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李宗瑞條款保護誰
中國時報
主筆室
立法院三讀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明訂任何人皆不得透過媒體、網路等其他方式,公開或披露被害人姓名與可判別身分的身分資訊,違者可處10萬元罰鍰,避免被害人及其家屬受到二度傷害,儘管立意甚佳,然而網路未採實名制,行政機關如何揪出害群之馬,實務上恐有難度。
這項修法被稱為「李宗瑞條款」,主要是李宗瑞性侵偷拍事件爆發後,網路流傳出他所犯下性侵案的偷拍影像,女主角被編上代號,網友從影像中猜測被害人身分,讓許多女藝人遭影射,演藝生涯陷入低潮。由於當時法令僅約束媒體,對一般民眾傳播未有限制,就算媒體不報,被害人的身分還是成為民眾或網路鄉民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
事實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對媒體如同緊箍咒,更是一不小心就會觸法罰錢的「地雷區」,媒體報導性侵害案件已經格外小心,不讓被害人可供辨識資訊曝光,照片或影像也以馬賽克、變音處理,但仍不免有所疏漏,以致成為各地方政府裁罰的對象。
尤其,怎麼裁罰,通常是行政機關說了算,甚至還要看檢舉人是否刻意選擇特定媒體舉發,況且性侵案件以熟人性侵居多,媒體為報導真相,報導加害人,被害人身分就足以辨識,反而是對加害者的另一種保障,特別是性侵殺人重大案件,加害人行徑令人髮指,卻又無法描述被害者身分背景,媒體動輒得咎,無所適從。
部分性侵害案經偵審後為合意性交,裁罰卻已成立,顯然行政裁量權過大,易衍生爭議;況且網路無遠弗屆,檢方迄今仍查不出李宗瑞影像檔從何流出,行政機關是否有此偵查能力?如此修法,最後可能徒具形式。
(中國時報)
社論-記者快來抄?主流媒體不能失格
熟悉媒體生態實務者大概都清楚,隨著社群媒體影響力日增,大眾媒體與社群媒體的生態鏈,早已從早期社群媒體網友追著主流媒體新聞進行評述,主客易位演變成大眾媒體依賴社群媒體提供消息來源與接受爆料,大眾傳播媒體記者不上網跑不出新聞、編輯找不出頭條或塞不滿時段。這種趨勢所釀成的負面效應,一直都被嚴重低估。
最近發生的一樁事例,恰巧可以為這種負面效應做一個見證。日前彰化地院對頂新食品案做出無罪判決,輿情譁然,紛紛發起抵制頂新產品行動,台大校長也宣布台大「無限期抵制」。但一位自稱在該校食科所任職者在臉書爆料,指頂新早先裁掉所有台大食科所背景員工和實習生,欺負了台大,台大卻無對策,現在台大終於有機會「霸氣滅頂」。
這則訊息在臉書曝光後,立即被許多主流媒體大幅報導,但幾乎所有報導都只是「引述」,內容大體一致。
這中間只有一家媒體記者做了查證,意外發現了事實真相。主要是因為去年10月間頂新案瀰漫的社會氛圍下,台大食科所決定主動跟頂新解約並終止合作,台大食科所背景的員工和實習生因合約解除而離職,並非如爆料者所指,是因為法官的無罪判決所引發的後續報復與扺制,頂新也不是無理革除具台大食科所背景員工。
更離譜的是,這位所謂助理教授並非食科所教師。
這樁事件的始末,有幾點徵候確實令人有些不安。首先,鬧了這麼大的新聞,從頭到尾竟只有一位記者鍥而不捨地查證到底,而且就算查證到真相,也沒有多少人理會,
其他的記者幾乎就是依著臉書內容照抄,顯見在媒體芸芸眾生中,這位查證的記者只是罕見的例外,其餘記者都習於只引述而不查證,爆料的內容有錯,全部報導就跟著一起錯到底。
但是,針對消息來源進行查證,本來不就是媒體記者的基本動作嗎?何以如今在引述社群媒體的內容時,竟自動省去了這個基本動作呢?
主流媒體記者一面倒依賴社群媒體內容的另一項負面效應,是它提供了有心人士操弄媒體的空間,特別是當媒體記者越來越偷懶,越來越對社群媒體的內容不經查證地照單全收時,那麼很自然就會出現若干訊息供應的平台,藉由訊息操縱主導大眾媒體的走向。
例如最近幾年在Ptt鄉民百科中就特別有置放一個「記者快來抄」的欄目,提供鄉民釋出各種訊息,公開召喚記者上網來引述、甚至來抄襲。而臉書平台上也發展出一個熱門社團自稱「爆料公社」,專門提供各種內幕與所謂的八卦,供主流媒體引述。
而確實已有不少記者每天盯著這些平台在發新聞。這些訊息中當然存在著有新聞價值的內容,但也有不少內容根本是捕風捉影,甚至是憑空杜撰的,如果完全不加查證,等於就是聽任這些錯新聞、假新聞的流傳!
