,民進黨內部紛擾不斷,國民黨也必須發揮政治智慧,必須先停止黨內互打,才有可能把握轉機、重新塑造形象,在即將到來的2018年選舉中贏得勝利。
被害人胞姊嘆 法律保護壞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4000341-260106
檢察總長顏大和替死囚王鴻偉提起非常上訴,讓當年每次都出庭的被害人姊姊張雅琪,好不容易漸漸平復的心情又掀起波瀾,她指出,對這樣的法律動作,覺得很震驚、很失望,但又能做些什麼?又能說些什麼?她們沒辦法改變法律,因為法律就是一直保護壞人!
張雅琪在妹妹遇害後,面對冗長法律程序,還特別成立1個「落入凡間的精靈」網站懷念妹妹,並提供給其他網友討論,當年有30多萬人瀏覽,如今網站沒了,官司卻還在繼續,凶手也未伏法。
張雅琪說,王鴻偉每次出庭,總告訴法官說對不起家屬,他想道歉,但走出法庭,卻是千交代萬交代,告訴疼愛他的媽媽說,不能賠償死者家屬任何一毛錢,就算賠錢,還是會被判死刑。她認為這些後悔是刻意表現出來,想避免判死。
她無奈地說,王並不是真心悔改,當年就是這樣被判死刑定讞,現在為何舊案重談,開始談論他有教化可能性?這根本就是浪費社會資源!
至於當年王鴻偉與家人位於淡水中正東路巷弄內的5樓住處,早已人去樓空,附近住戶表示,王鴻偉的父親是在地建商,過去與鄰居少有互動,後來人搬進搬出,而該空屋近期正在整修,疑似招租。
當地的里長李宗燦則說,自己與王鴻偉的父親算是舊識,事件發生後,他與家人鮮少與鄰居往來,從此斷了聯繫,由於王家在淡水還有其他房產,一家人應是為了遠離傷心處,才搬往淡水他處。
(中國時報)
11年未執行…美阿肯色州將10天處決8囚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2320210?from=udn_ch2cate7225sub6813_pulldownmenu
2017-03-04 13:10聯合晚報 編譯周耘/綜合報導
美國阿肯色州即將要中止連續11年沒有執行死刑的紀錄。阿肯色州長哈欽森辦公室宣布,將在4月17日到4月27日期間,以注射方式處死八名死刑犯。不少死刑監督機構表示,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處死如此多人,在美國可謂前所未見。
反極刑組織「死刑信息中心」總監當漢透露,美國聯邦1977年恢復死刑以來,只有德州在同一個月內處死八名囚犯。該州在1977年的5月和6月期間分別執行八次死刑。
阿州八名死囚的律師都試圖阻止死刑執行,但州最高法院2日裁定不暫緩執刑。律師聲稱,被用來讓死囚失去知覺的藥物導眠靜(Midazolam),不能有效幫助死刑犯免受臨死前的痛苦。
代表三名死囚的律師羅森茨威格說:「除非囚犯完全失去知覺,要不然他在接受注射死刑時必定會感受到致命藥劑帶來的痛苦。這種折磨人的嚴刑違法了憲法第八條修正案和州政府允諾不會實施酷刑的承諾。」
最近一次在阿肯色州執行的死刑就曾引發極大的爭議。據悉,受刑人史密斯在注射毒劑後,死前極度痛苦,「似乎掙扎著要呼吸、咳嗽並呻吟」。
目前全美有31州執行死刑。其中,致命藥劑注射是最主要的處決方式。全美去年一共處死20名死刑犯,人數為25年來最低。
中時社論》拚司改 先讓司法官敢揭發關說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219003344-262101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由總統自任召集人,將先舉行分組會議。依照規畫,包括了保護人權、信賴公正、符合效率、透明參與及維護安全等5個面向,將近百人參與,其中非法律人占多數,進行為期至少4個月的密集討論,尋求共識。
司法改革是極受民眾注目,也是千頭萬緒的社會工程。萬流歸宗,司法所以長期受到社會詬病,需要改革,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司法不能得到社會信賴。民眾信賴與否的癥結,在於司法系統的法官與法務系統的檢察官能不能夠鐵面無私,不動如山,拒絕人情左右,包括防禦來自議會議員接受選民或親友的請託,抵擋關說?社會上對於司法關說存在而且有效的疑慮如果不能根除,司法要建立人民的信賴,恐怕難上加難。
2年前發生的馬王政爭,是台灣政治走向的一個轉捩點。當時馬英九甘冒矢石,親上第一線處理,以致吞下政治苦果,國人應該記憶猶新。該次事件的發端,正是因為國會中的政治高層,赤裸裸地從事司法個案關說,檢察系統無力招架抵擋所致。
檢察總長因為洩密而去職,甚至構成司法刑事處罰的罪名,其實坐實了司法關說存在,只是不能說;也坐實了司法關說果然盛行,而且不犯法,但不許說出來。
一位檢察總長去職獲罪事小,各黨政治人物沆瀣一氣,關說司法成風,成為全國都知道卻不能公開的祕密,才是摧毀司法信用的根源。像是當事人至今還自誇理所當然,洋洋得意,繼續理直氣壯地身居政治要職;又像檢方與法院勤於追究的不是關說者,而是揭發關說者的刑事責任。凡此種種,人民看在眼裡,還會相信司法不受關說左右嗎?這樣的司法,能算是獨立的司法嗎?
