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7/07/29 14:50:37瀏覽323|回應0|推薦0 | |
詹文男》成為美國的製造夥伴2017/7/28 下午 08:12:03
詹文男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28006614-262105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26日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同台宣布,將在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設LCD面板廠。郭台銘指出,富士康與夏普承諾在美國建構8K生態體系。美國官方也表示,鴻海這座工廠是威斯康辛州史上最大的經濟發展計畫,預計將創造3000個就業機會,還有潛力在未來帶動13000個工作機會。若鴻海達到招聘目標,將提供20年稅務優惠。 川普上台後,「買美國貨,雇用美國人」與「美國優先」是兩大政策重點。希望透過降低生產與經營成本,吸引海外製造業到美國投資,藉此增加更多的勞工就業機會。鴻海當然是指標性企業,若能吸引其到美國,不僅上下游供應鏈有機會在當地建立,也可以招來更多海外企業回美。在川普政府相關政策的威逼利誘下,預料未來將有更多企業會考量至美國布局。 從產業競合角度觀察,美國大動作吸引製造業回流,牽動著許多產業未來生產基地的選擇。對台灣而言,美國保護主義再起,當然會對企業經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並非都是負面的衝擊。例如,川普曾提出將提高非關稅障礙,屆時受影響最大的將是中國對美國最終財貨的出口。若未來最終產品有一部分移回美國生產,應可促進台灣中間產品對美國市場的直接出口,促使台灣出口地區的結構取得更好的平衡。 又如,當美國把製造業移回本土時,也會帶動未來新產業中間產品的需求,而台灣若有機會提供美國生產新產品的中間財,也會因新需求而有所升級。台灣業界可藉此機會與美國產業再連結,學習美國的創新與新知,以促進台灣產業升級,並融入美國產業供應鏈。 就長期的產業發展來看,過去台灣製造業與美國企業的合作關係,主要是因美國生產製造成本太高,促使美國企業將勞力密集的生產製造移至海外,國內則聚焦於技術研發、品牌經營等高附加價值活動。以資訊產業為例,台灣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體系當然成為美國領導業者最佳的委外業務合作夥伴,使美國企業能更專注發展創新的商業模式。 而當美國的產業發展政策有意將製造業移回本土時,因目前資通訊產業主要供應鏈與製造活動仍集中在亞洲地區,故在製造業回流美國的過程中,美國企業首先會面臨的挑戰將是本土供應鏈的不完整和相關技術人力的缺乏。 因此,美國的製造業務回流,並不意味著美國與台灣的產業定位將由過去的互補合作轉為競爭互斥,反而可以延伸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係。亦即,在美國製造業回流的過程中,台灣的研發與製造團隊將有機會活用過往豐富的經驗,持續調度全球最優秀的生產資源來與美國夥伴合作。面對中國、歐盟與東協等新興製造勢力的崛起,乃至日、韓大廠的製造業復興,台灣應藉此機會爭取成為美國產業的最佳合作夥伴。 (作者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鴻海赴美 張忠謀:非創新商業模式 https://udn.com/news/story/11357/2611013?from=udn_ch2cate6644sub11357_pulldownmenu 2017-07-29 02:13聯合報 記者高行、張家瑋/台北報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應工商協進會邀請,以「成長與創新」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企業成長不一定需要創新,只要增加投資和就業就可帶動成長;不過,創新仍然是成長最好的捷徑,其中商業模式創新往往是最值錢的創新,特別是進入網路時代,創新的機會更多元。 他指出,大家都認為成長一定需要創新,其實不然,如鴻海宣布在美投資百億美元,這確實會帶動鴻海本身和美國經濟的成長,但並非商業模式的創新;不過,在現今的網路時代中,創新將是催動成長最好引擎。 