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懷念新聞系頑皮豹—徐佳士老師 觀天下/真相慢郎中 塗翔文/「艾美懷絲」:紀錄片該做到的事
2015/12/26 13:25:40瀏覽192|回應0|推薦0

 

聯合筆記/懷念新聞系頑皮豹—徐佳士老師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402218

2015-12-26 02:17 聯合報 謝邦振

臉書貼出徐佳士老師過世的消息,想起年初才看到公視重播「銀髮熟年」,由孫越專訪徐老師,暢談到東北當特派員,出國留學,回國任教,兩位長者娓娓道來。徐老師的丰采,一幕幕回憶重現。

進新聞系,全因西語系拒絕了我,無處可去。而徐老師,在我最無助時,給了我機會。

大一念阿拉伯文,對那右左橫寫的文字與可蘭經毫無興趣,只想轉到西語系做文學的夢,通過文學史筆試,口試時,第三題,余光中主任用英語問:「看過木偶奇遇記嗎?感覺如何?」這冷僻一問,答不出就結束話題,慘遭淘汰。一氣之下,把省下飯錢買的白玉苦瓜、左手的繆思、敲打樂拿到八角亭燒了,以示絕決。年少幼稚,等當了記者,才又從「中文之式微」讀起。

別的同學都是聯考一試進新聞系,我是走投無路,去敲系主任的門求見,破除心理障礙後,才敢一試轉系。當時的徐主任,竟不在意我的無禮。

「主任,聽說能轉進新聞系的,都是有背景的同學,家世要好,是真的嗎?」徐老師眨眨眼微笑著說:「你來試試就知道了,沒有這種事。」

考試那天,上午筆試中文、英文,不難;倒是下午口試毫無信心。室友告訴我,新聞系都是以貌取人,不要不相信。他們為我張羅好襯衫、西裝褲、皮鞋,全身打扮,除了內衣褲,沒有一件是自己的。

下午準時進新聞館等叫名,忽然間助教跑出辦公室宣布:「從這一次起,轉系考取消口試。」當時真有點失落感,辜負了一身行頭。徐老師說的沒錯,放榜錄取八名,來自各系,我就以中間第四名進了新聞館生活讀書。

當時新聞系的老師各有特色。潘家慶老師上課嚴厲,「沒把握的,在此下馬」,結果沒有人退選,修完課後,每個都是他口中的好學生。陳梁老師永遠愁眉不展憂國憂民,採訪寫作的案例說不完,上課沒有人敢遲到。王洪鈞老師的課長達一年,兩學期居然新聞的定義還沒講完,西裝上衣口袋一定露著白絹帕,國語說得好聽極了。漆敬堯老師對我們永遠不滿,每堂課都要訓誡,「再不用功,連工作都找不到」,他的警告完全沒有應驗。

新聞館是我們專屬的小天地,就像自家一樣,男男女女下了課回來,圖書館的書桌被我們當椅子用,坐上桌面聊天說笑,徐老師看了也只淡淡的一句,「小心別掉下來」。他是老師中最和藹的一位,穿西裝、穿長袍都好看,腿腳長,步上講台動作像極了當時流行的卡通頑皮豹,班上同學給取了這個外號,就一路傳下去了。

當時新聞系沒什麼教科書,教中外新聞史的李瞻老師倒是兩大本著作,永遠念不完,同學稱他Bluce Lee。徐老師的傳播理論,完全由他口授筆記,注射理論、子彈理論、花車效應…,囫圇吞棗,後來才知道,他是引進傳播理論的大師。那個年代流行麥克魯漢的怪論,冷媒、熱媒、地球村、媒介即訊息,都是他課堂上常講的,我們終身不忘。

新聞系快樂的生活很快就結束了,畢業當兵,當記者。經常追著人間副刊閱讀徐老師的「晨鴉曉唱」,許多國內外新聞事件,透過他簡短的理論分析、引介,都有不同的感受領會。

畢業幾年後,與老師相見於吳舜文新聞獎典禮,老師當然誇獎,我只說,「因為評審是老師」。大家都忙著拍照時,我竟異想天開:「請老師幫我們建議吳舜文董事長,把這個獎提高到一百萬元,變成台灣的普立茲新聞獎。」

這個願望,到現在沒實現。徐老師一定沒跟吳董事長提。

 

 

觀天下/真相慢郎中

2015-12-26 03:32 聯合報 張佑生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402281

 

好萊塢影星勞勃瑞福與凱特布蘭琪主演的「真相急先鋒」正在此間上映,電影觸及美國總統大選,頗具啟發性。

電影講述的是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前,CBS招牌新聞節目「六十分鐘」踢爆尋求連任的布希總統,涉嫌靠爸用特權逃避越戰,留在美國當國民兵飛行員,還開小差。

