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5 12:01:55瀏覽236|回應0|推薦0 | |
中時社論》解嚴30年 思劉曉波之死2017/7/15 下午 07:57:43
主筆室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5003673-262101 7月15日兩個政治事件在台北天空環繞,成為媒體、網路、社群活動,甚至許多社交場合的話題,一是台灣解除戒嚴30周年,二是大陸民運人士劉曉波13日去世,兩件不同性質的事,卻因緣際會進入同一個平台對話,點出了兩岸各自面對的民主困境問題。固然台灣面對的民主功課,無論問題本質、民主進程或面對的挑戰等,都與大陸不同,但兩岸都面對了「民主的下一步」問題,兩岸政府與人民都需要深思。 就台灣而言,蔣經國在30年前,建立了國民黨有效率的威權統治體系,個人在黨內也確立無可挑戰的絕對權威地位,但他洞察威權的不可持續性,及台灣與國民黨所面臨的內外部艱困挑戰,決定「改變」,因而宣布解嚴、開放黨禁與報禁,並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這是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轉捩點,開啟了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去管制與解除禁忌的進程,今天台灣人民才能盡情呼吸自由空氣、百無禁忌地追求自我實現。 台灣於1991年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並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民主進程達於高峰後,兩個亂流干擾了台灣的民主進程,一是統獨爭議,二是民粹現象, 2010年後民粹現象更深化為從政治、學術、企業、宗教、媒體到家庭、學校的「權力弱化」問題,權威崩解造成政府失能、政治失信、族群對立、家庭崩潰、社會分崩離析;經濟發展、國際處境也愈見艱難。尤其政府失能、政治失序,讓台灣在面對大陸時,很難再自豪民主的成就。 就大陸而言,劉曉波的去世,點出了專屬於大陸、與台灣不同的民主課題。劉曉波的《零八憲章》主張實施與台灣類似的西式民主,也許並不適用於今天的大陸,這中間有民主發展階段論、中國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共的歷史傳統等等的辯證空間,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劉曉波是以一個「中國人」的立場,提出他覺得中國該走向的制度之路,他始終拒絕流亡海外,「以民族榮」、「為中國好」是劉曉波主張西式民主的初衷,而他在追求理念實現時所展現的無私與單純,是世人對劉曉波不能忘卻的記憶。 這時,如果把台灣與大陸的民主課題連結起來,則會發現,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對參性。劉曉波追求的是西方民主,西式民主在華人社會到底適不適合、會否成功?台灣又恰恰是唯一的對照組,因此,台灣在尋求西式民主的過程,就會成為中國大陸適不適合西式民主的重要參照。 然而,台灣的西式民主之路,雖然有其成功的部分,但也有更多不成功與不成熟的部分。最鮮明的近例,政府修法管制退將與退職政務官赴大陸訪問,可長達15年,違者削減削奪其退休俸,這已經赤裸裸地違背了西方民主最重要的人權價值,也違反了《中華民國憲法》第10條的遷徙自由、第11條的言論自由與第15條的財產保障。換言之,台灣的執政者,自己都在嚴重傷害西式民主所追求的核心價值。 在社會端也傳出類似反民主事件,近日PTT針對大陸電競選手在台比賽奪冠,卻受到冷落的事件,及陸生不幸病亡的悲劇,充斥著各種煽動仇恨、歧視侮辱的不堪言論,尤其是陸生病亡一事,連人死為大的厚道都不存焉,相應引發了大陸民眾的強烈反感。這些不成熟處反覆呈現後,讓大陸不論官民,對西式民主存有疑慮,指著台灣的亂象問:「這就是西式民主嗎?」 台灣實踐民主過程中,確實有很多不成熟、甚至不成功的地方,但這不能直接畫上西式民主不好的等號。對此,台灣人民仍要對自己的民主路「保有信心」,我們的民主不夠成熟,但相應端的作法,不是放棄民主,而是要讓民主更成熟。 而大陸方面,在觀察注意台灣的西式民主發展時,則當「存有耐心」。雖然大陸當局努力地要開展一條「中國特色」的制度道路,但即便不複製西方式民主制度,卻不能摒除「民主」兩個字,不論中國式民主或西方式民主,都擁有相同的核心價值。什麼是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讓人民擁有更幸福的未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可以充分自我實現。 這種「大家都有好日子過」的簡單期待,中國老祖宗很早就提出,反映在《禮記》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不管是蔣經國的解嚴,劉曉波的志業,西方民主的目的乃至於中國特色的制度建制,所追求的,也是這大同世界的實現。 兩岸在制度追求上,確實面對不同情境與不同困難,但是在心態上,應該共存著「都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的共好心情,祝福彼此,讓彼此的制度可以不斷成長進步,並成為彼此的良性參照。
