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請蔡總統看看全球勞動改革熱潮 拓展新南向商機 要無中生有 蔡政府看懂了台中的經驗嗎?不來電,企業走人
2017/08/09 11:55:08瀏覽334|回應0|推薦0

 

 

經濟/請蔡總統看看全球勞動改革熱潮

2017-08-10 03:5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63381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為下一世代打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是受到青年高度支持的蔡總統,在就職時最重要的宣示之一,但統計數字顯示,台灣青年正面對全球最嚴峻的就業環境。

根據最新數字,台灣20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高達12.3%,遠高於日本的5.9%、美國的8.0%及南韓的9.4%;台灣的此一青年失業率為整體失業率的3.3倍,也高於日本的1.9倍、美國的1.8倍及南韓的3.1倍。除了這兩個數字顯示的嚴峻性之外,在薪資與工時兩方面,台灣青年也面對落後其他國家的困境。

事實上,勞動者(特別是青年勞動者)的就業困境並非台灣獨有。面對此一普遍的困境,全球正掀起勞動市場改革的熱潮。以甫選出新總統的南韓為例,文在寅總統的兩項大改革,除了改革大財閥之外,就是勞動市場的革新,並為此成立了「就業政策管理中心」,由文在寅總統親任委員長。具體內容包含在公共領域創造81萬個就業機會、透過縮短工時及推廣彈性工作制在民間創造131萬個就業機會、在2020年前將法定最低時薪由目前的6,470韓元(約新台幣171元)提高55%至1萬韓元(約新台幣265元)且到五年後總統卸任時達1.1萬韓元(約新台幣290元)、每周最高工時由68降至52小時。對於青年就業,更通過11.2兆韓元(約新台幣322億元)的補充預算案以創造工作機會。

日本也在今年開始執行「勞動型態改革計畫」,去年6月成立「勞動型態改革實現會議」,由首相安倍晉三親任「議長」。改革內容包含改變長時間勞動及推動正式員工和契約員工的同工同酬,目標在於具體改善青年就業環境,在2020年時將非正規員工占整體就業人數的比例,由2016年的15.6%降至10% 以下、每年名目最低薪資至少提高3%、時薪達1,000日圓(約新台幣273元)。日本今年春季畢業生的就業率比去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達到97.6%,創下自1997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高值;期望進入職場的大學生比例增加0.7個百分點,達到74.7%,也創歷史新高。無怪乎因醜聞而民調支持度下滑的安倍仍能普遍受到青年支持。

美國也由新總統川普主導積極改善勞動市場。他在選前承諾了提高最低工資,現在可望在與國會協商勞動基準法修法後實現;在創造就業機會上,不但恩威並施以阻卻企業對外投資及生產外包,近來更積極防止簽證詐欺與濫用、限制移民數量以增加美國居民的就業機會;對於外籍勞工,須取得授權及支付相關費用,以減少外籍勞工被剝奪工作機會。

相對於各國多管齊下的多元政策,台灣雖也有勞動市場的改革,但一年多來幾乎僅見唯一的一例一休政策。一例一休政策固然有減少工時、提高勞動所得的目標,但爭議不斷,除了化解爭議,我們還需要更全面、多元、具系統性的全盤政策。此外,日、韓、美各國皆由領袖親自直接投入主導,顯示這些國家對於勞動改革與青年就業問題的重視。相對的,蔡總統對青年政策投入的力度及範圍顯然頗有不足。

以外籍勞工為例,日韓二國幾乎不依賴外勞,美國則深怕外勞影響影響本勞工作機會,而新政府雖宣示台灣不應再過度依賴外勞,但上任一年多以來,台灣外勞人數又增加5萬人,已近65萬人,增幅超過8%,遠高於經濟成長率,顯示台灣對外勞的依賴有增無減,而且這麼大數量的外勞實在早已超出當初「補充性」的原意,已對本勞產生嚴重的替代效果,也排擠了青年的工作機會,遑論還有超過10萬的逃逸外勞潛藏在各就業崗位。

台灣的工時之長名列世界前茅,青年苦勞低薪現象相對日韓等國有過之無不及。當全球掀起勞動改革大勢時,政府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謹守在一例一休的攻防上,因為台灣需要更迫切的勞動改革政策。

 

經濟/拓展新南向商機 要無中生有

2017-08-09 03:0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63146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新南向政策是小英政府的重中之重,但推動一年後似乎方向感不明,成績並無亮點。近期傳出將針對衛福、教育等五個領域推出旗艦計畫。這些「旗艦中的旗艦」能否讓新南向重回正軌產生效果,取決於正確的方向與定位。