這是很嚴厲且殺傷力很大的指控。倘若能證明屬實,布希恐怕會敗給民主黨候選人,也就是現任國務卿柯瑞。消息來源是一份備忘錄,整起事件後來也被稱為「備忘錄門」(memogate)醜聞。

長話短說,節目製作單位原先採訪的消息來源後來改口,所謂的「備忘錄」無法百分之百證實為真,凱特布蘭琪飾演的製作人梅普斯被開除,勞勃瑞福飾演的傳奇主播丹拉瑟黯然退休。

整起事件是很好的新聞傳播教材。製作單位固然可以歸咎於「陰謀論」,質疑布希陣營蓄意提供假消息打擊媒體,但是媒體沒有善盡查證義務就倉促報導,反而「於有疑處不疑」,才是最大致命傷。

新聞工作永遠有截稿和獨家變通稿的時間壓力,以本案為例,《浮華世界》雜誌當時也在調查,丹拉瑟甚至揚言電視台如果不播,就要告訴報紙來公開。

不過,勞勃瑞福在片中的幾句話很有意義,特別是媒體永遠應該問(政治人物)艱難的問題;「當媒體停止提問,美國人民就輸了。」

對照台灣的總統大選,媒體碰到候選人實問虛答司空見慣,甚至乾脆拒答,斥責記者別問這題。遇到這種人,無論是急先鋒或慢郎中,恐怕都問不出真相。

 

 

塗翔文/「艾美懷絲」:紀錄片該做到的事

2015-12-17 19:13 聯合報 塗翔文 (影評人)

http://udn.com/news/story/7341/1384630

「艾美懷絲」蒐集艾美懷絲珍藏影像和創作手稿,更呈現她艱辛的愛情故事。圖/美昇提供

我有套或許不太嚴謹的分法來看待紀錄片,粗略地劃分成兩類型:一是在事情的開始或過程中涉入拍攝,有機會追出驚天動地的結果,也可能根本無疾而終;另一種是「命題作文」式的作法,已有既定目的、事實或素材,考驗創作者如何找到最適切的觀點切入,甚至從中再挖掘出不同層次的思維。目前台灣大部分紀錄片都是後者,可惜真正能做到鞭辟入裡、觀點深刻的,屈指可數;而以已故歌手生平為題材的這部「艾美懷絲」,便是此類作品的出色典範。

艾美懷絲是樂壇傳奇,她才華洋溢與醜聞不斷交相並置的傳奇人生,顯然不是件新鮮事。這部紀錄片仍敢選擇一個看似最理所當然的敘事策略,完全順時地呈現她的故事,卻絲毫沒有拖泥帶水、舊飯冷炒之感,重點即在於作者對所有素材的瞭若指掌,並從中整理另一個嶄新、私密的角度,帶領觀眾重新認識這個早被媒體與社會意識集體型塑出刻板印象的一個「名人」。

電影從一段艾美小時候為姐妹淘清唱生日歌的影片開始切入,她的音樂天賦,她在性格上既我行我素卻又脆弱不安的對立面,很快就被聚焦。突如其來的走紅,加上感情路的不順,都把這個適應不良的女孩,漸漸推往失控邊緣。我們很難不被導演亞思夫卡帕選擇與分析影片素材的細膩眼光所打動,每每在許多不經意的影像攫取中,他就是能找到艾美敏感複雜的表情細節和肢體動作,似乎在張狂喧囂的背後,永遠隱藏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這類人物型紀錄片,少不了大量訪談,但本片刻意不呈現受訪者的臉,而以旁白描述配上艾美的影像畫面,並與她最直接投射心情的歌曲、詞意,達成妥貼的佐證與註腳。我們最終看見的不是當紅藝人被剝削或自甘墮落的偏頗結論,而是忍不住回頭自省:我們真的瞭解她嗎?我們有資格批判她和她身邊的人嗎?她從一個自在唱歌的女孩,到最後站在台上卻拒絕開口的窘境,你我難道不是整個結構中默許一切發生的參與者?

「艾美懷絲」從歌手傳奇,逐漸深鑿出複雜的社會性,於是這部紀錄片產生了高度,並非只是部可憐兮兮、博取同情的煽情影像,它提出了超越主角經歷以外的觀點,刺激著你我思考。我總覺得,一部真正好的紀錄片就該理應如此,至於逼觀眾或笑或淚,那是虛構的劇情片才該做的事。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40486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