聯合/民主夢不能光靠說嘴 2017-07-16 04:10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5963?from=udn-relatednews_ch2 劉曉波去世,馬英九、蔡英文各在臉書貼文哀悼。馬、蔡悼文之差異,反映出藍綠對大陸民主化的不同思維。但是,關心中國民主夢的人,也得小心台灣民主夢正在變調。 馬英九認為,大陸已成政經大國,應在自由人權上成比例提升,以配合大國的地位。馬執政時力推兩岸交流,企盼藉此輸出台灣民主經驗,引領大陸民主發展。 他認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對異議人士的容忍,其根源未必是西方的言論自由,而是像子產主張的「不毀鄉校」那樣的寬容和開放作風,期許對岸走向「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民主」。馬英九的主張,是對大陸崛起的務實期待,但很多人可能覺得速度太慢。 蔡英文則表示,期待對岸推動政治改革,讓大陸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天賦權利,也為兩岸關係打開新契機。她並說,如果「中國夢」是民主,台灣會在實現夢的過程中提供必要協助。這樣的說法,不脫文青腔調,卻也顯得自大和矛盾。試想,兩岸如今交流停滯,原來可用民主說服陸客、陸生的機會都被葬送,有些陸客甚至在台遭到不友善對待,這將如何協助對岸實現民主夢? 再回看台灣的民主。解嚴卅年,執政黨卻不時制訂出自我擴權、侵害人民權益的法令,卻假稱要「向人民致敬」,豈不虛偽?再看曾掌摑他人的綠委如今反挨巴掌,竟指控對手「劣跡敗行、藐視國會」。這麼低劣的表現,如何向大陸民眾說教民主?
劉霞失聯 維權人士急籲救援 https://udn.com/news/story/11251/2588206?from=udn_ch2cate6640sub11251_pulldownmenu 2017-07-17 14:27世界日報 要聞組/綜合16日電 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海葬後,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北京當局已釋放他的遺孀劉霞,至今下落不明,劉曉波友人和維權人士16日擔憂劉霞的下落。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並表示,救出劉霞有其急迫性。 劉曉波13日因肝癌病逝瀋陽後,好友與劉霞失去聯絡。61歲劉曉波死時仍在羈押期。 法新社駐北京記者在北京當地時間16日晚到劉霞和劉曉波在北京的住所,希望能找到劉霞行蹤。但在他們住所的電梯旁有一名身著制服的安保人員和一名便裝、不明身分的男子在門口站崗。法新社記者試圖按門鈴時,遭到這兩名男子的驅趕,並沒能找到劉霞。 美國和歐洲聯盟呼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共產黨政府釋放劉霞,並准她出國。劉霞自2010年起遭到軟禁。 當局公布喪夫的劉霞15日在私人葬禮上的悲傷影像,及隨後與親屬在船上,將劉曉波的骨灰撒進大海。 住北京的維權人士、也是好友胡佳說:「我們非常擔憂,我們看見當局的葬禮照片,她看來虛弱且痛苦,看起來像是全世界最悲傷的人。」 胡佳告訴法新社:「如果我能見到她,我會安慰她,讓她靠在我肩膀上哭。」 劉霞雖不涉政治,在劉曉波2010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後,沒遭任何指控的劉霞很快受到警察監視。 劉霞過去七年唯有探視父母或去遼寧省探監,才能離開她的北京公寓。劉曉波遭判11年徒刑被關在遼寧,一直到6月初獲准就醫。 劉霞父親去年過世,她母親今年稍早故去。 人權觀察中國部門負責人李察遜(Sophie Richardson)說:「沒有比救出劉霞更優先的事了,當局轉播顯示他們正在虐待她,更凸顯急迫性。」 她告訴法新社:「他們透過多個媒體、多語影像轉播,並播送她做著當局期待的事的影音,同時又不讓她自行發言,多年來毫無理由地將她軟禁在家。那是強制拍攝的情況。」 國際特赦組織中國研究員潘嘉偉(Patrick Poon)說,56歲劉霞受憂鬱症之苦,且有心臟病,會失聯「很奇怪」。 潘嘉偉說:「為何她突然拒絕與朋友聯絡,此時她身處巨大憂傷,正需要其他人的安慰。」
61歲 劉曉波病逝瀋陽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14000424-260108 大陸官方昨晚證實,大陸異見人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昨日下午5時35分,因肝癌病情惡化,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後,在瀋陽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逝,享年61歲。 劉曉波病逝後,瀋陽市司法局隨即在網頁發布劉的死訊。網頁指出,劉曉波,男,現年61歲,於2009年12月23日因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 網頁內容說,劉曉波服刑期間,因患肝癌被保外就醫,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邀請國內知名腫瘤專家多次診治,並邀請美、德權威肝癌治療專家參加會診。