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楊方儒》珠三角蛻變密碼 葉家興》「聽說」大陸很進步 簡立峰:前瞻思維來自承擔風險、擁抱創新
2017/07/23 11:35:16瀏覽235|回應0|推薦0

 

 

我見我思:楊方儒》珠三角蛻變密碼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23002795-262104

最近到珠三角走了一圈,從東莞到珠海,從前海到橫琴,我發現從「轉型升級」到「騰籠換鳥」,整個港珠澳灣區的蛻變,真的不只是口號。

台灣過去的優勢是在中山高沿線,從台北到台中,有龐大的零組件供應鏈,供歐、美、日客戶1次購足。但隨著硬體毛利與價值陡降,就算少數公司真的成了隱形冠軍,但是在軟硬整合失靈,以及互聯網「介入」新產品與新商業模式有限的前提下,我們確實失落。

「智能硬件」(智慧型硬體)產業鏈正在珠三角形成群聚效應。以智能硬件產業中,代表性的無人空拍機來說,DJI(大疆)擁有全球超過70%的市占率,另外也有平衡車、智能手環等新興產品,全球市場都在明顯成長。

的確,台灣人都在買DJI的無人空拍機,小米的掃地機器人也賣到缺貨,各種智能硬件與互聯網+產品,讓台灣喊了10多年的「智慧家庭」口號全都被大陸品牌收割。

「台灣緣何被深圳超車?」各大財經雜誌都在熱議,一大關鍵是珠三角的供應鏈資源!灣區各城市聚集了超過數萬家硬體工廠,而且幾乎所有的電子零組件都能在這個地方找到,進一步更促成了智慧型硬體創業熱潮興起。

當然,政府政策是必要的!以電動車來說,山西太原整個城市的計程車,都已經改為深圳出產的比亞迪e6電動車,不論在火車站、百貨公司,甚至是高架橋下,到處都可見到充電樁。上萬輛太原計程車,已經全數更迭為純電動車,太原市政府補貼車價達2/3,並且強制性停駛燃油計程車,造就了全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電動計程車上路榮景。

珠海的銀隆新能源,最近則獲得格力集團董明珠以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與京東商城創辦人劉強東的青睞,在電動巴士與電池開發等產品線,躋身全大陸的領頭羊。銀隆在北京故宮周遭,投放了數十輛仿古的噹噹巴士,加計各城市的電動巴士採購規模,真的是從政策到市場,「一條龍式」地創造新機會。

香港利豐集團董事長馮國經曾經公開說:「珠三角永遠是中國的先驅者!」如今珠三角確實已經揮別低階工人、制式化的流水線生產,加速進入產品開發、工程設計、自動化等新元素在內的製造服務體系。

從結果論來看,珠三角從原本遠不及台灣的硬體代工製造基地,迅速轉變成全球最快的設計與創意成果轉化中心,並且在10年之內,創造出比台灣更大規模的智慧型硬體產業。

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林之晨,公開呼籲台灣真的不能再講「軟硬整合」,現在必須開始講「由軟到硬」!這4個字真的就是精髓了。

(作者為KNOWING新聞創辦人暨總編輯)

 

我見我思:葉家興》「聽說」大陸很進步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22003543-262104

一位在香港金融圈任職的朋友在臉書轉發《紐約時報》記者孟寶勒(Paul Mozur)7月18日發自上海的報導〈在中國使用現金?你已經過時了〉,並鼓勵對使用科技沒有安全感的朋友親身一試:「來生活段時間就知道了」。另一位在小學教書的朋友神回覆「我不敢去,聽說很進步。」

這感覺《紐約時報》記者也有,文中提到:「我從香港搬到上海,在搞定手機支付的前幾周,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落伍。」他發現在上海,無論是點餐、購物、解鎖共享單車,沒有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生活處處碰壁。就連街頭藝人也把美國記者甩在了後面──他們擺出QR Code,以便路人直接用手機打賞。或許在網上,行乞者以移動支付討賞的段子,不久也要成真。

無現金社會的影響有多深,孟寶勒在報導中舉了個例子,一個同事3周前把銀行卡忘在了自動提款機裡,直到銀行打電話通知後,他才發現這件事。

然而,《紐約時報》報導沒有提到的是,移動支付不僅是中國內地孤立的生態系統,更同步進軍海外。例如微信支付就在包括日本的13個境外地區,全球覆蓋了13萬家以上境外商戶,支持美元、歐元、日圓、韓圜、泰銖等10個外幣直接結算。日本今年上半年接受微信支付的商戶數增加6倍,交易筆數增長16倍,單日交易金額峰值更上升40倍。

早在前年底,《華爾街日報》就發布一個短片報導:「Mobile Payment: Going Cashless in China」,提到中國大陸2015年第2季利用移動裝置支付消費金額就已高達5400億美元。記者並在報導中實際示範如何僅用智慧型手機過一天的生活,使用移動支付,不僅方便,有時更比付現便宜。

不過,美、日媒體都沒有提到的是另一種移動支付業者還沒有打入的剛性需求:地鐵與大眾運輸的刷卡。手機所綁定的移動支付,目前還無法進入大陸各城市的交通系統。而目前還有十多個千萬人口城市仍在興建地鐵,超過300萬人口的城市也逼近200個。隨著各城市生活水準提升,地鐵系統及其相應的支付系統配套建立,代表未來仍然商機無窮。

「先知資訊」(Knowing)的資料顯示,台灣人使用的前20大手機APP,沒有一個是台灣人自己做的。同樣地,大陸《第一財經日報》也曾專題報導,台灣的企業與人才被鎖定在硬體、晶片、代工等行業,卻錯過了整個互聯網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跑慢了。

在大陸快速發展「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時代,連西方記者都要驚訝不已,為何寶島上許多人的認知仍定格在某些狹隘的片段之中?這刻板印象的型塑,是否與部分有心媒體選擇性誤導脫不了關係?

