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27 13:14:33瀏覽547|回應0|推薦0 | |
哪些人適合申請以房養老? 看三指標 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8872/2602422 2017-07-25 07:38:46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哪些人適合申請以房養老?銀行主管分析,主要分成三種,一是缺現金花用,例如有慢性疾病臥床、需要支付大量醫藥費,或聘請看護的長者,二是子女們對父母的奉養能力不同,容易引發爭端,第三種則是追求退休後的生活品質,希望能有更多現金外出旅遊、享受大餐,活得更有尊嚴。 土銀主管指出,大眾對於以房養老的印象,多數停留在「窮人救急」印象,因缺乏現金,所以把名下房產抵押給銀行,換取每月的生活費。 事實上,除了確實需要醫藥或看護費用的長者外,還有兩種人適合申請以房養老,一種是雖有子女,但子女奉養父母的能力不足,或有高低差異,容易引發家庭紛爭,若老人能得到足夠的安養金,反而可避免子女因此發生爭執。 另一種對象,則是想過更有品質退休生活的老人,透過以房養老,可擁有一筆現金來豐富老年生活,讓生活更為寬裕,甚至可攢下一些錢,為未來的醫療照護預作準備。 舉例而言,王老先生每個月有3萬元的退休金,申請以房養老後,可再多出2萬元的養老金,等於每個月有5萬元可以運用,不管是定期出國旅遊,或是請兒孫吃大餐都游刃有餘,等到年紀更大,還可用以支付安養院和聘請外勞的費用,完全不需要向兒女伸手。
各國以房養老制度比一比 商業+公益最周延 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8872/2606623 2017-07-27 07:34:51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曾桂香/台北報導 全球首件逆向抵押型房貸商品問世已超過半世紀,西方國家發展出來的「以房養老」金融商品,從單純商業型產品到政府介入,歷經數十年演進,已注入公益或長照精神,值得台灣取經參考。 從世界各國經驗來看,東西方文化傳統不同,確實影響以房養老商品措施能否成功,但政府適度介入,設計兼具商業與社會公益功能的制度,卻是重要關鍵。 2013年,內政部推動公益型的以房養老試辦方案,對申貸人及貸款人設定條件過於嚴苛,例如申請者必須無法定繼承人、單獨持有不動產,且不動產價值不超過社會救助法所定的中低收入戶標準,因此乏人問津,試辦期間申請案僅個位數。 當時每個申辦案件,內政部還要召開審查會議,通過後申請人才能辦理後續的貸款事宜,整個流程過於繁複,曠日廢時,民眾、銀行少有意願參與,台北市等地方政府曾試推售後租回等類似公益型以房養老,卻未能引起共鳴。 日本也有同樣現象,日本人普遍認同守住家產祖屋的傳統觀念,設計以房養老措施時,嚴格限制年齡及房屋條件,有些地方銀行甚至要獨棟房屋才能申請,雖比台灣早30年嘗試以房養老制度,日本也未能成功推行。 美國在1961年就推出首件逆抵押房貸款的設計,但規模較一般房貸市場小很多,1987年參議院通過房屋產權抵押轉換貸款(HECM),1988年由雷根總統簽署法案,並由聯邦住宅管理局(FHA)擔保逆向抵押貸款,因有法律保障基礎,美國的一般人及銀行才逐漸廣泛接受以房養老。 台灣直到2015年底,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合庫銀行那一年的11月推出以房養老商品「幸福滿袋貸款」,大幅調降門檻,只要年滿65歲,信用紀錄良好,就可拿房屋來申貸,每月穩定領取一筆費用,直到95歲,此類商品設計比照歐美及紐澳,迄今全省有逾600件成功個案,土地、華南、第一等公股行庫,甚至民營銀行中國信託等也相繼跟進,推出各具特色的以房養老商品。 老人空有房屋,沒有穩定收入及退休金,晚年生活困頓,很適合將房屋抵押給銀行,換取每月固定的生活費,這就是發源自歐美的以房養老措施的主要精神。 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說,以房養老是未來一定要有的政策,不過,商業型之外,還應有公益型或結合長照的其他型式以房養老,政府要確認擴大執行,這項措施不只是讓老人拿錢,還應有Social care,照顧及服務老人的意涵。 張金鶚表示,台灣確實應該確認以房養老的法律基礎,修訂特別法,例如以房養老條例,就不受銀行法貸款年限,或者保險公司不能涉及相關商品等保險法的阻礙,以特別法補足目前商業型以房養老較欠缺的社會福利及像售後租回等多元選擇的方式,這些做法在歐美已經非常普遍。 專家觀點:台灣應該確認以房養老的法律基礎,修訂特別法,就可不受銀行法貸款年限,或保險法的阻礙。
陸釋利多 台商准開兩家銀行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2606646?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3_pulldownmenu 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右二)率領「台商東北行」考察團,參訪大連科德數控公司。 特派記者林則宏/攝影分享 面對台商關切的「國民待遇」問題,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表示,在兩岸沒有和平協議,加上服貿、貨貿受阻情況下,大陸給予台商國民待遇有困難,但中共中央台辦正評估透過個案方式,在特定領域對台灣進一步開放,包括允許大陸台商開辦兩家銀行。 由陳德銘所率領的,包括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王屏生、榮譽會長郭山輝等20餘名各地台商所組成的「台商東北行」考察團25日抵達大連,展開一周的東北三省考察行程。 陳德銘指出,此次「台商東北行」原訂參訪三省省會,但鑑於大連是東北最大的城市,產業基礎雄厚,涵蓋農業、電子產業、生物技術等不同領域,因此最終選擇以大連為「台商東北行」的首站。 考察團26日先後前往大連小窖灣商務區、大連自貿區參訪,並召開對台經濟合作懇談會。王屏生在會中提出,台商當前最對急迫需要的是提了多年的「國民待遇」,沒有國民待遇,台商要在大陸開家餐廳都難。 陳德銘回應說,若兩岸服貿協定當年能生效實施,就不會有這個問題,目前要給台商國民待遇的難點是,兩岸沒有解決和平協議問題,因此經貿關係只能按照世貿組織(WTO)規定,給予台灣的任何開放措施,也必須對WTO其他會員一體適用。另一途徑是透過兩岸談判簽署服貿、貨貿協議,之後向WTO報備。 陳德銘指出,大陸實際上也透過一些非國務院法規的內部規定,儘量給予台商優惠,如「同等優先」待遇等。在對台灣進一步開放方面,大陸預計年底前會再推出個案措施,例如允許在大陸的台資企業開辦兩家銀行,但「這個不會走法律法規公布的道路」。