西方學界與業界很早就警覺社群媒體在訊息傳布上的威力,有心人士如何可以藉由部落格、推特與臉書的交互為用,逐步全面掌控主流媒體的議程,特別是一個經過刻意打造出的訊息,可以透過不同社群媒體平台的交互為用,將一項經包裝過的訊息迅速而有效的傳遞出去,並讓主流媒體跟著起舞,假如這個訊息其實根本只是一則謠言,或是發送者懷有不良善的動機,很可能就會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而要避免這種風險,除了「查證」,還是「查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
很遺憾的是,這種原本該是最基本的要求,卻是越來越不受到重視,許多主流媒體記者為了貪快,往往不經縝密查證,或是先射箭再畫靶,只求渲染,不問真相,最終淪為若干有心人士的操弄工具。
嘗試想想,假如在網路刻意釋出若干聳動的訊息,就能讓主流媒體很容易就上鉤,甚至是照單全收地引述,試問有誰還會尊重記者的專業?這幾年主流媒體的許多表現讓人看不起,不是沒有緣由的。試想當一個訊息平台被命名為「記者快來抄」,背後其實暗喻了多少的嘲諷與輕視!
(中國時報)
媒體評論-我們都被網友說綁架了
中國時報
趙哲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09000422-260109
哈密瓜的「哈味」最近很紅。數位化影音底子夠深的網友,近來應該都看過Youtube裡「哈味」集錦KUSO影片。起因是有線電視記者訪問了一位婦女有關哈密瓜的問題,看著鏡頭的她說,哈密瓜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因為哈密瓜有一種「哈味」。
因為受訪者文詞公式化,聲調好笑,又加上手勢特別,網友看到這則新聞後,「哈味」模仿風潮興起。有的人照樣造句、有的人混音剪接搞笑影片,變成一股另類「哈味現象」,與之前泛舟哥說「颱風天就是要泛舟啊!」有異曲同工之妙。
「網友」作為當前媒體最紅的「集合體」,似乎與大眾媒體完全偏斜到網友發言觀點為主的陳述有關。麥克魯漢曾說科技的訊息延伸,讓受眾「重新部落化」,網路社群連結不認識的網友,但這樣社群部落化,完全與地域或友誼無關,只為短暫的興趣、話題、娛樂喧囂的氛圍。
KUSO創造「哈味」的少數主動網友,因為大眾媒體吸引式的幫忙宣傳,綜藝節目套用,這些流行語如同病毒,網站標題、部落格、FB粉絲頁為了要搶流量,尋求點選策略,都會掛上突然爆紅的「關鍵字」提升流量。大數據商機前的廣大資訊消費者,盲目被所謂的「網友說」,決定我們新聞注意的取向。
網路自由與匿名精神中,身分遊動、飄忽、分散,處於多重製碼與解碼各種分身的網友們,有KUSO型網友直接把訊息穿梭變裝,成為媒體景觀活潑的一部分。然而,受限於數位落差的網路環境、電腦使用門檻的傳統受眾,變成沉默的閱聽人,任憑網友說的新聞擺布。
目前新聞論述的狀況,網路上不確定消息、網友臆測和評論意見或貼文,早成為新聞記者報導新聞的唯一來源。這麼多電視頻道,網站五花八門,觀眾都以為自己活在一個「自由意志」的資訊社會,但事實正好相反,我們都被自己和環境眾人的衝動給綁架。
民粹現象,正好就是「網友說」新聞的體現。歷史學家拉希所論述《自戀主義文化》說到,以我為尊的世代,尤以數位化多重身分的表徵,對聽取不同意見或關心他人利益,感到既耗費心力又矛盾;新聞沾一點,訊息戳一下,自我轉為自戀,分享帶有目的,讓網友身分更加複雜化。
大眾媒體受限時效,只能傳遞表面觀察,無法深層新聞分析。但「主動公眾」的身分,也就只是一些在網路連結中觀賞、回應、創作的網友們,這不過是閱聽人的一部分罷了。
哈味流行語勢必沉寂,另一個KUSO議題又將興起。到底有多少網友,比重多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集合體「網友說」,才能代表新聞的信度?似乎不是太重要,因為,「網友說」不重要。(作者為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中國時報)
聯合/你不知道的自由
2015-12-07 02: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361063
想要成為總統,有一條你不知道的捷徑。一名男子今年中登記改名為「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洋洋灑灑十五字,創下最長姓名的紀錄。藉此,他也把總統二字鑲進了自己的名字裡了。
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改名如此方便,如此隨心所欲。最初,黃宏成在本名後加上「台灣阿成」四字,嫌不過癮,又加上「世界偉人」四字,然後又加了「財神總統」四字,這口氣也符合台灣葷素不忌的多神教氣味。
黃宏成本來要參選總統,因過不了門檻,轉而參選立委。
撇開黃宏成名字中那些偉大封號不談,人們更好奇的是:戶政事務所對於改名已經到了百無禁忌一概接受的地步了嗎?
