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破壞式創新…高油價不再 葉倫「緩升息、急縮表」的背後思維 面對新變局 找尋新王道
2017/07/15 12:11:37瀏覽202|回應0|推薦0

 

 

經濟/破壞式創新…高油價不再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935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7-18 02:5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原油價格近來激烈震盪,OPEC與俄羅斯等非OPEC產油國均同意延長減產至明年3月,且夏季用油旺季等需求面因素亦有助短線油價走揚。但頁岩油等非傳統原油業者環伺在側,隨時會因油價上漲至符合其經濟效益而大舉生產,使多數專家始終對原油市場重現多頭走勢,難以樂觀。

不過,單以頁岩革命為由的擔心仍過於表面。因為能夠讓布蘭特油價從2008年7月每桶145.29美元的歷史新高一路下跌,最低不到該價位四分之一的真正原因,其實是頁岩革命為原油市場帶來的破壞式創新,讓原油產業變成一個與時俱進的創新有機體,且創新精神不止於頁岩油業者,而近年原油市場的三大改變,即為此而來。

第一個改變是結合數位化複雜系統的智能化管理(Smarter Management of Complex Systems),讓原油業者能在更複雜的地質環境中,以更具有效率的方式探鑽石油和天然氣。舉例來說,成像技術(imaging technology)的進步雖讓深海油田業者更容易在墨西哥灣和巴西的深海水域找到蘊藏的石油,但該技術植基於百元油價的環境,且強調快速而非有效率,以致於當百元油價不再,相關開採作業便停滯不前。從離岸油田鑽井機數從2014年9月的64台,銳減至2016年8月的17台,減幅高達七成,可見一斑。

此時,深海油田業者也開始向頁岩油業者看齊,學習結合數位化複雜系統的智能化管理,進而改變油井探勘的設計流程,採用簡單的、標準化的設計與作業流程,讓鑽井與生產平台更容易獲得複製,成本自然跟著降低,使深海油田不再與高油價劃上等號。目前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於墨西哥灣的深海鑽油成本已成功降至每桶40美元,其餘業者也重新投入市場,截至2017年5月為止,離岸油田鑽井機數已回到22台。

第二個改變是應用數據分析技術。原油業者使用更複雜的演算法分析巨量數據,且隨著雲端運算技術的成熟,過往耗時一年的資料運算工程已可濃縮至數個星期,讓業者在實際動工前,已先就百萬種可能的情境進行沙盤推演,更容易找到石油和天然氣蘊藏點與進行生產管理,降低過往油井發掘與探勘過程中消耗成本最多的試誤率。同時,由於原油生產是一個高度流程化的生產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將為業者帶來巨大損失。所以,石油業者也學習半導體產業的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技術,利用複雜的演算法分析過去生產流程的大數據資料,藉此提高設備的運作效能及提前維護,降低機器停機所造成的生產成本。

第三個改變是大量的自動化。如利用自動化系統以遠端遙控方式鑽井,甚或發展海底機器人執行更多困難及危險的工作,如深海管線接連及機器設備的檢查等。

此外,這般破壞式創新並不侷限於原油產業上,更隨著科技創新的腳步,延伸至整個能源產業中。例如結合數位化複雜系統的智能化管理讓智能電網運作日益進步,既可整併各種傳統電力系統及新能源所提供的發電量,更使再生能源的電力供應獲得更有效率的利用,並降低對原油的需求。

從歷史軌跡來看,重大科技變革所帶動的破壞性創新,會使社會生產力大幅躍進。但當下飽受創新挑戰的既得利益者,往往難以看清這個事實,大作困獸之鬥者更是不少,一如近年原油市場發展與OPEC及俄羅斯等傳統原油業者的情況。

殊不知,當原油產業甚至能源產業都開始導入破壞性創新後,即便今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市場趨於平衡,但油價與供需平衡間的反應函數早非往昔樣貌,高油價時代更不會因原油產量達成供需平衡而再現。若傳統產油國仍不願正視這個事實,並對OPEC隻手控制原油市場的黃金歲月已逝有深刻的認知,縱有再多「同心協力」的減產協議也是枉然。