張忠謀定義所謂的成長和創新,他表示,成長不是營收成長,而是附加價值的成長,創新不是產品創新,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創新確實是成長捷徑,但創新是可遇不可求。他說,每次應酬至少會遇到五個創意,沒有一個好的、有用的,創新是要有經濟效益,創意則是沒有經濟效益。 張忠謀演講中建議政府要「明目」追求附加價值成長,他說,行政院長林全先前曾強調,「不追求盲目的經濟成長」,當時他就提醒林全,「盲目不可能成長,明目才能成長」。同時,創新並不容易,甚至可遇不可求,政府盲目的補貼反造成沒有經濟效益的創意,而非有價值的創新。 張忠謀舉餐飲連鎖瓦城和鼎泰豐為例,指過去大家以為東方菜憑師傅個人手藝,不容易達到規模化,但這兩家集團都以科學化、數量化及標準化進行突破,顛覆傳統對東方菜認知,進而開出百家分店,都是相當成功的創新案例。
義联赴美蓋鋼廠 見識美效率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611009?from=udn_ch2cate6644sub7238_pulldownmenu
繼鴻海集團赴美投資,義联集團到美國建廠的計畫亦緊鑼密鼓進行。義联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昨天證實,已相中美國德州一處鄰近港口土地,正與美方研擬稅務與土地價購細節,順利的話,可望二○一九年動工建廠。 義联集團準備在美德州蓋電爐煉鋼廠及海綿鐵廠,兩期建廠投資額十六億到十八億美元,折合台幣四百八十億到五百四十億元。 林義守說,周日(廿三日)美方派出十二人到集團開會、廠勘到周三才離去,「以前我覺得大陸對招商很積極,結果美國更積極」。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感嘆台灣行政效率不彰、稱讚美國效率高,義联集團這次與美方交手,也見識到對方行政高效率。美方不僅行前充分準備,當日會商後便立即以視訊回報進度,隔天再上會議桌時,已對義联所提的問題拿出具體方案。 反觀國內投資環境,林義守感觸良多說,產業具有上下游的連動影響,假設政府一直要把較汙染的原料業都趕出去,加工業就會連帶一起出走,「實際上產業期待的是政府的輔導發展,不要一直找麻煩,大家就很感謝了」。 林義守表示,現在要在台灣建鋼鐵廠,機率幾等於零,產業赴海外投資已是勢在必行。先前義联在美國德州看了兩塊基地,現在評估換到臨近港口的一塊面積五百多公頃土地。義联產製的一些特殊產品與美國市場並無衝突,相對具競爭力,評估年產值接近二千億台幣,可創造逾五千個就業機會。
2,846億 台塑化美國路州設廠 https://udn.com/news/story/11357/2610948?from=udn_ch2cate6644sub11357_pulldownmenu 繼鴻海美國大投資案拍板,台塑集團也加速投資美國腳步,旗下台塑化昨(28)日宣布購置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聖詹姆斯郡(St.James)土地,落腳當地設廠,高達2,846億元的投資計劃正式啟動,力拚2024年完工投產。台塑鎖定路州投資,主要考量當地豐富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石油產量在美國僅次於德州。 集團另在德州舊廠擴建及新廠案,也力拚2018年第3季陸續投產,屆時台塑集團在美國乙烯總產量將超越六輕,一度為全球最大石化園區的麥寮將退位。 台塑集團史上最大美國投資案,由總裁王文淵去年拍板,總金額達150億美元(約新台幣4,542億元,為近五年來在台投資總金額的2.3倍,包括台塑化和台化共同投資的路州案及台塑德州廠擴建及新建案,其中路州投資占比最高,達94億美元(約新台幣2,846億元),扮演集團在美布局要角。 台塑化董事會昨日宣布完成路州案土地購置,計投入5,212.87萬美元(約新台幣15.7億元)買下位在聖詹姆斯郡的186.8萬坪土地,作為興建廠區基地,據台塑化規畫,該案分二期興建年產能240萬噸乙烷裂解廠、60萬噸丙烷脫氫(PDH)、80萬噸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40萬噸低密度聚乙烯(LDPE)等,目標為2018年底拿到環評許可、2019年進入細部設計,2020年動工,力拚2024年首期工廠全數完工投產。 台塑投資46億美元(約新台幣1,393億元)的德州廠擴建和新建項目,預計明年下半年陸續完工,其中德州低密度聚乙烯(LDPE)廠、高密度聚乙烯(HDPE)廠及南亞德州乙二醇(EG)廠,皆預計明年第3季完工投產,產能分別為40萬、40萬及80萬公噸。另年產能136.5萬噸的德州乙烷裂解廠(OL-3)擴建及年產能25萬噸的德州聚丙烯(PP)新廠,預計明年第4季完工。 台塑集團路州、德州廠順利投產後,將完成集團在美一貫化石化產業布局,屆時台塑在美乙烯總產量將一舉超越六輕。
