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軍人爭年金,要硬 「濟富」稅改,急什麼?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2017/08/14 11:31:43瀏覽609|回應0|推薦0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2017-08-15 00:03聯合報 薛承泰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64257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進入廿一世紀以來,由於全球化風潮以及地球村的形成,「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SR)成為新流行語彙。先是企業爭相實施,將其營利所得一部分拿出來做公益,不論是對其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員工家庭、社區、社會弱勢、環境等做些回饋,甚至發展成為志業,永續經營。

四年前我曾在一場演講中,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偽君子」!許多人看到我打出的字幕嚇了一跳,當下一張字幕出現「人為君子」時,他們即恍然大悟!首先我以傳統儒家對君子的期待,也就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來說明「君子」;然後從現代企業的角度來說明,將利潤回饋給利害關係人,減少剝削,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其實也是投資自己。

總之,企業、社會與環境三者,盡可能取得平衡,才可以永續。所以,只要能持續走下去,就是「人為君子」;如果只是應景,為了博取好感或名利,那就是「偽君子」!當然,許多企業一開始做了「偽君子」,這並沒有關係,只要經過體會與反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經過調整繼續走下去,即能發展出「人為君子」!

回想四十餘年前,我在大學二年級擔任了系學會總幹事。因為是「社會學系(含社會工作)」,常標榜關懷弱勢;於是照往例,組織師生去探訪養老院,同學們也很熱心募集一些物資,同時系學會也向學校申請交通補助,最後作好了紅布條上面寫著「台灣大學社會系訪問*養老院」字樣,搭乘遊覽車浩浩蕩蕩前去「關懷老人家」。

院方通常會引導參觀院區,開放幾間房舍讓同學自由參觀,和長者聊天並致贈一些日常用品。最後進入交誼廳和院長與工作人員座談,離開前大夥拉開紅布條一起合照。這張照片不久就會出現在系刊,甚至隔日的報紙,昭告社會「大學生關懷弱勢」!

座談時,有同學問院長,「我看到有幾位年輕人,幫老人家作菜,有人則是打掃清潔,請問院方僱了多少位?待遇如何?」院長沒有回答。

在車上,我告訴那位同學,她們是志工,是*工廠員工,利用周日一大早到市場買了食材,然後搭公車一個多小時來到養老院,默默的來默默的走!同學一時語塞…

那時我已感受到「偽君子」與「人為君子」的差別,那些志工年齡和我們差不多,看到台大學生,透露出羨慕的眼神「你們好棒!」她們可能不知道,台大學生有多少是出生在不愁吃穿的家庭中,到大學畢業都未必幫自己的父母煮過一頓飯!

最近教育部將社會責任推廣到大學,展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內容雖缺創意但仍具意義。日昨USR計畫放榜了,大學幾家歡樂幾家愁?我相信教育部能找到專家來審查計畫,但不認為實施計畫的過程,教育部有能力判斷好壞。

因為,就像科技部研究計畫的申請,不少學校是在期限快到時才趕出來的,有多少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拚命寫計畫是為了爭取經費,成果報告則變成經費報銷的憑證;當計畫到期沒有補助時,那些宏遠的社會責任會持續下去嗎?那才是真考驗!當年我們去探訪老人院時,每人交了五十元來「關懷弱勢」,如今教育部是把老百姓的納稅錢交給大學「實踐社會責任」,誰比較像「偽君子」呢?(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62038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8-03 00:57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教授)

去年在網路上查詢「32160」,發現是旅行社說明從東京到札幌列車的來回票價。如今「32160」大家耳熟能詳,是因為政府為公教年改設了「樓地板」,只要退休每月低於「32160元」,就不必砍!何以是「32160」?

那是公務人員委任四職等(通過普考的職等)的薪俸。政府為了降低衝擊,將社會福利的「排富」,應用到退休制度的公法權益上,並不恰當,而且還可能產生以下五個魔咒。

相信不少人聽過名嘴與執政黨立委在政論性節目中,理直氣壯的說,「每月32160元還不夠生活嗎?去看看那些薪水拿不到三萬元的年輕人,還有平均退休年金拿不到兩萬元的勞工,他們怎麼辦?」筆者稱此為「均貧魔咒」,因「立法委員與官員的薪資是否也可以是32160元呢?

