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放生設專區 海濤法師樂觀其成 千手觀音來台 撫慰氣爆災民 交流… 少林寺沒說的事 在草原的那些日子 一妻多夫制
2013/11/08 09:49:59瀏覽444|回應0|推薦0
放生設專區 海濤法師樂觀其成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2013/11/07
 
宗教放生爭議長達十多年,林務局研擬修法改採事前申請制卻仍面臨瓶頸。昨天舉辦「放生活動法律規範研討會」,試圖在放生與保育間溝通取得平衡。評價兩極的海濤法師首度出席,表明「規範前應先拿開對立」,並指若能成立放生專區,他樂觀其成。

宗教團體以功德迴向為由野放動物,卻可能會破壞生態或衍生商業繁殖。由於現行法規對放生保育類之外的動物,或在淡水區域放流魚苗仍未明確規範,林務局七月提出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正草案,規定放生前須先向地方政府申請審核,違者可處五萬元至廿五萬元。

新草案雖已農委會審查通過,林務局認為在送行政院前仍有必要溝通。昨起連三天舉辦研討會,在國內外常舉辦大型放生的海濤法師首度參加與談,引發熱烈討論。

海濤法師說,自古以來放生都是善良之舉,初衷是慈悲,不應如犯罪般用法律、罰款約束。若能設放生專區,或輔導老百姓將正確的魚放在正確的環境都很好,但「規範前應先拿開對立,把窗口打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說,放生若具有淨化水質、促進救災功效,能更專業評估都樂觀其成,但關鍵在「什麼是慈悲」。朱增宏說,如果鳥兒活得好好的,卻為放生而繁殖、大量飼養,並造成危難,「你的因造成他的難,這是不是慈悲?應該要思考。」
【2013/11/07 聯合報】@ http://udn.com/

 

 

 

千手觀音來台 撫慰氣爆災民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71581.shtml

 

大陸千手觀音殘疾人藝術團將來台巡演,上午舉行記者會。
記者曾吉松/攝影
高雄氣爆滿兩個月,大陸千手觀音殘疾人藝術團義助台灣不缺席,11月13日至22日來台灣公益巡演,在高雄演出的門票收入,扣除行政成本後,全數捐給高雄氣爆災民自救會。

千手觀音我的夢關懷弱勢兩岸文化交流台灣公益巡演活動,將在北、中、南三地演出至少四個場次,高雄演出邀請高雄氣爆災民免費觀賞。

千手觀音是由中國大陸殘疾人藝術團所組成,2005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登台,由一群聾啞孩子所演出的舞蹈「千手觀音」,藉由電視和網路傳送,贏得上億人的讚嘆和掌聲。

主辦單位華夏教育文創產業交流協會指出,舞者雖然聽不到音樂節拍,但憑著苦練和一股不認輸的意志力,把各種舞蹈細節死記硬背下來,演出造成轟動,進而登上國際舞台。

千手觀音來台巡迴演出,將帶給全台人民正面力量,傳遞兩岸交流,傳遞愛心。同時,主辦單位將捐贈移民署300張門票,邀請新住民一同觀賞;上午主辦單位舉行活動前記者會,高雄氣爆災民自救會會長陳冠榮醫師出席,表達感謝之意。

千手觀音台灣公益巡演演出時間為11月13日至11月22日,場次分別為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新莊體育館、台中圓滿劇場和高雄巨蛋,演出時間每場約120分鐘。

【2014/10/01 聯合晚報

 

 

 

交流… 少林寺沒說的事

 

報載少林寺將在台灣成立文化中心,釋永信稱自己必須「以商養道」,事實上大陸現在「以黨領道」,宗教直接歸於政府統制管理,許多在台灣不可思議之事,今日都在大陸寺廟內發生。

少林寺震古鑠今,文化當然值得瞭解深究,但是近年以來,少林寺與住持釋永信頻頻登上大陸媒體的,卻總是世俗爭議,包括少林寺打算商業上市,大陸爭議頗大的英文名師李陽準備拜其為師,在全球教授中文等等,這樣一位住持,能不能代表少林精神,確有疑義。

