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連4月加碼美國國債 再買100億美元 莫健:美關切兩岸缺官方對話 錢復的話要聽 民間武統論 蔡政府需審慎應對
2017/07/15 12:45:15瀏覽191|回應0|推薦0

 

大陸連4月加碼美國國債 再買100億美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20000021-260202

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增持100億美元美國國債,目前仍為美國第2大債主,僅次日本。這也是中國大陸自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連續第4個月增持美國國債。

路透報導,根據美國財政部18日公布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中國持有的美國公債規模,從4月份1.092兆美元增至1.102兆美元,不僅創下7個月新高,累計4個月以來,共增持美債511億美元,這和中國近期公布的外匯存底趨勢一致。

日本去年10月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主,今年5月亦增持40億元美債,持債規模從4月1.107兆美元增至1.111兆美元。

報告顯示,5月份外資共計買入463.7億美元美債,創下2015年6月買入720.1億美元後的最大買進規模。4月外資則是賣出225.3億美元美債。而外國民間投資者和政府機構5月份買入的美國長期公債規模是近10個月最多。

據了解,為捍衛人民幣匯價,去年中國官方動用大量外匯存底阻貶,也大幅拋售美債。據統計,去年中國總計減持美債1,880億美元,創下最高年度減幅。尤其去年11月川普確認當選時,中國拋售高達664億美元的美債,減幅創5年新高。不過川普上任以後情況出現逆轉,中國開始連續增持美債。

今年以來隨著美元走軟,加上中國經濟成長保持平穩,人民幣兌美元由5月初的6.9元谷底飆升最近的至6.74元附近。昨(19)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在6.7451元,已回到近9月個月以來新高,顯示人民幣貶值預期壓力大幅減緩,人行也不用耗費大量外匯存底銀彈捍守匯價。

(工商時報)

 

我讀「美聯社駐台記者 中國將在2018年武統台灣」原稿及感想
 
 
或許怕被戴上擾亂民心的帽子,中時電子報早上九點刊出本文後在中午就撤稿,受到壓力?還是「國王的新衣」實際裸體的真相被拆穿?關於類似議題台灣各媒體、學者近期頻頻忠言告誡;而美國友人對台灣對這種如「盲人騎瞎馬」的危機毫無作為,無不憂心忡忡。
 
在眼前,已經毫無遮攔地明言直述了,但是層峰仍保不動如山,一概不理。我認為她已經是有所準備,要全台民眾犧牲、玉碎,而她的專機24小時隨時待命起飛逃離台灣。
 
美聯社駐台記者 中國將在2018年武統台灣
 
2017年07月20日, 中時電子報, 黃麗蓉
 
中國將在2018年武統台灣?!前美聯社台灣分社主任溫逸德(Peter Enav)對台灣政治現況觀察入微,他一篇標題為 〈Taiwan Under the Gun: An Urgent Call to Action〉的評論指,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三大條件已漸趨完善,預估2018年下半年可部署完成。
 
三大條件為:
 
1.中國確定政治入侵無效,一定得武力統一台灣。
 
2.中國武力完備且橫渡台灣海峽無礙,也有能力鎮壓台灣的反抗。
 
3.中國完成這項神聖任務時,國際政治阻礙必須小於回收台灣的利益。
 
溫逸德預言中國將在2018年武統台灣,他分析以下原因:
 
1.最初中國認為最可能和平統一台灣的時刻,就是馬英九執政時期,但這夢想在2012年馬重新競選時有了些許動搖,而在2013年的太陽花學運徹底破裂,直到2016年蔡英文上台,則讓中國認清和平統一台灣的可能已經幾乎消失、利用國民黨來經濟統一也難以達成了。
 
溫逸德認為,雖然中共可等到2020年選舉期待民進黨被徹底翻盤,但應仍不影響和平統一台灣的可能性已經消失的事實,而台灣這些年的民主政治發展,也早已超出中國的掌控。
 
 
2.普遍對中國的認知是,中國可能還需約3到4年左右才有足夠純熟的軍事力量來武統台灣。目前中國解放軍仍然缺乏武統台灣和防空的實力,對台侵略也明顯地數量不足。
 
溫逸德指出,台灣現在最大的致命傷是,軍事力量完全不足以對抗中國。不僅是台灣人長期以來對中國強權的忽視,還有台灣現今對國軍嚴重的反感,甚至計畫要轉型募兵制。雪上加霜的是,美國並不願販售強大的軍武給台灣作自我防衛,這都使得台灣和中國在軍事上拉開了極大的差距。
 
