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0160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2-23 02:34聯合報 王正治/考試院簡任退休(台北市)
在年金改革沸沸揚揚之際,立委柯建銘曾說,考試院可能是改革的路障。此議一出激起陣陣連漪;更有周刊以「失能的台灣科舉」為題,直指考試制度缺失。立法院正進行考試院人事審查,存廢再成焦點,曾為考試院一分子,有些話不得不說。
全世界只有一個考選部,將公務人員、專技人員考試集中由考選部辦理;舉凡農、林、漁、牧、理、工、醫、文、法、商、管理等同仁均需涉獵,也樣樣通。
前考試委員張定成第一次任典試委員長,抽中的是航海人員。闈場內,有同仁發現試題有疑問,他半信半疑,這麼專業的問題,考選部同仁怎會懂;但當與命題教授通話後,不得不佩服同仁的功力。
從另一方面說,考選部同仁又可憐,別人只有一位部長,考選部卻有廿位部長。每辦考試,十九位考委輪流擔任典試委員長;以當次考試言,典委長權威高過部長,文件典委長簽名才算數。
以實務經驗說,典委長只是儀式主持人,讓考試順利進行。典委長不可能認識各科目命題者,但考選部有典委資料庫;舉辦考試前,承辦人會從資料庫中挑出三倍以上名單,請典委長選取,名單尚須經考試院院會通過。
記得一年某考試,院會討論時,有考委就指典試委員名單中某人不適格,請考選部重擬。事後我問承辦人,何以如此,回答說:「我怎知道,報紙電視都沒登。」
有學者說,高考人事行政科沒考「人力資源管理」,好像很落伍。記憶中,曾有考委在院會主張,高考人事行政應考科目「心理學」改考「人事心理學」,理由是人事行政就該考與人事業務有關知能,後經院會討論改為選試,由應考人兩者選一應試。
當時即有人質疑,該考委出了本「人事心理學」,有打廣告之嫌,該考委否認並說不會參與命題。該考委的確未參與,但該書卻很暢銷。我說出這事,並無反對更改科目意思,只是考科如要更動,可是件大工程。
考試科目應注重實務或理論,如果考學校沒有教的,社會反彈是可以想像的。王作榮任部長時,曾有交通事業人員升資考試科目中多了些「實務」,部長大怒立即將司長調參事,理由是考些學校沒教的,居心不良,這事在同仁心中留下不可磨去的傷痕。
要考實務或是學校教的,請先建立共識,否則考選部就像伊索寓言中,父子騎驢,怎麼做都不對。
個人曾負笈英倫,訪問過英國文官委員會,也曾訪問倫敦市的區公所,她們考題很活沒有標準答案,進用新人亦靈活,只要能公平公正公開即可;在台灣一個「口試」糾結,考選部辦過研討會,好像也沒解開這個結,同仁只能「無語問蒼天」。
科博館長孫維新:「翻轉教育」不是解答已知問題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292839?from=udn_ch1012cate6873_pulldownmenu
2017-02-18 15:23聯合報 記者喻文玟╱即時報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了「物理世界」,找來台中一中、忠明高中學生,培訓百餘名學生導覽員,他們排班假日解說,每次2小時,館長孫維新自己教育訓練,他希望科普教育向下紮根,讓「學生教學生」翻轉教育。
館長孫維新表示,「翻轉教育」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陪著學生讓他們自己找到答案,孩子會產生學習自信心,「找到答案」會一輩子跟著他,只有培養孩子擁有「我可以提出問題,可以幫我的問題找到答案」的能力,才能讓孩子期待解決「未來世界的未知之事」。
孫維新說,現在的教育一直重複已經有答案的題目,看誰做的最快,這個對於解決未來問題沒有用處的,因為未來的問題誰都不知道,要培養學生「不是解答已有答案的問題」,而是讓學生「積極、願意面對新的問題」,同時能用自己的思考和基礎知識,有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才是翻轉教育要給學生的幫助。
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捐贈科博館科學中心3000萬元打造「物理世界」,他推崇科博館說,科技日新月異,很多新的系統、產品出現,館長孫維新花費很多心思,重新構思如何把空間做好的展示,開發新的展品,有6、7件都是「科博館原創、台灣製造」,不是模仿別人,百分百自己想出來,可以申請世界專利,科博館的研究和策展團隊,展現了科學的軟實力。