這個問題,恐怕戶政部門也無法回答。在這些年個人自由和權益至上的年代,什麼固有習俗、制度規範、社會共識早都被解構,拋在腦後。
最近,幾家攝影器材行連續遭到詐騙,租借器材需要抵押身分證,但詐騙者藉口身分證遺失,一個月內向戶政部門申請補發七次,因而持續得逞。
令人困惑的是,這家戶政事務所一個月內向同一個人發出七張身分證,難道只知公事公辦,一點警覺都沒有,不曉得自己在為虎作倀?
再看國家大政,也充滿這類無邊無界無規範的自由。以政黨為例,今年台灣新增了廿六個政黨,使全台政黨達到二八六個之多,其中九成以上是你我沒聽過的政黨。
在黨禁森嚴的年代,組黨要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在自由無限暢飲的時代,則比成立學生社團還容易。台灣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政府想要把人人變成大學生,結果卻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政府還得編列百億元預算才能教低品質的大學退場。
你不知道的自由還很多,別人無限暢飲,可能是你埋單。
聯合/「抱怨有理」風氣脅迫了專業尊嚴
2015-12-09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365694
日前一則小新聞:兩人結伴上山打飛鼠,結果一人誤擊另一人,因位處偏遠,警消共出動近五十人花了八小時接力救援;諷刺的是,該獵槍未合法登記,違反了《槍砲彈藥管制條例》,以致警方一面救人一面移送法辦。
這種因個人過失而耗費社會資源的事屢見不鮮。前不久才發生民眾著涼鞋登山扭傷腳踝,勞動空勤總隊出動直升機救下山。今年稍早則有一起罕見的國賠事件,某大學生獨自登山,失蹤後大批警消搜救未果,最後確認罹難,結果家屬狀告南投消防局搜救不力,法院判決應國賠兩百多萬元,判決理由包括並無法規禁止民眾在氣候不佳時入山。
台灣社會中這種「民眾犯錯有理」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不但耗費社會資源,對很多執行公務或專業工作者更形成「建功無賞,出錯必罰」的壓力。令人最心有所感的就是當今醫護人員的處境,每天在第一線接觸大批傷患和家屬,工作待遇受健保機制限縮也都罷了,更有挫折感的是隨時處於被打、被告的風險。很多醫護人員心灰意冷、甚至執意轉業,並告誡子女不要再入此一行業;社會也漸漸察覺出醫界「五大皆空」的困境,很多人擔心往後生病、手術將無醫生可看。
台灣本來並不是一個民風強悍、具暴力傾向的社會,但近年來逐漸出現許多離譜現象:很多民眾仗恃「民意我最大」,動輒「抱怨有理」,對提供服務的一方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千錯萬錯一定是別人的錯。颱風過後停電,台電維修人員於執勤時遭民眾圍毆;連續假期後車站塞爆,民眾抗議、怒罵、嗆聲,讓連續加班忙到腿軟的站務人員還要鞠躬道歉。難怪有評論者譏諷,民眾為搶購美食可排隊兩三小時,對辛勤服務大眾的工作人員卻全無耐心,遑論表達感謝。
在這種「苛以責人」的氣氛中,相對變化的,則是很多人「寬以待己」到了離譜的地步:明明是自己有疏失在先,理不直卻愈發氣壯,牽涉個人利益時尤然。日前一位擔任大學教職的民眾投書媒體,批評台灣高鐵顢頇,起因於他為母親訂購敬老票,櫃台取票時母親未帶身分證件,依規定無法列印車票,只能購買普通票。這位民眾指責高鐵不近人情,理由包括母親老態龍鍾以「目視」即可判斷,還有自己的身分證可證明母子關係等等。其結論,是從管理學角度批評高鐵應改善,否則將面臨危機云云。
高鐵的敬老票乃五折票,差價由政府補貼。凡特殊身分者購買折扣優待票,應出示身分證明,這不但在高鐵的購票辦法中白紙黑字寫明,環顧全世界亦多有類似規範。
這位民眾夸夸而談管理學理論,但僅僅強求對折扣票消費者應可「目視判斷」這點,道理上就說不過去,卻兀自振振有詞訴諸公眾評論。
台灣的服務業在華人社會中被誇讚為特別細膩周到,恐怕是受過許多消費者刁難才磨練出來的吧?