而一個小時談話性節目,每個名嘴平均講不到十五分鐘話(或謾罵),為何可以拿數千元?」

一碼歸一碼,年輕人低薪責任在經濟、勞工年金偏低是因為繳得少,至於通告費該拿多少,就聽名嘴怎麼說!

第二個是「普同性魔咒」。既然32160稱之為樓地板,政府若因不同行業而設不同樓地板,形同加深「行業不平」。若採一樣的樓地板,因軍勞年金財務比公教更吃緊,又不得不砍所得替代率,政府如何給軍人與勞工交代?特別是勞工,因政府聲稱勞工退休年金太低,保障不足,這不啻賦予勞工主張32160樓地板的正當性;可是勞保財務窟窿不僅最大,而且越來越大,政府如何走這步險棋呢?

第三個魔咒是「骨牌效應」。軍公教十八趴,在民國八十四年以前恩給制時代,不論是作為政府向軍公教借錢的利息還是薪資的延長給付,當前政府以「制度設計不當」解讀,並針對32160元以上落日。基於相同理由,政府對八十四年以後的退撫制度則採調降所得替代率,無視於「政府負最後支付責任」法有明文。如果民間保險公司如法炮製,廿年前利率高時所賣的儲蓄險,因近年利率的下降或匯損,保險公司可以用「當年利率設計不當」為理由,設立一個門檻,片面毀約來降低給付嗎?

第四個魔咒就稱之為「吃小賠大」吧!政府宣稱這次公、教年改可分別省下七千三百億與六千七百億元,這個數字可能是五十年的精算結果,政府不明說,好用來標榜豐功偉業!其實,政府只需計算實施後五年,每年在十八趴補貼與退撫基金所節省的金額即可;然後,再計算這五年政府因公教延退所增加的支出、年輕人減少工作機會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優秀公教出走競爭力的下挫,以及部分退休者家庭陷入貧困而增加的社會救助。這樣就能看出是「吃小賠大」還是「豐功偉業」了?

「制度更不穩定」是第五個魔咒。政府目前只處理年改最小的部分,即做為「補充性年金」的十八趴,實施後第一年可減少一四五億支出;至於公教所得替代率調降,因人數不多減少基金支出也有限,可能不及政府打算每年挹注勞保的兩百億元!改革至今未碰觸核心,即已引發年長者少領,年輕人將來卻未必領得到的疑慮;尤其保險費率按新法節節調升,而人們薪資仍停滯時,年輕人壓力將更大,那才是夢魘!

況且32160元門檻,因物價上升日後能不調整嗎?今年討論基本工資調整的時間快到了,32160的後座力,不可小看!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我見我思:呂昭隆》軍人爭年金,要硬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807006264-262104

蔡英文總統前陣子去空軍台南基地,還特別見了「伴飛」中共轟六戰機的飛行員。這位飛行員將來或許升了將軍,或許飛了幾年就退伍了,不論他的軍旅生涯最後如何發展,當天的「伴飛」任務應會受到表揚,或許還能得到1枚勳獎章。

總之,這位飛行員最後退伍了,每月領政府答應給的退休俸,過著平靜的日子。假設如此過了20年,新選上來的政府突然磨刀霍霍準備大砍軍人退俸,並認為這些退休的飛行員領太多年金了,怎麼可以領的比一般做事的年輕人還多。想要選票的政治人物也煽動年輕人去仇恨這批不做事,卻領到不錯退俸的老人。

這位飛行員深覺憤怒與委屈,心情非常複雜,於是公開這段曾「伴飛」的經過,還說,當年你們的蔡總統曾特別跑來台南基地,恭維一番其盡責的行為。然而,20年前的事,當然沒有人認帳,就像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中共打外島的傳聞不斷,當時的參謀總長頻視訪外島,有些駐守小島的官兵還寫好遺書,現在說給那些主張砍年金的人,誰又會去聽?台海危機是李登輝搞出來的,有什麼委屈,去找他申訴,更老的退休軍人效忠的是兩蔣,更是無處可投訴。

