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產業、人才雙流失 經濟加速崩潰 政治止步!給建築文化成長空間 直言集/「愈本土、愈國際」 是最新潮流
2017/07/18 13:56:14瀏覽250|回應0|推薦0

 

中時社論》產業、人才雙流失 經濟加速崩潰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7005622-262101

 

台灣地狹人稠,自然資源貧乏,雖盛產稻米,卻不足以讓2300萬人維持現在尚稱富裕的生活,經濟力是台灣存活與繁榮的根基,但蔡政府執政1年多來,不僅經濟未有轉折向上跡象,甚至在「只出不進」的政策和作為下,台灣經濟正加速崩潰。

馬政府執政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2.8%,居亞洲四小龍第3位,去年成長率降至1.5%,落至四小龍之末。經濟不振,導致去年實質總薪資和經常性薪資雙雙負成長,為4年來首見。

成長下挫之外,投資更見下滑。去年投資率(投資毛額占國民所得比重)僅20.17%,創歷史新低。馬政府執政期間,新設立公司資本額平均為538萬元;蔡英文執政最近1年,降到了357萬元,僅達前者的2/3;今年1~5月華僑及外國人來台投資負成長35%,在在說明台灣經濟持續在吃老本。

次就出口而言,去年6月至今年4月,台灣出口成長9.1%,其中IC成長22.7%,出口占比從25.5%升至28.7%,其他產品僅成長4.4%,占比則從74.5%降為71.3%,足見除IC產業外,台灣產業若不是出口競爭力正大幅衰退,就是在空洞化。目前大陸和香港占我IC出口高達55.4%,俟台積電等赴大陸的重大IC投資案陸續投產後,預期IC產業的出口亦將受到衝擊。

台灣經濟之所以面臨如此嚴峻的困境,主要原因是蔡政府當前各項政策和措施對經濟造成「只出不進」的效應,包括產業、人才、技術、財政等都在空洞化,經濟發展的根基正敗壞中。兩岸方面,不僅雙方僵局無法解決,甚且進一步管制大陸企業來台合作、投資、大陸人才來台等,促使台灣產業、技術和人才加速單向西進。例如IC產業方面,同意台積電在大陸設廠生產先進製程產品,卻完全阻絕大陸業者來台和IC設計業者合作,變相鼓勵想根留台灣的業者出走。

由於兩岸僵局未解,雙方間的ECFA相關協議自然中止,我方企圖和主要經貿夥伴洽簽經濟合作協定有如緣木求魚。反觀在新全球化趨勢下,保護主義興起,多邊組織等影響力趨弱,雙邊協定將強化其角色,日前歐盟與日本宣布《日歐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達成協議,證明區域整合的腳步不會停滯。在缺乏經濟合作協定享免關稅優惠之下,台商出口競爭力減弱,產業亦只好出走。

人才是附著在產業之上的,產業出走,人才跟著外流。2015年台灣赴海外工作人數72.4萬人,72.5%屬於白領階層,58%前往大陸地區。根據牛津經濟學公司(Oxford Economics)的報告,人才出走將導致台灣在2021年面臨全球最嚴重的人才缺口;換言之,除了產業空洞化,台灣還將遭遇人才空洞化。

至於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經濟上其目的一為出口,一為投資。出口方面,於陳水扁執政時,新南向18國占台灣出口比重從14.7%升至17.6%,馬政府時代更增至21.1%,顯示隨著東南亞、南亞等各國經濟的發展,台灣企業自然會調整其布局與出口策略。至於投資,國內投資環境不思改善,卻大力推動往外投資,後果就是加速產業空洞化。

產業發展環境則是日形惡化,一例一休搞到各行各業哀鴻遍野,蔡政府仍不動如山;加上缺電、缺工、缺地、環保、行政效率不彰等老舊問題未能有效解決,更促使產業外移、新投資不來,惡化「只出不進」的病灶。

前瞻計畫尤其讓國家財政只出不進、債留子孫。該項特別預算根本不合乎急迫性、必要性等基本原則,過去3年政府稅收平均就超收1000億新台幣,何須舉債因應;其次該計畫以軌道建設作為主軸,卻未做具體可行性評估,勢必成為無底洞錢坑,真正需要大投資的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反只聊備一格。