自去年8月發布「新南向政策」綱領至今正好滿一年。按行政院的周年自我評估,對新南向國家貿易成長超過一成,來台訪客增長三成,似乎已頗有成效。

但是若以產業界關心的出口表現來看,今年1至5月對東協十國確實成長了15%,對印度也有10.4%的增加,但同一時期對紐西蘭出口增加15.5%、對中國增加20%,對韓國增加24.5%,對俄羅斯更高達38%,因此新南向國家的成長並不特別耀眼,是虛的指標。

反觀來台訪客的增長,隨著對東協國家開放免簽證及其他推廣工作後,人數增長顯著;過去一年中觀光客就增加了25%,僅次於韓國,是貨真價實的成效。

這二個指標的虛實之間,凸顯出兩個問題面向。第一,新南向不應再犯「以政府力量引導市場走向」的老毛病。東協國家確實經濟高速成長,但數據顯示俄羅斯更符合大力拓銷的條件及滿足市場分散的目標。重點是,新南向國家前景看好,無需政府政策產業界早已勇往直前,但政府資源只搭順風車、只看新南向時,固然容易展現政績,卻無可避免對其他機會產生排擠效應。

第二,政府未將排除政策法規障礙,「刮自己鬍子」的工作當成新南向重點。東協國家來台訪客高額成長的主因之一,在於我國免除了觀光客簽證要求,降低了來台的不便及不確定性。以泰國為例,自從去年8月給予15天免簽後,訪台觀光客便出現倍數成長;開放之初每月尚不滿5,000,一年後今年5月時泰國觀光客已突破1.8萬人。

這種因法規政策調整所帶來的新南向商機,效果可能比業者本身的促銷推廣更強,才是新南向政策的優先事項。換言之,加速盤點排除台灣對如人才、教育、投資其他方面的政策及法規障礙,可能跟要求對方降低限制一樣重要,可惜政府總是習慣看對方的問題,並未將「刮自己鬍子」當成重點。

事實上,即便訪客成長倍增一事值得肯定但也不能沾沾自喜。日本於2013年給泰國觀光客免簽時,當年僅有40餘萬泰人訪日,2016年時已將超過90萬,而2017年5月單月訪客就有8.8萬,相較於此,台灣是小巫見大巫。

總結以上,凸顯出新南向政策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的根本問題。基本原則是政府要改變「錦上添花」的思維,必須納入更多「無中生有」的工作:一是市場能自行達成者盡量少碰,聚焦在處理產業無法做到的議題;二是不能只看台灣的利益增加,多思考如何新增對方的好處。

從這個角度觀察,目前政府有意推動的「新南向五大旗艦計畫」,包含產業人才培育、醫藥衛生合作與產業鏈發展、創新產業合作、區域農業發展及新南向論壇與青年交流平台等,雖然尚未公布內容,但似乎更為貼近這種「無中生有」的性質。

例如在醫衛合作議題上,規劃透過當地醫療人才代訓、建立防疫體系等軟實力合作為基礎,再以此兼顧我國醫療產業的連結與拓展,就是滿足市場機制無法運作、有利於對方下兼顧台灣利益的方向,值得肯定。

我們期待這五個計畫不要淪為只是搶預算的名目,而是真正能使新南向更有方向感,更契合新南向政策綱領想建立台灣作為本區域「創新者、分享者及服務者」角色的旗艦。

 

中時社論》蔡政府看懂了台中的經驗嗎?

 

內政部公布最新人口統計數字,台中人口總數達到277.82萬人,超越高雄成為全台第2大城。這個結果其實早有跡象,並不令人意外。從近5年時間序列資料來看,台中人口平均每年約增加1.8萬人,高雄人口不增反減,平均每年約減少160人。細部拆解人口增減來源,兩市人口自然增加比例差別不大,台中人口成長主要來自社會增加,高雄則幾乎逐年遞減,顯示近5年來高雄人口大量外移,台中人口則大量移入。背後的經濟因素就不難理解,台中的發展機會明顯優於高雄,才會吸引人口流入,這其實又與地方政府施政,特別是經濟與產業政策高度相關。

從幾個經濟指標的對比可以清楚看出。代表一個地區經濟活力的營利事業銷售額(類似生產總值),過去10年(2007~2016),台中成長率是高雄的2倍;如果將時間拉近到5年(2012~2016),台中成長率則是高雄的10倍,這意味兩者施政方針可能出現極大分歧,讓高雄的經濟成長動能明顯不如台中。

