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龍應台:創傷該被治療 60年不晚
2009/09/03 07:45:40瀏覽419|回應0|推薦1

龍應台:創傷該被治療 60年不晚

·          2009-09-03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2537+112009090300369,00.html

 

醞釀十年、閉關一年,龍應台完成追溯過去六十年時代命運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昨天新書發表會上她忍住淚水說:「這七年我父親過世母親失憶,我發現我對他們以及那一代的人其實都不認識,但那扇門已永遠關上了,所以我決定動筆,用文學的方式對這一整代已剩下不多的人,做一個致敬與告別。」

     

昨天,龍應台扶著幾位滿頭白髮的長輩一同出席,他們是這本書的主角,也是她在寫作過程親自採訪過的人物他們是十二歲就從家鄉舟山被抓上船,成了少年兵的桑品載;從新幾內亞日軍戰俘營倖存下來的老兵李維恂;從抗日打到國共內戰的林精武,以及目睹家鄉濟南城破的盧雪芳。

     

用文學書寫 對上一代致敬與告別

     

而台籍日本兵柯景星曾在婆羅洲當日軍俘虜營的監視員,當時服從命令處決戰俘,在戰後反被判刑;來自台東卑南鄉的原住民陳清山和吳阿吉,一起加入國軍到大陸打仗,先後被俘成了解放軍,五十年後才回到家鄉,吳阿吉因為八八水災家園被沖毀,無法前來出席。

     

寫作過程中,龍應台為蒐集史料跑遍了三大洋五大洲,更上山下海、求助各種單位,才一一發掘出這些「不知名的小人物」,將那個時代生死契闊的流離經歷寫成這部書,像是她好不容易從一串新幾內亞拉包爾戰俘營的名單中,聯絡到老兵李維恂,卻聽見他說:「我知道為什麼我所有的同伴都死光了,只剩下我還活著。因為,我在等這一通電話。」

     

發表會現場也播放了王小棣導演隨行拍攝、龍應台與受訪者訪談的片段,在他們滿臉風霜的臉上,埋藏的盡是那身不由己的戰爭記憶。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以女孩「美君」在兵荒馬亂中離開淳安家鄉為起頭,「美君」就是龍應台的母親;「龍應台」的名字,代表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

     

外省兵、台灣兵 戰爭根本無所謂勝利

     

龍應台說,寫作一開始,她關注的是一九四九年前後流離來台的那兩百萬人,但後來她發現,自己對這塊土地上原來已經存在的六百萬人所知更少,他們甚至比外省老兵更弱勢無聲,因此採訪也隨之轉向,她到台灣鄉下廟口、榕樹下、河流邊,傾聽那些老人家的故事。

     

「他們代表台灣社會裡,一個個從未被打開的記憶黑盒子。六十年來,我們竟沒有問過這些身邊的人,你心裡的痛是什麼?如果傷痛的黑盒子沒有打開,就會繼續造成彼此的懷疑和政治的鬥爭。」

     

她說,「所有創痛都應該被溫柔治療,即使六十年後也不嫌晚。」一九四九年對撤退來台的外省人,以及曾經為日本打仗的台灣人來說,都是一場失敗的戰爭,多年來它始終是我們不願意面對的創傷,「我在書中沒有區分本省和外省、解放軍和國軍,戰爭中根本沒有所謂的勝利。」

     

打開記憶的黑盒子 了解彼此的痛

     

在香港大學提供的寫作室裡,龍應台度過一年「六親不認」的寫作日子,雖然過程孤獨,但她說:「寫作時所有的靈魂都跟我在一起,這感覺非常深刻。」這本書同時也是她與十九歲小兒子飛力普的對話,以說話的口吻、感性的表達取代歷史大敘事,「希望寫給年輕人來讀。」

     

「遠離了一九四九年國家至上的價值觀,我們的上一代逐漸發展出溫柔的、文明的價值觀,所以我們應該對他們充滿深情的致謝和無盡的感恩,起點就是,說一聲深深的對不起。」

     

對於中共即將迎接十月一日的建國六十年國慶,她甚至跨海提醒,胡錦濤也應該對人民說聲「對不起」,對經歷戰亂的人民展現疼惜。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328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