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居中國大陸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之首,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更是大陸唯一一個青廟(佛教寺廟)、黃廟(喇嘛廟)共存,漢藏並行的佛教道場。而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菩薩頂」,因外傳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可望回五台山朝聖,更引起朝聖者的關注。
康熙、乾隆 屢居住菩薩頂
藏傳佛教早在元代正式傳入五台山,明清時期進一步興盛,成為漢滿蒙藏等民族文化的交匯地方。相傳六世達賴喇嘛、十三世達賴喇嘛先後到五台山講經說法,傳道布施,因而促進五台山藏傳佛教的發展。菩薩頂是五台山十座黃廟中的首廟,位於五台山台懷鎮中心的靈鷲峰上,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傳說文殊在此顯容,故稱真容院。唐時重修,明永樂年間改建,稱大文殊寺;明朝後至今,一直沿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
清朝的康熙、乾隆帝多次居此,因此菩薩頂的樓閣殿堂形制、手法和雕刻藝術,與五台山其他寺院不大相同,多參照皇宮建築營造,均用黃色琉璃瓦覆頂,遠遠望去,有若拉薩的布達拉宮,金碧輝煌。
滴水殿滴水 十大奇景之一
大文殊殿號稱滴水殿,滴水現象是五台山十大奇景之一。 特派記者王玉燕/攝影 |
歷史上,菩薩頂是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帝先後到這朝拜了五次,乾隆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聖境」,是康熙帝親筆題寫。東禪院內兩座高三公尺、寬一公尺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帝的御筆。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後部供著毘盧佛、阿彌陀怫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
寺內最可稱奇的是三門見方的大文殊殿,號稱「滴水殿」,其滴水現象是五台山「十大奇景」之一。每逢春夏秋三季,房檐上都會向地面滴水,檐下堅硬的石地板被滴水砸出許多蜂窩狀的深淺痕跡。
菩薩頂 層層石階猶如天梯
五台山的寺廟因處大山之中,非平地動工,故大多建一百零八級石階;在眾多石階中,以菩薩頂的石階最壯觀、著名。置身階下正面的大照壁前,昂首仰望,層層石階猶如無盡天梯,直入雲端。
沿著台階一步一級向上攀登,到了頂端,遠眺群山蒼茫,千峰環列;近處黃瓦紅牆,殿堂重疊。達賴若回五台山,一定會來到菩薩頂禮佛。
觀音洞,則是達賴第二個會去的地方。
觀音洞也是黃廟,洞在海拔一千七百公尺的懸崖上,洞口不大,只能容身一人。相傳,這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的地方,故名觀音洞。而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在清康熙年間來此,在洞內靜坐修行六年。
達賴離開西藏已逾半世紀,隨著年事漸高,他多次公開表示,希望有生之年能到五台山朝聖。不過,達賴這個心願不是單純的宗教行旅,而是具高度意涵的政治事件;達賴若不能在「西藏是中國一部分」上有所表態,他的五台山朝聖之路,恐怕是「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