台塑啟動 美路州投資![]() 台塑化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石化一貫投資案正式敲定落腳St.James(聖詹姆斯縣),佔地2,300英畝,主要廠區土地近日完成購地合約,力拚2019年底動土,2022~2024年陸續完工投產。最快今(28)日台塑化公告此土地交易訊息,投資規模上看9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859億元)的美國路州一貫投資案正式啟動。 路易斯安那州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石油產量在美國僅次於德克薩斯州,當地工業包括化工產品、石油和煤炭產品、食品加工、運輸設備和紙製品。根據台塑集團先前遞交的投資計畫資料,路州一貫投資可為當地增添9,000個新工作機會。 據悉,台塑化美國路州石化一貫投資確定廠區地點,在路州東南部的聖詹姆斯縣(St.James Parish, Louisiana),規劃購買廠區土地共有二塊,合計佔地2,300英畝,其中一塊土地具鄰近海運運輸條件,符合未來新廠營運訴求外銷藍圖,兩土地合計購入金額約台幣20~30億元。台塑化先前已向路州政府遞交的投資環境評估資料,日前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表達已簽署購買意向書之土地,即為此投資計畫的主要廠區基地,預計近日完成購地合約簽署。 據規劃,美國路州石化一貫佈局的一期投資計畫下半年完成二塊土地購買,2018年底完成環評,2019年底動土,期望2022年至2024年陸續完工投產;屆時,不僅成為台塑集團美國第二石化生產基地,更是台塑化、台化的美國首要石化生產重鎮。 台塑集團認為,路州石化廠將使用低成本的頁岩氣為原料,生產乙烯及其它下游衍生物,將有助分散台塑集團的市場集中性,並降低對輕油裂解的依賴度,進而降低對集團獲利的波動性影響。 台塑化、台化合作的美國路州一貫石化佈局,一期投資包括乙烯及HDPE、LLDPE與PP廠,預計2018~2022年推動、完工;二期則有乙烯及HDPE、LDPE及EG廠投資,預計2022~2026年依序完成,意味台塑四寶的美國佈局將全數到位。 (工商時報)
川普發政策紅利…台塑非去不可 2017-07-29 03:14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1357/2610950?from=udn_ch2cate6644sub11357_pulldownmenu 台塑大手筆投資美國,有三個重要原因,但主要著眼川普新政的政策紅利。事實上,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多年前就多次赴美考察,直到川普當選後政策底定,台塑才宣告拍板定案,其中包括企業降稅、擴大公共建設及開採頁岩油的能源政策,都給台塑非去不可的誘因。 首先,川普計畫推出史上力度最強企業減稅方案,從現行35%稅率一舉降至15%,台塑董事長林健男就曾說,一旦成真,這不僅有利台塑美國營運,從大環境看,對吸引投資、刺激經濟成長高度加分,加上川普也將擴大公共建設,對身處上游的台塑來說,下游需求也將持續擴大,美國甚至有機會成為第二個中東,把便宜的產品出口到全世界。 其次,台塑也著眼川普的能源政策,他主張積極開採頁岩油,不但使台塑料源無虞,且有很大機會降低成本強化競爭力。台塑分析,當油價每桶53至55美元,頁岩油開採就符合生產成本效益,只要油價超過40美元,美國主要頁岩油業者就會開採,對油價會產生抑制作用,川普鼓勵繼續開採頁岩油,且開採技術可突破三層,水平長度由1英里延為2英里,開採成本更為降低,油價會愈來愈便宜。 第三, 台塑過去在美國投資也有美好經驗,1980年代創辦人王永慶拍板進軍美國德州設廠,30多年來和當地政府相安無事,荷包也賺滿滿,去年台塑美國獲利約13億美元,先前最高一年賺進15億美元。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