館長孫維新表示,現在大陸很多科教展覽館,都是直接購買美國的科學教具,他打趣說,「科博館深受居禮夫人感召,沒有把發明申請專利」,要把專利讓給全世界的人去用,因為別人想抄,還是會抄。
數學生活化害死學生 李家同:博士班再談翻轉教育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281481
2017-02-13 12:13聯合晚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1/2除以3/7,跟生活怎麼扯上關係?」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直言,「數學生活化」害死了我們的學生。現在小學生的數學題目,題目有5行之多,為了要出生活化的題目,講一個故事,結果孩子看得頭都昏掉了,「連我自己看到一個題目這麼多文字,都會害怕。」
確實,近年會考、指考考題文字敘述多。104年指考數乙非選題題目整整1頁,光是題幹就多達400多字。
李家同舉例,孩子可能原本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可是一看到題目就昏頭,不曉得題目的意思,或是害怕、緊張,就愈來愈害怕數學。
如何看待時下最流行的「翻轉教育」?李家同反問,「1/2+1/3,要孩子怎麼討論?」他直言,「美國傳到台灣來的教學方式沒有一個成功的,建構式數學搞到後來是國家的大災難」。國家一天到晚喜歡盲目地聽從外國人的講法,跟隨美國的教育方式,「美國這些都是胡扯的。」
李家同說,「叫國中生討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根本不懂要怎麼討論」,到了博士班再來談翻轉教育才對。
107課綱講求「探究式教學」,對此,李家同也直言,對於那些沒有數學天分的孩子,要他們怎麼探究?「教育部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一大堆孩子對數學沒有興趣,學校卻又教得這麼難,現在還要他們去探究?
「教育一定要搞清楚,一般人和天才是不一樣的。」李家同表示,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如果這個學生天生就對數學反應比較慢,那就應該學得比較基本,考試也要考得簡單一點,「把聰明和不聰明的孩子放在一起教,相同的進度和考試,後段班的孩子怎麼可能對數學有興趣?」
李家同表示,國中會考應該有一些比較基本的題目,使得一些程度不好的孩子,也能有一點成就感,但政府就是不肯做,題目甚至愈來愈難,這樣小孩怎麼可能會對數學產生興趣、信心?
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新課綱的「探究實作」是希望讓孩子學得更有趣,而不只是死背公式。有些偏鄉孩子學習速度確實比較慢,但會利用很多方式讓孩子跟上來。
耗20年開發「有fu」的生活數學教材 國中師自嘲傻瓜
2017-02-13 12:06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281463
很多國中生都很怕數學,新北市中正國中數學老師葉亞寧自己在讀國中時,也很怕數學課,他花了20年的時間,整理出一套「生活化數學」教材,要讓學生用「感覺」克服12個的計算盲點,更有信心地認識數學,「認識數學就像認識人」。
葉亞寧說,他讀國中時,也很害怕數學課,數學成績不好,又不是數學科班出身,「也因為如此,所以我有不一樣看待數學的角度。」
「會做題目不見得能清楚地說出為什麼。」美國Bradly University中等教育研究所畢業的葉亞寧說,國中數學教育的最大瓶頸並不是高層的複雜難題,而是基層的概念如何淺顯地表達。當學生覺得數學可以合理的解釋,自然就保有一份「合理的好奇」,當自信取代徬徨,就會有「fu」。
葉亞寧從不同角度看國中數學,書中的比喻、概念、觀念,盡可能生活化,且大多是目前教科書、參考書未見或少用的方式,教材適用時機為國二的寒假或升國三的暑假,可幫助攜手班、家教或親子進行個別教學。未來希望可以在世界各國出版,因為數學的邏輯是相通的。
葉亞寧解釋有「fu」學習的三階段,包括認識、瞭解和精熟數學。先培養對數學的感覺,有感覺,才有解題的直覺,「就像認識一個人的過程」,之後解題時,就會產生多個反應聯結。