即便中國至少要等到2020年才能夠有兩棲部隊入侵台灣,但看看現在的台灣,超短的4個月兵役,和只有號稱200萬的軍力,都令人十分擔心台灣的未來,只要做任何軍事行動威脅,甚至海上封鎖,就足以讓台灣投降。中國甚至不用擔心台灣會打陸地游擊戰來擊潰他們,因為台灣根本沒有能力組織這樣的攻擊行動。
 
3.美國總統川普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已明確表明態度,不願在公眾場合直接批評中國,《紐約時報》就曾分析,近10年來中國經濟躍升,西方國家已越來越和中國親近。
 
若中國進犯台灣,日本甚至是西方民主國家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溫逸德認為,這還是操之在美國手上,而日和美國應當會站在同一陣線,而這是台灣唯一可能可以仰賴、且必須重視的外交夥伴。
 
溫逸德憂心,即便美國政府內部有許多人支持台灣,但川普可說是史上最親中的總統,且只憑一紙之約,並不能夠對這個「對民主價值漠不關心、有獨裁傾向」的總統,有什麼樣的束縛。
 
另外,溫逸德認為,中國最終決定是否發動攻擊,仍要取決於今年秋季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及2020台灣總統大選是否政黨輪替,最後則是川普勢力仍不夠穩健。

 

 

 

施正屏》白色力量打開兩岸綠燈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7005725-262105

 

2016年總統大選過後,台灣完成第三次政黨和平輪替。但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交流卻日趨冷淡。今年6月中旬,巴拿馬跟中國大陸建交之後,引發蔡政府高度反彈,在小英總統指示下,陸委會張小月主委向工商團體透露,會禁止「大陸省級台辦」、「曾發表對台不友善言論的智庫學者」來台,並且慎重審核黨政軍等三類人士來台交流,此舉恐將重創兩岸交流數十年來積累的互信基礎!

而中國大陸也不甘示弱地出手回敬,封殺台中市及桃園市的交通局長出席本月21日將在上海舉行的「海峽兩岸都市交通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及新北市的官員則放行。此現象凸顯了當前兩岸氛圍日趨嚴峻,冷和空間已進一步被兩岸官方高度壓縮,因政治的對立引發兩岸嚴重的信任危機,兩岸官方報復性的動作已明顯阻礙民間社會交流的各個層面,未來的發展和影響性值得國人高度重視。

面對此一僵局,值得注意的變化是,大陸去年底到最後一刻才表態願意參加在台北舉行的世大運,卻在5月投出震撼彈,宣告全數放棄團體賽,大陸隊史無前例的缺席引發兩岸體育界諸多聯想。不可否認的是,大陸宣稱避免對立只是表面原因,實則是透過缺席賽事,表達對小英政府及僵化的兩岸關係高度不滿。

台北市長柯文哲面對此一變化,為化解政治對兩岸參與國際運動交流的阻礙,本月初親赴上海參加雙城論壇,背負著兩岸破冰的重責大任,柯市長撇開意識型態之爭,行前提出了「五個互相」,強調有善意才能交流,讓對岸拍板同意續辦雙城論壇。

出訪期間,柯市長接連提出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論述,拋開僵固的政治意識型態對立,回歸務實交流,博得各界掌聲,不僅為雙城論壇的持續交流做出巨大貢獻,更為世大運政治僵局破冰,展現出運動家精神的高尚道德勇氣。

柯市長兩岸一家親的論述與主張,先釋出我方高度的善意,也換來了大陸明快釋懷的誠意,日前大陸已放行世大運個人賽登記報名,在個人賽報名截止前72小時完成登記,大陸來台與賽的優秀選手團高達110人。

大陸能以誠意回應柯市長的善意,意味著屬於墨綠的柯P,雖擱置「九二共識」,但他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等新論述,並透過真誠交流與充分溝通建立兩岸新的互信基礎,通過大陸對台決策部門的嚴峻考驗。