「顧客永遠是對的」落實起來,縱容出部分民眾自認應受人伺候的心態,卻也把服務業變成了「伺候人」的行業,多少工作人員受到無盡委屈。
台灣有過官僚權威無限大的時代,企業財團氣勢如大鯨魚,老百姓普遍有「民不與官鬥」的心理,個別消費者吃虧受氣多自認倒楣。
但隨著民主化進程,民眾權利意識抬頭,「民意我最大」的氣氛膨脹至不可收拾的地步。今日台灣,政府決策往往傾向討好民意,官員挨罵如家常便飯,處境有「官不聊生」之說,決策基礎縱有專業意見支撐,最後為了避免被罵,還是向民意低頭。
小事如放颱風假,敢於根據氣象專業判斷說「不放假」的地方政府幾希?最後多半是在明明風平浪靜之下,作出了令台北市長柯文哲自嘲「這種天氣放假對不起民族國家」的決策。
大事如加碼老農津貼和調降健保費率等,明知違背專業判斷和長期發展利益,但「被罵怕了」的心理讓決策者動輒屈服於民粹壓力。
委委屈屈的服務業,畏畏縮縮的決策者,養出「會鬧有糖吃」的小孩,長期下來卻置產業發展和國家財政於險境。這種情景,在政黨競爭選票的風潮下,只會越來越糟。最終,還是要靠「人民作主」的這一端覺醒,別再放縱「抱怨有理」的風氣欺壓專業尊嚴和理性決策了吧!
聯晚/可怕的造謠螺旋
2015-06-30 15:06:16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025427
傳播學理論有個「沈默螺旋」,意思是當民眾認為自己的意見是少數時,會傾向保持沈默;於是被認為是少數的聲音越來越小,被認為是多數的聲音越來越大。
在沈默螺旋裡,最危險的就是「多數意見」可能只是假象,但在螺旋效應下,真正多數的民意很可能被掩蓋,甚至消失。
如今台灣也有另一種奇特的傳播現象,可與「沈默螺旋」相比擬,叫「造謠螺旋」:造謠者透過主流媒體、網路或名嘴,或有意或無意散布錯誤訊息,然後彼此引用、評論,進而擴大、渲染,一段時間之後,謠言取代了事實,真相反而模糊不清。
這些被散布的訊息,即使後來經過證實是謠言,
一來澄清的效果比不上謠言散布的力道與速度,
二來謠言散布者往往順勢轉移焦點、另闢戰場,往往讓造謠螺旋無限上升、放大,終於三人成虎,以假亂真。
造謠螺旋之所以可怕,在於其事前幾乎無法預防,一旦發生,也很難遏止。對有心人、尤其是某些政治人物而言,這也是最廉價的傳播方式。在造謠螺旋裡,除了當事人受傷外,網路鄉民藉此達到「影響力」的虛幻感,名嘴賺了通告費,媒體賺到了點閱率或收視率,幾乎是「無本萬利」。
此一亂象,近年在諸多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裡屢見不鮮。許多被廣泛討論的爭議話題,最後都發現原來被質疑的焦點,根本禁不起事實的考驗,但傷害已經造成,受害人的名譽難以回復。去年九合一選舉,「造謠螺旋」達到另一個高峰,也永遠改變了台灣的選舉風貌。
總統選舉攸關國家未來四年的執政權歸屬,從現在的選舉態勢來看,幾乎已可斷定「謠言螺旋」將成為選戰的主旋律。遺憾的是,除了當事人訴諸法律,讓「司法還正義,但不能還公道」外,很難有具體辦法遏止歪風。對台灣的民主之路而言,這無啻是既悲哀、又無奈的結果。
社論-政府統計要專業,不可浮誇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08000014-260202
日前經濟部召開「台美產業合作推動小組會議」,檢視近年美商來台投資情況,相較於去年美商來台投資200億元台幣,經濟部表示今年促成美商來台投資的成績斐然,高達619億元台幣,另外也促成台美產業合作十六案,深化台美產業合作。
經濟部這份招商成績,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然而根據本報報導,去年經投審會核准自美來台投資僅新台幣44億元,今年前十個月也只有新台幣32.4億元,與工業局宣稱的200億元、619億元有天壤之別。把這兩項統計擺在一起,任何人都會瞠目結舌,自然也就會懷疑政府統計有浮誇之嫌。