 

經濟/Fed貨幣政策正常化 漸進式發酵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61096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7-29 04:0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26日會議決定利率維持不變,完全符合預期;對於何時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並未做出「宣布」,與部分人士的預期相左。因此金融市場的初步解讀是Fed的態度稍稍偏向「鴿派」,但之後又開始擔心「縮表」的緊縮效應。仔細推敲會後聲明的內容,不難發現Fed「緩升息、急縮表」的政策立場已益發明確;實施的步調是「漸進式」,對市場的實質影響也將是「漸進式」。

比較6、7兩月會議的聲明,內容差異非常之小。至於「縮表」部分,最大的差異是將啟動時間從「今年內」,改為「相對較早(relatively soon)」。葉倫7月中旬出席國會作證時已經做出此一改變,表示Fed的立場更加確定。這其實是會後聲明中最重要的看點;今年內,表示最晚可到12月再「宣布」,並於明年元月「啟動」;但「相對較早」,自然是比12月早。因此市場普遍解讀為Fed將於9月會議「宣布」縮表,10月「啟動」,實現的可能性相當高。

Fed落實貨幣政策「正常化」之路的最大障礙,在於就業與通膨兩項數據並不配套。Fed目前最堅持的論據,在於就業擴張「堅實」;而當就業吃緊達到某一臨界點時,工資勢必上升,並帶動通膨升高。外界的主要質疑在於Fed並不確定此一時點究竟將於何時出現,因此先行升息可能打擊經濟成長;Fed則主張等到此一時點來臨時再行動,則為時已晚。

「貨幣政策不是太晚,就是太急」,而「太急緣於太晚」,Fed這回不願再重蹈覆轍。因此去年底當失業率降到4.6%的「自然失業率」估計值左右,且國際金融市場相對穩定時,Fed便恢復升息。

但反過來看,如果通膨持續偏弱,且達到某一點時,也會使企業與家庭減少投資及消費,同樣會對就業造成不利影響,而形成日本式的「通貨緊縮」。問題仍是此一臨界點究竟在那裡?Fed對此卻很少提出看法,或許是因為不願相信日本經驗會在美國重演。既然Fed的基本態度是重就業、輕通膨,因此只要就業持續強勁擴張,而通膨率不致太過離譜,例如核心通膨率降到1%以下,Fed的「正常化」之路還會走下去。

至於升息與縮表兩套工具將如何交互運用?由於升息容易對市場造成立即的衝擊,且與通膨的聯想較為直接,因此持續升息容易引發各界的反彈,何況Fed先後已升息4碼,多少累積了一些籌碼,因此速度可以減緩,甚至暫停。但如果失業率跌破4%,而且繼續看降,則即使通膨率低於目標,Fed仍不得不維持目前的升息路徑。

縮表則是文火慢燉,被形容是「坐等油漆乾」的工作。第一年計劃僅縮小0.174兆美元,還不到資產負債表總規模4.5兆美元的零頭,市場相對無感。然而一旦啟動,釜底抽薪的作用將逐漸顯現。縮表其實是在為升息創造條件;只要Fed資金不斷抽離,市場利率終將自行上升,屆時Fed只要被動升息即可。

其實金融市場投資人本身也相當矛盾。去年底迄今利率連升3碼,但10年期公債券殖利率又回到2.3%以下的低檔,美股三大指數更輪番創新高,顯然投資人並未感受資金壓力,而金融情勢指標仍十分寬鬆。這也證明Fed只是藉由「正常化」,把原本過度寬鬆的政策變為「溫和寬鬆」,而非透過「緊縮」而使金融情勢「吃緊」。但另一方面,投資人卻經常對任何真實或想像的新訊息,做出過度的反應與錯誤的判斷,結果吃虧的還是自己。

Fed「正常化」路線若能依據目前的計畫繼續推動,對市場真正造成影響的時點估計在一年以後,屆時縮表的效應將漸趨明朗,而其他國家央行的「正常化」措施也將陸續展開。這段期間投資人究竟該乘勝追擊,還是逐步見好就收,則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取。