日前台南市長賴清德提出「親中愛台」後,民進黨籍的台中市長林佳龍提出「知中」說,認為「知中」加上「同理心」才能建立可長可久的建設性關係,走出過於口號化的兩岸迷宮。桃園市長鄭文燦則提出「和中愛台」,指出「和中才能保台、挺台」。不過此次台中及桃園的官方代表仍被大陸拒於門外,除了有民進黨中央還未放棄《台獨黨綱》,以及小英總統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原因外,綠營地方首長的兩岸論述顯然還未被陸方接受。

柯市長所代表的白色信任力量,應該是當前兩岸決策部門與小英總統、綠營地方首長可以虛心反省與認真參考的模式。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莫健:美關切兩岸缺官方對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15000407-260108

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13日表示,台海兩岸目前未能進行足夠對話,令人關切。他指出,美國見到北京正在升高對台灣的壓力,這正是因為兩岸缺乏官方對話,美國政府內部也普遍關切此事。

莫健13日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接受提問時稱,美方當下關切的問題是,兩岸之間缺乏官方對話,美國見到北京在外交上對台灣盟邦的攻勢,並尋求對台灣施壓的途徑,且情勢節節升高,這正是兩岸缺乏官方對話之故。

不會把台當議價籌碼

至於哪一方應負較大責任,莫健表示,他不願評論中方作為,但美國關切兩岸缺乏對話,也確實見到台灣嘗試和北京接觸,大家可自行做出結論。

莫健還表示,美國絕不會把台灣當成議價籌碼,雖然美中之間有一些問題必須解決,像是北韓顯然是個大問題,但美國不會為了某一特定議題短視近利,翻轉美國行之有年的政策。

關於美國國會正在推動解除美台高層互訪限制的《台灣旅行法》,莫健表示,未來幾個月,會見到資深官員出訪。他說,這些訪問是基於美台利益,象徵性的訪問有時候有其必要,但務實推動和強化雙邊關係,更為重要。

《台灣旅行法》目前已在眾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獲得通過,早已送交外委會,目前尚不清楚眾院外委會何時就此提案進行討論表決。

至於台灣可能在今年8月召開的美台「蒙特瑞會談」上提出購買F35戰機,莫健則表示,台灣政府決定提出那些需求,但他必須提醒,F35是非常昂貴且維修艱難的系統。

此外,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則研討會上致詞時說,大陸近期對台灣採取一連串不友善的外交作為,導致兩岸關係風險與猜疑加劇,但政府拒絕金錢競逐外交的立場不變,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獨特價值與地位也沒有變化;政府維持台海現狀的承諾不變,但「絕不會坐視國家利益一再受挑戰」。

林正義還強調,面對台美中的三方關係及大陸「十九大」召開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台灣將堅持一貫關注但不挑釁的立場,如果北京有意願和誠意,台灣願在最短時間內、在不設政治前提與不拘形式、不限地點下,促成兩岸的對話與溝通,化解雙方敵意,避免誤解誤判。

我國家利益不容挑戰

而談及如何不會坐視國家利益一再受挑戰,林正義會後受訪時表明,總統蔡英文所領導的民進黨政府不會、也無意回到過去陳水扁時代的對抗老路,但是仍然會有所回應。且政府會有原則的,而不會是超乎比例、漫無目的、粗魯及強硬的回應,而台灣可使用的籌碼,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少,「政府不會都沒有回應」。

林正義也說,相較於陳水扁執政時、台灣同時面臨來自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強大壓力,他認為,過去一年在蔡總統主政下持續維持現狀,情況與陳水扁時代不同,而這就是台灣很重要的途徑,讓台灣不是受到美中合作施壓的對象。

(中國時報)

 

 

中時快評》錢復的話要聽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4005057-262103

 

蔡英文總統內政強推前瞻建設,各方質疑將淪為債留子孫的「錢坑」,無法引領台灣走出經濟困境。外交上,蔡政府同樣只會編織美麗的圖像,無力因應台灣面臨的嚴峻挑戰。

蔡總統會見吐瓦魯國會議長陶希時稱,兩國都是海洋國家,都面對全球暖化的挑戰,深盼吐瓦魯能持續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為全球永續發展做出更多貢獻。這段話說得漂亮,卻沒有實質意義。