對於這兩項統計差距這麼大,並被媒體報導,經濟部理應由工業局邀集投審會、統計處等相關單位深入討論,並依據專業統計定義,加以釐清對外說明才是。遺憾的是,經濟部隨後僅發布一則兩百多字的說明稿以為回應,原文如下:
「由於本部投審會及台美辦公室兩者對於招商引資的計算方式不同,經本部台美辦公室今年1~10月協助對美招商新台幣619億元,其中投資額係包括美商繞道他國間接來台投資、在台盈餘轉投資、在台設立研發中心等項目。
另外本部投審會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商直接來台投資項目為主,並依投資案內容分年認列。因此,依據本部投審會統計,今年1~l0月美商直接來台投資金額僅1.08億美元(約新台幣32億元)。基於上述計算方式的差異,才造成媒體對本部所提供的招商引資成效數據之誤解。」
這份說明稿解釋了部分疑問,但多數問題在這寥寥二百餘字裡依舊沒說清楚。
首先,619億元與32億元差距實在太懸殊,到底有多少來自繞道他國間接投資,有多少是在台盈餘轉投資?這一點經濟部仍然沒有交待清楚,難以讓人相信政府招商成績沒有吹牛;
其次,經濟部宣稱619億元是招商的成果,然而這果真是使無為有的招商成果,抑或是順水推舟把人家原本要來的投資列入成果,文中亦未交待清楚;
第三,文中說投審會的統計資料是「分年認列」,此話頗堪玩味,這難道是指工業局(台美辦公室)招商成果619億元並非實際到位數,只是承諾投資而已?然而對於媒體明指這是實際到位數一事,這篇回應稿亦未加以否認。
眾所周知,實際到位與承諾投資有時間差,兩者差距不小,但實際到位數與投審會核准的數字則相去不遠,619億元到底是承諾數,抑或是實際到位數?剪不斷,理還亂,二百字的回應稿是愈說愈糊塗了。
投資是總體經濟指標中最易混淆的詞彙,莫說上述招商投資內涵模糊,語焉不詳,就連經濟部主管的民間新增投資統計也經常是不知所云。舉個例子,每年新增投資計畫的金額有多少?這是一件事,而一個投資計畫可能歷經四、五年資金陸續到位,如此一來每年到位的總體投資金額有多少?
這是另一件事。前者是計畫投資的數字,後者是實際到位的數字,前者係景氣領先指標,後者係景氣同時指標,如此重要的兩項數字卻也經常被混為一談。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是每年底政府發布「推動民間重大投資成效」達標的情況,然而這到底是計畫投資達標?還是到位投資達標?經濟部的說詞,也經常讓外界聽得一頭霧水。
過去曾有部會首長質疑:「何以經濟部主管的重大投資統計大幅成長,GDP裡的民間投資卻沒有等幅成長?」這是個好問題,但要釐清此一問題,首先要檢視一下這位部長看到的是計畫投資數或實際到位數,GDP的投資談的是到位的數字;其次,經濟部主管的重大投資金額包括廠商購地、建廠、買設備等經費,而GDP裡的投資(固定資本形成)是不包括購地支出的,兩者內涵有別,若不加以釐清,這兩個投資統計當然會兜不攏。
我們建議經濟部應該就自己主管的僑外投資、海外招商投資、列管的民間新增投資先行釐清,釐清之後,再與央行的外人直接投資(FDI)、主計總處編製的民間投資加以比對,如此一來即可了解哪些是口頭承諾數、哪些是計畫投資數、哪些是實際到位數,以及哪些該列入GDP的民間投資。把這些弄清楚了,未來談起投資,就可以大大方方的談,而不至東躲西閃,並被外界誤解為膨風、吹牛。
民眾對政府統計的信任,得之不易,但信任的瓦解只在一夕之間。近年由於政府統計資訊的公開,贏得外界不少肯定,但此次招商統計一再的含混其詞,避重就輕,有損政府統計的信用。長遠之計,經濟部應由工業局、國貿局、投審會、投資處及統計處共組「投資統計專案小組」,將目前凌亂的、重疊的投資統計加以系統化,並與GDP的民間投資聯結,逐季對外公布,如此才是治本之道。熟悉招商的經濟部鄧振中部長,想必會重視此一問題才是。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