 

 

 

彭博資訊專欄/QE退場箭在弦上

2017-07-14 01:28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582457?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戴伊(Tim Duy)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12日明白表示,Fed官員難以理解最近通膨偏低的原因。但若市場預期Fed今、明年的政策將偏「鴿派」,實屬大錯特錯。別忘記貨幣決策並非只看通膨率,也重視失業率。

Fed將通膨偏低歸因於過渡因素,葉倫也再度點名無線通話費率下降這項因素。Fed預測,隨著這些過渡因素消褪,低失業將把通膨率推升到2%目標。葉倫等Fed傳統官員認為,此時若不預先採取緊縮措施,失業率將跌破「中性」水準,使通膨率衝過目標。

市場須了解Fed決策並非只看通膨,還要看失業。綜合這兩項因素,能規劃出四種可能的政策路徑。首先是通膨回升、失業率持穩,即Fed的基本預測,意味今年將再升息1碼,明年升3碼。

第二為通膨仍低、失業率持穩,那麼Fed今年可能不再升息,並降低明年的升息幅度預測。第三是通膨回升、失業率再降,將使Fed提高明年的升息幅度預測。

最後是通膨仍低、失業率再降,這可能是最讓Fed頭痛的結果。但若失業率跌破4%,且繼續看降,則即使通膨率低於目標,Fed仍將維持目前的升息路徑。

個人認為,發生第三、四種情況的可能性較低。另外,萬一出現失業率突然上升的狀況,Fed政策只會轉鬆,不會再緊。個人也認為無論發生上述任何一種狀況,「縮表」都已箭在弦上,且Fed將從9月開始啟動。

(作者Tim Duy是彭博視角專欄作家/編譯任中原)

 

聯合/葉倫「緩升息、急縮表」的背後思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441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7-15 03:5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球主要國家央行6月經歷了「仲夏5月,群鷹亂飛」的熱季,導致全球公債及股市一度大跌,儼然是一場「迷你退場風暴」。然而形勢比人強,各國通膨持續偏低的客觀條件,又迫使央行官員硬生生將「鷹派」論調吞回去。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近日在國會作證,顯然已經為貨幣政策「正常化」訂出了「緩升息、急縮表」的新基調。

6月中先是Fed今年第2度升息,並首次提出詳細的縮減資產負債表計畫,今年內繼續升息與啟動縮表已是箭在弦上;6月下旬歐洲央行(ECB)在葡萄牙辛特拉召開年會時,總裁德拉基強調「膨脹」的力量已經超過「通縮」,接著英國與加拿大央行也表示準備升息,市場甚至傳出主要央行之間已經達成「辛特拉密約」,將「協同一致(co-ordinated)」地採取緊縮措施,全球金融市場因而出現動盪。

然而目前美國核心通膨率為1.4%,歐元區更僅有0.9%,距離2%目標還相當遠,而且過去三個月更連續下降。Fed至今仍認為通膨偏低是一些「過渡的」、「獨特的」因素所致,包括國際油價、無線通話費率及藥品價格下跌;只要就業持續成長,帶動消費與投資增加,形成良性循環,終將帶動工資與通膨上升。但當「過渡性、獨特性」因素消褪之後,又有新的因素出現,依然壓抑通膨上升;於是無論葉倫或其他Fed的決策官員,也不得不承認對通膨不振憂心忡忡,對未來的升息速度也語多保留。

葉倫本人專攻就業經濟學,而Fed利率決策所依據的基本理論則是「菲立普曲線」,即失業率與通膨率兩者之間具有替換性的關係;當失業率高時通貨膨脹率就低,而當失業率低時通貨膨脹率就高。5月美國失業率已經看到4.3%;6月雖升到4.4%,但卻是勞動參與率升高這項有利因素導致;而且目前的水準,也已經低於Fed原先所估計的「自然失業率(4.6%)」,但通膨卻不升反降,使菲立普曲線所主張的替換關係出現逆轉,而Fed單單憑失業率下降便持續升息,也備受經濟學界與金融市場人士的質疑。