釋永信不是大陸掀起波濤的唯一宗教人士,原因無他,大陸現行體制之下,所有寺廟都歸黨和政府領導的佛教協會主管,如釋永信便榮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現在大陸各地寺廟所見的僧人,都有如考公務員一般必須應考上崗,住持最重視的,是跟政府領導、名商大賈間的關係,各地被文化大革命破壞殆盡而又重建的寺廟裡,大雄寶殿等題額看來看去都是幾位協會會長題字,院落裡掛個服從政府宗教政策的條幅,也就不足為怪;近來雲南甚至有政府強令寺廟多收票款爭議,令人嘆為觀止。

在此風氣影響之下,大陸寺廟沒有了本該有的虔誠純淨,入寺必收門票,要登上浙江普陀山,光是上島就要接近一千元新台幣,每個寺廟都要另行收費,如要安太歲、求吉符等更是天文數字。進香之旅所費不貲,有心朝拜者還多受各種寺廟促銷影響,求購高香點焚。

少林寺準備來台的相關報導,反映出台灣對大陸的體制陌生,情報欠缺,令人憂心,諸多大陸民眾到了台灣,發現寺廟扶貧濟弱,虔誠單純的氣氛讓他們流連駐足,到底是誰該輸入親炙佛教文化傳統,其實不言可喻。

【2014/09/01 聯合報

 

 

 

在草原的那些日子(上)
 
《楊強》
 
November 02, 2013 06:00 AM | 1227 次 | 
 
五○年代,我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拍電影《在康布爾草原上》。一行人先抵州府夏河縣,當地人稱是「小北京」,這裡非常繁華熱鬧。也是格魯派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所在地。

當時的州長熱情接待,並請我們到他家去作客,款待奶荼、炸油香、糌粑,他不單是當地藏民中的貴族,還是藏民心目中的活佛。在選加木樣五世活佛時,他和他的親弟弟都在座,他無意中拿到銀湯匙時,他不想當一輩子活佛,便馬上和身邊的弟弟換了湯匙,後來寺內各大管家爭議還是讓他當活佛,他堅決不肯做,只好由小他一歲的弟弟當了活佛。

他特別偏愛文化藝術,他有自己的歌舞團,男演員個個英俊帥氣,平時是他家的保鏢;女演員個個漂亮,平時是他家佣人。他們個個能歌善舞,為我們表演了精采的歌舞,由於他大力支持拍攝工作,他的歌舞演員成為電影中的主要群眾演員和替身。我們攝製組天天吃他派人送來的一木桶新做的酸奶和白糖。

在黑措草原,這裡有騎兵一師的三個騎兵團,一團全部是黑色的戰馬,二團全部是棗紅色的戰馬,三團全部是桔黃色的戰馬,列隊訓練起來,非常整齊漂亮。我曾問韓政委為什麼不要白馬,他說白馬毛色明顯,容易遠遠的就暴露了目標。

為了答謝騎兵和藏民為我們攝製組不辭辛苦的在大太陽下一遍遍反覆的配合拍攝,我們趕排了一個小節目,為騎兵、藏民和當地一個中型寺院的喇嘛演出。我和一位女演員表演了一個母子情的話劇,特別受到歡迎。騎兵師的韓政委很喜歡我,經常叫我到他的帳篷去聊天,給我奶油糖、葡萄乾和壓縮餅乾吃。

有一天,藏民為我們宰羊,我和韓政委在一旁觀看,黑措寺院的堪布(大管家)匆匆趕來,對韓政委說:「寺院已經尋找了很久,總找不到一位合適當本寺的活佛,懇請韓政委讓這位小同志做我寺院的活佛吧!」

韓政委大笑,把我摟在懷裡問:「他是漢人,怎麼當你的活佛?」

大管家說:「我寺不介意他是漢人,關鍵是他聰慧機靈,有做活佛的慧根和福相。」

韓政委看來和大管家很熟,便問:「你要走我們的小同志,能給多少錢?」

大管家說:「你要多少錢?只要我寺能給得起,盡量滿足。」

韓政委知道藏民是說一不二的,不能亂開玩笑,他會當真的,只好說:「我要先問問拍電影的頭頭同意。」

大管家堅持說:「韓政委你的官最大,只要你先同意就好辦了。」

那年我不足十四歲,差一點當了活佛。從此攝製組的人無形之中,對我產生了幾分尊重與敬佩,把這事傳為美談。

在桑科草原拍一場「工作組進入草原」的戲時,我們每個人背著一桿長槍,馬鞍後面還馱著行李背包,導演讓我打紅旗,但是,臨時找不到旗桿,草原四周又沒有樹,只好拿撐反光板後面的鐵桿子代替。鐵桿子很重,我只好忍耐著。