其實哪個從事關說的當事人不是自認有理而且無辜的呢?重點在於關說司法,既無法律責任,也無政治責任,升斗小民除了相信政治果然是比誰的惡勢力大,誰翻雲覆雨的手腕高,誰的司法案件就能沒事之外,還會相信司法嗎?也許大部分法官都是關說不動的,但只要人民看到有權有勢的人總有司法關係可說,人民會相信關說,還是相信司法呢?
政治人物司法關說的問題有多嚴重呢?從另外一件事也可以看得出來。約莫直到5年前,最高法院才廢止了祕密分案制度。此制世界罕見,卻是行之有年,完全否定司法程序透明的制度存在數十年,主要理由竟是在於如此才能杜絕政治關說。其結果則是最高法院鮮少開庭言詞辯論。
廢制當時,還有最高法院院長站出來公開批評此舉是重大錯誤,會破壞最高法院的司法獨立性,至今最高法院之中對此不以為然者,恐也不乏其人。果然如此,即已不難偵知台灣政治關說司法的嚴重程度。
更大的問題毋寧在於,最高法院法官心儀祕密分案制度是防止關說的有效辦法,其實暴露的是最高法院的法官沒有能力也缺乏有效方法抗拒關說,才需出此下策。這如何能讓人民放心或信賴司法呢?
不免還會引起社會聯想,如果最高法院尚且如此,豈不表示從不祕密分案的高等法院與地方法院,早就因為政治關說而淪陷了?如果獨立審判的法院系統尚且如此,位於行政部門之內的檢察體系還能抗拒議員關說嗎?人民會認為司法從內到外,從上到下,還有哪處可堪信賴呢?
最高法院依賴祕密分案制度阻擋司法關說,對於程序透明化毫無認識,而且無形之中自我揭穿了司法獨立並不堅實,不足以阻擋關說,其影響豈在淺顯?現在取消祕密分案制度已經5年了,最高法院除了死刑案件之外,仍然不事言詞辯論一如過往,另一邊的最高行政法院則是從來沒有開過言詞辯論庭,毫無透明度可言。
試問,當時力持祕密分案制度可以阻擋關說,取消祕密分案制度之後,採取了什麼措施可以取信外界,現在最高審級的法院已經找到了新的辦法,樹立了新的作風,可以力抗政治關說呢?諱莫如深如故,是要怎樣讓人民相信司法一夕之間已經弊絕風清了呢?
關說,最大的利器,就是摀著不許見光,不讓外人知道誰在關說、說了啥。最能夠阻擋關說的,不是別人,就是被關說的司法官。被關說的司法官能夠公開揭發關說,讓陽光照射,使得在暗中關說者無所遁形,就沒有人敢關說了!
司法界面對政治關說盛行,抗拒之道不是用祕密分案以致司法黑箱作業更甚,而是要有鼓勵司法官願意、放心、勇於揭穿關說的途徑,而且真能出現有效揭發關說的實例,才是重建社會信任司法關說無效,也不能存在的不二法門。
司改國是會議想要重振司法的信用,是不是該從認真討論法官、檢察官如何杜絕關說入手呢?
避談關說、廢死 司改國是會議不開也罷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29501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2-20 00:19聯合報 陳揮文/飛碟電台主持人(新北市)
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宣示,去年十月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承諾跳票,延到今年六月,蔡總統親任召集人,指派國安會議詢委員林峯正籌辦。
林峯正曾任民間司改會執行長、時代力量主席團,在陳水扁總統任內,以律師身分出任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鮮明。姑且不論林峯正有酒後駕車刑事紀錄,司法改革跟國安會的職掌完全無關,蔡總統應該任命更適合、更中性的人選。
二○一二年,最高法院院長楊仁壽退休前自己爆料,辦公室抽屜有好多關說信件。楊仁壽包庇關說者,沒有公布姓名,還銷毀資料。試問,升斗小民有管道向最高法院院長關說嗎?