現在的政府很聰明,砍軍人年金拆成兩段,現役的軍人還需要他們賣命,所以極力安撫,退役的軍人已經用不上場,就不會客氣了。

正因如此,軍方在年金改革的立場上,應要比現在還更強硬,當爭,也必須爭。而且要的要比現在更多,在還被需要時,就要獅子大開口,不能客氣。因為這個政府需要軍隊,需要有戰機升空「伴飛」中共軍機,需要有軍艦監控經過台海的中共航母。現在不要,過了20年,就沒人理了,等到下批政府人物上台,翻臉只會更無情。

當然,既當了軍人也要有覺悟,自古以來軍人只能幫著文人打天下,得天下後,不是解編就是發配邊疆,再不就是告老還鄉。如果遇上更壞的主子,還在打天下時,便開始擔心軍人功高震主,已經暗中準備除掉的計畫了。

蔡政府在處理軍人年金改革這塊,現在的做法是切割,已退伍的,聽到他們聲音就算了,不會當真替這些人考量,反正這些人的票本就不會投他們;現役的,則不敢太下重手,甚至放出比照參考美軍退撫制度。這可是比國軍制度還要好,可以領得更多。

小英去空軍基地看「伴飛」轟六的飛行員是個指標,代表這個政府比馬政府還需要仰賴軍隊,原因為何,不說自明。軍人面對年金改革的立場,絕對不必客氣,態度一定要硬。若真依了政務委員林萬億的想法做,就萬劫不復了。

 

聯合/年金改革喊「正義」 分離課稅勤「圖利」?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63598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8-11 03:26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林全日昨稱,前瞻特別預算通過後,政府將推動「稅改方案」,包括降低綜所稅率、提高營所稅率等方向,希望立院下會期通過。前瞻計畫由於過於粗糙浮誇,飽受社會各界批評;而延宕多時未能出爐的稅改方案,在研擬過程則飽受「圖利富人」之譏。若果真如此,蔡政府一再標榜的「正義」口號恐將毀於一旦。

蔡英文執政十五個月,不斷以「正義」為名推出改革政策;其中有些獲得進展,有些則虛有其表,備受批評。以民眾最「有感」的公教年金改革為例,原不合理的十八趴、偏高的所得替代率、過低的退休起始門檻都作出改革,儘管手段過嫌激烈,但在「不能讓子孫承擔這一代的虧損」的跨世代正義大纛之下,再加上「勞工遠不如軍公教」的跨職業正義呼籲,一般民眾對年金改革較少異議,使這場大戲順利殺青。

然而,以勞資皆不滿意的「一例一休」為例,執政黨明明應該再修法卻遲遲不動,扼殺了企業和勞工的彈性,則是蔡政府的大敗筆。

在此期間,蔡英文也多次會晤了財金名嘴與股市達人。這些有錢人向蔡總統提出了「內資、外資股利所得稅率不同」的主張,認為這樣的稅率差會造成「假外資」式的資金外流。如此「司馬昭之心」的假關切,竟獲蔡英文認同,公開說出「內外資不同稅是我心中之痛」的話。

於是,行政部門立刻承命研議「股利分離課稅」這種完全悖離公平正義的修法。蔡政府這廂對軍公教強烈要求公平,那廂卻對頂尖富豪的減稅輕易棄守正義,形成刺眼的對比。

所謂用「假外資」買股票,就是將國內資金匯至國外的紙上外資公司,透過這些外資購買台股,獲利後再將資金匯回。外資的股利所得依廿%稅率分離課稅,但內資股利所得卻要併入家庭綜合所得累進計稅。由於不少富人的累進稅率達四十五%,因此有「內外資不同稅率」之說。

然而,事實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據統計,台灣最有錢的千分之一家庭,其所得有八成以上來自股利,且越富有者其股利所得的比重越高。亦即,所謂「內外資股利稅率不同」,其實只發生在最有錢的千分之一巨富家庭;台灣另九十九%家庭幾不受影響。