「數學應該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葉亞寧說,現在的教科書只看到數學的專業,卻沒看到數學的平凡,沒辦法生活化,國中階段教數學的意義,應該是讓學生理解、懂得怎麼應用在生活中,甚至成年後還能講得出來,這才算是教學成功。
「這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很快了解的數學教材。」葉亞寧說,他希望「生活化數學」可以成為未來數學教育的主流,也希望這套教材,可以開啟國中生數學學習的第二個春天。
葉亞寧從20年教學生涯中找出學生常見的12個盲點,最後這12個盲點可以拼成一個人。例如:加減乘除比喻人的表情「喜怒哀樂」;無限大、無限多比喻心中的「夢想」;求面積的高代表「身高」。
葉亞寧舉例,其中一個盲點「負負得正」,他想了19年半才破解。葉亞寧說,從他小時候的部編本數學課本講「負負得正」時,就是以游泳池進水、放水的水位變化為例,跟現在的康軒、翰林、南一三家出版社的版本完全一樣,是一個很沒有意義的例子。
葉亞寧原本是從語意上找相關性,例如「我沒有沒有錢」、「老師不能不知道」等等,但是他仍認為例子不夠漂亮,想了19年半,原想放棄時,有天突然想到兒子去買紅豆餅的場景,「找錢」原來就是負負得正,例如一個紅豆餅要12元,兩個要24元,我們付了25元,小販找了1元,1元就是負負得正。
他再舉括號為例,括號就像生活中的塑膠袋或箱子,很多孩子在學數學時,對括號沒有感覺,只知道解題要拆括號,卻不習慣加括號,「適時加上括號,計算上會更方便。」
「天底下很少有像我這種傻瓜!」葉亞寧說,為了讓學生馬上有「感覺」,他挖空心思了20年。「只要我活著,就要把事情做完。」葉亞寧說,這套教材共有6冊,他已經編完第一冊「認識數學」,第二冊以後,會拿會考的題目講解各單元,教孩子如何用「感覺」解數學題。
葉亞寧說,20年來他最痛苦的是沒有靈感的時後,常常要等待靈感,還要時常否定之前的靈感,這套教材是用很多的失敗累積成的,可謂是一套嘔心瀝血之作,「作為數學老師,我最大的希望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微笑上數學課。」
去中國文化…姓名要改嗎
2016-11-25 00:22聯合報 施明雄/前政治受難者(台南市)
民進黨有立委認為扯鈴是「中國文化」,唐突說要砍僑委會預算,一些旁觀者都感覺不可思議。
說良心話,台灣很多民俗運動,如划龍船、打太極、放風箏等,還有拜媽祖、禮敬關公、三太子、土地公…道不盡的神仙,哪尊不是來自中國大陸文化?連劉姓都是來自中國的,如果要完全去中國化,所有民俗運動和寺廟神仙都不可禮敬了;狹義一下,連姓名文字語言都要拋棄,那才是真正去中國中華文化,才算切斷中華文化的根,但可能嗎?
想當年,政治受難者是反抗國民黨專制獨裁的統治;如今政黨輪替了,敵對的該是中國共產黨,國內倘若還存在敵人,如何放心對抗外來的侵略?何況,今日民主時代,掌權執政四年一輪,放開心胸包納異已,製造更多朋友,才是為政者該作的事。
劉委員這次發言,真是作小了自己。
劉世芳「扯鈴說」扯出花媽的心事
2016-11-30 16:12
http://udn.com/news/story/6840/2139233
【文/紀淑芳】
民進黨高雄市立委劉世芳為力求表現曝光,近期的質詢讓想拉抬她接任市長的花媽感到吃力。雖然劉世芳民調落後,但由於她尚未起步,菊營也準備啟動拉抬計畫,未來怎麼樣還很難說。
民進黨高雄市立委劉世芳日前在質詢時,批評書法、扯鈴是中國文化,主張刪減僑委會海外巡迴教學項下的八十萬元相關預算,引來巨大負評後,劉旋即改口,並以實際行動支持扯鈴運動,捐款五萬元給楠梓國小扯鈴隊,希望讓事件盡早落幕。
事實上,台灣由於國中小校地面積有限,各校積極推廣扯鈴運動,高雄市更不必說了,近年還舉辦市長盃扯鈴錦標賽,曾任高市副市長的劉世芳應該不會不知道。這樣一質詢下去,連市長陳菊大概都糗了。
從劉世芳近期一連串包括終身管制退將赴中等質詢,看得出她力求表現曝光,卻福禍難料。「這類質詢,頗符合『劉教官』向來的風格。」黨內人士半開玩笑說。
劉世芳是學化工出身、環工碩士,理工背景的她做事一板一眼,口氣不時嚴厲,因此私下被稱「劉教官」。她的行政歷練涵蓋中央到地方,還曾任行政院秘書長、總統府及國安會副秘書長,資歷赫赫,但長年沉浸官僚行政,也讓劉世芳少了一味類似花媽那種讓人覺得溫暖、包容的特質,讓花媽這回要拉抬這位欽點市長接班人時,有點吃力。