對吐瓦魯而言,氣候變遷攸關國家存亡,若不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暖化,國土將被持續上升的海平面淹沒。吐瓦魯前駐台大使陶敏德曾直言,該國生存與全世界產業碳排放息息相關,希望台灣盡全力執行低碳排放。蔡政府廢核增碳,對氣候變遷問題只關心能否參與UNFCCC,聽在吐瓦魯總理耳中不知作何感想。

台灣人均排碳量居高不下,政府迄今未提出長期減碳政策,設定的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目標,只是為了取代幾乎不會排放溫室氣體的核能發電。蔡總統要深受暖化危害的友邦為台灣發聲,說服力實在薄弱。

就任以來,蔡總統「空口辦外交」,照稿念些聽似動人、實則空洞的文字,拿不出整體外交戰略;遇到外交失利,也只會用「北京打壓」之類的話語卸責。

素有「外交才子」美譽的錢復,日前點出「外交政策的變更,重要性絕對比不上大陸政策」,正是提點蔡政府:若真想著台灣外交的前景,應先有積極、彈性的兩岸政策作為。

 

大陸「天然統」壓力源 蔡有察覺嗎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72316

2017-07-09 02:38聯合報 李菁羽/兩岸問題研究者(高雄市)

自蔡英文總統上台後,兩岸關係愈來愈冷,長期兩岸奔波的台灣人,也感覺與大陸聊天,愈來愈不投機了。

那天,在北京一間餐館,台灣人大陸人各半的餐敘場合。有位台灣人說兩岸是兄弟,應互相諒解與尊重;有位大陸人馬上反駁說:「兩岸不是兄弟,是父子;大陸是父台灣是子,台灣應該聽話,不然老子就教訓兒子。」場面尷尬,眼看將不歡而散,一位老者走過來。

他說:「你的話有語病,老子都希望兒子儘早獨立,那你希望台灣獨立嗎?」那陸人說:「敢獨立,立刻武統,我們都準備好了。」老先生說:「準備好了?武、統兩字怎麼寫?你知道嗎?」大家都楞住了。

老先生說:我今年八十八歲,十六歲參軍,親自參加「小米加步槍,打垮國民黨」的戰爭,所以知道這武和統是怎麼寫的?

先說統,你們記得當時怎麼搞統戰的嗎?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統治叫「蘇區」,國民黨統治叫「白區」。周恩來對蘇區幹部說:「白區是白區,蘇區是蘇區,不能要求白區人想法與蘇區一樣」,要「以你為主,為我所用;以客為尊,廣結善緣,才能結合人心。」

當年白區、蘇區都要體諒對方。今天台灣與大陸有百年以上不同歷史經歷,硬要台灣人與大陸人想法一致,本省人與外省人想法一致,民進黨與國民黨想法一致,就是不知道統戰的統該怎麼寫?該怎麼做了。

再談武字,武者止戈也,不戰而收人之心,屈人之兵才是武。世界軍事強國靠的不只是武器,而是紀律。要不要打,打到什麼程度,是政治領導決定。朝鮮戰爭期間,麥克阿瑟打算越過鴨綠江,立刻被杜魯門總統解職。當時便有人為麥帥叫屈,但是今天評論家都認為杜魯門是對的,因為沽功之勇將常陷國危。

今天一些退將成為武統的網紅名嘴,其中朱姓將軍在○五年官方軍事論壇,用英語對中外記者說:「中國軍隊有決心犧牲西安以東的中國所有城市,跟美國打一場核戰。」國外媒體評論:他的說法能否代表解放軍看法不知道,但代表解放軍將領的素質。黨中央讓他退休是正確決定。他可知曾在解放戰爭當過紅軍總司令的爺爺,立過多少戰功,但可曾說過一句論戰的話。

中國的確愈來愈強,也許有一天會無敵;但不能與天下為敵,更不能與台灣同胞為敵。想想當年周恩來「以你為主,以客為尊」的心態與做法,如果未富先狂,未勝先驕,未強先傲,那就是幫帝國主義分裂、摧毀中華民族,有什麼資格談「武統」?