近年來高雄市政府希望以新材料、循環經濟、會展與軟體等新興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以取代傳統汙染嚴重的石化與鋼鐵產業,但過程看來並不如想像中順遂,特別是新業態還沒發展起來,舊業態卻因適應困難而選擇出走。義集團日前宣布,計畫投資480億到540億新台幣,前往美國德州蓋電爐煉鋼廠及海綿鐵廠,更是一大警訊,對高雄未來的經濟動能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根據財政部各級政府公共債務統計,迄今年6月底止,高雄市負債高達2575億元(《公共債務法》規範之債務),高居全國第一,比第2名的新北市高出1000多億元。借了這麼多錢,經濟表現卻沒有等同成長,錢究竟花到哪去了?走在高雄馬路上,確實讓人有那麼一點感覺,高雄市的門面變好看了,市容景觀也有大幅進步,觀光景點也多出好幾十個,問題是,這些都沒有實質反映在經濟成果上。換句話說,錢沒有用在刀口上,僅只拿來裝飾門面,產業發展自然就相對空洞。這真的是高雄市民想要的嗎?

對比之下,台中近年來積極將產業發展方向設定在推動大型土地開發與招商計畫,藉由活化土地資源,提供便利的基礎設施與生活環境,讓企業願意前去設廠投資,同時帶動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台中科學園區進駐廠商與就業機會逐年增加,台積電日前宣布,將在中科園區投資7500億新台幣,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就是最好例證。

未來台中市政府更計畫釋出水湳智慧城、北屯捷運場站新都區、台糖湖濱生態園區及太平新光產業專區等4個大型開發案,無疑都將進一步吸引廠商與人力的投入,這應歸功於前任胡志強市長奠定的基礎。特別是強調智慧城市的建置,大量鋪設光纖電纜、強化網路基礎建設、便捷交通系統,都讓台中變得更有吸引力,也更有經濟活力。

任何國家或地區想要快速發展,成為吸引廠商或人才的集散地,就必須將資源配置在成長最快、最具有潛力與重點式配搭的產業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利基產業。從台中躍居全台第2大城的經驗,可以看到相同的邏輯,套用在台灣當前的經濟困境上,也正是如此。

台灣長年投資不振、資金外流、人才外移,是因為主政者提不出具有台灣利基與獨特性、可以讓台灣脫胎換骨的產業政策。甚至在意識型態操弄下,逼使大企業不願在這塊土地持續深耕,寧可出走海外設廠投資。可怕的是,主政者不僅不加以反省,反而回頭來怪企業老闆不愛台灣,真是荒天下之大謬!

誠如郭台銘說的,政治是為經濟服務,市場才是商人的祖國。只搞政治、不搞經濟,是餵不飽人民肚子的,這也是民進黨政府一直搞不懂的事。最近社會的紛紛擾擾,從一例一休到年金改革,再到股利所得分離課稅的劫貧濟富政策,引起多少民眾的反彈與不滿,蔡政府似乎都看不到,心中念茲在茲的還是社會的公平正義(姑不論「公平正義」的真偽),完全不重視攸關民生大計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政策,也難怪台灣經濟持續向下沉淪。這也令人擔憂,當人都走光,錢也跑走,台灣還剩下什麼?

 

 

中時快評》不來電,企業走人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807005986-262103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台電的供電燈號預測出現連續5天紅燈,限電危機迫在眉睫。一旦進入限電階段,工業用電大戶將最先被輪到,這也就破了蔡總統對工商界「不缺電、不缺水」的承諾,對台灣本來就已每下愈況的投資環境來說,猶如再補上一槍。

即使再三表示,3奈米新廠設廠地點原則上會以台灣為主的台積電,都不得不清楚強調電力是設廠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預估台積電新廠設立後10年的用電量將較目前成長85%。1秒都不能缺電的不只台積電,但蔡政府有辦法應付嗎?

這麼大的用電需求,不可能是現在政府一下子要公務機關中午關冷氣、一下子加碼需量競價的收購金額等「補破網」的作法可以滿足的。

電力不足、各種資源逐一短缺,蔡政府可以火烤公務人員,而市井小民罵歸罵,人跑不掉也只能苦撐,但企業就不一樣了!各國為吸引投資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祭出最有利的條件,而台灣除了土地取得、環保等問題之外,缺電更已如揮不去的夢魘,長遠來看,自然不利於吸引投資。

民進黨政府可以唬弄人民,甚至壓榨人民,電不夠了就叫大家節電,中暑了就送醫;然而,企業可沒那麼好騙,生意人精得很,台灣的電力夠不夠、投資環境是否理想,企業家會仔細評估,民進黨政府的表面功夫,他們不會買帳。

在國際評比榜上,台灣的外來投資早已敬陪末座,在亞洲只贏過巴基斯坦和北韓,如果本土企業再一一出走,台灣要拿什麼來促進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電不夠企業就走人,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蔡政府別再逃避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8218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