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08 12:59:55瀏覽250|回應0|推薦0 | |
香江風情/香港人 憂長壽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2584436?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2_pulldownmenu 2017-07-15 05:27聯合報 香港特派員李春 香港回歸二十年那一台大節目,本當曲終人散,卻還有些話題要繞樑,比如香港好多世界之最,居然有個世界最長壽的紀錄,這個話題不僅中國好多地方不相信更不服氣,不相信可以考究因由,但不用不服氣,因為香港人「憂長命」,那意思擔心自己太長壽了。 說到考究香港人長壽的因由,有個最新的發現,那是香港人最新奪的世界第一,即「腳力之強,冠絕全球」。聽到這個紀錄,一定有人捂嘴笑,以為這是山寨貨色,其實不然,那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研究成果又發表在比較有檔次的「自然」雜誌上。 這項研究分析了一百一十一個國家的七十多萬人的數據,才來說一個地區的人活動量差距愈大,肥胖率愈高,城市建設得更方便步行,亦有助減低肥胖率。而研究的重大發現,是香港人平均每日步行六八八○步,冠絕全球。 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沒能解釋,交通極為方便的香港,因何人走路很多,多過交通只為車設計不為人著想的中國大陸。但直接解釋了的,是作為一個新的健康風險指標「活動不平均」,即一個國家內,市民步行的數目懸殊,行得最多與最少的人,步數差距愈大,活動不平均指數愈高。活動量愈不平均,肥胖率愈高。香港的活動不平均指數是全球最低,僅二二點二,肥胖率則為百分之五點六。 香港人因何走路全球最多,玄妙另解,要趕快說的是,走路多有助健康,可能是香港人長壽因由之一。然而香港人比較怪,居然不大喜歡長壽。 廣東話中的長壽叫「長命」,香港人居然「憂長命」,這也是最新調查的最新發現。其實不用調查,只要你問香港人最大願望是什麼,除了特首說要為人民服務,十有八九說盼望退休。而在回歸二十年後大變的現實中,好多香港人退休夢碎。 既然退休之夢難圓,「長命」要面臨的是儲蓄不足,壓力重重,政客只有口惠,子女為錢反目,世界第一的長命,對港人意義何在?
超級工程
圖為航拍港珠澳大橋九洲航段橋。(中新社)
珠港澳大橋路線
小檔案
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其主橋海底隧道昨日舉行貫通儀式,這意味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大橋管理局表示,今年底將具備通車條件。大橋建成後,往來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時間將由4小時縮減至約30分鐘,並將珠三角西部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範圍內。 據大陸官媒《新華社》報導,歷經7年多建設,這座由橋、島和隧道組成、長達55公里的大橋飛跨大海,將香港、珠海、澳門連在一起。這座大橋是中國建設史上歷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被業界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年限高達120年,打破了大橋的「百年慣例」,被稱為「超級工程」。其設計可抗16級颱風、芮氏規模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 上海《澎湃新聞》報導稱,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全長6.7公里,是中國大陸首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長、埋深最深、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為防海底隧道內發生事故,救援不及,隧道兩側人工島上設有海上救援平台。 報導稱,大橋建成後,往來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時間將由4小時縮減至約30分鐘,並將珠三角西部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範圍內。屆時粵港澳三地將形成「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珠三角將形成世界矚目的超級城市群。 目前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和海底隧道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大橋的橋面鋪裝工作基本完成。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表示,大橋的工程性風險徹底消除,今年底將具備通車條件。 (中國時報)