經多方救治,劉曉波病情持續惡化,7月10日進入搶救和重症監護狀態;13日因多臟器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死亡。 據了解,患上肝癌末期保外就醫的劉曉波昨日病情再度惡化,瀋陽醫大第一醫院緊急通報劉的病情,指劉曉波存在腹腔感染、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器官功能不全等情況稱正在積極搶救中,延至昨日下午搶救無效不治。 今年6月26日,劉曉波代表律師莫少平向外界證實,劉在5月23日發現患上肝癌末期,已辦理保外就醫,並在瀋陽醫大第一醫院治療;除大陸當地醫院醫療團隊,其間有來自美國及德國專家赴瀋陽會診。劉曉波生前多次表達希望出國接受治療,但最終未能如願。 (中國時報)
聯合/劉曉波:中國良心的永遠傷痕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4500?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二○一○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但被捕入獄的他缺席了。頒獎台上最後以「一把空椅子」作為替身。如今那張空了的椅子,成為劉曉波留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記。 圖/BBC中文網分享 作為一個民主鬥士,對劉曉波而言,那個他無法出席領取的諾貝爾和平獎其實不是他的最大遺憾,反而像是一項加持。他的遺憾,應該是繫獄十年,但中國的民主之路依然迢遙。對北京的當權者而言,讓劉曉波在保外就醫時死於肝癌,或許不比拒絕讓他赴挪威領獎來得煎熬或難堪,反而像一次解脫。但是,劉曉波如果是中共眼中的一根刺,這根刺已變成中國良心的永遠傷痕;劉曉波未遂的追求,將恆久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 劉曉波未及等親友為他爭取到出國就醫,即驟然病逝瀋陽,留下了無法以「自由之身」接受治療的遺憾,也相對升高了此一悲劇所引發的張力,餘波難以估計。如果北京當局及早讓劉曉波假釋,或者在發現病情之初即讓他保外就醫,不僅可避免憾事,也將大大有助於改善中國的人權形象。作為異議人士,劉曉波一向主張和平、非暴力的抗爭;但在不知變通的中共官僚作風下,終究把他變成了人民眼中的「烈士」。 劉曉波是在二○○八年參與起草《零八憲章》時,提出「取消一黨壟斷執政特權」及「在民主憲政架構下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等主張,而遭逮捕,隨即於次年被北京人民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十一年。作為知識分子,劉曉波提出的主張其實完全屬於「言論層次」的表達,未料卻因此獲致重罪。劉曉波含笑入獄,除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聲援,次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更決定將「和平獎」頒贈給他。遺憾的是,此舉只是愈發激怒中共,他不僅無法前往領獎,妻子劉霞也遭到軟禁。 劉曉波最後繫獄這十年,正是中國崛起的十年。這十年,中國大陸在經濟上變成了一個傲視世界的大國,中國人的足跡和購買力遍及全球,中國在許多方面都因富強變得更為自信。但是,中共在政治上卻未因為更自信而稍顯寬鬆或柔軟,不少社會控制手段反而趨於緊繃,許多知識分子的言論則受到嚴格管制。表面上看,中國大陸變得更加穩定而富裕,但人們渴望的自由和民主,卻依然匱乏。要問的是,往後十年,這樣的失衡情況能否改變? 在二○○九年被判刑前夕,劉曉波曾寫下《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一文,為自己的作為作出最後辯解。他說,「我期待,我的國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我期待,我將是中國綿綿不絕的文字獄的最後一個受害者,從此之後不再有人因言獲罪。」這兩句話,今天讀起來,仍讓人泫然欲泣。劉曉波因為自己不能已於言的良心而獲罪,終於以身殉道,病死獄中,或可謂死得其所。然而,「中國文字獄最後一名受害者」這樣的悲鳴,其實是多少中國人心中共同的痛,卻顯然不會隨劉曉波之逝而消褪。那麼,一個富強的中國,能不能為人民稍稍提供一些解方呢? 西方媒體把劉曉波形容為「中國的良心」,這「良心」二字,何其沉重!也正因這兩個字,劉曉波含笑接受了他獄中的命運;而他畢生為民主、自由鞠躬盡瘁的志業,則重重敲擊著許多中國人的良心,並留下永遠傷痕。 劉曉波用生命向自己的良心叩問,這其實也是中國大陸當權者必須思考與解答的問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也許不是中國所要追尋的唯一道路;但當中國日漸強大、日漸富裕、日漸自信,主政者能不能提供人民更多的自由承諾,而不一味擔心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能不能趁著社會穩固時漸次開闢出民主改革的道路,讓更多人民的聲音可以在體制內外發出?能不能降低干預和控制的欲望,並透過法制化,讓「文字獄」在廿一世紀的中國徹底絕跡?能不能培養出更大的氣度,讓異議者能公開站著說出他們的論點?劉曉波走了,這些大哉問仍在全球華人心中迴盪。