老先生說完,調頭就走,大家都頓時語塞,陷入沉思;但對立氣氛沒了。我們必須清楚,這些退將會大肆妄談統,乃是大陸民眾強大「天然統」的壓力源所帶動的。所幸在職將領多能嚴守紀律;我對兩岸破除僵局,恢復合作又燃起信心和期待。

蔡英文總統點出台灣年輕世代「天然獨」傾向時,著眼於島內政治生態。但是,放大格局看,可曾觀察到對岸「天然統」的壓力源。

猶記德國統一前,東德若非經濟破敗到支持不下去,何嘗願意被統。兩岸關係冷不冷,僵不僵尚屬次要;重要的是經濟不能垮。要支撐台灣經濟,期待的是蔡總統能清醒回應兩岸通關密碼「九二共識」。

 

 

林中斌/新雙城記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7803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7-12 01:31聯合報 林中斌(前華府喬治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台灣是自宋朝以來,『溫良恭儉讓』在今天唯一留存的地方。」W先生說。

他是北京的太子黨,天安門之後赴歐洲進修,取得博士學位,留在國外發展。今日是成功的跨國企業家,穿梭歐美和東亞。他在台北豪宅置產,經常來歇腳,因為酷愛台灣。

今年六月一日,感謝台商朋友C的安排,我與W又見面了。去年底,第一次交談時,他對台灣的推崇頗令人好奇。我追問原由,「台灣好在哪?」

「人好、空氣好、交通便捷、自由自在、高品質活動多、飲食多樣化又講究…」(其實,這些是我遇到外國旅客,問起對台灣看法,所得到的一致而重複的答案。)他還舉出許多陸客來台遭遇到的感人故事,我都沒聽過。「您在哪兒聽到的?」我問。

「大陸地方報紙啊!」怪不得我沒聽過。

那天W先生引進了H小姐。她在台北中學畢業後赴美進修,成績優異,被美國企業延攬,派駐上海,十多年來前後擔任幾家大型跨國公司(Fortune 500)的執行長,曾令W先生印象深刻。剛好H尊翁病重,她返台照顧。

H小姐對比上海和台北生活,感慨良多。「Ubike是台北先有的,而今日上海Ubike取用停放比我們還方便。淘寶網讓我用手指滑手機買菜、購物、訂餐外送,幾分鐘就解決了。回台北要訂有機蔬菜、健康飲食給老人家可煞費周章。帶老人家在台北看病,大牌醫生態度高傲,與上海專業醫生的恭謹成強烈對比。…人家進步可真快!」

W先生說:「距離產生美感。但願妳說得對,但我對大陸可沒妳樂觀!」據了解,W先生剛從北京來,見到了現任高層的太子黨舊友,對大局不免憂心。

客觀的看,W和H各講對了一半。整體的圖像應該是包括但超越他們各自的視野。

在下多年來觀察和發表台灣的強項:不是軍事武器、不是經濟規模、不是國際勢力、甚至不是治理(governance)的效率,而是社會禮讓、生活細膩、心靈培育等。台灣應扮演催化劑的角色,提供我們在這個規模和風險較小的實驗室數十年來社會改革的經驗,善意的與對岸分享,協助提升他們社會品質和人民生活。長遠下去,他們人民和今日青年對我們社會的好感,轉化成他們未來領袖和大眾對我們有益的態度。

數日後,安排聚會的C寄來他不具名的某留美朋友對上海進步的詳細描述。雖然,其結語落於情緒化,但其大量實地觀察應是有價值的資訊。雖然,這是整體圖像的一半,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他們的優點可以激勵我們。於是在下不加評論,保留原味,廣為分享。

若以你贏我輸的「零和」觀念看,這是政治不正確的文字。

然而,廿一世紀大趨勢必是多贏。任一方輸,局勢皆不穩。終極原因是中美戰爭已不可能爆發,有四層面:

●皆備核武,引發衝突,自我毀滅,沒有贏家。

●網路化經濟高度相依,損傷對方,不利自己。

●視訊使國家領袖實時(real time)掌控國際衝突現場,隨時遏止。

●今日大國有預設機制阻止非理性領袖帶國家走上毀滅之路。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中時社論》民間武統論 蔡政府需審慎應對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4005801-262101

兩岸關係有3種決定方式,一是武力衝突,二是維持現狀,三是政治談判。

兩岸現狀已維持將近70年,近年大陸國勢快速崛起,兩岸民間關係日益緊密,台灣對大陸經濟也依賴日深,加上美中兩國戰略競逐的不確定格局,讓兩岸關係迷失在十字路口,統獨爭論更趨尖銳。近來大陸「武統」聲浪在民間社會興起,官方雖出面滅火,卻未能完全奏效,兩岸和平發展前景蒙上厚厚的不確定陰影,令人不安。