簡言之,絕大多數民眾根本沒有能力玩「假外資」的遊戲,在遊說分離課稅的就只是大富豪。蔡英文與大富豪居然如此的「心連心」,才會這麼容易「痛其所痛」。

其次,九十九%的人民都想知道:這次稅改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如果要用股利分離課稅來平抑假外資問題,在不調整外資稅率的前提下,則最後的結論必然就是要幫富豪降低股利所得稅。只要內資的平均稅率仍然高過假外資,則大富豪就必然繼續以外資套利。所以,蔡政府以股利分離課稅包裝的所謂稅改,說穿了,就是一個「為巨富減稅」的方案。

再者,即使要解決內外資不同稅率的問題,依正常邏輯,也不應得到「股利分離課稅」的結論。外資的廿%股利稅率偏低,不能往上調嗎?內資的四十五%股利最高邊際稅率偏高,不能調降到原本的四十%嗎?

大富豪去遊說蔡英文,要求為內資股利所得降稅,正顯示其內外資轉來轉去交易成本甚高,因此才要政府幫他們降低套利成本。然則,一個整天把公平正義掛在嘴上的政府,為何要以明顯圖利少數富豪的方式去迎合他們?

看到這個荒謬至極的稅改案,民眾不知作何感想?公教年金在「正義」的大帽子底下被大砍三至四成,不論退休抑或現職公教人員皆完全束手無策,既不能假移民,也無法去跟蔡英文咬耳朵,觸動她「心中的痛」。但人數不過千把人的超級巨富,若竟能輕易說動一個動搖國本的稅改出籠;那麼,蔡英文的正義大旗還搖得下去嗎?

 

 

聯合筆記/「濟富」稅改,急什麼?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62434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8-05 01:53聯合報 賴昭穎

南韓政府為推動創造就業與擴大社會福利,宣布對富豪與大企業加稅的「劫富」稅改方案;我們的財政部為了檢討個人股利所得稅制,正在研擬被形容為「濟富」的稅改方案,預計在立法院新會期提出。各國國情不同,稅改是否要學南韓有待商榷,但值得思考的是,這套稅改方案是台灣目前需要的嗎?

南韓總統文在寅上任一個多月後,六月中在發表首次國會演說時,宣示要創造更多就業、遏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如今提出調高高所得者、大企業與股東資本利得稅稅率,顯示文在寅政府對所得重分配問題的重視。

至於蔡政府準備推出的第一個稅改方案,主要是要解決內、外資課稅不一致引發的「假外資」後遺症;但解決這個問題時,卻也衍生值得關注的面向。

首先,政府有無減稅條件。目前稅改方案是以調降個人綜所稅最高稅率、取消兩稅合一與調高營所稅稅率為主軸,搭配調高薪資扣除額等配套,預期整體稅收不會增加還可能減少。

問題是,台灣租稅負擔率偏低,去年儘管微升到百分之十三,仍低於南韓的百分之十八點五(前年)。此外,稅收是政府歲入主要來源,在入不敷出下,初估明年度總預算還差短近千億元,只能舉債支應。

其次是有無幫富人減稅的必要性與急迫性。財政部統計發現,所得愈高族群、股利所得比重愈高。外資股利所得稅率是百分之廿,但加上營所稅後實際稅率為百分之卅三點六;國人整體股利有效稅率是百分之十四點八,其實低於外資;產生相對剝奪感的是適用百分之四十五稅率的富人,也是這次稅改的受惠族群。

問題是,降稅付出的成本能否大於效益沒有絕對的,何況當年馬政府為吸引資金回流,也搞過「濟富」稅改,把遺贈稅從百分之五十大降為百分之十,結果資金從事生產建設的少,炒房的卻很多,種下年輕人愈來愈買不起房子的後果。

蔡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提到,「我們國家的財政並不樂觀、我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政府這一年多來做了多少改善財政的事我們不清楚,倒是看到為了「前瞻」建設要舉債八八○○億元;我們相信租稅並非改善所得分配唯一或最後工具,但更相信減富人稅只會把所得差距拉更大。