貿易角力戰 美要陸做更多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15000466-260108 近期內最受外界關注的國際要事,就是中美貿易過招將在下周進入關鍵周。其中,16日是中美經貿百日計畫早期清單截止日,19日將在美國舉行中美首次全面經濟對話,探討更深層次、歧見複雜的經貿議題,其結果將牽動之後中美乃至全球經貿動向。 近年中美貿易摩擦頻傳,尤其中國每年自美國賺取大量貿易順差,已引發美國民間與業界不滿。今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在美國佛州舉行首次「習川會」後,雙方拚出高效率,1個月時間就端出百日計畫早期清單,也顯示美方對解決貿易失衡的急切心態。 這份清單涉及10項重大內容,包括在7月16日前,中國將重新開放美牛進口,此外,中國打破藩籬,對美國開放部分金融服務業,並為美方信評公司及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市場准入。就美方而言,中國開放美牛與金融、信評機構准入具有象徵意義,亦顯示雙方對貿易「再平衡」有一定共識。 然而,百日計畫雖一定程度緩減中美貿易緊張,但美方念茲在茲的鋼鐵傾銷與中方降低汽車關稅等敏感問題並未提及;尤其計畫公布後迄今,中美互動上出現一方面釋出善意、另一方面卻透過放話明示、暗示對方應該做得更多,顯示雙方的貿易角力已由「淺水區」走進矛盾更大的「深水區」。 本月8日德國漢堡G20峰會上,習川兩人再次會晤,商定首輪全面經濟對話19日於美國華府舉行,雙方將總結百日計畫成果,商談將計畫延長至1年,並對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全球經濟治理和貿易投資問題進行討論。 不過,對19日的這場中美貿易對談,外界懷有較大憂慮。儘管13日中方才派出代表團到美國簽下50億美元的大豆與牛豬肉大單,但川普卻幾乎在同日表示,考慮對中國等鋼鐵傾銷國祭出配額和關稅手段。 對於是否要拿出強硬措施,美國政府和學界看法不一,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葛林斯班等多位知名人士甚至聯署勸阻川普;然而,上月底韓國新任總統文在寅訪美時,遭到川普當面批評美韓貿易失衡,不滿美國在汽車與鋼鐵領域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尷尬場景。有了文在寅的前車之鑑,下周是中美經貿談判的關鍵周,雙方要如何演出這場大戲,全球拭目以待。 (中國時報)
中美簽逾50億美元農貿合約
中美簽訂50億美元農貿合同,中國將從美國進口1253萬噸大豆及371噸牛豬肉。(新華社、美聯社)
中美簽訂50億美元農貿合同,中國將從美國進口1253萬噸大豆及371噸牛豬肉。(新華社、美聯社)
在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下周召開前夕,雙方民間企業合作加速推進。20多家來自中國及美國的企業於13日在美國愛荷華州簽訂農貿合約,內容包括中國企業將從美國進口1253萬噸大豆和371噸豬肉及牛肉,總進口金額達50.12億美元。 新華社報導,來自中美兩國的近百名官員與企業代表聚集在美國愛荷華州首府狄蒙,進行農貿簽訂儀式。 儀式上,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科技參贊許海致詞表示,中美兩國元首在今年4月的會晤中就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畫達成一致,此次簽訂的農產品貿易和合約是落實兩國元首會晤成果的具體措施之一。 許海表示,隨著中國城鎮化發展和中等收入階層壯大,中國消費者市場規模還將繼續擴大,未來美國企業對中國出口還存在巨大增長潛力。中國食品土畜進口商會會長邊振瑚說,隨著中國消費轉型升級,加上中美兩國為貿易創造的良好環境,中美之間的合作還會釋放出更大的潛力。 愛荷華州副州長Adam Gregg則指出,中國對美國牛肉開放市場,對愛荷華州來說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他稱,一周後愛荷華州新任州長Kim Reynolds將率領農業代表團訪問中國。 資料顯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4月中於佛州海湖莊園會晤,宣布建立4個高級別對話機制以及百日經貿計畫之後,雙方經過30多回合的磋商,已達成10項初步共識,內容涵蓋農畜、能源、金融監管及「一帶一路」,大多為本月16日前執行。上月20日,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已提前宣布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中國。 中國商務部日前宣布將於本月19日召開中美經濟對話。屆時,中美雙方將總結百日經貿計畫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對中美經濟合作1年期計畫進行討論。此外,雙方還會針對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全球經濟和治理,以及貿易投資問題進行協商。 (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