蔡政府上台後,政策和施政作為造成經濟基礎的頹敗,已是罄竹難書,經濟崩潰如土石流,到了下游才發現已回天乏術。如今百廢待舉,蔡政府必須積極同時從幾個大方向對症下藥,一是順應全球情勢改善兩岸關係,尊重產業運行機制,恢復兩岸產業正常交流合作;其次是改善投資環境,推進自由化、國際化,建構數位時代產業發展新體制,融入全球經濟新產業鏈;三是尊重專業,扭轉政治凌駕經濟、誤導國家發展方向的亂象。

蔡政府以轉型正義為念,但轉型正義的目的在於使人民過更好的日子,蔡政府是否要繼續漠視台灣經濟崩潰的事實,就看此關鍵時刻其所作所為了。

 

 國際競圖 缺了在地文化

2017-07-19 03:03聯合報 林清淵/自由業(台中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9140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台灣近年大量舉辦國際競圖,圖為伊東豊雄設計的台中國家歌劇院。 記者陳宛茜/攝影分享

十多年來,台灣許多大型公共工程都採國際競圖,政府首長們怕惹上圖利他人之名,也想藉國際知名建築團隊炒作自己的知名度與政績,限制台灣建築師招標,就像不用國貨花費昂貴買名牌包。過去廿一件外國建築師主導設計的國際競圖,有七件取消、暫停或狀況不明,七件進度嚴重落後,故宮南院都延誤七年改國內標。這種國際競圖,有提升台灣文創、累積國內建築實力嗎?

沒有本土文化作基礎並加入動人故事,再怎麼有名的建築師都無法深入過往都市背景和觸及人文深度,難以蓋出有台灣特色的建築。台灣建築師沒單獨投標資格,一直只能擔任「監造」角色,陷入國外月亮比較圓的迷思。

具特色的建築才能成就台灣的偉大,才能吸引國內外觀光客。國內建築師深諳國內的法規、風土人情,甚至可因地制宜的使用價美物廉的建材。國外設計團隊不了解亞熱帶氣候和海洋溫濕環境,也不知文化背景,連建築物的遮風避雨、節能減碳等功能都會顧此失彼,往往難以設計具生命的偉大建築。

雖然國際設計團隊具有獨特創意的外觀構想,但是作品難具本土特色,台灣建築界要求有公平的比圖平台,有專業又對的評審,讓國內建築師有學習並走上國際舞台的機會,這樣的請求會超過嗎?

 

 

挾洋自重還是喪權辱國 台灣瘋「國際牌」建築14年

https://udn.com/news/story/11295/2587461?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7-17 00:23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上週,台中市政府一件國際競圖標案「台中智慧營運中心」,規定國內建築師沒有單獨投標資格、必須和國外建築師合作。此一不平等條款遭批「喪權辱國」,多位建築師聯名發律師函要求更正。最後台中市政府緊急更改標案,讓國內建築師取得單獨投標資格。

這不是台灣首個規定「台灣建築師沒有單獨投標資格」的公共建築競圖,卻引爆建築界怒火、首次團結起來發律師函。「台灣建築師忍太久了。」建築師邱文傑觀察,這十多年來,台灣國際競圖案氾濫、標案條件卻對本土建築師不利,重大公共建案多半被外國建築師搶走。

建築師公會旗下的建築師雜誌,不久前做了一份統計。從2004年到2017年,台灣共計舉辦32件國際競圖,卻只有一件由國台灣建築師獨立拿下標案─國家文藝獎得主姚仁喜設計的新北市立美術館。

其他31件國際合作的公共建築,有21件由國外建築師領銜拿下標案、擁有設計主導權。採購法規定,國際競圖案的監造必須由台灣建築師擔任。亦即,台灣建築師在這些外國建築師主導設計的案子中,扮演的只是監造角色。這些建築未來若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榮耀的只是外國建築師。

「與國際接軌」十多年,台灣建築師還必須靠外國同業「母雞帶小雞」?姚仁喜認為,這是政府業主心態使然。這些國際競圖就算沒明文規定,也會「暗示」投標者最好找外國建築師合作,「當作沒看見」往往落馬。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分析,此類競圖往往要求參賽者列出「國際經驗」作為評估標準,台灣建築師怎麼和國際大師比?而台灣建築師如果連國內的建築大案都拱手送給外國建築師,又如何累積實力走上國際舞台?