而且,如果這次稅改改希望讓國內企業深耕台灣,鴻海、台塑等指標企業近來爭相赴美投資,看起來格外諷刺。沒有好的投資環境、「五缺」問題無解、行政效率不彰,減稅也無法達到政策目的。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2017-08-13 01:15聯合報 王健壯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63935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蔡英文總統。 總統府網站/提供分享

蔡英文這個總統做得很辛苦,即使做到宵旰憂勤多了幾莖白髮,但民調卻始終不買她的帳,可驕人的政績也屈指可數。

過去一年多,蔡英文直接管控的政策包山包海,從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司法改革、轉型正義、前瞻計畫、能源轉型,到新南向、五加二新興產業與最近的股利分離課稅,她幾乎無役不與,而且無役不「坤綱獨斷」,可謂事必躬親。

但何以事必躬親至此程度,結果卻仍然引發那麼多反彈與那麼多民怨?馬英九執政八年,與蔡英文一樣認真賣命,但政績卻乏善可陳,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人曾引彼得原理加以檢視,蔡英文今日處境亦可作如是觀察。

彼得原理的大意是說,人都要做到自己能力不及的位子時才會停止。但在到達那個終極災難位子之前,某些人其實是相當成功的,也因為有這些成功紀錄,而讓外界對他們產生過多的期待,某些人自己也因而充滿了過高的自信。

但為什麼一個有成功紀錄的人,在接任新工作後會失敗甚至慘敗?會從一個勝任愉快的職位跌落到一個無法勝任的職位?這正是彼得原理的弔詭之處。

蔡英文從政資歷不長,政績也相對不多,陸委會主委任內的小三通,以及行政院副院長任內的生技產業,大概是她唯二的成功案例。但這兩個案例,尤其是生技產業,卻頗令她自豪,業界對她也頗為贊許,蔡英文今天強勢主導政策的信心,絕對與她以往所推政策的成功經驗密切相關。

但當總統與當行政院副院長不同。

第一個不同是決策範圍擴大了,一下子由影響少數人的特定產業,膨脹到影響幾百萬人的年金改革等,這些政策所涉範圍、衝突、面向與利益結構,無一不龐雜而盤根錯節,遠非當年推動生技的副閣揆所能想像,蔡英文處理單一個案或許有成,但同時處理那麼多複雜政策,除非她天縱英明,否則必然左支右絀。

第二個不同是總統的權力擴大了。

行政院副院長並沒有「天威」,也沒人會把副院長所說的「心中的痛」或「心裡最軟的一塊」當回事。但總統「心中的痛」即使再怎麼違背常識,一旦她表態,「長官的表情就是我的心情」,政府首長祇能依令而為,不同領域的錯誤政策與立法也接連推出,其結果當然是怨聲載道。

彼得原理之所以放諸四海而皆準,就是因為某個職位的改變,必將改變某些人的決策範疇、周邊幕僚與權力邊界。以往有成功紀錄的決策者,若任新職後祇是將過去成功經驗延伸、擴大或複製,那麼幾乎註定彼得原理必將應驗。

但蔡英文該怎麼辦?她要把過去的成功經驗按鍵清洗掉,更要從事政治領導而非政策領導。總統不是不能管政策,但是其介入的政策必須極為宏觀或重大,介入更是偶然而非常態。曼德拉當總統時,南非百廢待舉的程度絕對比台灣嚴重,但他急切躬親之事卻是一場橄欖球賽,以一場運動去黏合南非最嚴重的種族衝突,這才是總統高度所該作的政治領導。

蔡英文若仍然不斷地在缺乏宏觀戰略下廣開戰場,其結果必然在不同面向不斷創造矛盾,原住民幾萬人,軍公教幾十萬人,股利分離課稅幾百萬人,每一個矛盾都會產生一些疏離,這些矛盾與疏離加總起來,遲早會在關鍵時刻對掌權者無情反擊,蔡英文屆時才改弦更張,已悔之晚矣。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83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