實體經濟活動偏強,整體與核心通膨數據卻偏弱,這種矛盾現象已很難單單從需求面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於是一些經濟學者開始觀察經濟供給面是否出現好轉,既能夠提高產出,又能使價格下降,來為通膨偏低尋找理由,而且已經初步發現一些肇因,並稱之為「正面的供給震撼」:

1.國際油市供給發生基本性轉變,美國頁岩石油革命,許多非洲及拉美國家開始生產或擴大產量,導致油價偏軟。2.一些原本放棄工作的人又重新開始找工作,勞工供給增加,勞動生產力成長率也在回升,使美國的潛在產出水準提升。

3.全球化效應,使全球製造業的價值鏈成長,且2000年來全球有16億人加入職場,已經超越了先進經濟體的通膨動能,美國當然也受到影響。

葉倫之前話說得太滿,現在不能說轉就轉。於是一方面強調升息的方向不變,但把觀察的時間拉長,同時也表達對通膨偏低的憂慮。最關鍵的一句,就是「利率不需要再進一步上升太多,就能達到『中性』水準」。既然不需要升太多,

未來兩年便很可能無法按照目前的步調再升息約2個百分點。

幸好目前Fed手中有「升息」與「縮表」兩套「正常化」工具可用。既然再升息的空間不大,今年內是否再升1碼已無關緊要。但「縮表」才準備啟動,且依據Fed公布的計畫,啟動後第一年的「縮表」金額相當小,學界、金融界的反對聲浪也低,共和黨國會黨團甚至讚揚葉倫的「縮表」計畫。因此從Fed主觀判斷與客觀環境推論,「晚升息、早縮表」便很可能就是Fed緊縮周期的新方向,而且葉倫先下手為強,也可以預防未來Fed新領導班子改採「急升息、急縮表」的作法。

 

Fed最新決策有何意涵?市場專家這麼看

https://udn.com/news/story/5/2345130?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3-16 03:16經濟日報 記者簡國帆╱即時報導

美國聯準會(Fed)於台北時間16日凌晨2時決議升息1碼,調整聯邦資金利率的區間至0.75%到1%,同時預估今年將升息三次,以下為市場專家的回應:

●彭博資訊經濟學家:比較重要的是,Fed這次對經濟和金融的預測幾乎沒有太大改變,這代表Fed只是把3月視為持續利率正常化的其中一個階段,而非讓人感覺到要加快正常化利率腳步的迫切感,這也暗示決策官員略為更有信心,認為能在不對消費者通膨展望造成負面影響之下、讓失業率繼續下降。

●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全吉娜:Fed最新的升息舉動將減慢帶動美國經濟成長的消費者引擎運轉速度,由於美國家庭債務已攀至歷史水準,Fed升息將衝擊民眾的荷包。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Fed引導市場預期往自己期望的方向走,將是「美妙的常態化」政策利率過程,外界應認為Fed已開始「不再視經濟數據而定」的過渡期,因此,Fed已變得更有信心要引領市場、而非追隨市場。

●Allianz投資管理公司策略師瑞普利:Fed可能會允許通膨率超出其2%的目標一點,若之後的經濟數據維持當前趨勢,預料Fed會在6月和9月各升息1碼。

●LPL金融公司投資策略師兼經濟學家康納利:市場已反映Fed這次的升息決策,官員預估利率走勢的點狀圖也沒有太大改變,Fed將持續漸進升息,Fed這次的聲明沒有市場原本擔心地那麼鷹派,今年將再升息兩次、明年升三次。

 

 

社論-面對新變局 找尋新王道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15000044-260202

執台灣百貨業牛耳的遠東百貨,日前歡慶50周年。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在周年慶致詞時,直指面對全球電商,以美國的亞馬遜和大陸的阿里巴巴為首,積極展開併購實體商店的虛實整合運作,無疑讓全球百貨業都面臨極大的挑戰。因此他提醒集團員工,強調所有百貨公司都應做出因地制宜的變革。但他同時也明指,目前台灣在電商網購領域,仍落後全球,因此現階段在台灣實體零售仍是王道。