由於高雄是綠營地盤,初選過關等同大選過關,陳其邁、管碧玲、林岱樺、劉世芳、趙天麟幾位有志競逐的人選,私下競爭得厲害。不過,綠營人士坦言,「太陽旁邊看不到星星、月亮」,由於花媽還在任上,幾位候選人急欲自我宣傳,又不敢倡談市政,因此選擇一些「邊邊角角」的中央議題爭取曝光,如先前管碧玲表態贊成解凍國民黨黨產發黨工薪水,便引來不少綠營支持者抱怨「小英在推轉型正義,為何唱反調?」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52期;訂閱新新聞電子版】
新新聞
《新新聞》創刊於1987年,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以「不鳥官僚政客,祇問百姓蒼生」的態度,善盡媒體人角色。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以「追求公正.發掘真實.尊重進步」自我期許。
中時快評》掛文化賣政治
民進黨政府使盡洪荒之力強奪中華文化總會,蔡英文可望如願接下文化總會會長。但總統府得了便宜還賣乖,發言人黃重諺諷刺前會長劉兆玄,「不是名字叫上官鼎,就表示是文化人」。這話雖說得極不得體,但也透露出綠營的心虛,原來他們還知道掌管文化總會,多少該有點文化人的底氣。
如果筆名上官鼎的劉兆玄不能是文化人,想必即將接任會長的蔡英文距離文化人就更遠了。不過,蔡英文是不是文化人並不重要,因為民進黨以極其粗暴的手段介入中華文化總會後,大概也沒多少人指望他們能從事與中華文化有關的工作。
文化總會或許有風光的創立歷史,但是經過台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後,當時再次執政的國民黨,所接收的其實已經是個小而又小、連自己都養不活的窮機關,只是掛著個「文化總會」名稱好聽而已。陳水扁且將名稱去中華,改國家文化總會,在其8年任內,文化總會的業務已與中華無關。
這次蔡英文對文化總會志在必得的吃相難看,外界擔心民進黨故伎重施,取了中華去中華。但有訊息傳出,蔡英文意欲以中華文化總會作為與中國大陸交往的一個平台,因為520之後兩岸關係急速冷凍,而文化總會經過劉兆玄的努力,與大陸文化界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關係,並有數個合作計畫,是以蔡英文或者可能留下這一「中華活口」,以方便兩岸往來。
此若為真,只能說蔡英文天真。兩岸要交往,明擺著一條康莊大道,蔡英文不走,卻偏要去搶這條羊腸小徑,文化總會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能有今天這點局面,憑的還真是劉兆玄的名字、面子和裡子。然而,上官鼎有辦法跟對岸談文化交流,蔡英文就是不能。
因為,任誰都看得出來,蔡英文「德侔道昌」的是政治,不是文化。
國小台語課本全是羅馬拼音 大人喊苦:是要逼死誰?
https://udn.com/news/story/9/2285699?from=udn-relatednews_ch1
2017-02-15 11:53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一名網友在爆料公社貼上一張滿滿羅馬拼音的台語課本照片,表示朋友的孩子學校作業竟是要把整篇羅馬拼音翻成台語,讓他大呼「是要逼死誰?」希望網友能幫忙。許多網友則直呼也太難,看起來好像越南文。
為了振興台灣本土語言,國小學童必須在台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中選一種學習。然而,近日就有網友上傳朋友小孩的台語課本內容,課文滿滿都是羅馬拼音,回家作業還是要將拼音翻成台語,讓他直呼「是要逼死誰?」希望看得懂的網友能幫幫忙。
許多網友則表示,乍看還以為是越南語,實在是太難懂了,「祖宗八代也猜不出來」、「慘!我完全看不懂」、「是在學拼音還是學台語,應該要用正統的台語寫法吧」、「考驗家長」、「看到這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會台語」。
事實上,目前台灣的閩南語教育使用的正是「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其拼音也有對照表,因為一般人沒學過自然看不懂。部分網友則認同台羅拼音是必要的,「有系統的學習,是保留這個語言的正確方式」、「以前上過台語讀寫,其實上過課之後會覺得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