諷刺的是,內政部才剛公布「補助國內營造業及建築師事務所赴海外拓點計畫作業」。政府不將國內重大建築機會留給本土建築師,反而要送他們到國外去工作?這就是台灣政府近年念茲在茲的「鼓勵文創」?

然而,這21件外國建築師主導設計的國際競圖多災多難,有7件取消、暫停或狀況不明,7件進度嚴重落後。台灣想藉國際牌建築成為「國際大城」的美夢,仍是遙遙無期。

其中台北藝術中心因營造廠破產暫停施工,台北市議會怪罪荷蘭建築師庫哈斯使用複雜工法、打算立法限制。然而政府廣開國際競圖,不就是希望國內建築師向國外「學習」?

姚仁喜是台灣建築一哥,參加國際競圖案多年,也只獨立拿下過一次標案。他坦言不想再為外國建築師作嫁,如果政府還是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他參加國際競圖「只會愈來愈少」

政府這14年大打「國際牌」,換來的是台灣建築與建築師兩敗俱傷。該是時候停下來省思,台灣建築之路該怎麼走?荷蘭建築師庫哈斯設計的台北藝術中心因營造廠破產暫停施工後,又經歷兩次流標,一波三折彷彿是台灣國際牌建築的宿命。本報資料照片

 

 

政治止步!給建築文化成長空間

2017-07-18 03:08聯合報 呂欽文/建築師(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89285?from=udn-hotnews_ch2原本要蓋「台灣塔」的水湳經貿園區,已變更用途,改建「台灣智慧營運中心」,圖為施工中的園區。圖/台中市府提供【作者:張明慧 檔名:L24917871.JPG 日期:2016/08/09】分享

聯合報昨日以顯著篇幅報導台中市府爭議招標所顯露的台灣國際競圖氾濫的問題。議題掌握準確,凸顯政治與專業間長久以來渾沌糾纏的陰暗面。

必須要進一步告訴社會大眾的是,這個引起爭議的競圖案,正是要蓋在這一任台中市府剛上台時推翻的「台灣塔」興建案的同一塊基地。也就是說,胡志強曾經大費周章地以國際比圖方式完成的台灣塔徵選,設計進行到接近完成建築執照階段時,卻因為改朝換代而被腰斬;沒隔兩年,台中市府竟又另起爐灶,重新招標蓋新的塔。所不同的,以前高三百公尺,現在被稱為「台灣智慧營運中心」的,高二百餘公尺。不論舊案的八十億或是新案的六十億預算,都是在消費水湳機場都市計畫變更後市府的賣地結餘款。

這整件事情所呈現的,不論是哪一個朝代,建設的目的,似乎都是為了營造所謂的「亮點」,真實的需求與專業的評估結果已不是重點。台中市府拆別人的蓋自己的,引發爭議,做了那麼多動作,就是要弄一個屬於自己的塔!

今天社會大眾看到的,只是政治權力如何操控建設、又如何以所謂國際之名為自己擦脂抹粉;對於建築專業界、甚至整個文化界而言,這些大家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社會大眾應該了解的,是政府部門如何以種種合約手段,制約專業界聽命行事,否則就以各種罰則伺候。而合約的制定過程,單方面說了算,願者來,不願者自行放棄。

進步的社會,絕對是以專業為重的;不尊重專業的結果,在表層看到的只是不倫不類的建設成果,但在深層裡發生的,卻是專業能量不斷被摧殘、社會文化根基不斷的被掏蝕!

「前瞻」是現今的顯學,但是我們不禁要問,沒有前瞻的態度,怎麼找到前瞻的創作人?沒有前瞻的制度,如何保障前瞻的運作途徑?沒有前瞻的執業環境,如何孕育前瞻的結果?只有前瞻的「嘴口」是不足以推動前瞻的事業的。而我們的公部門這些年來的所做所為,都是幾十年前的思維,與號稱著眼於二○五○年進步台灣的前瞻計畫放在一起談,實在是一大諷刺。

避免政治干預,留給專業界清明的創作天地,這是專業界長久以來的呼籲。人才外流是台灣的隱憂,但政府所不知道的是,對專業尊嚴的打壓,會比物質報酬的低落更來得沉重,更能夠把人趕跑。

期盼政府能體察這些陰暗面,及時更新制度,別讓社會看到光鮮的計劃所拖著走的是不斷掉螺絲的破車!