兩岸雙方曾經藉由互惠寬容交往,尋求相互有利的結果,但兩岸實力差距及體制差異的擴大,讓台灣在心理上與實質上,都愈來愈失去對等互惠交往的合理性,也讓國民黨推動的兩岸和解制度化政策背上「傾中賣台」或投降的罵名。甚至民進黨的賴清德提出「親中愛台」主張,想要務實調整綠軍的兩岸政策,都被藍綠陣營譏為投機政客,不得不清楚表態他堅定的兩岸國際關係立場。這顯示了台灣民眾對大陸崛起的逃避或頑固心態,不願意勇敢面對運用「中國崛起」的機會。

台灣年輕世代經過「台灣史觀」教育,多數支持台灣主體意識,認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與日俱增的年輕選民成為國民黨2014和2016年兩度敗選主因,也可能決定2020年總統大選的勝敗。藍綠兩軍為求勝選,都將突顯台灣主體意識立場,以爭取最大多數選票支持。這種發展趨勢對於否定中華民國存在,又堅決反對台獨的北京當局而言,處理不慎,恐將面臨不得不啟動《反分裂國家法》,實施「武統」的壓力。美國長期對兩岸採取「兩面嚇阻」的策略,也將愈來愈感受到難以為繼的窘境。

習近平提出「兩岸一家親」與「兩岸命運共同體」主張,有壓抑大陸「武統論」的戰略意圖。但面對兩岸「主權鴻溝」擴大,台灣年輕世代獨立意識增強的新形勢,如果不能夠提出具體作為,將「兩岸一家親」融合台灣意識,恐怕會讓兩岸關係長期陷入僵局,反而讓「武統論」得到養分。北京相信時間站在大陸這一邊,只要統一的條件夠厚實,兩岸融合水到渠成。不過,一旦北京對台灣失去耐心,認為和平統一無望,就會加重對台外交孤立、政治分化、經濟「窮台」、軍事封鎖等措施,執行「壓而不打,亂其內部,裡應外合,不攻自破」的對台策略。大陸官方對台政策仍維持「兩岸一家親」與「兩岸命運共同體」主調,但民間批評官方軟弱的聲浪日增。

兩岸關係發展對台灣是生死存亡關鍵,也是考驗美國在西太平洋影響力消長的指標。民進黨政府寄望美、日對台灣的支持,但美國面對的中國已不是1996年台海危機時代的中國。中國經濟崛起、武力日盛,海、空軍能量快速提升,相對美國經濟長期窘困,國防預算緊縮,要在台海維持軍力動態平衡的成本劇增,難有絕對勝算,台海安全形勢的「美國因素」出現實力消長的質變。

當前,習近平的國家安全戰略布局,把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駐軍、其與各國的軍事合作關係,以及對台軍售與軍事合作等,視為中國處理「台灣問題」、取得「藍色國土」戰略縱深優勢的障礙。川普若拿台灣問題挑釁北京,甚至把台灣綁在戰車前端與北京對幹,恐為台海軍事危機埋下火種。另美中兩國若因北韓問題或南海爭議交惡,台灣選擇「擁美抗中」的國安戰略,勢必會被捲入其中,成為中美衝突博弈競技場或炮灰,更將讓「武統論」師出有名。

大陸民間興起的「武統論」強調,台獨勢力已坐大,除了中國,台灣目前已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遏制台獨,對台獨「早打比晚打有利」。蔡政府應對大陸「武統論」聲浪再起的新情勢,最有效的趨吉避凶之道,就是誠心擁抱《中華民國憲法》的內涵與精神,擺脫台獨黨綱糾纏,戒斷「法理台獨」誘惑,以務實態度與大陸相向而行,共同開啟兩岸領導人溝通管道,共同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正道。更重要的是,蔡政府的國安戰略選擇不能一面倒向美國,避免成為川普挑釁北京的工具。

蔡政府要發揮執政能量與智慧,拿出辦法化解危害台海穩定的變數,維護得來不易的兩岸和平發展正道。大陸也要理解台灣社會的集體心理,拿出具體政策讓台灣人對「兩岸一家親」與「兩岸命運共同體」有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49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