社論-從物價表現檢視大陸經濟增長後勢2017年07月27日 04:11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27000022-260202 中共十九大將在今秋舉行,因此全年大陸經濟需保持一定熱度,來為這項重要會議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由此看來,今年上半年大陸整體經濟增長較快態勢,需延續到下半年。只是,我們從上半年大陸物價表現來檢視,發現大陸社會總需求仍有所不足,使整體經濟增長後勢仍有走軟之虞;大陸政府如何採取有力舉措,來強化經濟增長動能,是當前重要課題。 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報告,等於是此期間的「整體經濟成績單」;其中顯示,這半年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率達6.9%,比去年同期GDP的增長6.7%為高,也超過市場原先預期的水平。因而去年大陸財經界普遍熱議的「L型走勢」說,即認為未來幾年大陸經濟增長率都將處在低谷的講法,如今似已煙消雲散。 除此之外,這份上半年大陸經濟成績單的部門別統計數據,也有頗多亮點。譬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持續顯著提升、網上零售額增勢強勁、外貿出口和進口俱榮、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額激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快增長等。 然而,整體經濟的運作,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我們發現,今年上半年的大陸整體經濟成績單之中,有個很顯眼的「軟肋(弱點)」,就是物價上漲動能不強,與GDP較快增長情況並不相稱。這種現象雖然當前有助於減輕民眾生活支出,但也表示社會總需求不足,而不利於未來的整體經濟增長,是一種「短多長空」的情況。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這次發布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年上漲率只有1.4%;而去年同期這項上漲率是2.1%。也就是說,在這一年之內,CPI年上漲率從「2字頭」掉到了「1字頭」。原本大陸政府對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的預期值,根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所言,是「3%左右」;惟上半年CPI實際漲幅,不及該報告預期值之半數。 這也反映出,整個社會對消費品需求增長勢頭並不強。因此,今年上半年全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10.4%,僅比去年同期此項年增率多了0.1個百分點,只能說是增幅維持平盤,而稱不上「加速增長」。 雖然今年上半年,全大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年增率達7.3%,顯著高於去年同期此項年增率6.5%,但居民新增收入並未大量用於擴大消費,表示大陸「邊際消費傾向」不高,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其次,全大陸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上漲率,歷經過去幾年持續負數表現後,於去年下半年轉為正數。因而今年上半年此項上漲率為6.6%,優於去年同期之負3.9%。 問題在於,今年上半年各月份的PPI上漲率,是逐月走低的。自2月份創下7.8%的多年來單月最高漲幅後,接下來幾個月的漲幅是步步縮減的,至6月份,單月漲幅只有5.5%。這應是受了消費物價漲幅低迷影響所致。 而PPI漲幅之如此「欲振乏力」,難免衝擊產業投資。如今年上半年全大陸固定資產投資,即實業投資,金額年增率8.6%,反不如去年同期之此項年增率9%。 總的來看,今年上半年大陸物價漲幅「平庸化」的表現,儘管和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收縮市場流動性有關,但更重要的因素,應是大陸社會的總需求尚有所不足,有待大陸政府採取有效舉措,來加以提振;否則,下半年大陸GDP增長率能否和上半年一樣好,是個問號。 為此,大陸政府宜加大力度促進產業創新,引導產業界加速推出新世代產品,及更加貼近民眾新需求的服務類項,以大幅提升民眾的購買意願,使社會整體消費放量、快升。 另方面,大陸政府應加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儘快清除過剩產能和過剩庫存,讓相關商品的市場交易秩序及價格形成機制恢復正常;如此也可帶動更多新投資、增添物料機件需求。 若社會總需求上升了,物價水平必會相應多漲一些;但只要漲幅合理,且不涉通貨膨脹因素,就是健康的、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物價上漲。如果今年下半年大陸GDP也能增長6.9%,甚至重現7%佳績,而CPI上漲率擴大到略多於2%,相信大多數民眾都不會有意見的。 (工商時報)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