遼寧艦副艦長承認 目前並未具備艦載機夜間起降能力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74673 2017-07-10 15:07聯合報 記者林宸誼╱即時報導 遼寧號訪問香港,香港軍事評論員馬鼎盛在博客中發布,與遼寧艦副艦長陸強強上校對話內容,問及遼寧艦飛行員有沒有完成夜間降落航空母艦的科目演習時,得到夜間著艦的難度非外人想像得到,美軍艦載機飛行員也不是個個都能達標,解放軍正在努力攻關的答覆,證明目前遼寧號艦載機並未具備夜間起降的能力。 艦載機作為航空母艦的作戰手段,艦載機夜間起降的能力具備重大意義,使作戰擁有極大的靈活性,縱觀以往的戰例很多利用航母的作戰行動都是夜色的掩護悄然發起攻擊。 新浪軍事報導,美國海軍早在1925年完成首次的夜間起降,從1929年開始也將起降是所有的艦載機飛行員必備的訓練科目,每位飛行員每年至少4次夜間著艦,但大都是在明亮的滿月,或日落時分進行。 艦載機的起降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蹈,艦載機必須找到在大海之中如一片郵票的航母,使時速200公里的飛機必須在艦載機甲板上準確的勾住攔阻索,難度和操作技術遠遠地超過駕駛一般的飛機,航空母艦載機飛行員的風險係數是太空人的5倍、普通飛行員的20倍,美國在剛發展航空母艦時,平均每兩天摔一架飛機,犧牲了1000多名飛行員。
「香港你好!」遼寧艦穿虹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71358?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1_pulldownmenu由航母遼寧艦、導彈驅逐艦濟南艦、銀川艦和導彈護衛艦煙台艦組成的16艦編隊,將在香港停留訪問五天。圖為煙台艦正在進入昂船洲泊位。(中新社)分享 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及其編隊昨日抵達香港靠泊。駐港軍方舉行歡迎儀式,港特首說增加港人國家認同,率艦而來的海軍副司令說,遼寧艦首次對外開放體現北京對香港重視。 首度訪港的遼寧艦編隊,編隊中有導彈驅逐艦銀川號、導彈驅逐艦濟南號、導彈護衛艦煙台號,以及多架外號飛鯊的殲15艦載戰機和多型艦載直升機。 昨天清晨6時35分,編隊進入香港蒲台島附近海域,其後在香港水警輪導引下,搭載有約十多架戰機的遼寧艦以5海里時速,經東博寮海峽向昂船洲方向開進。當艦隊駛經香港島海岸時,編隊700多名官兵在遼寧艦飛行甲板上列隊排成「香港你好」字樣,向香港市民問好,大批香港市民則在海邊遙觀。 遼寧艦經由多艘香港水警輪引航,約三小時進入青衣島南交椅洲以北之間海域駐泊。進入香港海域後,銀川號和駐港海軍惠州號駛在前面,煙台號率先駛至駐港解放軍昂船洲軍營靠泊,艦上官兵向岸上揮手,軍營碼頭有舞龍舞師助興。 濟南號及銀川號等編隊艦艇全部停泊好後,駐港解放軍在昂船洲軍營舉行歡迎儀式。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兼航母艦隊指揮員丁毅說,海軍航母編隊及艦載戰鬥機首次面向公眾開放,體現北京對香港的高度重視,及滿足市民對海軍及航母編隊的關懷。 林鄭:艦隊來訪意義重大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遼寧艦飛行甲板聽取艦長劉(左)簡報。(新華社)分享 特首林鄭月娥以普通話致詞時感謝中央對香港的支持,說遼寧艦航母編隊訪港可以加強市民對國家的了解及認同,對香港人有重要意義。 除了林鄭月娥,南部戰區副司令員常丁求、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外交公署特派員謝鋒,駐香港部隊司令員譚本宏、政委岳世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分官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香港部分社會知名人士,以及社團和學生代表等共約1600人出席歡迎儀式。 軍方其後亦開放銀川號予官員和傳媒參觀。艦上停泊了直九型艦載直升機,甲板上亦有130毫米口徑的主炮。艦上軍官介紹說主炮的威力大,能夠完成對空攔截,銀川艦內部亦有魚雷發射的裝置。 航母編隊進入香港海域時,因陣雨初霽,香港出現海上彩虹奇景,有人拍到航母進港時出現彩虹的畫面,在網上熱傳。香港特首林鄭月娥7日在遼寧艦飛行甲板檢閱該艦儀仗隊。(新華社)
社論-粵港澳大灣區是台商老巢,台灣可合作2017年07月08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08000029-260202