開拍的第一個鏡頭,我們從山坡上出現,紅旗迎風飄揚的很好看。導演喊:「回去,再重來一遍。」沒有想到往回走風向一變,紅旗把我的身體和馬頭全部捲住,藏民的馬沒見過紅旗,牠驚了,開始狂奔,我想丟掉纏身的紅旗,旗桿又太沉重,怎樣也摔不掉。馬在狂奔,我被紅旗捲住,無法勒住馬,在狂奔中我被摔下來,接連在地上翻滾了幾個跟頭。

我坐在地上站不起來,大家騎馬趕來,圍著我,叫著我的名字:「你說話呀!」我被摔岔了氣,半天說不出話來,把眾人嚇壞了。後來才發現我身上背的長槍筒內灌滿了土。幸虧那桿槍保護了我的頭和脖子,沒有直接著地,不然非摔成殘癈不可。

還有一次,在水邊拍上馬的鏡頭,因為反覆拍了很多次,我騎的馬每次都往水中站,我也只好往水中站,時間一長,我感覺皮靴已經進水了,我就勒著馬疆繩讓牠往後退。這樣反覆幾次,這匹馬不高興了,牠趁我不注意時,突然在我大腿上咬了一口,疼得我頓時大叫。當場脫褲子查看,雖然沒咬破,但留下深深的齒印。這下讓我領教到,馬和人一樣會記仇報復。(上)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在草原的那些日子 上

 

這裡基本上沒有四季之分,我們是選最好的季節八月來到草原,但同樣一天就有四季。中午大太陽天,突然就下了一場小棗大的冰雹,打得頭頂和皮膚疼,趕緊把皮大衣頂在頭上。

清晨草上的露水,很快就把鞋襪褲管弄濕了,沒有高統皮靴是不能在這兒生活的。搭起帳篷,要馬上在四周挖排水溝,有一回,偷懶沒即時挖排水溝,晚上下大雨就流進帳篷,淹濕了被褥。

有一晚,天上打雷,像一棵原子彈掉在地上滾動,草原上的人稱「滾地雷」,它震得大地都在顫抖,好像把人的心都抖出來了,頭髮根子直立,非常可怕,感覺到了死亡邊緣。

犛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長毛哺乳動物,善馱運重物,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牠耐寒、耐粗、耐勞,有「高原之舟」之稱。有場戲導演讓我騎犛牛,趕著一群犛牛馱子,結果牠根本不聽話,永遠不會走直線,愈打牠愈往坡上跑,最後只好換成騎馬。

導演為了讓演員體驗生活,有一次,早晨天還沒亮,就跟藏民婦女一起收牛糞,這才知道每個犛牛一夜拉很多。我們跟著學,用雙手把熱呼呼的牛糞背進背筐內,我聞了聞,一點也不臭,手感很舒服,然後背上北山坡,再用雙手攤成一個個的牛糞餅,曬乾煮茶做飯。

藏民婦女背著一筐牛糞往坡上跑,我們的女演員根本背不動,男演員背上走十幾步也累趴下了。因為這裡已經是海拔四千八百公尺,空氣稀薄,呼吸因難,只好兩個男人拉一筐,一步步往山坡上爬。

曬完牛糞餅,藏民婦女又去擠牛奶,一邊煮奶茶,一邊把牛奶倒入大木桶內搗成酥油。這時天才全亮,藏民男人才懶洋洋的爬起來,圍著火灶喝奶茶、吃糌粑。

在牧區,我們攝製組也把帳篷搭在藏民的帳圈邊,夜晚牛、羊、馬匹栓在帳圈內地上的牛毛繩上,每個帳篷都有藏獒守護,防止狼來襲擊。

我們夜晚最怕碰上狼,都不敢走遠處如廁。所以,攝製組有條不成文的規定,白天女同志在大卡車右邊「方便」,男人在車左邊。大卡車上的人往往看得很遠,女同志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發明了臨時搭建廁所,因為每個人都有皮大衣,「方便」的人脫下皮大衣,讓兩位女同志各拉著一隻袖子,就可以輪流就地解決了。