「我不敢去,聽說很進步。」也許有著鐵飯碗工作的小學老師可以這麼想。但有夢想卻沒有父蔭的年輕一代,可以自絕於彼岸驚天動地的科技浪潮之外嗎?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名家縱論/簡立峰:前瞻思維來自承擔風險、擁抱創新

2017-07-23 01:31聯合報 簡立峰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99192?from=udn-relatednews_ch2

近日社會熱議話題之一,是對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討論。「前瞻」重要的本質便是「開創性」,就是不墨守成規、能突破現狀的企圖。期待政府有更前瞻計畫的同時,社會也要更勇於承擔風險、擁抱創新這也是現今最缺的。

討論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社會焦點多落在軌道建設算不算前瞻爭議。爭吵之餘卻少見能跳脫框架,提出其他能指引未來、更具前瞻性的重大投資建議。台灣社會較缺多樣性,大家念相同教科書、考相同聯考、依循相同答案。容易陷入集體焦慮,較難有跳脫框架的思考,也不敢做大夢。

記得有次參加全國科技會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講到台灣社會不敢承擔風險,一些創投公司都先會問新創團隊他們想做的事情有沒有其他公司做過,如果沒有就不投資。而在國外剛好反過來,創投最希望投資沒人嘗試過的新領域。創投英文稱為(Venture Capital),就是風險投資,如果創投都不敢冒風險,真的很難有創新產業。

近日媒體報導,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書中,曾做過十五項未來科技預測,包括行動裝置、影音直播、社群網站、電子支付等,十八年後預測全部實現、成真了!針對這則新聞,媒體焦點都在比爾蓋茲的前瞻遠見,這的確是事實,可是光有一位先知,也不足以讓每個夢想科技實現。這是先進國家社會勇於支持夢想家跳脫框架,前仆後繼逐夢踏實的成果。這樣的社會也才能從小車庫裡蘊育出蘋果、Google、臉書、亞馬遜等世界級企業。

在台灣不論產、官、學界與媒體,很容易陷入眼前處理不完的爭議,責罵多、鼓勵少,形成大家怕出錯、怕失敗的文化,對新事物的出現總是抗拒多於擁抱。無人機就是明顯事例。當無人機可以輕易飛起進行空拍,我們總是先擔心會撞到一○一大樓、會影響松山機場安全,可是很多國家卻認為無人機是能飛行的機器人,是科技重大革新,鼓勵各種跳脫框架的應用。於是在澳洲無人機被用來取代牧羊犬趕羊、加拿大森林大火靠無人機指引消防隊員逃生。反觀少數能生產無人機硬體的台灣,無人機常被新聞媒體指稱為危險物品。這樣的社會氛圍要前瞻、要創新很難。

台灣曾經不缺前瞻性產業企圖。半導體兩兆雙星便是國家級有氣魄計畫,遺憾的是現在與失敗掛上等號。台灣社會若不能承擔失敗風險,未來大概也很難再有政務官,敢提出如此大規模計畫。當我們看到南韓棋王李世乭敗給DeepMind開發的AlphaGo後,南韓政府立刻宣布擴大對人工智慧領域投資;新加坡也成為全球第一個無人計程車測試地點;丹麥則朝向成為第一個廢除實體貨幣、實現無現金社會的國家邁進。這些國家都是快速反應,勇於擁抱新機會。而在台灣我們期待政府有相等的反應力,可是給予官員的空間似乎愈來愈小。

政府未來規劃新的前瞻建設計畫時,或許可以考慮更早規劃,讓更多的民間力量參與,大家一起擁抱創新,一起承擔風險。例如針對高齡化社會即將來臨,未來絕對嚴重缺乏照護人力。前瞻計畫的研擬便可以廣徵社會意見一起做大夢(Think Big),結合台灣最強的資通訊與醫療產業,因應人工智慧發展發展,或許十年後能替代百萬照護人力的各種健康照護機器人計畫,也為台灣年輕新創產業引導新方向。

有了政策與經費支持,年輕創業家就可以嘗試各種可能,包括研發協助老人步行的輔具、能防手震智慧湯匙、能自動駕駛的安全輪椅、讓老人從沒電梯的五樓公寓下樓的設備,另外也可考慮讓少子化缺乏學童的小學校園逐一退場,轉換成為先進幼兒園與養老智慧園區,讓新科技有實驗場又能解決養老扶幼的土地問題。以上只是簡單發想,社會人才很多,有較長時機規劃、廣徵意見,一定有更好的想法與做法。

比爾蓋茲十八年前的十五項預言,很遺憾都沒有先在台灣落實,其中手機行動支付還因第三方支付法規爭議晚了十多年;這幾年台灣科技產業也總是與典範轉移,包括行動網路與數位經濟擦身而過。社會應記取這些經驗,更勇於承擔風險,源自於台灣的創新才有機會到來。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99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