 

直言集/「愈本土、愈國際」 是最新潮流

2017-07-17 00:45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宛茜

https://udn.com/news/story/11295/2587312?from=udn-relatednews_ch2

數年前,建築師姚仁喜參加哥本哈根一件國際競圖落選,發現前五名都是丹麥本地建築師。他不服氣,親自去了一趟哥本哈根,發現這座「世界最幸福國家」的首都,找不到一件國際牌建築,卻洋溢從容自信的美感。他深受啟發:「丹麥人不需要用國際名牌建築,掩蓋自己的不足。」

一九九七年,美國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受邀為西班牙畢爾包設計古根漢美術館。這座雕塑般的建築讓沒落的工業舊城一夕暴紅,正式開啟明星建築師時代。多少城市的領導者想模仿畢爾包,憑藉國際建築大師的前衛話題作,讓腳下土地鹹魚翻生、一步登天。

人們只看到古根漢「捧紅」了畢爾包,卻沒注意整座城市花了幾十年時間,才讓城市的內在符合外在的「轉型」。

十四年來,政府沉迷於「畢爾包神話」,認為買國際牌建築就像買名牌包,想用渾身名牌,掩飾台灣在國際社會日漸邊緣化的處境。

我們甚至沒注意到,這股「國際名牌建築風」已退燒。這幾年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得獎者不是法蘭克.蓋瑞之流的國際大咖,而是堅持默默耕耘本土建築的在地建築師。「愈本土、愈國際」,才是最新的建築潮流。

政府總說要鼓勵台灣文創,卻往往只懂得引進國外創意作品,製造轉瞬即逝的煙火效應,比方荷蘭的黃色小鴨。

政府總說要用「文創」讓台灣的產業升級、警告產業不要停留在「代工」階段。但在這十四年的國際牌建築風潮中,是政府把台灣建築師貶為「監造」、從設計者矮化為「代工」。

建築不是名牌包,城市也別妄想靠一件國際牌作品迅速升級。建築是從土壤中長出的文化,傳達一個城市的自信。

建築就是文化。台灣根本不需要倚賴外國名牌建築師、也不必費力培養可以送到國外的名牌建築師。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個自信自在的本地建築師,就像最幸福國家丹麥的建築師,在自己的土地上,專注打造自己的建築文化。

 

對岸經驗/陸設計院抓主導權 不向國外傾斜

對岸經驗/陸設計院抓主導權 不向國外傾斜

https://udn.com/news/story/11295/2587308?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7-17 00:45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五月,中國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李興鋼受邀來台演講。他卅三歲時擔任北京奧運主場館的中方代表、協助瑞士建築師設計監造「鳥巢」。十多年後,他已夠資格擔任二○二二年北京冬季奧運場館的主要設計者。

同樣「向國際接軌」十多年,為什麼對岸建築師已可獨當一面,台灣建築師卻還需要外國「母雞帶小雞」?

元智大學教授、建築學者阮慶岳表示,大陸擁有半官方的設計院制度。即使是國際競圖,作品的設計主導權、預算,很大比例還是由設計院掌控、不會向國外傾斜。因此,每個國際合作的案子,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此次台中市政府被指控「歧視」本土建築師,回應「國內類似案件經驗有限」,因此國內建築師沒單獨投標資格。對此,建築師潘冀表示,台灣建築技術成熟,「是政府沒看見」。

建築師邱文傑則說,成功的建築,「設計」和「監造」不能分開。如果台灣建築師一直只擔任「監造」的角色,缺乏完整歷練,又如何期待台灣建築師「經驗豐富」。

潘冀指出,台灣政府若要「國際接軌」,應慎選具指標性的重大公共建築,「不是連一間辦公大樓都要國際競圖」。阮慶岳表示,歐洲許多國家立法限制中小型公共建築不能開國際標,把機會留給本土建築師。

大陸本地建築師得以重新掌權,跟前衛國際建築的退燒有關。三年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說了一句重話「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築」,領導高層解讀,怪建築「反映盲目自大、炫富的社會心理」,國際牌建築隨之偃旗息鼓。「大陸都覺悟了,台灣呢?」阮慶岳感慨。

建築師姚仁喜和邱文傑都指出,建築不只是外型、而是一種「文化的過程」;建築必須從本土文化的土壤中長出,而不是可以從國外買回來的商品。阮慶岳認為,台灣建築師爭取拿回設計台灣公共建築的權利,「不是為了培養台灣的名牌建築師,而是為了培養自信的本土建築師。」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67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