夜晚把帳篷也分左右,但是半夜睡得昏頭轉向,起來尿又急,經常忘記左右方向,有時男女撞見,但總比碰上狼要好多了。

有天半夜,我聽見腳下帳篷邊的洗臉盆在響動,因為盆內有漱口杯、香皂、毛巾等用品,我以為是狼在作怪,嚇得在被窩裡縮成一團不敢動。

好不容易挨到天亮,跑出帳篷查看,原來是一頭犛牛正在嚼我的香皂,好像很好吃,在品嘗美味一般,地上一大灘的香皂泡沫,我想拉住疆繩,牠嘴上的泡沫飛灑了我一身,大家笑成一團。

犛牛不單愛吃香皂,有位女同志把她的塑膠雨衣晾在帳篷上,一會兒雨衣不見了,她以為被風吹走,轉到帳篷後面,一頭犛牛正在嚼她的雨衣,還有一個衣角掛在嘴外面。

她抓住衣角往外拉,很快把一件雨衣全部從嘴裡拉出來了,但是雨衣已經是千瘡百孔。

馬愛吃糖,我看見騎兵戰士給戰馬餵方塊糖,我也效仿,每到一個外景地,就換一匹馬,我就在開拍前先餵牠兩塊水果糖,不停撫摸牠的臉和脖子,這一招果然見效,牠不單聽話,也不會故意把人摔下來。每拍完一場戲,都要給牠點小小的獎勵。動物通人性,你對牠好,牠也會對你好。

為了拍攝出更多草原的美景,外景隊又來到青海湖、塔爾寺和四川毛兒蓋草原。

在草原的那些日子裡,我遇見和經歷了許多新鮮事,如寺院供幾千人吃飯的大鍋、和活佛一同觀賞喇嘛跳面具舞、看酥油花、藏民男女同在一個溫泉池沐浴。小河溝裡魚兒成群,最大有一尺長,藏民從不吃魚,還信奉魚為神。藏民婦女勞動時也愛唱歌,歌聲高吭嘹亮,宛如天籟之聲。

這些全新的體驗,點點滴滴都是難忘的記憶,感謝這些人、物、景滋潤豐富了我的人生。(下)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在草原的那些日子 下

 

 

 

一妻多夫制

 

近日到大陸四川的九寨溝旅遊,當地導遊是一位二十出頭的藏族姑娘,她說我們可以喚她小嫦。

小嫦有副大嗓門,帶團不用麥克風,她說這是住在大山裡的人的特色;小嫦有雙好腳力,她說這也是藏族人的特色,因為從小上學得翻過兩個山頭,就這麼練出來了。

小嫦就像四川出名的飲食一樣:辣!她常說:「我們藏族人不欺負人,可也不能受欺負,藏族人是很團結的,如果有需要,一聯絡馬上會有族人來幫忙。」

她告訴我們藏族的家族觀念很強,藏族婚姻採一妻多夫制,但不管有多少個兄弟,都只有長兄能登記合法妻子,而這個妻子實際上是大家共同的老婆,因為彼此有共識,兄弟都不會因此吵架。

藏族人財產是不外流的,經濟大權都由族裡最年長的女性管理,家族中所有人賺的錢都要繳到族裡充公,自己僅留一點零用。

小嫦說,男人外出工作,留下女人小孩和老人,女人要包辦所有家事,還要幫忙農事,也不輕鬆,常可見到農地裡女人肚裡懷一個,背上背一個,旁邊籮筐裡還坐一個,相當辛苦。可是人人都這樣,習以為常,就不覺得苦。而且,或許是因為經常勞動,藏族人很少看醫生,醫院開在藏人地區都要關門大吉的。

我們聽了覺得有些奇怪,問小嫦:「大陸不是一胎化嗎?」

小嫦告訴我們,政府還是會尊重族人的文化,所以會有排除條款。真是讓我們長了見識!生活在寶島台灣的人,很難體會這些山裡人的作息。

「每天我騎著我的『小馬』來,寄放在親戚家,再搭車來和大家會合。」當小嫦說出這句話,大家又睜大眼睛,豎直耳朵:「小馬是什麼?」

「就是馬啊,大驚小怪,我們家在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上,沒有平坦的道路,車子上不去,所以人人都騎馬。」

「哇!好酷哦!」大家聽了又是驚聲連連。難怪古人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一點也沒錯。

【2013/11/09 聯合報】



全文網址: 一妻多夫制 | 繽紛‧心情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4/8283167.shtml#ixzz2k76Ti9r9
Power By udn.com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3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