二○一三年,立法院長王金平打電話給法務部長曾勇夫,關說民進黨總召柯建銘的弊案。王、柯關說,只有柯建銘送立法院紀律委員會,王金平全身而退,關說案不了了之。反而是被關說的曾勇夫黯然請辭。
日前,司法院與法務部分別公布國是會議七大、三大改革方向。令人遺憾的是,這十大改革方向跟杜絕司法關說,一點關係也沒有。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五個分組討論今天開始,「保護被害人與弱勢者的司法」,「全民信賴、公正專業的司法」,「權責相符、高效率的司法」,「參與、透明、親近的司法」,「維護社會安全的司法」。筆者駑鈍,請問妨害司法公正罪,哪一個分組會討論?
另一方面,籌備委員會拍板決定,此次國是會議不談廢死議題,檯面上的理由是「國是會議不宜談特定政策」。如果廢死是特定政策,所以不宜談,國是會議每一個議題都是特定政策,難道統統不用談了嗎?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廢死目前不是我國民意主流,若貿然提出,恐怕對廢死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
其實,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委員之中,包括多名廢死聯盟要角,甚至重要幹部,巧合的是,他們都選用其他頭銜。支持廢死,何妨大方亮出名號,勇敢大聲說出來。
這些年來,最高法院每每用光怪陸離的藉口,公然幫死刑犯脫罪,法務部長對死刑定讞案,蓄意拖延不執行,不得不說,這跟廢死聯盟、民間司改會等團體大力奔走有關。
司法關說,積弊多年,死刑執行,紛爭已久,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若對兩大關鍵問題避而不談,這種會,不開也罷。
高思博》蔡英文一個人的司改秀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222005843-262105
日前總統府公布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分組會議的委員名單,引發外界強烈質疑司改委員遴選黑箱作業,沒有透明公正的標準。部分受邀推薦司改委員的民間團體,如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中華人權協會等,傳出推薦人選全軍覆沒。台灣唯一標舉由審(法官)、檢(檢察官)、辯(律師)、學(法律學者)四方代表的中華民國台灣法曹協會(以下簡稱法曹協會),根本沒有收到總統府的推薦邀請,總統府一直強調「全民的司改」,已經名不符實。
台灣法曹協會成立於2003年,是我國唯一標舉包含審、檢、辯、學四方的法律專業團體,其理監事會成員,跨越各黨派,皆為審、檢、辯、學四方面具代表性的法律人。法曹協會在每一屆的司法院正、副院長獲得提名後,都會邀請被提名人,與四方代表進行面對面的專業座談,包括現任許宗力院長與蔡炯燉副院長,也都在2016年獲得提名後,即接受邀請,出席四方座談,
許院長並選擇在座談會公開重要人事資訊,可見此一座談已獲得法律界各方的支持,成為具有公信力的平台。以往法曹協會亦是固定應總統府邀請,推薦大法官及監察委員的民間組織,此次未獲徵詢推薦,實在令人錯愕。
不良法官的淘汰,是民眾對於司改的重要訴求之一,法曹協會不但是首先取得辦理司法官個案評鑑的三個專業民間團體之一,為少數對於司法官的選任與汰換,具有法律專業與實務經驗的法律民間團體,並曾於收集司改議題期間,針對審檢辯的晉用及淘汰主動召開四方會議,所得結論並呈報總統府參考,
而司法人員的晉用與淘汰乃公認是本次司改的重要議題,但是法曹協會卻未獲邀請推薦,不禁令人懷疑,是否因為政治因素,所以才受到另眼看待?以政治立場排擠法律專業的司法改革,如何能稱為全民的司改?也難怪外界質疑總統府遴選司改國是會議委員是黑箱作業、沒有標準。
蔡政府推動司法改革,大張旗鼓籌辦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宣稱要建立一個屬於人民、回應人民需求、讓人民信賴的司法體系,如今在司改國是會議的分組會議階段,就讓包括檢察總長在內的各界質疑會議委員遴選不公,甚至是不明所以地摒除符合資格、具備法律專業的民間團體推薦司改國是會議委員。
既然司改國是會議已遭質疑是「綁人綁議題」,會議只是走個過場,總統府早有既定的司法改革結論與目的,這樣的司法改革豈是全民的司改,僅是總統府的司改而已!
(作者為中華民國台灣法曹協會理事長、世新大學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