剖析徐旭東的這番談話,一方面是指出方興未艾的全球電商,其實已經是不可逆的產業發展趨勢;而另方面則強調目前在台灣實體零售仍是王道。我們可以理解徐董之所以如此強調,其實是在周年慶的場合,對員工所做的精神喊話,至少在網路電商的營運模式還未完全成熟的當下,實體零售仍是王道。

撇開精神鼓舞的場面話,其實徐董自然也知道目前零售仍是王道的樣態,遲早終將被不斷完善化的網路電商,透過虛實整合的新營運模式所取代。關鍵只在於時間的久暫,以及誰才是虛實整合新營運模式的贏家。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其實並非沒有前車之鑑。事實上,從網路時代來臨以後,已經在不少行業,出現傳統的經營者,被網路時代的新經營模式所取代。譬如傳統的照相機業、底片膠捲業,早已被網路手機和數位儲存所取代。當然也包括舊型態的傳媒產業,不論是報紙、雜誌、書籍,抑或電視,在網路新興媒體的衝擊下,正次第陷入經營的困境。

那麼傳統百貨公司型態的實體零售業,其產業前景又是如何呢?徐董強調台灣實體零售仍是王道,其實只是深基於現階段網路電商的營運模式,仍然未到完善化的境地,另外則是源於台灣在電商網購領域仍落後於全球。

徐董的分析堪稱一針見血。但談到台灣的電商網購竟然落後於全球,固然讓實體零售在台灣仍可繼續稱王,卻也同時顯露出向來以資通訊產業的研發、製造自豪的台灣,竟然在網路運用上落居下風。是則,目前的這種「王道」,其實只是偏安一隅,據地稱「王」而卻無法經久的樣態。

此外,更值得正視,甚或說是令人憂心的,尤在於儘管現階段網路電商的營運,仍有其不夠完善的侷限,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網路電商營運的不斷完善化,仍是現在進行式。尤其是全球電商正在啟動虛實整合,則包括台灣在內,傳統實體零售營運模式所面臨的挑戰正日益加劇。

做出這樣的論述,其實絕非無的放矢,更不能說是危言聳聽。事實上,就在台灣遠東百貨歡慶周年慶前後,先是美國的網路電商巨擘亞馬遜,不只是從網路書店,擴展到設置實體無人書店,繼而又進軍實體零售領域,令包括Walmart與Best Buy等傳統實體零售業者股價聞聲大跌。

不只美國出現這種實消虛漲的驚悚鏡頭,在中國的阿里巴巴也不遑多讓。阿里於上周末在浙江杭州首度亮相旗下無人零售商店「淘咖啡」,一方面成功的為阿里集團主辦的今年淘寶造物節造勢,另方面阿里粉絲徹夜排隊,爭先恐後到此無人商店嚐鮮,其實也就凸顯網上網下虛實整合的商業模式,終將成為未來商品銷售的新王道。而眾所皆知,一旦新王道崛起,與舊王道之間出現死亡交叉將只是時間問題。

討論遠東周年慶和阿里集團「淘咖啡」亮相這兩個商場案例,重點其實不在於那種產業經營模式才是王道。而是要點出面對快速變化的網路時代,故步自封固然註定要被淘汰,即使想要偏安一隅,據地稱王,由於網路無國界的強大滲透力,同樣也是無法自保。

然則,面對變局,如何應變,卻也是一大考驗。事實上,面對網路時代所帶來的衝擊,有一句經典的話叫做「不朝網路轉型,等死;朝網路轉型,找死」。因此,徐董才會說出要因地制宜做變化。歸納起來,就是面對變局,不能不變,但也不能亂變。而從更高層次來看,巨變固然帶來挑戰,但何嘗也不是帶來機遇。產業面對變局,固然要做如是觀,政府治理同樣也不能率由舊章。會變,則舊章可做為資產,不會變,舊章則成為包袱了。

(工商時報)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49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