在大陸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地位舉足輕重的「粵港澳大灣區」,已隨日前香港主權回歸20周年慶典儀式,而正式成形且聲聞全球。這個經濟規模超過1兆美元的新興經濟區,讓台灣方面感受到沉重的競爭壓力。但換個角度看,這個大灣區其實是台商大陸投資的「老巢」,台商深諳此地經貿門道,我方應該利用這個優勢,積極和該灣區合作,謀求共同發展。 在日前香港慶祝主權回歸20周年過程中,訪港的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地視察了粵港澳灣區大動脈「港珠澳大橋」之建設工程;同時,大陸中央和相關地方政府,在香港隆重舉行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這些活動,等同宣告粵港澳大灣區正式成形,也讓這個灣區的聲名傳遍全球。 粵港澳大灣區名號當初首次「露臉」,是今年3月大陸全國人大與政協「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港澳部分強調「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其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隨後,大陸中央又宣布河北「雄安新區」建設計劃,與粵港澳大灣區南北呼應,一起成為下階段大陸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範圍涵蓋香港、澳門及廣東省9個城市:廣州、東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江門、惠州、肇慶。整個灣區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億,GDP(國內生產總值)規模1.3兆美元(約台灣的2.4倍)。 根據大陸中央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取向,一是推進區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二是推進區內投資、貿易、人員往來便利化,三是在區內大力開展創業孵化、科技金融、國際科研成果轉讓等業務,四是建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綜合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將是大陸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加快提升附加價值的主力基地。 台灣方面近期已注意到,粵港澳灣區的競爭來勢洶洶;社會輿論頗擔心,該灣區結合「一帶一路」,必然快速崛起,擠壓台灣經貿發展空間,而使台灣更加邊緣化。其中有的論者已注意到,粵港澳灣區中單單深圳一個城市,2016年財政收入已增至7900億元人民幣,而同年台灣財政收入,折合人民幣僅約5740億元,竟落後深圳一大截。換言之,台灣府院掌握的財政資源,竟已不如深圳的市委和市政府。 這是近年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另外,近年深圳大力鼓勵企業研發,並已從「山寨大本營」轉型為「產業創新城市」,而台灣產業仍很依賴代工經營,亦讓我方深憂。 而深圳的轉型與崛起,在東莞、珠海、中山、佛山等廣東其他城市,也有同樣的故事,只是程度有別而已。無論如何,將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計劃的整合下,這些城市的增長力道必然合成一氣,發揮「1加1大於2」效應,另再結合港澳聯接全球市場的功能,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後勁,真會讓台灣方面感到壓力重重。 不過,我們從台商角度去檢視,反而發現了台灣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間,有著諸多的合作機會點,因而認為我方不必一味擔憂該灣區對台灣的排擠效應。 直白地說,這個灣區,原本就是台商的老巢,也就是台商大陸投資最早的地方,迄今仍是台商在大陸匯集規模數一數二的重鎮。 譬如,其中的東莞,曾是台商在大陸加工外銷的最大基地,正常營運中台商家數一度高達6千多家,是全大陸台商最多的城市;目前雖傳統型台商走了一批,但創新型新世代台商仍不斷進來,因而東莞台商仍有4千家左右,在大陸依然位列前茅。此外,深圳、廣州、中山、佛山等城市,亦是台商投資熱門之地,家數皆頗多。還有香港,則是眾多大陸台商的公司註冊地及理財中心。 憑著如此深厚的淵源,台商對粵港澳灣區實是熟門熟路,也很容易掌握到該灣區未來新商機的苗頭及發展趨勢。因此,台灣產官學各界,應該致力把台商這項長處充分發掘出來,並且有系統地加以整合,以型塑出台灣和粵港澳灣區交流合作的策略部署。 要言之,台灣方面應該積極搭乘粵港澳大灣區的順風車,儘量爭取與其共同發展。其中,台商是非常好的合作媒介,務必予以珍惜及充分運用。 (工商時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